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歌舞當成情感呈現方式放在電影是印度寶萊塢的特色和強項,記憶所及,我能搜尋出我腦海裡頭看過的歌舞片,除了印度電影之外,一部是《熱舞高校》(High School Musical),另一部就是最近在的《愛.觸.心》(Rak-Jab-Jai,รักจับใจ)。兩部由我腦海搜尋出來的電影,都是我到電影院看的,而且都是泰國的電影。我對歌舞片的刻版印象是,唱歌很多、跳舞很多、劇情很弱,所以如果不是進電影院看的話,大概看一下子就不想看了!第四十九屆的金馬獎前一陣子落幕,台灣只有得到最佳女主角獎,其它獎項都由大陸和香港抱走。有人說因為台灣電影的格局太小,盡是在愛情、清新、小品等類型,缺少與社會共同呼吸的脈動。我同意這樣子的說法。我想「愛情、清新、小品」的電影是最容易生產,而且劇情最容易發展。對導演、編劇而言,這個好拍;這觀眾、票房而言,這個好看,接受度高。但若要從中訴說點富義意的內涵,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愛.觸.心》是一個國際巨星和一個盲女的愛情故事。盲女和其姊姊相當討厭明星這個職業,偏偏國際巨星愛上了盲女。而盲女也在國際巨星的鼓勵下接受眼睛手術,無奈盲女能夠重見天日的時候,國際巨星正在北京、上海、香港、韓國、日本辦亞洲巡迴演唱會,所以無法見到盲女。歌舞片又不同於純粹只是「愛情、清新、小品」,這個可能需要演員反覆地排練。 此外,《愛.觸.心》完全沒有使用實景,全部都是在一個舞台完成。也就是說,這是從舞台劇所出來的電影,也許這完全就是將舞台劇剪接出來的歌舞片。它幾乎是一連串的行銷活動用來給泰國藝人蘇勒堤畢(Bie,บี้ สุกฤษฎิ์)舖路的。蘇勒堤的音樂專輯大概是在去年十二月推出,專輯裡頭的兩首歌都出現在舞台劇和電影裡,今年三月開始演出舞台劇,這個月又把舞台劇剪輯後上電影院。 下面是這電影的預告片和主題曲:
Tag: ์
《夜叉》(ยักษ์,The Giant King)
如果學過泰語字母的朋友,一定會知道ยักษ์是什麼意思。泰國近期上的動畫電影就是《ยักษ์》,英語片名叫《The Giant King》,ยักษ์在華語裡,有點像妖怪,也有點像守護神,其地位大概就像我們在廟裡頭看到伽蘭菩薩,比較準確的翻譯可能是《夜叉》。所以,你可以在許多泰國的廟宇面看到這ยักษ์。「夜叉」這個概念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形象,你看看泰國的夜叉和咱們華人的夜叉就很不一樣,日本的夜叉又是另一種樣子。不過,《夜叉》裡頭,導演又給它另一種形象,它是機器人。我覺得這個電影很厲害的地方是,它把許多你可以說是佛教文化的東西,或者泰國文化的東西給具象化了! 除了把夜叉弄成機器人之外,兩個機器人好朋友在一場戰鬥中被鎖鍊給綁起來了!這個鎖鍊就好像人和人之間的緣份,你不知道為什麼你和某個人比較親近,因為緣份就是這樣把兩個人連結在一起。兩個好朋友,一個叫「綠綠」,一個叫「芋頭」,但是綠綠被壞東西給附身了,所以性情暴燥,才會成為夜叉。你看,連機器人都可以將「附身」給具象化。 除了「綠綠」和「芋頭」外,還有一些甘草人物。有一個一打噴涕就會讓人生鏽的「鏽鏽」;還有一個大鳥,自己以為是雙條車,自以為是個大嬸,非常可愛。 我看此電影最大的心得就是:友情。(怎麼有點像遊戲王的梗?)是朋友,就要相愛;是朋友,就要互相幫忙;是朋友,就不能拋棄彼此。原本彼此仇恨的兩個人,在失去記憶後,成為朋友,似乎也預示著「冤家宜解不宜結」的道理。 下面為泰國夜叉的樣子,你可以和海報上的以機器人將夜叉具象化作個對比,另外附上電影宣傳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