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Dicky’s Karma,這裡是我記錄教學、研究、以及生活觀察的小宇宙。部落格主要圍繞三個我熱衷的領域:華語教學東南亞文化,以及心理學研究
如果你對第二語言習得有興趣,這裡有不少關於語言學習動機、策略與學術理論的分享;而在華語教學教材與課程設計這兩個分類中,我記錄了許多第一線教學的實務經驗與設計靈感。
隨著數位工具不斷更新,數位教學與平台技術工具與教學這兩個分類,讓我有機會聊聊怎麼把科技帶進語言教室,甚至如何用R或Python進行語料與統計分析,讓教學與研究更有根據。
部落格也關心人在異地的語言與文化適應,從留學生與跨文化的觀察,到旅行與生活的片段記錄,這些都是與人互動中最動人的部分。
最後,學術與投稿這區是給同行的知音:一些投稿經驗、研究心得,也有面對學術體制的小小反思;而個人觀點與評論,就讓我隨興說說,從教育、文化到日常觀察,不設限,只求誠實。

New Posts

water drop

用符號看懂動詞語義結構:MARVS 理論在華語教學的應用

在教華語的過程中,老師們是否曾遇過這樣的問題:「同一個動詞怎麼意思差這麼多?」、「學生問『吃』和『吃虧』有什麼不一樣,我該怎麼解釋?」這些語義差異不只影響語意理解,也會直接影響動詞搭配、語法形式與語用情境的選擇。今天就要和大家介紹一套能幫助我們看清楚「動詞內在語義結構」的理論工具:MARVS 理論,以及如何透過事件符號標記的方式(Huang, 2002),讓動詞教學更具系統與視覺性!(inspired by 洪嘉馡老師於認知.文化.應用:語言理論、文化詮釋與華語教學的跨域對話會議的演講) MARVS 理論是什麼? MARVS(Module-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s)理論是由黃居仁教授等人提出,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模組(module)」與「屬性(attribute)」的方式來描寫動詞的語義。核心概念是:每個動詞都可以被視為某種類型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可以被拆解為一組具有語義意義的模組。 其中,「Atomic Event Structures」就是 MARVS 理論中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它把動詞的語義結構化為幾種基本類型,並可用符號簡單標記出來。 基本事件類型與符號對照 符號名稱說明●Boundary(邊界)一個整體事件,有清楚開始與結束點/Punctuality(瞬間性)單一瞬間發生的事件,無法延伸時間/////Process(過程)持續性的活動,可計量時間____State(狀態)靜態狀態,無明確的開始與結束^^^^^Stage(階段)重複的子事件構成,具有階段性與循環性 案例分析:四個常見華語動詞的多義用法 …

什麼是音節?語音學三大觀點與音節結構完整解析|音韻學入門指南

音節是什麼?語音學三大觀點全解析 在語音學與音韻學的領域中,「音節」是一個關鍵概念。根據謝國平《語言學概論》中〈音韻學〉的說明,音節的定義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 聲學觀點:音節是聲音響度的高峰,亦即在聲波中能感受到的強度集中點。 生理觀點:音節是由說話者一次胸腔脈動所產生的語音單位,但此觀點在語言學研究中較少被支持。 音韻觀點:音節是語音結構中可操作的單位,常見於語言錯誤與語音對調的情境中。例如相聲中的語音錯置:「闊人走進舖子」變為「破人走進褲子」,其中「闊」、「舖」、「破」、「褲」皆為獨立音節。 如何判斷音節的存在? 楊如雪老師進一步補充音節的界定方式: 元音自成音節:例如「雨」、「衣」、「魚」、「舞」等,可單獨構成音節,亦可帶前或後輔音,如「筆」、「鼻」、「鴨」、「呀」。 響輔音自成音節:在閩南語中,像是「黃」、「湯」、「長」等例子,響輔音也可獨立構成音節。 音節的結構圖與層次分析 音節可透過樹狀圖進行結構分析,其常見符號包括: O:韻頭(onset) R:韻(rhyme) N:核心元音(nucleus) C:韻尾(coda) M:介音(medial)—在華語中可處於韻頭與韻的同層,也可在韻內部與 N、C 並列 CV 音韻學的簡化結構與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