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我聽《創意觀光》的收穫 有時候,一場課程比一本書更容易讓人理解抽象的學術概念。最近在「東南亞旅遊管理」課程中,我聽了講師談「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深感這不只是觀光的新包裝,而是整個社會科學思維的一次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對於典範這個詞,許多人會覺得生硬難懂。讀書的時候覺得這是理論派在空談,直到聽老師課堂講解時才驚覺其中的意義:老師們其實就是這些學術典範變遷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觀光不只是旅遊,而是觀念的轉變 當我們以為「創意觀光」只是讓旅遊變得更有趣、更好拍照時,實際上它背後代表的是一整套觀光理論與社會發展思維的轉變過程。這個轉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典範,每一個都深深地影響了觀光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操作方式: 1. 發展理論(Development Theory)──「觀光等於發展」的時代思維 發展理論是最早期也是最具主導地位的思維模式。它自1950年代以來主張「落後國家」只要依循西方模式進行現代化改革,終將邁入發達國家的階段。在觀光領域,這種思維轉化為「大眾觀光」(Mass Tourism),追求觀光人數與收入的成長,認為市場的力量會自然帶來發展。 然而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對其的批判。所謂依賴,是指資源流向中心,而邊陲地區永遠無法真正發展。貧窮、文化剝離與心靈空虛不斷循環。結果,成長數字亮眼,卻往往發展了資本家或大財團,而非在地居民。 2. 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 Approaches)──找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1980年代出現一批學者與實踐者,試圖跳脫發展理論的主流框架。他們提出替代性方案,例如印度的自給自足鄉村計畫,或南韓的文化主體性實踐。這些模式主張「走自己的路」,不過這類利基型(Niche)旅遊雖然理念獨特,但常因目標族群小、經費有限,加上仍存在環境負荷問題,難以規模化發展。 3. 永續經營(Sustainable Development)──發展與保護能否兼容? 到了1990年代,全球開始正視環境危機,永續經營觀念應運而生。在觀光領域,它不再只追求數量成長,而是強調三個核心元素:保護、教育、在地參與。這些原則也延伸出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社區旅遊(CBT)等實踐方式。 儘管在一些社區取得成果,但挑戰在於:同樣的模式無法簡單複製到其他地區。每個社區的文化、資源與人脈網絡都不同,導致「永續觀光」的複製難以成為普遍路徑。 4. 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文化可以變成資產 2010年代後,創意經濟概念浮上檯面。其來源不明,有人認為它受到賈伯斯與蘋果的啟發。這個典範不再追求「量」,而是深挖「質」──尋找地方中被忽略的文化資產(Cultural Assets),像是祖父的故事、祖母的手藝、地方的節慶與傳說,並將這些「獨特性」轉化為有價值的體驗商品。 這類商品具備四大特性:唯一性、稀有性、個人性與可商品化(可賣)。它訴求的是「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這是一群追求體驗而非物質的消費者。 旅遊的轉向:不再是逃離,而是追尋 創意觀光的核心,在於體驗。人們不再只是為了離開某個地方(逃離),而是為了接近一種價值、一段故事或一份獨特文化(追尋)。 這也牽涉到文化價值觀的流動。以泰國為例,講師幽默地指出,關於性別角色的多元書寫在官方報告中佔據了18頁,但對在地人而言,人妖、變裝與同性戀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需特別標註。這讓我們反思:文化的獨特,往往存在於他人看不見的日常中。 當我們說「旅行的意義」,不再只是打卡拍照,而是深入了解當地、體驗地方性(locality),並參與其中。 清堪田野調查:我們即將踏上的旅程 下週,我們班將前往清堪(Chiang Khan)進行一場有關創意經濟的田野作業。老師與講師都將隨行,這將不只是一次校外教學,更是一次用身體與五感親身接觸創意觀光的旅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期待能更深刻地理解「創意」如何與「地方」結合,如何讓一場旅行,成為對生活、文化與未來可能的重新想像。
從發展理論到創意觀光:社會科學典範轉移下的旅遊新視野
- Post author By Dicky
- Post date
- Categories In 留學生與跨文化, 旅行與生活
- No Comments on 從發展理論到創意觀光:社會科學典範轉移下的旅遊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