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語言測驗的類型、目的和作法(Nation, 2013)

語言測驗在詞彙的學習上有幾種類型,其相對應的目的也有所差異: 一、診斷測驗(diagnostic tests):用來找出學習者學習上的困難,並從這裡去加強。學習者怎麼的詞彙學習策略也可以歸類於診斷測驗。二、分班測驗(placement tests):將學習者分到適合程度的班級。三、短期成就測驗(short-term achievement tests):去看學習者是否能夠將所研究的詞彙學習到。四、長期成就測驗(long-term achievement tests):評估整個課程在教學某些詞彙的時候是否成功、有效。五、能力測驗(proficiency tests):去看學習者會多少詞彙。 若要知道學習者在詞彙學習的策略(例如:從脈絡裡猜字(guessing from context)、使用詞語的部件(using word parts)、直接學習(direct learning)或使用詞典(dictionary use))應用是否存在困難時,可以使用經過設計的診斷測驗。學習詞語策略上的應用,Sasao (2013) 提供了測驗的方法。 直接詢問學習者是否學習過目標詞語則可以用於分班測驗。 短期成就測驗,語言教師有個簡易、可操作的流程:假設我們有20個目標語詞要測驗,可以先由學生自單元內挑選10個詞語,接著老師可以在這10個詞語旁邊標記:如果標記「S」,則學生必須用這個詞語造個句子;如果標記「C」,則學生要寫出這個詞語的三種搭配,即共現詞;如果標記「M」,則學生要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標記「F」,則學習者要和這個詞彙在同一個家族的詞彙。然後,老師再另外選擇10個詞語進行測驗。這樣的測驗即個性化也有由老師所提供的詞語。 而長期成就測驗,必須符合課程目標,如果課程目標是廣展閱讀詞彙,則在句子脈絡下的理解測驗就比較適合。當然,來自各個單元的詞語是平均的。 學習者的詞彙量也有不少方法可以進行測量,通常是在既有的已分級的詞語表抽樣進行測驗以推估學習者的詞彙量。但是在測量學習者的詞彙量之前,我們有幾個問題必須回答: 一、「詞語」怎麼計算?怎麼樣我們會說這是「一個詞語」?二、我們如何選擇目標詞語去測驗?三、我們如何測量學習者是否「知道」/「學會」一個詞語?   References Nation, I. (2013). Test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use. In (),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sao, Y. (2013). Diagnostic test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proficiency: Guessing from […]

教育麗塔(EDUCATING RITA)

