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旅行與生活

從發展理論到創意觀光:社會科學典範轉移下的旅遊新視野

開場:我聽《創意觀光》的收穫 有時候,一場課程比一本書更容易讓人理解抽象的學術概念。最近在「東南亞旅遊管理」課程中,我聽了講師談「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深感這不只是觀光的新包裝,而是整個社會科學思維的一次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對於典範這個詞,許多人會覺得生硬難懂。讀書的時候覺得這是理論派在空談,直到聽老師課堂講解時才驚覺其中的意義:老師們其實就是這些學術典範變遷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觀光不只是旅遊,而是觀念的轉變 當我們以為「創意觀光」只是讓旅遊變得更有趣、更好拍照時,實際上它背後代表的是一整套觀光理論與社會發展思維的轉變過程。這個轉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典範,每一個都深深地影響了觀光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操作方式: 1. 發展理論(Development Theory)──「觀光等於發展」的時代思維 發展理論是最早期也是最具主導地位的思維模式。它自1950年代以來主張「落後國家」只要依循西方模式進行現代化改革,終將邁入發達國家的階段。在觀光領域,這種思維轉化為「大眾觀光」(Mass Tourism),追求觀光人數與收入的成長,認為市場的力量會自然帶來發展。 然而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對其的批判。所謂依賴,是指資源流向中心,而邊陲地區永遠無法真正發展。貧窮、文化剝離與心靈空虛不斷循環。結果,成長數字亮眼,卻往往發展了資本家或大財團,而非在地居民。 2. 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 Approaches)──找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1980年代出現一批學者與實踐者,試圖跳脫發展理論的主流框架。他們提出替代性方案,例如印度的自給自足鄉村計畫,或南韓的文化主體性實踐。這些模式主張「走自己的路」,不過這類利基型(Niche)旅遊雖然理念獨特,但常因目標族群小、經費有限,加上仍存在環境負荷問題,難以規模化發展。 3. 永續經營(Sustainable Development)──發展與保護能否兼容? 到了1990年代,全球開始正視環境危機,永續經營觀念應運而生。在觀光領域,它不再只追求數量成長,而是強調三個核心元素:保護、教育、在地參與。這些原則也延伸出企業社會責任(CSR)與社區旅遊(CBT)等實踐方式。 儘管在一些社區取得成果,但挑戰在於:同樣的模式無法簡單複製到其他地區。每個社區的文化、資源與人脈網絡都不同,導致「永續觀光」的複製難以成為普遍路徑。 4. 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文化可以變成資產 2010年代後,創意經濟概念浮上檯面。其來源不明,有人認為它受到賈伯斯與蘋果的啟發。這個典範不再追求「量」,而是深挖「質」──尋找地方中被忽略的文化資產(Cultural Assets),像是祖父的故事、祖母的手藝、地方的節慶與傳說,並將這些「獨特性」轉化為有價值的體驗商品。 這類商品具備四大特性:唯一性、稀有性、個人性與可商品化(可賣)。它訴求的是「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這是一群追求體驗而非物質的消費者。 旅遊的轉向:不再是逃離,而是追尋 創意觀光的核心,在於體驗。人們不再只是為了離開某個地方(逃離),而是為了接近一種價值、一段故事或一份獨特文化(追尋)。 這也牽涉到文化價值觀的流動。以泰國為例,講師幽默地指出,關於性別角色的多元書寫在官方報告中佔據了18頁,但對在地人而言,人妖、變裝與同性戀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需特別標註。這讓我們反思:文化的獨特,往往存在於他人看不見的日常中。 當我們說「旅行的意義」,不再只是打卡拍照,而是深入了解當地、體驗地方性(locality),並參與其中。 清堪田野調查:我們即將踏上的旅程 下週,我們班將前往清堪(Chiang Khan)進行一場有關創意經濟的田野作業。老師與講師都將隨行,這將不只是一次校外教學,更是一次用身體與五感親身接觸創意觀光的旅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期待能更深刻地理解「創意」如何與「地方」結合,如何讓一場旅行,成為對生活、文化與未來可能的重新想像。

