Tag:

參加「2017年華文教育名師巡講」泰國場次有感:一統天下到百花齊放

「考試」可能是中國人相當迷信的實用之一。它的實用在於可以很有效率地從茫茫人海中,找出有能力的人材;它的迷信在於茫茫人海中的人們認為考試可以用來作為佐證自己能力的證據。在考試盛行的地區,人們不擅於提出問題,但是追求答案。取得答案的過程通常不需要理性地推演,只要有一個權威機構發佈就可以了,簡稱「標準答案」。對於語言學習,人們也常常追求權威機構。學習英語想參加英語考試時,你會選擇「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的全民英檢?還是美國ETS機構的托福、多益?學習泰語想參加泰語考試時,你會選擇「台灣泰國文化暨語言交流協會」的泰語檢定?還是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泰語能力檢定?學習漢語或華語,想參加漢語考試時你會選擇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的漢語水平考試?還是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的華語文能力測驗?一個最容易判斷的標準就是主辦考試的機構所在的位置是不是在標的語的來源地,簡單地說,就是給你出考卷的人是不是母語者。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因為對於考試的迷信、對於母語者的迷信,我們認為有一個可以一統天下的「第二語言」,而忽略了「第二語言」百花齊放的可能性。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全球化的發展較早,所以比較容易看到英語百花齊放的樣貌,大多數的人都同意學習英語如果只能聽懂美國人的英語,那就還能更進一步,去聽聽英國人的英語、澳洲人的英語、印度人的英語、新加坡人的英語。因為認識這樣的多樣性,所以自己學習英語的時候,就有一份自信說我講的是台灣人的英語或中國人的英語。但是這個有自信的台灣英語或中式英語,偶爾會被「考試」或「母語者」的陰影給籠罩,我們那個追求標準答案的小鬼讓我們失去自信。能夠讓英語紅紅火火的應該不會是一統天下的大英帝國,各地的英語百花齊放,才是現在看到英語風行於世界的模樣。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又是如何?清朝乾隆年間,東印度公司一個叫洪仁輝的英國人,因不滿地方官員勒索告御狀,乾隆氣得直哆嗦。於是,洪仁輝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罪名是:擅自學習漢字漢語。洪仁輝事件后,清廷感到必須加強對外夷的管理與防范。兩廣總督李侍堯在奏文中將事件原因歸結:「細察根源,縱由內地奸民教唆引誘,行商通事不加管束稽查所致。查夷人遠處海外,本與中國語言不同,向之來廣貿販,唯藉諳曉夷語之行商通事為之交易,近如夷商洪仁輝於內地土音官話,無不通曉,甚至漢文字義,亦能明晰,此夷商中如洪仁輝之通曉語文言義者,亦尚有數人,設非漢奸潛滋教誘,何能熟悉?如奸民劉亞扁始則教授夷人讀書,圖謀財物,繼則主謀唆訟,代作控辭,由此類推,將無在不可以勾結教誘,實於地方大有關系。」一統天下是中國很熟悉的概念,秦朝的書同文、車同軌就是最好的例子。外國人能夠通曉漢語,肯定也是中國人教授所致。歷史無法重演,如果乾隆那時候,在洪仁輝告御狀後,開始打貪反腐、鼓勵來華貿易的外國人學習漢語,現在世界的政治版圖會不會不一樣?世界第二語言的景象又會是怎麼樣? 現在世界著名推廣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機構「孔子學院總部」,孔子學院被國家漢辦所指導,國家漢辦又直隸於教育部,於2004年11月21日在韓國首爾成立全球首家孔子學院。透過「考試」(HSK)或「母語者」(志願者)到世界各國教授漢語的孔子學院,是對外漢語的權威機構。 另外一個沒那麼有名,但同樣致力於海外華文教育的的「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其主管單位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也在同一年2004年成立。我參加了由其主辦「2017年華文教育名師巡講」泰國場次的培訓,它展現了百花齊放的可能性。這個培訓的課程內容包含:繪本閱讀、古詩教學、團隊心理輔導、口語交際以及臉譜,由中山市石歧中心小學的教育團隊負責,校長和來自該校的優秀教師組成團隊完成巡講任務。參加培訓的學員,來自曼谷各級學校的華語老師。這些華語老師,有一些是泰國本地的老師,也有一些來自台灣或中國大陸的老師。你可能會懷疑道:「這是把在大陸對母語者的教育課程原封不動地搬到海外!」。然而,如果你有抱著一點點多元文化的期待,你就會相信這些原汁原味的課程,在不同的土壤下會有百花齊放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老師會受到這些課程有所啟發。柬埔寨的華語、泰國的華語、汶萊的華語才有變成全球華語的可能性。 我在造訪泰國正大管理學院的期間,有許多台灣的大學生到這裡實習。這一年,有兩個實習生雖然在台灣讀大學,但並非來自我們傳統上認為的華語的來源地(台灣或中國大陸),他們分別來自馬來西亞和香港。即便對於華語母語者的我來說,聽懂香港人講華語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但是,正大管理學院的泰籍老師黃偉榮卻認為學習華語的學生不可能只會遇到沒有方言口音的華語,因此聽香港人講華語也相當重要。在華語外圈的泰籍老師,看到華語內圈語言的多樣性;在華語內圈的華語老師們,是否也看到華語外圈華語的多樣性?