期中考後,依照課程安排,上「成人教育」時,老師播映了「教育麗塔」(EDUCATING RITA)的電影給我們看。感覺這是一個很老,節奏很慢,沒有爆點的電影。麗塔是一個不滿現狀的髮型師婦女,然後上了SO CALLED開放大學,認識了一個愛喝酒的老師,而後人生產生了變化。儘管是個頗無趣的電影,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還是有以下心得: 一、丹尼想結婚生子,但麗塔覺得生了小孩子,就沒有自由了,連麗塔的爸爸都希望麗塔生小孩。麗塔為了不要懷孕,偷吃避孕藥,也跟丹尼說,希望完成大學學業之後,再生小孩。一時氣不過,丹尼就把麗塔的書通通拿去燒了。麗塔的爸爸對丹尼說:「如果麗塔是我的老婆,我就會殺了她。」麗塔回應道:「如果我是你的老婆,我就會自殺。」雖然是很好笑的句子,不過也可以看出麗塔相當身不由己。社會給予許多壓抑。就像到了一定年紀,沒有結婚、小孩是一件羞愧的事情一樣。社會化如果只是想要把每個人變成一樣,那我想要反社會化,這樣才不會變成一個學人精。 二、法蘭克邀請不拘小節的麗塔參加「上流」社會的宴會,但是麗塔卻到門口又退卻了。在法蘭克看來,麗塔百無禁忌,沒有枷鎖,於是想要邀請麗塔來宴會,給自以為是上流社會的人們另一種刺激。但麗塔似乎還是有所顧慮,在看到眾人衣冠楚楚時,便害羞而離去了。這讓我想到流星花園裡杉菜受邀參加有錢的派對,不一樣的是,杉菜知道自己被整了,但還是不顧他人眼光,硬著頭皮地去參加宴會。不會彈鋼琴的杉菜,也大方承認自己不是千金小姐沒學過鋼琴演奏。這和前一個角度一樣,都有一種解放教育(emantiception)的意味。我們都清楚(或不清楚)這是一個做作的社會交際,然而沒有人能夠真正從中解放出來。不生小孩大概就是很大的解放了!穿得像去迪斯可一樣,參加上流社會,大概還需要一點時間。 三、法蘭克的老婆有外遇,但卻能很自然、坦然的面對。感情的事強求不來,我覺得法蘭克對太太的態度是好聚好散,不過也有可能是覺得無趣了,所以就任她離開。另外,麗塔和老公離婚後,在路上再次遇到老公,還是能像朋友一樣不覺得尷尬,這也是我認為想當不錯的境界。許多人和舊情人分手之後,老死不相往來,我認為這樣就少了一個朋友了。分手也是一門藝術,如何讓情人間分手之後還能繼續維繫,我推薦台灣大學社會系孫中興老師開設的愛情社會學。冤家宜解不宜結,會讓彼此不舒服,一定是有事情沒有解決,孰能無過,做錯事認錯就好了。(當然,這不是鼓勵犯錯,顏淵可是不二過。) 四、法蘭克雖能夠處理老婆離開他,但對麗塔不理他卻選擇借酒澆愁,愚笨!佛說五戒當中,有一個戒是不飲酒,和其它戒不一樣,其它戒如殺生,是直接會讓人造成傷害,但不飲酒這個戒是遮戒,就是預防犯了其它戒而立的戒。法蘭克為人師表,常常喝酒,喝得不省人事,上課讓學生看不起,甚至喝太多,最後連教職都不保了。在麗塔不理法蘭克的時候,法蘭克又開始喝酒,然後四處遊盪,被人認為是混混,還在深夜對公寓咆哮,擾人清夢。因為喝酒會讓人神智不清,於是做了什麼事通通不知道。再拿前陣子的新聞來說,喝醉酒開車,撞死學生的老師,真得是很不應該。喝酒的確不值得鼓勵,但偶爾興致來了,還是會小酌幾杯,這時一定要有一個人負責開車,那個開車的人絕對不能喝酒,這樣才有人能把大家安全的送回家。不過與其那麼麻煩,就通通以茶代酒不就沒事了。對於喝酒,我是相當矛盾的人,喝了酒就會後悔自己不應該喝酒,喝了酒之後頭痛欲裂,像感冒一般,不如不喝。不過偶爾去夜店或放鬆時,還是會喝一下,喝醉就睡覺,不會吵人、發酒瘋。說來說去,就是不要喝就好了! 五、麗塔獨自到法國讀書之後,開啟了人生另一個扉頁。大概是法蘭克覺得麗塔處於一個受壓迫的環境,於是建議麗塔到法國讀書(或渡假)。果不其然,回來之後,麗塔成了另外一個人,不再有任何拘束。我於此心有戚戚焉。每每出國時,會覺得特別輕鬆,我在最後一次旅行總於體會為什麼。因為在國外,你可以徹底的放鬆,你可以完全放空,不需要擔心作業或考試,沒有社會壓力。頓悟了之後,現在在國內,偶爾放空,不要一直想要做很多事,這樣也就很快樂。 結論,很多事情不是個人造成,社會、制度也需要負擔部份責任,但從中解放,擺脫框框是自己可以辦到的;但這不是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自由是以不侵犯別人自由為前題,你當然可以喝酒,但你喝了酒不要發酒瘋,讓人不舒服;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更何況喝酒其實不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