學術競技場上的卡牌桌遊對決:玩轉《Publish or Perish》

在學術界,有一句話叫做「不發表就滅亡」(Publish or Perish),現在它不僅僅是學者的生活寫照,更變成了一款卡牌遊戲。玩家在遊戲中必須盡可能地獲取引用數,即便這意味著需要進行一點小小的抄襲。 這款遊戲的創作者是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唐卡市的獨立政治社會心理學家Max Bai。他設計這款遊戲是為了讓受挫的學者們有個發洩壓力的途徑。目前遊戲已經推出了一個測試版本,並且受到了許多研究人員的歡迎,有些人在遊戲正式發售前就已經搶先預訂了。 遊戲中的假手稿標題如「解密飛豬的空氣動力學」和「為什麼狗狗會跟著你進浴室:犬類依賴症的洞察」等,無不戲弄著成為成功學者所需的種種「荒誕」條件。 在遊戲中,玩家要通過撰寫論文並獲取引用來競爭,擁有最多引用數的玩家將成為最終贏家。為了發表一篇手稿,玩家必須收集代表出版每個部分的「研究卡片」,包括想法、寫作、數據、理論和參考文獻等。 然而,學術競爭並不容易!其他玩家可以通過打出卡片來破壞你的計劃,例如要求進行機構審查、指出引用錯誤或揭露你的「新理論」早已被他人發現並命名。這些卡片可能會降低你的引用數,甚至阻止你發表新手稿,正如遊戲規則所說的:「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 為了應對這些困難,玩家可以使用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如抄襲或P值操縱等。這些卡片還允許玩家通過科學小測驗來挑戰對手。當然,遊戲中也有一些正面的卡片,比如合作和參加研討會可以獲得額外的引用數。 在遊戲的最後,玩家必須即興發表一個「辯護」,為他們在遊戲中發表的荒謬論文進行辯解。表現最佳的玩家將獲得額外的引用數。 Max Bai表示,這款遊戲的設計是為了讓因學業壓力而感到疲憊的研究生們開懷一笑。遊戲嘲弄了「應對審稿過程的難度、找工作、找指導教授、獲得資金、裙帶關係等等」。他還指出,「我想為人們創造一個發洩壓力的出口。」 未來幾個月,Bai計劃在眾籌平台Kickstarter上推出這款遊戲,屆時大家可以購買這款有趣的遊戲。

斯洛維尼亞的歷史與記憶:解構共產主義遺產

本文摘要了斯洛維尼亞自1990年以來,歷史和記憶政治的衝突情況。斯洛維尼亞的獨立與南斯拉夫解體被視為斯洛維尼亞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文章指出,儘管斯洛維尼亞在南斯拉夫聯邦內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經濟和政治自主權,但斯洛維尼亞人從未有過獨立的國家,直到1991年才實現獨立。文章進一步討論了斯洛維尼亞從南斯拉夫聯邦中獨立出來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公眾輿論的變化。獨立後,斯洛維尼亞面臨內外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和克羅地亞以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衝突加劇,斯洛維尼亞政治和公眾普遍認為,斷絕與南斯拉夫其他部分的所有聯繫是不可避免的。 斯洛維尼亞獨立前後的差異 斯洛維尼亞在南斯拉夫聯邦內部以及獨立後的情況呈現顯著差異: 總的來說,斯洛維尼亞從南斯拉夫的一個共和國轉變為一個獨立國家,標誌著從一個在較大聯邦框架內擁有限制性自主權的地位,到擁有完全主權和國際地位的轉變。這一轉變伴隨著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制度的全面重建和新的國際關係的建立。 斯洛維尼亞和鄰近國家的關係 該文還探討了斯洛維尼亞如何處理與前南斯拉夫其他共和國的關係,特別是與克羅地亞的關係,以及如何努力成為歐洲和美國在前南斯拉夫地區事務上的專家。然而,儘管斯洛維尼亞努力在國際上建立這樣的聲譽,但國內對於南斯拉夫解體和斯洛維尼亞在聯邦內地位的看法仍然是片面的。 此外,文章討論了斯洛維尼亞內部關於南斯拉夫共產主義和二戰期間及其後事件的分歧,以及如何在多黨制恢復後對這段歷史進行辯論和審視。斯洛維尼亞的公眾和政治圈對於如何評價共產主義過去和抵抗運動持有不同看法,並且對於大戰後的屠殺和暴力行為的處理方式表示批評。 總的來說,文章揭示了斯洛維尼亞在處理其歷史記憶和政治身份方面的複雜性,尤其是與其南斯拉夫遺產的關聯以及該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轉變。此外,斯洛維尼亞的歷史學界如何評價國家的歷史,特別是對於二戰和共產主義時期的不同解釋,也顯示了學術和政治間的緊張關係。 斯洛維尼亞內部關於南斯拉夫共產主義和二戰期間及其後事件的分歧 斯洛維尼亞內部關於南斯拉夫共產主義和二戰期間及其後事件的分歧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多黨制恢復後的歷史辯論與審視 隨著斯洛維尼亞在1990年恢復多黨制,對於這段歷史的辯論和審視開始公開化和制度化。多黨制恢復後,斯洛維尼亞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然而,儘管採取了上述措施,關於這段歷史的評價和記憶在斯洛維尼亞仍然是極具爭議和分歧的主題,反映了斯洛維尼亞社會內部對於過去的不同記憶和詮釋。 Vodopivec, P. (2015). The Conflicting Politics of History and Memory in Slovenia since 1990. Slovene Studies, 37(1-2), 45-66.

