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第二外語的過程中,你是否曾經好奇過,為什麼我們對某些語言有著更強的學習動力和熱情?《英語外語課堂與其他語言課堂中的愉悅、焦慮及態度/動機是否不同?》這篇研究正好解答了這個疑問。由Jean-Marc Dewaele和Kazuya Saito所撰寫,這項研究探索了學習英語與學習其他語言(如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之間的情感和動機差異。研究發現,即使英語在全球擁有較高的地位和聲望,學習者在非英語課堂中反而報告了更高的學習愉悅度(FLE)。這項發現挑戰了我們對語言學習動機的傳統看法,揭示了學習環境和個人情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跟隨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項研究,了解更多有趣的發現和啟示吧! 學習愉悅(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FLE) 在語言學習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談論學習的挑戰和壓力,但你是否注意到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FLE)呢?學習愉悅(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FLE)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指的是學習者在外語課堂中感受到的快樂、滿足和成就感。這種情感不僅能增強學習動力,還能提升學習效果。 FLE的概念由Dewaele和MacIntyre在2014年首次提出,旨在捕捉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正面情感。他們將FLE定義為一種複雜的情感,包含了挑戰和自我能力感的互動,這反映了人們在面對困難任務時追求成功的內在人性驅動。與瞬間的愉悅不同,FLE是一種更持久和深層次的滿足感。 研究顯示,FLE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年齡、性別以及多語背景都有關聯。例如,熟悉多種語言、認為自己在外語學習中表現優秀且在課堂中位居前列的學習者,通常報告的FLE水平較高。此外,女性學習者報告的FLE水平通常也高於男性。 理解並提升FLE對於語言教師來說尤為重要。研究發現,教師的行為、課堂氛圍以及同儕互動都是影響FLE的重要因素。通過創造一個支持性和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FLE,進而促進更積極的學習體驗和成果。 學習愉悅不僅僅是學習過程中的一抹亮色,更是驅動我們持續學習和追求進步的重要力量。通過關注和培養FLE,我們可以讓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充實。 研究 這項研究由Jean-Marc Dewaele和Kazuya Saito主導,旨在探討學習英語與其他語言(如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之間的情感和動機差異。研究的具體方法如下: 研究對象 參與者為360名科威特一所英語系大學的學生,這些學生分別修讀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課程。參與者的年齡平均為20歲,其中大多數為女性(280名女性,75名男性,5名未報告性別)。所有參與者的母語皆為阿拉伯語,且平均會說2.71種語言。 研究方法 資料收集 研究資料通過在線問卷在2019年第一學期內四次收集。問卷設計使用LimeSurvey平台,參與者在各自的語言課堂中完成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參與者的社會生物和語言背景,以及學習愉悅(FLE)、外語課堂焦慮(FLCA)和態度/動機的測量。 測量工具 資料分析 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LOTE學習者的學習愉悅高於英語學習者,但態度/動機較低,兩組學習者的外語課堂焦慮則無顯著差異。這些發現為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和動機提供了新的視角,揭示了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Dewaele, J.-M., & Saito, K. (2024). Are enjoyment, anxiety and attitudes/motivation different in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compared to LOTE classe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Category: 第二語言習得
語言學習的秘密:學英語和其他語言的動機與情感差異
幼兒如何看待融合教育?從遊戲中探索他們的真實想法
在當前教育領域中,融合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融合教育強調將有特殊需求的兒童與其他兒童共同學習,促進社會互動和包容性。然而,儘管融合教育的理念被廣泛接受,對於幼兒如何看待這一教育模式的研究仍然相對有限。幼兒的觀點往往被忽視,而他們的聲音和經歷卻是理解融合教育實踐的重要一環。在Donna Koller和Valerie San Juan文章中,我們將探討一項使用遊戲訪談法的初步研究,該研究旨在揭示幼兒對融合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們在這一過程中的真實感受。通過這項研究,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觀點,還能發現改進教育方法的潛在途徑,從而為所有兒童創造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 研究方法 這篇文章使用詮釋性民族誌方法,透過遊戲訪談法來探討幼兒對融合教育的看法。研究在兩個包含健康兒童與殘障兒童的托兒所進行,旨在了解兒童對融合教育的認識、他們與同儕間的互動情況及其看法。以下是該研究方法的詳細介紹: 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了12名健康兒童,包括5名女孩和7名男孩,年齡介於3.5到8歲之間。這些兒童來自兩個位於加拿大大城市的托兒所:一個提供全天候照顧的早期托兒中心(ECC),另一個提供臨時照顧和課後照顧的家庭資源中心(FRC)。