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華人移民潮席捲全球的背景下,華僑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海外華人社群與祖籍地的聯繫也隨之加強。《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alvation》一書深入探討了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海外華人如何在動盪的歷史中建構國族認同。 華人移民與中國的關聯 從 1860 年代開始,中國社會發生劇變,歷經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屈辱條約的衝擊,國內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改革之道。清朝政府取消海禁政策,允許海外華人持護照回國,這一舉措強化了「華人移民無論身在何處,皆屬同一社群,並以中國為根」的理念。 國族主義的萌芽:從清末到民初 清末時期,海外華人面臨的問題不僅限於生計,還包括民族身份的確認。康有為與梁啟超主張透過君主立憲來實現中國的富強,孫中山則倡導建立共和國,以推翻清廷。梁啟超認為,只有強大的中國才能保障海外華人的權益,因此華人應支持中國的現代化改革。 海外華人與國族認同的建立 然而,國族主義要在海外華人社群中扎根並不容易。部分華人選擇融入當地社會,而另一些則透過傳統教育、文化認同,以及海外華人報刊來強化對中國的認同。這種「被教導的國族主義」幫助海外華人建立共同文化認同,並在異鄉維護自身利益。 國族與國家:兩者如何影響海外華人? 「國族」(nation)指的是在文化、語言和歷史上有共同特徵的一群人,而「國家」(state)則是政治實體。即使海外華人無法直接參與中國政治,他們依然透過文化認同來維繫與中國的聯繫,並在移居地努力提升自身社會地位。 結語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alvation》讓我們看見,19 至 20 世紀的海外華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國族意識的實踐者。他們在移民地與祖國之間尋找自身定位,並透過文化與教育強化國族認同,這也影響了當代華人社群的發展。
Tag: 一書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動介詞/介詞〉
動介詞用以引介名詞片語,前面接主語或主題,後接主要動詞。其用法如介詞,和主語組成片語後修飾動詞。它即像介詞,又像動詞,因為它是從動詞向介詞發展的過程,有些發展較快,有仍動詞力量仍強。動介詞像動詞的性質:接時貌記號,可以接「著」,可以接「了」。 許多動介詞,如:按、衝、朝、對、往、沿、逆、憑、順、向、為、挨,都是可以接「著」的動介詞,加不加「著」的意思差不多。並不是所有動介詞都可以加「著」,而且動介詞所接的「著」沒有持續的意思,這是其和動詞主要的區別。 有些動介詞可以接「了」,如:「為」、「除了……(以外)」,原本用以表示完成時貌的記號,也沒有完成時貌的作用了。 不同的動介詞,有些仍可作動詞用,有些則否,意思會因此稍有變化。這就是動介詞從動詞演化至介詞的腳步快慢所至。那如何介斷其是否為動介詞呢?「在某些語境下動介詞不能用作動詞,不能發揮其動詞的語義,那麼就只能用作介詞」,例如:在、給、到,就是動介詞。 《漢語語法》一書整理動介詞表格如下: –> 動介詞 動詞今義 動詞古義 挨 靠著 按[照] 壓 把 持、握 被 接受 奔 前往 比 不及 不如 朝 登殿見皇上 乘 坐[車、馬] 成 衝 面對 除了 去掉 從 跟隨 打[從] 代替 當[面] 充當 到 抵達 對 面對 對(於) 面對 面對 給 給予 跟 跟隨 跟[=在] 身在 管[某人叫什麼名字] 管理 關於 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