捷克文化和宗教對於國家稅收態度的影響

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捷克文化和宗教對於稅收逃漏的影響。捷克作為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其對於教會和宗教的態度,以及宗教對於社會經濟生活方面的影響格外引人注目。研究結果顯示,在捷克,宗教透過參加教會活動對稅收遵從起到了正面作用,而國家自豪感支持了稅收道德。然而,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和對政府的態度與稅收遵從無關。這些發現表明,捷克在宗教與稅收遵從關係上與其他國家無異,但政府在提高稅收遵從方面的作用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捷克是一個位於中歐的國家,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捷克的文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它豐富的歷史遺產和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西歐和東歐文化的交匯點。捷克的宗教景觀也非常獨特,它是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這種宗教立場與其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捷克曾經是宗教改革的中心,16世紀時轉向了新教,隨後經歷了胡斯戰爭和面對來自全歐洲的十字軍軍隊。最終,在1620年捷克新教勢力在白山之戰中被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擊敗後,天主教被重新確立。這段歷史導致了捷克人對宗教的中立態度,儘管在南摩拉維亞等地區仍有天主教的堅固據點。這種宗教中立性反映在捷克社會的許多方面,包括對教會和宗教活動的參與程度。 捷克的宗教活動與稅收遵從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特別是在考慮到捷克是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的背景下。研究發現,參加教會活動在捷克對稅收道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意味著,儘管捷克社會對於宗教的信仰程度不高,但教會參與對於促進稅收遵從和提高稅收道德有積極作用。這表明在捷克,宗教活動,特別是參與教會的活動,能夠促進公民對公共財政的支持,這是通過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提升個人在社會中的道德責任感來實現的。 研究還指出,參與教會活動的正面效應在控制了年齡、性別、教育、收入、婚姻狀況、就業狀態和職業後仍然存在。然而,對神的信仰程度或者神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沒有顯示出對稅收道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影響。這表明,在捷克,人們的行動(如參加教會活動)比他們聲稱的信仰更能夠對稅收道德產生影響​​。 這些發現強調了宗教參與在提升稅收遵從中的角色,即使在一個宗教信仰不是社會主流的國家。它也指出了在提高稅收遵從方面,行動比信念更重要,並且社會凝聚力和公共道德責任感在稅收道德形成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儘管捷克是一個高度無神論的國家,但研究發現,教會參與對稅收遵從有正面影響。這意味著,即使在信仰水平不高的社會中,宗教活動也能促進社會公德的形成和維護,包括對公共財政的支持。此外,捷克人對國家的自豪感強烈,這種情感支持了稅收道德的形成。然而,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和對政府的態度與稅收遵從之間並沒有顯著相關,這與其他國家相比,顯示出捷克在提升稅收遵從方面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機會​​。 Strielkowski, W.; Čábelková, I. Religion, Culture, and Tax Evasion: 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Religions 2015, 6, 657-669. https://doi.org/10.3390/rel6020657