這些中心包括健康兒童和有可見或不可見殘障的兒童,平均約有15%的兒童具有殘障。 研究過程 訪談內容 訪談使用半結構式問題,探討以下五個主題: 訪談者使用年齡適當的語言,並提供融合教育的標準定義以便兒童理解。 資料分析 每次訪談均被錄音並逐字轉錄。資料分析採用Creswell的六步法,從初步理解資料到詳細檢視,形成主題和子類別。研究團隊成員反覆檢查和修訂訪談問題,確保資料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分析過程中,研究團隊使用NVivo8軟體進行主題生成和數據編碼,最終確定116個編碼,涵蓋了三個主要主題:對殘障的認識、對融合教育與分離教育的看法、同儕關係的描述。 啟發 這篇文章的研究發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殘障的認識 對融合教育與分離教育的看法 同儕關係的描述 討論與結論 這項研究表明,透過遊戲訪談法,幼兒能夠討論融合教育的複雜問題,並表達他們的觀點。多數兒童支持融合教育,但對其具體益處和挑戰缺乏深刻理解。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討如何向兒童解釋融合教育的目標,並促進他們對多樣性的理解和接受。這將有助於創造更包容的教育環境,促進所有兒童的社會整合和全面發展。 Koller, D., & San Juan, V. (2015). Play-based interview methods for exploring 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inclu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28(5), 610-631. http://dx.doi.org/10.1080/09518398.2014.916434
跨文化教育的挑戰:美式遊戲課程在中國的實踐與本地化
在現今的教育領域中,遊戲為基礎的教學法逐漸受到全球各地教育者的重視與推崇。尤其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將幼兒送到私營早教中心參加課後活動,希望藉由這些創新教育方式促進孩子的全方位發展。那麼,美式的遊戲為基礎課程在中國的實施情況究竟如何?教師們是如何理解並應用這些課程的呢?《兒童教育研究期刊》上由王欣欣與林春彬撰寫的文章「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an American-Style, Play-Based Curriculum in China」深入探討了這一現象。通過對深圳一家美式早教中心的課程設計、教師訪談以及教學觀察,研究揭示了遊戲教育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本地化挑戰與實踐。本文將帶您了解這項研究的關鍵發現,並思考在跨文化教育交流中,如何有效融合不同的教學理念。 研究方法 為了深入探討美式遊戲為基礎課程在中國的實施情況,王欣欣與林春彬採用了質性研究方法。研究地點選擇了中國深圳的一家美式早教中心,這座城市自改革開放以來,吸引了大量外資並與西方國家有著廣泛的文化融合。研究對象為兩位教師,選擇標準為他們教學對象為0至5歲的幼兒、在該中心工作至少一年且未曾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 研究過程包括三個主要步驟:首先,研究者分析了早教中心官網上的課程描述,以了解其教學理念和結構。其次,對兩位教師進行半結構化訪談,討論他們對遊戲和遊戲為基礎課程的理解及其教學實踐。最後,進行課堂觀察,記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互動和活動安排。 研究結果顯示,儘管兩位教師在訪談中表達了對遊戲在兒童學習中重要性的認同,並認為遊戲應該是愉快、有創意和發展適宜的,但在實際教學中,他們更多地依賴於結構化的教學目標和結果。課堂觀察顯示,教師更傾向於使用規則性強且由教師主導的教育遊戲,而非自由遊戲。這種教學方式反映了他們對兒童自我約束和對教師尊重的傳統中國教育期望的遵循。 總體來說,這項研究表明,儘管早教中心聲稱其課程是以兒童為中心,但實際上這些課程在中國的實施過程中經過了本地化調整,以更符合中國的文化和教育傳統。 教學啟示 這項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對於教育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實踐者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首先,研究顯示了跨文化教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的挑戰。儘管美式遊戲為基礎的課程強調兒童的自主性和創造力,但在中國的實踐中,教師和家長更傾向於結構化和目標導向的教學方式。這反映出在引進外來教育模式時,必須充分考慮本地文化和傳統,進行適當的本地化調整。 其次,研究揭示了中國教育者在實踐遊戲為基礎課程時的具體做法和面臨的挑戰。即使教師認同遊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但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受到傳統教學方法和家長期望的影響,難以完全實現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提示教育培訓機構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遊戲為基礎的教學法。 此外,研究強調了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和影響。家長對於教師的信任和對遊戲教學的支持,是實現這種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因此,教育機構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了解遊戲為基礎課程的價值和目標,共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最後,研究指出,雖然中國的教育政策和改革倡導遊戲為基礎的教學,但實際落地仍需時間和努力。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到地方文化和實際情況,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指導方針,支持教師和學校在本地化過程中的探索和創新。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強調了文化背景對教育模式的影響,並呼籲在跨文化教育引進過程中,應進行充分的本地化考慮和調整,以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Wang, X., & Lam, C. B. (2017).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an American-style, play-based curriculum in Chin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31(1), 28-39. http://dx.doi.org/10.1080/02568543.2016.1243175
