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教材與課程設計

幼兒語言發展的6大關鍵技巧:爸媽必學的科學教養法

幼兒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短暫卻關鍵。除了在孩子說話時給予正向回應外,科學研究還指出,有6種有效的互動方式能顯著促進語言發展,包括: 本文將逐一說明這些方法及其背後的語言學原理。 1. 物體標示:讓寶寶帶領你,而非主導他 最理想的詞彙學習方式,是等待孩子主動注視某個物品,這時大人再說出物品名稱。例如當寶寶眼神停留在一隻狗時,這時說「狗狗」,會比主動指物說話更有學習效果。這種「跟隨式命名」能幫助幼兒自然地將語音與物體建立連結。 2. 動動語:結合視覺與動作的語言輸入 針對15個月以下的幼兒,將要介紹的物品放在他眼前轉一轉、搖一搖、動一動,可以吸引注意力並提升語彙學習的效果。這種「動動語」形式提供了感官刺激,有助於語音與物品間的聯結。 3. 多樣話語輸入:不同人對話也很重要 孩子若能從多位照顧者或家庭成員口中聽到相同詞彙,會更容易建立語言認知。這就如同多感官輸入的概念,不同人的語音變化、語氣與表達方式,能提供豐富的語言刺激。 4. 語法框架:熟悉句型幫助理解 語言輸入中常見的句式(如:你看、不要、這是……)能幫助幼兒掌握語法規則。研究指出,英語母語家長對孩子的語句中,約有45%是由常見助詞或動詞開頭;韓國幼兒則優先掌握句尾的動詞結構。這代表句式的「可預測性」有助於語意掌握。 5. 詞組變換:用不同句型傳達相同意思 例如:「瑞秋,這本書拿去給爸爸」、「拿給他這本書」、「你把書拿給爸爸了」。這些句子雖然結構不同,卻表達相同的意義。幼兒透過這樣的語句變換,能理解代詞、語序與動詞變化,這對語法與詞彙學習都有幫助。 6. 形狀偏見:啟動抽象分類能力 在 Smith 等人(2002)的研究中,15個月大的孩子會被顏色、大小吸引,但到了17個月,已能更專注於「形狀」。研究發現,經過七週、每週五分鐘的形狀訓練後,幼兒的新詞學習能力提升2.56倍。這種「形狀偏見」有助於孩子將新詞與形狀類型建立連結,加速名詞學習。 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這些方法雖然原本應用於幼兒語言發展,但其中的語言學原理與學習策略,也能啟發成人第二語言教學者。例如,利用「詞組變換」設計多樣化的輸入句式,或透過重複句型讓學習者理解語法模式,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學技巧。 📚 參考資料Bronson, P., & Merryman, A. (2010). 教養大震撼(潘勛譯)。臺北市: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Smith, L. B., Jones, S. S., Landau, B., Gershkoff-Stowe, L., & Samuelson, L. (2002). Object name learning provides on-the-job training for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

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與演變:從傳統到現代的教學策略

在回顧語言教學法的歷史之前,H. Douglas Brown 先對相關概念進行了明確定義。根據 Edward Anthony,所謂「方法」(method) 由三大要素構成: 教學觀 (approach):語言學習與教學的理論基礎。 教學法 (method):根據教學觀發展的系統性教學方案。 教學技巧 (technique):課堂實際運用的特定活動。 Jack Richards 和 Theodore Rodgers 進一步將「教學法」視為涵蓋 教學觀、教學設計 (design) 和教學流程 (procedure) 的總稱。而 Brown 則認為,應以「方法學」(methodology) 來稱呼這一整體概念,而「教學設計」則更適合稱為「課程」(curricula) 或「教學大綱」(syllabuses)。 語言教學法的演進:重要方法回顧 語言教學法約每 25 年就會有新的趨勢與變革,以下依歷史脈絡回顧各重要教學法: 1. 文法翻譯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起源於拉丁文學習,重視文法規則、單字記憶、文章翻譯與書寫練習。此方法主要培養閱讀能力,但對於口語溝通能力幫助有限。Brown 認為此方法缺乏理論依據,且不利於實際語言應用。 2. 連續教學法 (The Series Method) 由法國學者 Gouin 發展,受到兒童學習母語過程的啟發。認為語言學習是將感覺轉化為概念,並透過一系列連貫句子學習,而非死記文法與單字。 3. 直接教學法 (The Direct Method) 此法強調透過沉浸式語言環境,使用口語互動與即興對話,避免翻譯與文法講解,模仿母語學習方式。其成效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技巧與表達能力。 4. […]