探索捷克的管理之道:跨文化策略的啟示

這篇文章探討了捷克的跨文化管理,特別是如何根據捷克的具體情況重新評估和理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文章首先指出,關於跨文化管理的文獻中很少有專門針對捷克的研究,並提出需要建立一個針對捷克情境的理論基礎。接著,它詳細介紹了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質性和量化研究,以及一項調查,該調查通過30個問題來評估受訪者對組織結構、風險承受能力、家庭角色等方面的看法。 雖然有很多關於跨文化管理的文獻,但是關於捷克的研究卻不多見,這讓我們很難深入了解捷克的管理環境有哪些特殊之處。例如,捷克人引入外來管理實踐時,會仔細分析引入成本,並評估是否有實質的好處。這種情況不僅反映在企業對成本的考量上,員工對於變革的抗拒也是一大挑戰。 過去的研究顯示,即使在最佳條件下,要讓捷克人團結起來支持一個目標(除了冰球比賽那種能激發國家自豪感的)也是相當困難的。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挑戰。 文章的結果部分集中於捷克文化的特定方面,如平等觀念、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對未來的看法等,並指出捷克人對政治官員持批評態度,但仍對歐盟成員身份持積極態度。此外,它強調了捷克社會在性別角色、家庭責任、工作場所的權力距離等方面的觀念。最後,文章結論認為,捷克的文化維度需要在不涉及與其他國家比較的情況下獨立評估,並建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討捷克文化的獨特性。 Brunet-Thornton, R., & Bureš, V. (2012).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Establishing a Czech benchmark.

探索捷克語:語言、方言與雙語現象

導言 捷克語是捷克共和國的官方語言,該國位於中歐,與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和波蘭接壤。捷克共和國有超過1030萬的人口,捷克語也是這些居民的主要語言。除了在捷克共和國內部廣泛使用外,捷克語同時也在世界其他地區由捷克僑民使用,特別是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捷克語的全球分布體現了捷克文化和語言的國際影響力。 方言與雙語現象 方言 捷克共和國的主要方言包括波希米亞方言和漢納克-摩拉維亞方言。波希米亞方言主要分布於捷克的中部和西部,是標準捷克語的基礎。漢納克-摩拉維亞方言則見於東部。這兩大方言群在某些原始長元音的處理上有所不同:波希米亞方言傾向於將這些長元音變為雙元音,而漢納克-摩拉維亞方言則有降低這些長元音的趨勢。此外,捷克共和國的邊緣地區通常不屬於特定的方言群,這些地區在二戰後由來自全國各地的捷克語使用者重新定居。捷克方言的分布和特點反映了其豐富的地理和歷史背景,同時也展現了語言在不同社會群體間的變異性。 雙語現象 捷克共和國內部的雙語使用情況,尤其是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的共存以及捷克語的文白異讀現象。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自18世紀以來一直共同作為文學語言,直到1993年的「天鵝絨革命」之前,在捷克斯洛伐克媒體中幾乎同等代表這兩種語言,使得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至少能夠被動地了解對方的語言。捷克語的文白異讀現象指的是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異,這一差異在語音、形態、句法和詞彙各個方面都很明顯。19世紀時,人們回到了16世紀的Kralice聖經作為現代文學語言的模型,但由於口語在此期間的發展,導致了口語和文學語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捷克語的語音系統中存在著長短元音、塞音和摩擦音等特點,這些特點在文學捷克語和口語捷克語中的實現有所不同,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文白異讀現象。 天鵝絨革命 天鵝絨革命,又稱紅絲絨革命或溫和革命,是1989年11月16日至12月29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發生的一場民主化革命。這場革命結束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黨專政,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並且沒有造成死亡,展現了其和平轉型的特點。這場革命也為後來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和平分裂埋下伏筆。天鵝絨革命的名稱來源尚不確定,但它象徵著革命過程的平和與順利​​。 結論 總結捷克語作為一種豐富多樣的語言,它的地理分布、與其他語言的關係,以及方言和雙語使用現象對於了解捷克文化和社會的重要性。 Janda, L. A., & Townsend, C. E. (2000). Czech.