自評和他評:亦見亦不見

華語文教學實習課程,有一門「自評和他評」的功夫,那是把自己教學的過程錄下來,讓自己有機會再去看自己教學的過程,以及讓其它同學看自己教學的過程。藉由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教學能夠精進。「自評和他評」是一個讓自己進步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我們害怕被其它人評鑑,自己埋起頭來而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過失,那就永遠都不會進步了。《六祖法寶壇經》〈頓漸品第八〉有一段六祖慧能大師和神會沙彌的對話: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戲論!」神會禮拜悔謝。 慧能大師讓神會沙彌說說何謂「本」?何謂「主」?神會沙彌拾人牙慧地把從別人那兒聽到的話,再覆講了一次。慧能大師就說神會沙彌這樣的言行只是耍嘴皮子。神會沙彌於是追問:「和尚坐禪,還見不見?」慧能大師答:「亦見亦不見。」這個「亦見亦不見」就如同自評和他評一樣,就是我們能夠持續進步的來源。 我們「亦見」的是什麼?慧能大師告訴神慧沙彌能夠反省、檢討自己的過錯是我們所見。這就像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對於自己和人共事,是否有不忠的地方?對於自己和朋友交往,是否有不信的地方?對於老師所教導的內容,是否有沒有複習的地方?教學錄影的「自評」就像慧能大師說的「亦見」,也像曾子說的「三省吾身」,透過對於自己的覺察、覺照,而清楚自己在教學上的盲點。 那為什麼慧能大師又說「亦不見」呢?慧能大師說要對於自己犯過的錯失檢討,而不是成天檢討別人的錯失,只見他人是非、好惡。美國的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主張的「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實踐中去學習的,這過程中自然會犯錯。面對自己的錯誤,我們勇於改正;面對他人的錯誤,我們無需加以說長道短。「他評」就是提供一個讓別人能夠給我們意見的管道,藉由他人對於自己教學錄影的評價,我們也會清楚自己可以改正的地方。然而,如果把「他評」變成「評他」,把這個當成是論人是非好惡的工具,那就會辜負了這個工具的美意,我們也無法從這個地方得到更多的進步。 透過「自評和他評」的功夫,我們學習對自己的教學反省、檢討,同時透過他人對於自己教學的評鑑,我們也坦然接受,把它當成是進步的來源。但是,要自己能夠察覺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自評」,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就像神會沙彌如果沒有慧能大師指點,怎麼能夠成為日後的神會大師。老師對於學生就是最重要的「他評」,所以我也感謝老師對於個人教學影片的評價,這使得我可以一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