全面了解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CAT):快速掌握聽力與閱讀技巧

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簡介 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TOCFL CAT,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由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專案資助,並由華語測驗推動委員會設計,以電腦化的測驗系統為基礎,為全球華語學習者提供準確的語言能力評估。不同於一般的測驗形式,電腦根據考生的作答情況自動挑選題目,因此不需要事先選擇測驗等級,大幅縮短測驗時間的同時保有高準確度。 TOCFL CAT 測驗類型 TOCFL CAT 以測驗的聽力和閱讀兩大項目為核心,並依據考生的回應即時調整題目難度。題型分為: TOCFL CAT 測驗等級與成績 TOCFL CAT 採用量尺分數系統,滿分為100分,並分為六個等級(入門至精通)。通過成績可以作為台灣大學院校入學或國際企業求職時的華語能力證明,亦可用於「臺灣獎學金」申請等多項評鑑中。成績的客觀性來自試題反應理論,分數不會因試題難度變化而影響。 如何準備 TOCFL CAT 測驗? 結語 TOCFL CAT 是一項針對非華語母語者設計的適性測驗,為全球華語學習者提供了極具效益的評估工具。 來源:華測會DM、Q&A

探索《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新描述項目:革新華語文教學的未來

自2001年首次發布以來,《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一直是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的重要工具,幫助教育者設計和評估語言課程。然而,隨著全球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不斷增加,語言學習者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為了適應這些變化,CEFR推出了新的描述項目,這對於華語文教學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為什麼要更新CEFR? 新的描述項目旨在填補語言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空白,特別是在“調解”(Mediation)這些新的關鍵領域。 調解:超越語言翻譯 在新的描述項目中,調解的概念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含義。不僅包括語言的翻譯和解釋,還涵蓋社會和文化層面的調解。這對於華語文教學尤為重要,因為它強調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的溝通能力。例如,學生不僅要學會用中文進行交流,還需要了解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溝通。 新描述項目的啟示 這些新描述項目為華語文教學帶來了多方面的啟示: 總結來說,CEFR的新描述項目為語言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特別是對華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應用價值。這些變革不僅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課程,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期待未來華語文教學在這些新描述項目的指引下,邁向更高的水平。 下面表格翻譯以英文的檔案自歐盟官方網站的1832個描述項目,包含各個等級,可供語言教師作為教學目標的參考。 North, B., & Piccardo, E. (2019). Developing new CEFR descriptor scales and expanding the existing ones: Constructs,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Zeitschrift für Fremdsprachenforschung, 30(2), 143-161.

CEFR新描述詞對華語文教學的啟示:提升跨文化與多語能力

這項研究主要是為了更新和擴展《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的描述詞。CEFR是用來指導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的重要文件,這次更新旨在適應現代語言教學的新需求。自2001年首次發布以來,語言教學環境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在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方面變得更加顯著。 研究背景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是為了使CEFR更加現代化,反映當前語言教學的最新發展和需求,並提供更精確和全面的工具來支持語言學習者和教育者。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開發和驗證新的CEFR描述詞,並對現有描述詞進行擴展。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通過系統的方法開發和驗證了新的CEFR描述詞,並對現有描述詞進行了擴展和更新,為語言教學和評估提供了更全面和精確的工具。 North, B., & Piccardo, E. (2019). Developing new CEFR descriptor scales and expanding the existing ones: Constructs,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Zeitschrift für Fremdsprachenforschung, 30(2), 143-161.