捷克古老神話:莉布舍與普熱米斯的傳說

在捷克古老的神話中,有許多令人驚嘆的故事,其中莉布舍(Libuše)與普熱米斯(Přemysl)的傳說被視為是捷克民族的起源故事之一。這個傳說充滿了浪漫、英雄主義和神秘色彩,讓人感受到這個古老國度的神奇與傳奇。 據傳,莉布舍是捷克最後一位女王,她是一位智慧、美麗且有預言能力的女性。她住在普拉赫(Prague)附近的一座城堡裡,統治著一片美麗而富饒的土地。莉布舍不僅擁有著絕佳的統治才能,還能預知未來,因此她的話語被視為神諭,深受人民的崇拜和尊重。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莉布舍站在城堡的高處眺望著周圍的土地,她的心中湧現出一種強烈的預感:一位偉大的君主將會出現,帶領捷克人民走向繁榮與輝煌。於是,她宣布將會選出一位新的國王,但這位國王必須符合她所做的預言。 在莉布舍宣佈選拔新國王的消息傳開後,成千上萬的男人紛紛湧到了城堡,希望能夠成為捷克的領袖。然而,莉布舍並沒有被眾人的熱情所感動,而是選擇了一位謙虛且智慧的農夫──普熱米斯。 普熱米斯是一位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人,雖然他不是出身高貴,卻有著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在莉布舍的指引下,普熱米斯接受了國王的身份,並帶領捷克走向了繁榮與和平的時代。 普熱米斯的統治帶給了捷克人民無盡的幸福和富足,而莉布舍的預言也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在普熱米斯的領導下,捷克成為了一個強大而繁榮的王國,人民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 然而,就像所有的神話故事一樣,莉布舍與普熱米斯的傳說也充滿了悲劇色彩。儘管普熱米斯統治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他還是離開了人世,而莉布舍也隨之消失,成為了傳說中的女王。 雖然莉布舍與普熱米斯的故事只是一段古老的傳說,但它依然在捷克人民的心中流傳著,成為了這個國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神話故事不僅是捷克民族的驕傲,也是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期許。讓我們一起記住這個古老的故事,並將其傳承下去,讓後代子孫能夠永遠記得這段充滿浪漫與神奇的傳說。

