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思考哪個先?」是哲學、心理學、語言學長年爭論的核心問題。當我們看到一歲左右的孩子尚未具備完整語言能力,卻能表現出對物體的認知或情緒的反應,不禁會問:他們是否早已具備某種形式的「思考」能力? 有些學者相信,小孩子在學語言之前,就已經有了對世界的理解。他們知道媽媽是媽媽、知道玩具是好玩的,只是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名字而已。這種觀點被稱為「先有思想後有語言」。 哲學家 Jerry Fodor(1975)提出了「思考的語言假說」(Language of Thought Hypothesis),認為在孩子學會自然語言(如中文、英文)之前,心中早已有一種非語言的表徵系統,他稱之為「心理語」(mentalese)。這種語言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話語,而是一種心智結構,用來理解世界與進行推理。 心理語:語言學習的起點? 心理語假說認為,語言學習並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孩子在已有概念的情況下,學習將那些概念對應到具體詞彙上。例如,小孩可能早就知道「蘋果」和「香蕉」的差別,只是不知道它們的名稱。學會說出這些詞彙,則是把已有的概念用語言標記出來。 然而,這種觀點也引起不少爭議。在認知科學界,許多研究者質疑是否所有「思想」真的都能脫離語言而存在。他們認為,語言不只是標籤,更可能深深塑造了我們的認知結構。 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考? 語言學家如 Sapir 和 Whorf 曾提出著名的「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認為不同語言會塑造不同的世界觀。例如,有些語言沒有時態,有些語言對顏色的區分極其細緻,這些語言差異會影響使用者對時間或顏色的感知方式。 同樣,發展心理學家也注意到,12個月大與24個月大的孩子在語言與心智能力上的進展幾乎是同步的。這讓學者們思考,語言是否在某些心智功能的建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否語言能力愈強,思考能力也會跟著提升? Dennett(1996)在其著作中強調,語言的加入改變了心智的本質。他寫道: “Perhaps the kind of mind you get when you add language to it is so different from the kind of mind you can have without language that calling them both minds is a mistake.” 心理演講:我們思考時的內在聲音 […]
孩子先有思想還是先有語言?解開語言與思考之間的心理之謎
- Post author By Dicky
- Post date
- Categories In 第二語言習得, 學術與投稿
- No Comments on 孩子先有思想還是先有語言?解開語言與思考之間的心理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