華語教學新趨勢:如何利用CEFR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研究目的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開發基於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的幼兒語言能力描述指標,專門針對6至14歲的幼兒(YL)。具體目標如下: 研究背景 總結 文章強調了開發針對幼兒語言能力描述指標的重要性,旨在為幼兒英語教學和評估提供更適用的工具,確保教育過程的標準化和透明性。這些描述指標將幫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評估幼兒的語言能力,並為全球的幼兒英語教學提供參考標準。 參考文獻: Benigno, V., & de Jong, J. (2016). A CEFR-based Inventory of YL Descriptors: Principles and Challenges. In M. Nikolov (Ed.), Assessing Young Learners of English: 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 (pp. 43-64).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Volume 25. Springer. http://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22422-0_3.

華語教學新趨勢:如何利用CEFR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研究目的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開發基於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的幼兒語言能力描述指標,專門針對6至14歲的幼兒(YL)。具體目標如下: 研究背景 總結 文章強調了開發針對幼兒語言能力描述指標的重要性,旨在為幼兒英語教學和評估提供更適用的工具,確保教育過程的標準化和透明性。這些描述指標將幫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評估幼兒的語言能力,並為全球的幼兒英語教學提供參考標準。 參考文獻: Benigno, V., & de Jong, J. (2016). A CEFR-based Inventory of YL Descriptors: Principles and Challenges. In M. Nikolov (Ed.), Assessing Young Learners of English: 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 (pp. 43-64).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Volume 25. Springer. http://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22422-0_3.

揭示語言測試對齊CEFR的挑戰:評審標準與有效性探索

這篇研究主要圍繞在如何將語言測試對齊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CEFR是一個用來描述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工具,它將語言能力分為六個等級,從A1到C2,涵蓋了從初學者到母語者的不同能力水平。 研究背景 研究指出,雖然很多主要的語言測試都聲稱與CEFR對齊,但實際上這個對齊過程存在很多挑戰。對齊測試與CEFR需要依賴人類的判斷,而這些判斷往往會受到偏見和認知捷徑的影響,這會影響對齊的有效性。 為了探討這些挑戰,研究者使用了一種叫做「項目-描述符匹配方法」的技術,邀請了十位有語言教學和測試背景的評審來參與。他們需要判斷聽力測試項目對應的CEFR描述符,並為每個項目分配一個CEFR等級。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評審在做出這些判斷時使用了哪些標準,以及這些標準如何影響最終的對齊結果。 研究發現,評審對CEFR等級的判斷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依賴於不同的標準和描述符來做出判斷,這導致對齊的結果不一致,進而影響測試分數的解釋和使用的有效性。因此,研究強調在對齊過程中需要仔細考慮CEFR描述符的具體含義,以確保對齊的有效性。 簡單來說,這篇研究探討了在語言測試對齊CEFR過程中的挑戰和問題,並提供了對這一過程的深入理解,旨在提高測試對齊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採用了混合方法,包含定量數據和質性數據,以全面分析評審在對齊測試項目到CEFR等級時所使用的標準和策略。具體方法如下: 研究發現 總結 這項研究揭示了在將語言測試對齊到CEFR時存在的挑戰,特別是在標準和描述符使用上的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問題。研究建議需要更明確的指導和培訓,以提高對齊過程的準確性,確保測試結果的有效性。 Harsch, C., & Hartig, J. (2015). What Are We Aligning Tests to When We Report Test Alignment to the CEFR?.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12(4), 333-362. https://doi.org/10.1080/15434303.2015.1092545