普熱米斯爾王朝(Přemyslid dynasty):捷克的歷史之光

在中世紀歐洲的歷史長河中,普熱米斯爾王朝是一顆閃耀的明珠,為捷克的發展和文化蓬勃興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索這個傑出的王朝。 普什米斯爾王朝是捷克歷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王朝之一。它的興起可以追溯到9世紀初期,當時波希米亞地區(現代捷克共和國的前身)的領袖開始建立自己的統治。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領袖擴展了他們的領土,並建立了一個堅固的政權。 普什米斯爾王朝的最著名成員之一是瓦茨拉夫一世,他被譽為捷克的主保聖人。他的統治見證了捷克的基督教化,以及基督教對捷克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 主保聖人 「主保聖人」是一個基督教術語,通常用來指代一個特定地區、城市或國家的守護聖人。這個聖人被認為在天上為該地區的人民祈禱,保護他們免受災難、疾病或其他危險。在這個上下文中,「主保聖人」通常是在特定地區或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聖人,被人們視為特別的保護者和神聖的代表。 瓦茨拉夫一世(Vratislaus I) 瓦茨拉夫一世(又稱為聖瓦茨拉夫)在捷克歷史和文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他生活於9世紀初期,是普什米斯爾王朝的統治者之一,也是捷克歷史上最重要的國王之一。瓦茨拉夫一世不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更因其信仰和慈善事業而被尊崇。 作為捷克的主保聖人,瓦茨拉夫一世在當地享有極高的聲望。傳說中,他是一位慈善而仁慈的統治者,關心著普通人民的福祉。他的慷慨和憐憫被廣為傳頌,因此他不僅被尊崇為統治者,也被視為一位聖德高尚的君主。 瓦茨拉夫一世的統治見證了捷克的基督教化過程。他積極推動基督教在捷克地區的傳播,並為此付出了許多努力。他建立了教堂和修道院,支持宗教教育,並積極參與基督教慶典和禮儀。他的努力促進了捷克地區基督教信仰的發展,深遠地影響了捷克的文化和社會結構。 除了政治和宗教上的貢獻外,瓦茨拉夫一世也因其對人民的慈善和仁愛而受到推崇。他被描述為一位關心窮人、孤兒和弱者的君主,常常親自施捨和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品德使他在捷克歷史和傳說中成為一個傑出的形象,被人們視為榜樣和敬仰的對象。 總的來說,瓦茨拉夫一世的生平見證了捷克的宗教和文化發展,並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他作為捷克的主保聖人,被捷克人民永遠地懷念和尊敬,成為捷克歷史中不朽的一部分。 奧塔卡二世(Ottokar II) 這個王朝在其巔峰時期的統治者之一是奧塔卡二世,他被廣泛認為是捷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之一。他的統治期間見證了捷克王國的極盛時期,以及布拉格的文化和經濟繁榮。 奧塔卡二世是普什米斯爾王朝的一位杰出統治者,他的統治時期被視為捷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之一。他的生平充滿了政治、軍事和文化上的成就,對捷克王國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奧塔卡二世於13世紀初期登上捷克王位,他的統治被認為是捷克歷史上最光輝的時期之一。在他的統治下,捷克王國經歷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的時期。奧塔卡二世著力於加強王權,擴大王國的領土,並積極推動政治和行政改革,以提高國家的效率和統治能力。 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外,奧塔卡二世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他成功地擊退了來自外部的入侵,並積極保衛捷克王國的領土和利益。他的軍事才能使得捷克王國在歐洲舞台上備受尊敬,並確立了其作為一個重要政治力量的地位。 奧塔卡二世的統治也見證了布拉格的文化和經濟繁榮。作為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在他的統治下成為了一個繁榮的文化中心,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學者和商人。他支持了文化和藝術的發展,建立了許多重要的文化機構和建築,為布拉格增添了無限的光彩和魅力。 總的來說,奧塔卡二世作為普什米斯爾王朝的一位偉大統治者,對捷克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統治被捷克人民視為一個黃金時代,其影響力深遠,至今仍然在捷克的歷史和文化中閃耀著光芒。 結語 然而,普什米斯爾王朝並非沒有遇到挑戰。在其後期,王朝面臨著來自外部入侵和內部分裂的威脅。這導致了王朝的衰落和終結,最終被哈布斯堡王朝所取代。 儘管普什米斯爾王朝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它的遺產卻永遠地烙印在捷克的土地上。從宏偉的建築到豐富的文化遺產,普什米斯爾王朝的影響力仍然深遠,成為了捷克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認同的象徵。 總的來說,普什米斯爾王朝是捷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章節,它的興衰成教訓,也激勵著後人不斷追求捷克的繁榮和發展。

去印尼的車行換機油

印尼的車行不只換機油,還提供一個辦公、休息的空間。 正如汽車行駛一段時間後,需要保養、換機油一樣,人在工作一段期間後也需要適時的休息、充電。 為什麼汽車要換機油? 汽車引擎運作時,活塞和缸壁會相互摩擦,產生高溫和高壓力,這樣的摩擦會導致引擎內部的摩擦部件磨損和熱度,產生摩擦產生的熱量和燃燒所產生的污染物也會進入機油系統中,這些因素會導致機油逐漸變質和污濁,影響到潤滑效果和冷卻效能,進而影響引擎的性能和壽命。 因此,汽車需要定期更換機油,以清除積累在機油中的污染物和碎屑,並保持機油的潤滑性和冷卻效能,以確保引擎的正常運轉和延長其壽命。換油的頻率會因車輛使用的情況和製造商的建議而有所不同。 就像引擎運轉時產生的摩擦和熱量會影響機油的品質和性能一樣,人在工作時也會產生一些因素,例如壓力、疲勞、缺乏休息和營養等,這些因素會影響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就像引擎需要定期更換機油以保持其性能和壽命一樣,人也需要定期休息和放鬆身心,以恢復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保持工作的效率和品質。如果人在固定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而不進行休息和調整,就像機油變質和污濁一樣,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也會受到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健康問題和工作失誤。因此,與換機油一樣,人也需要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態,並定期進行休息和調整,以確保長期的健康和工作表現。 在印尼的車行,除了提供換機油、檢查的服務外,它也提供休息、辦公的空間。這週慈育大學的期中考試第一週,老師們陸陸續續都拿到了學生作答後的考卷。為了不擔誤在印尼的車行,除了提供換機油、檢查的服務外,它也提供休息、辦公的空間。這週慈育大學的期中考試第一週,老師們陸陸續續都拿到了學生作答後的考卷。為了不擔誤繳交成績的時間,學校的老師即使在保養車子,都不忘批改學生考卷。也提醒各位老師,長時間工作,人也要吃點心、換機油,才能保持動力、發長遠心。繳交成績的時間,學校的老師即使在保養車子,都不忘批改學生考卷。也提醒各位老師,長時間工作,人也要吃點心、換機油,才能保持動力、發長遠心。

