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Dicky’s Karma,這裡是我記錄教學、研究、以及生活觀察的小宇宙。部落格主要圍繞三個我熱衷的領域:華語教學東南亞文化,以及心理學研究
如果你對第二語言習得有興趣,這裡有不少關於語言學習動機、策略與學術理論的分享;而在華語教學教材與課程設計這兩個分類中,我記錄了許多第一線教學的實務經驗與設計靈感。
隨著數位工具不斷更新,數位教學與平台技術工具與教學這兩個分類,讓我有機會聊聊怎麼把科技帶進語言教室,甚至如何用R或Python進行語料與統計分析,讓教學與研究更有根據。
部落格也關心人在異地的語言與文化適應,從留學生與跨文化的觀察,到旅行與生活的片段記錄,這些都是與人互動中最動人的部分。
最後,學術與投稿這區是給同行的知音:一些投稿經驗、研究心得,也有面對學術體制的小小反思;而個人觀點與評論,就讓我隨興說說,從教育、文化到日常觀察,不設限,只求誠實。

New Posts

重新認識學習:布魯納的五種學習者模型,揭示學習的多元樣貌

「學習」不是只有一種樣貌。 當我們討論「學習」時,常不自覺地假設它有一套固定模式。然而,Jerome Bruner(布魯納)提醒我們,學習其實是多元的、情境化的過程,不存在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 “Any model of learning is right or wrong for a given set of stipulated conditions…”——Bruner (1985) 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一種學習模型都要視具體的任務目標、學習意圖、學習內容的抽象與具體程度,以及學習情境的「意義詮釋」而定。正因為人類具有靈活適應環境的能力,才會根據不同情境採取不同的學習策略。 …

交叉因子與套疊因子的差異是什麼?一篇讓你搞懂實驗設計中兩種因子關係的完整指南

🧠什麼是交叉因子與套疊因子?為什麼要在實驗設計中分清楚? 在進行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時,尤其是使用 ANOVA(變異數分析)或混合設計時,「交叉因子」(crossed factors)與「套疊因子」(nested factors)這兩種因子關係扮演關鍵角色。正確理解它們的差別,不只影響資料的收集與組織,也會直接影響最終的統計分析結果。 🔁 交叉因子(Crossed Factors):每個類別都有機會彼此結合 若兩個因子是交叉的,代表每個因子的所有類別彼此之間都有機會互相配對,即每個組合都會在資料中出現。 ✅ 實際例子: 假設我們研究教學成效,兩個因子為: 教師(因子A):A老師、B老師 教材(因子B):教材X、教材Y 若這是一個交叉設計,代表: A老師會使用教材X與Y B老師也會使用教材X與Y 於是,會有四種觀察組合: A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