如何利用 CO-STAR 框架優化大型語言模型的應答:以編寫華語教材和學習者詞典詞條為例

🔹 引言:CO-STAR 框架與語言模型應用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大型語言模型(LLM, Large Language Models) 在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的應用愈加廣泛。其中,如何透過最佳化的方法來提升語言模型的應答準確性與可用性,成為學術研究與教育應用的重要課題。 在華語教學領域,LLM 已被應用於 華語教材編寫、學習者詞典製作 以及智能輔助教學。然而,當模型產生內容時,可能面臨詞義模糊、語境不準確、學習者適應度低等問題。因此,本文探討如何利用 CO-STAR 框架 來優化大型語言模型的應答品質,並以 華語教材開發 與 學習者詞典編寫 為應用場景,提供具體的實踐方案。 🔹 什麼是 CO-STAR 框架? CO-STAR 框架是一種專為增強 AI 模型應答能力而設計的策略,包含以下六個核心要素: 應用 CO-STAR 框架,可以有效提升語言模型在特定教育場景的輸出品質,進而提高華語教材與詞典內容的準確性與可讀性。 🔹 CO-STAR 框架在華語教材編寫中的應用 1️⃣ Context(上下文):針對不同學習階段提供適切內容 在編寫華語教材時,需要考量學習者的語言程度,如初級、中級、高級。因此,在模型輸入提示(prompt)時,可加入以下資訊: ✅ 初級學習者:提供基本詞彙與簡單句型,避免過於複雜的文法結構。✅ 中級學習者:強調語境運用,適當加入常用搭配詞與例句。✅ 高級學習者:提供專業詞彙與文化語境,幫助學習者理解深層語義。 📌 示例: 輸入:「請為初級學習者編寫 ‘吃飯’ 的解釋與例句。」 CO-STAR 優化後的 AI 回應:吃飯(chī fàn):吃東西,特別是指正餐。例句:我每天中午十二點吃飯。 2️⃣ Objective(目標):明確教材的教學功能 華語教材的編寫應明確目標,例如: 📌 示例: […]

教育科技中的普遍設計學習:一種新策略

這篇文章由 Gina Biancarosa 和 Gina G. Griffiths 所著,發表於 2012 年秋季的《兒童的未來》期刊上。主題圍繞在數字時代中使用科技工具來支持閱讀的發展。文章指出,數位科技的進步顯著地改變了可供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文本和工具,對於提升識字教育的教學工具充滿了期待。 文章提出,科技應被視為教師在培養具有更高層次識字技能和背景知識的年輕讀者過程中可以部署的工具,這些技能和知識是當今信息化社會所需求的。科技已被用來建立兒童學習閱讀和閱讀學習所需的技能和知識。研究也突顯出數位閱讀技術(e-reading technology)如何被用來建立技能和知識。 然而,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可能加劇識字挑戰的問題。例如,科技使用的不均可能加劇社經地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距。為了克服這些挑戰,作者建議學校和學區應該僅使用支持普遍設計學習(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的技術,選擇基於證據的工具,並為使用這些技術的人員提供系統性的支持,以及利用技術提供的數據能力和信息量。 本文的總結指出,儘管投資於數位閱讀技術具有潛力,但實現這一潛力需要戰略性地將這些工具嵌入到以證據為基礎的教育計劃中。在制定政策和投資於數位閱讀技術時,決策者、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須確保技術的使用符合普遍設計學習的概念,並充分利用技術提供的效率和信息量。 普遍設計學習 普遍設計學習(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是一種教育框架,旨在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機會,特別是那些擁有多樣學習需求的學生。這個概念源自於建築業的普遍設計(Universal Design),後者致力於創造能夠被所有人使用的產品和環境。在教育領域,UDL著眼於創造可包容各種學習風格和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教材。 UDL的核心原則包括: 當Biancarosa和Griffiths(2012)提到確保科技的使用符合普遍設計學習的概念時,他們強調教育科技工具和平台需要設計得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而不是只有某些學生。這意味著科技工具應具備如文字到語音轉換、可調整的文字大小和對比度等功能,以便各種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能有效使用。此外,教育科技的開發者和選擇者需要考慮這些工具如何融入教學策略,以促進包容性教育和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效果。 科技可能帶來的挑戰 作者指出雖然數位科技在教育閱讀上帶來許多機會和期待,但這些技術的應用也可能加劇現有的識字挑戰。主要的問題包括: 綜上所述,雖然科技為提升識字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帶來的挑戰和問題。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學校管理者需要謹慎考量如何平衡科技的利與弊,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公平地受益於科技進步。 給教學者的啟示 要在保持深度閱讀的基礎上,適應和利用數位文本的優勢,有幾個策略可以考慮: 通過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結合數位文本的優勢和深度閱讀的需求,支持21世紀的教育和學習目標。 Biancarosa, G., & Griffiths, G. G. (2012). Technology tools to support reading in the digital age. The Future of Children, 22(2), 139-160. Retrie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