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語氣詞〉:呢、吧/罷、喔、啊/呀

  《漢語語法》所謂的句尾語氣詞(sentence-final paticles),即相等於傳統中文文法的語氣詞(mood words),目的在於表示句子與語境間的關連性,及聽者如何理解句子的意義。除了「了」以外,還有「呢」、「吧/罷」、「喔」、「啊/呀」語氣詞。趙元任認為「呢」有四種語義:一、描寫持續狀態;二、程度相當;三、對新消息感到興趣;四、委婉的警告。《漢語語法》認為「呢」向聽者暗示句中陳述的是說話者對聽話者的主張、預想或信念所作的回應或反應。總結地說,「呢」的使用只限於會話中,要有兩個以上的參與者才產生,用於提醒「聽話者」注意「說話者」說的話是基於聽話者的看法、預想、信念所說的。 另外,「呢」也用於疑問句,而且正好和「嗎」互補,「呢」用於A-not-A問句、疑問詞問句以及只包含一個名詞的省略問句;「嗎」則在直述句尾加上後就可以成為疑問句。 「吧/罷」的目的在針對前面的句子所陳述的事向聽話者徵求意見,因此被定義為「徵求同意」,是提議性的語氣詞。 「喔」表示說話者基於關懷及愛護向聽話者表示「友善的示警」,常發生於大人對小孩的說話中。 「啊/呀」則用來減緩句義的強迫氣氛,用於A-not-A問句或疑問詞問句時,也是詢問的語氣緩和。使用「啊/呀」的句子,可能出現在徵詢確認的問句、稱呼語附加詞、命令、不耐煩的陳述、警告以及問句,而這些句相較於原先句子都有較客氣、親切、委婉的氣氛。

送氣/不送氣;陰平、陽平、上、去;最小對立體

 任何語言其實都是會送氣的,不過依氣流送出的強弱則可以分為「送氣」和「不送氣」,這並非真正地說是絕對送氣或絕對不送氣,只是強弱的差別而已。「送氣」的聲母僅在塞音和塞擦音發生,華語中有六組是相對的不送氣和送氣的,包括:b/p、d/t、g/k、j/q、zh/ch、z/c六組,值得注意的是,若受阻部位越前面,則送氣量又更大,例如p就會比k的送氣量大,氣流較強。   華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趙元任透過五度記調法來記錄華語的聲調,見上圖。平常我們說的一、二、三、四聲,則分別對應到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入聲通通歸到前面幾個聲調中了。依上圖所示,陰平是55,陽平是35,上聲是214(在大陸可能是2114,三聲可能會比較長),入聲是51。上聲是四個聲調中,聲長最長的,所以和後面的聲調搭配就會有變調的情況,和上聲後面接非上聲(陰平、陽平、去聲)時,上聲只會剩下21,又叫「前半上」;上聲和上聲相接時,前面的那個上聲會唸24(後半上),再接後面一個完整的214。三個字的時候,就得看詞斷在哪裡了,是「總統/府」(14-14-214)(陽平-陽平-上聲)或「米/老鼠」(21-14-214)(半上-陽平-上聲)。這樣子的歸納是試圖將之規則化,只要遇到題目時,照著語感唸唸看,也可以馬上判斷。   最小對立體或稱最小差異對(minimal pair)在音韻學中,指的是在某個語言中一對字詞,這對字詞的音韻元素,例如語音、音位、聲調、時位(chroneme),只有一處相異,而有不同的詞意。這個概念可以用來說明某語言中,兩個語音構成兩個不同的音位。例如:「八」和「怕」為不送氣和送氣的聲母和相同的韻母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