將語言視為動作:從合氣道練習中啟發語言學習

將語言視為動作其實是滿抽象的,因為我們認為語言是由詞彙、語法、語音等組成,和動作沒有半毛錢關係。 將語言視為動作,在理論上是這麼看待的: 語言是一項技能活動。在技能的發展和習得過程中,模仿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在語言中的模仿可能與其他領域中的模仿,包括機器人技術中的模仿,相關聯並且能夠闡明模仿的作用和功能。模仿在兒童母語習得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在語言的進化起源和多樣化中,模仿扮演了什麼角色?模仿與我們使用的詞彙來源以及這些詞彙的組合方式有多大關係?這些問題可以在不同的層面進行考慮,包括語言和言語表面形式、語言和言語基礎系統的底層結構、言語口齒表達問題以及神經水平以下的模仿功能問題。任何類型的模仿都涉及到運動和感知功能之間的關係,即大腦的運動系統與視覺和其他感官系統之間的關係。語言和言語也需要運動活動和感知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調。模仿在語言和言語中的作用和功能是許多不同學科的研究課題,不僅僅是語言學本身,還包括兒童發育、神經學、進化理論、社會心理學等領域。 簡單兩個字,就是「模仿」。說起來簡單,有所體會很難。最近開始練習合氣道,再回頭看這個命題,才會覺得這個深刻之處。 合氣道源自於日本,在印尼學習合氣道不若在台灣,台灣會將現成漢字以漢音發音,印尼的合氣道則直接使用日語術語。聲音和概念的匹配比較像詞彙學習,這並不是現在要討論的。你可以對比以下幾種情境: 如果老師要解釋四方摔的話,你可以會看到這樣:四方摔是合氣道八大基本技法之一,是一種摔倒技,主要是透過控制對方手臂關節,讓對手摔倒。這個技法可以分成正面和反面兩種不同的技術,並且可以從四個方向進行攻擊。四方摔的原理和劍法很相似,主要是利用內外迴轉身法來控制對手。在施技時,掌握好手肘的控制非常重要,因為不論是前方或後方技法,施術者都必須根據對手攻擊力量的大小和方向來決定施技方向和角度。透過身體的轉身產生旋轉力量,同時保持對方腕、肘關節向上擰轉的狀態,直到對手被控制住為止。 有沒有一種感覺?每個字都認識,合起來就不知道它在講什麼。華語是如此,印尼語也是如此。當然老師並不是這樣教合氣道。人們有模仿的能力,就算聽不懂,還是能夠依樣畫葫蘆。聽不懂印尼語的我是這樣學的,另外三個和我一起學習的五歲小朋友也是如此。有時候看老師的動作,有時候看前輩的動作。常常是動作先學會了,就可以體會上面那個解釋的意思了。 如果看這個影片,甚至不用解釋,你就知道四方摔是什麼了: 如果把語言當成動作,當老師在解釋語言的時候,就像是在進行語法解釋;而老師或前輩示範時,就是提供模仿的範例。太久沒有去「模仿」時,就比較無法體會「語言視為動作」是什麼意思,其實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當然,語言視為動作可能還有很多微細之處(nuance),這需要真正研究或關心這主題的專家才能夠說得清楚。透過練習合氣道(我已經通過印尼合氣道五級檢定了~),又突然體會這句話的意思,也算是意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