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Dicky’s Karma,這裡是我記錄教學、研究、以及生活觀察的小宇宙。部落格主要圍繞三個我熱衷的領域:華語教學、東南亞文化,以及心理學研究。
如果你對第二語言習得有興趣,這裡有不少關於語言學習動機、策略與學術理論的分享;而在華語教學與教材與課程設計這兩個分類中,我記錄了許多第一線教學的實務經驗與設計靈感。
隨著數位工具不斷更新,數位教學與平台與技術工具與教學這兩個分類,讓我有機會聊聊怎麼把科技帶進語言教室,甚至如何用R或Python進行語料與統計分析,讓教學與研究更有根據。
部落格也關心人在異地的語言與文化適應,從留學生與跨文化的觀察,到旅行與生活的片段記錄,這些都是與人互動中最動人的部分。
最後,學術與投稿這區是給同行的知音:一些投稿經驗、研究心得,也有面對學術體制的小小反思;而個人觀點與評論,就讓我隨興說說,從教育、文化到日常觀察,不設限,只求誠實。
New Posts
語音是什麼?從聲音到語音的過程
語音(speech sound)是從聲音中被挑選出來,用來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人類的聲音來自一連串物理、生理與心理的連鎖過程。例如,肺部呼出的氣體提供動能、聲帶產生振動、口鼻腔等共鳴腔體則改變聲音的音質。即使哭聲、笑聲都能產生聲音,但唯有經過語言系統挑選、固定的音組合才能成為「語音」。 以華語為例,共有21個聲母與16個韻母。這些語音單位再進一步結合為音節,進而構成語句。 語音學的三大研究領域 語音學根據研究角度可分為三個主要分支: 發音語音學(Articulatory Phonetics):研究發音器官如何產生語音。 聲學語音學(Acoustic Phonetics):研究語音的聲波特徵,如音高、音強、共振等。 聽覺語音學(Auditory Phonetics):研究語音進入耳朵後的處理與辨識過程。 聲學語音學:語音的物理性質 語音的聲音特性可從以下幾點探討: 音高(Pitch):由聲帶震動的頻率決定,聲帶越緊越薄,頻率越高,聲音就越尖銳。 音強(Intensity):反映聲音的大小,與空氣壓力變化幅度相關。 音質(Timbre):由聲帶與共鳴腔體共同影響,決定聲音的個別差異。 聲波類型:聲音為縱波(如疏密波),與水波這種橫波不同。 我們可使用聲譜儀觀察聲音頻譜,母音會在低頻區域出現共振峰(formants),其第一與第二共振峰位置常用來分析母音的發音特徵。 發音語音學:了解發音器官與過程 發音涉及多個部位與方式,包括: …
為什麼「八」和「趴」能揭示語音奧秘?讀《語言學概論》看懂音位與音韻規律!
在《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章節中,謝國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認識語音學與音韻學的核心概念。這篇筆記整理了兩大重點:「音位與同位音」以及「音韻規律」,透過日常例子與語言實例,幫助我們理解看似抽象的語音系統。 什麼是音位與同位音?用小綠人交通燈來理解 想像你走在城市的不同路口,看見每個行人號誌的小綠人雖然外型略有差異(有的偏黃、有的比較暗),但都表示「可以通行」的訊號。這些「小綠人」的功能相同,就像語音學中的「音位(phoneme)」:它們是抽象的語音單位,即使表現形式略有不同,也能傳遞相同意義。而這些具體的、略有差異的語音實現,就稱為「同位音(allophone)」。 「八」與「趴」:音位的辨義功能與最小對比詞 以「八([ba])」和「趴([pʰa])」為例,兩者的韻母與聲調相同,差異僅在於聲母 [b] 與 [pʰ]。這一微小差異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詞義,這就是音位的辨義功能。 像這樣只有一個音位不同,但詞義全然不同的詞對,就稱為「最小對比詞(minimal pair)」,也叫「最小差異對偶詞」。這種詞對是語音學中分析語音功能的關鍵工具。 在華語中,聲調的變化也能形成最小對比詞,因為聲調屬於「超音段特徵(suprasegmental features)」,同樣具有辨義作用。例如「媽(mā)」和「馬(mǎ)」,聲調不同意義也不同。 音韻規律:從腦中的抽象音到實際語音的轉化機制 在我們腦中,儲存的是抽象的「音位形象(phonemic representation)」,但當實際說出口時,這些音位會因語音環境而產生自然變化,形成所謂的「語音形象(phonetic representation)」。 這個轉化過程由一系列「音韻規律(phonological rules)」來控制。例如: 同化律(Assimilation Rule):如母音在鼻音前會鼻音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