從理論到實踐:基於遊戲課程的教育變革
在現今的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和討論集中在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和其最佳實踐方式上。特別是,基於遊戲的課程在國際間引起了廣泛關注。這種教學方法強調透過遊戲來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而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然而,儘管這一理念看似理想,實際在課堂中的應用卻面臨諸多挑戰。來自印尼雅加達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基於遊戲的課程質量標準,並提出了教育者在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本文將帶您一同了解這項研究的發現,並探討如何在早期教育中更好地應用基於遊戲的課程模式,以期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富有意義和趣味的學習環境。 基於遊戲的課程理論與實踐 基於遊戲的課程理論與實踐在早期兒童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這種教學方法強調遊戲在兒童學習和發展中的核心作用,認為遊戲是兒童自然的學習方式。以下是基於遊戲的課程理論與實踐的介紹: 理論基礎 實踐方法 實踐挑戰 儘管基於遊戲的課程具有許多理論優勢,但在實踐中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教師需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設計和引導遊戲活動;教育機構需要提供充足的資源和支持,以創造適合遊戲的學習環境。此外,遊戲活動的效果評估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總的來說,基於遊戲的課程強調透過遊戲來促進兒童的全方位發展,要求教育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靈活的教學策略,以適應兒童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 研究方法 這篇文章採用了質性研究方法來探討基於遊戲的課程在早期兒童教育中的概念和實踐。具體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研究設計 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對象 資料分析 評估標準 通過這些方法,研究者能夠全面評估基於遊戲的課程在早期兒童教育中的應用效果,並提出改進建議。 研究發現 這個研究的發現如下: 基於遊戲課程的實施現況 優良實踐案例 課程開發和實施中的挑戰 評估與報告 總結與建議 Hapidin, Martini, R. S., & Syamsyiatin, E. (2020). Multi Perspectives on Play Based Curriculum Quality Standards in the Center Learning Model. Jurnal Pendidikan Usia Dini, 14(1), 15-31. https://doi.org/10.21009/JPUD.141.02
為何基於遊戲的課程模式優於直接教學?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領域,隨著標準、評估和問責制的日益強調,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高度學術化的課程設計佔據主導地位。然而,這種趨勢正在悄然掠奪兒童遊戲的寶貴時間和空間。無數研究表明,遊戲不僅是孩子們快樂童年的核心,也是他們認知、社會和情感發展的重要基石。本文將深入探討由 Jeffrey Trawick-Smith 撰寫的《科學支持遊戲:基於遊戲的幼兒園課程的理據》,揭示為何基於遊戲的學前教育模式能夠在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我們將一起探索這些研究背後的科學證據,並重新審視遊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重要角色。 遊戲課程模式的效果 大量遊戲成分的課程模式在學術成果上顯示出顯著的優勢。研究表明,這些課程不僅能達到與直接教學模式相當的學術成就,甚至在多數情況下表現更為優越。例如,參加基於遊戲的幼兒園課程的兒童在後期的學術和社會能力測試中表現更佳,並在成年後擁有更高的收入和教育水平。此外,這些課程還能降低留級率和特殊教育安置的比例,並幫助兒童更順利地從早期教育過渡到中級階段。總的來說,遊戲在促進兒童的認知、社會和情感發展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對其長期學術成就具有積極影響。 遊戲對學術成就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間接和成人介導的效果。 總之,遊戲在直接提升學術能力、促進關鍵認知過程,以及通過成人指導來支持學習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假裝遊戲 假裝遊戲是兒童在遊戲中扮演不同角色,並使用象徵性行為來模仿和再現現實生活中的情境。這種遊戲形式對兒童的語言、社會和認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假裝遊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夠全方位提升他們的語言、社會、認知和創造能力。在幼兒教育中,鼓勵和支持假裝遊戲對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 總結來說,本文強調了在幼兒教育中保留和促進遊戲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包含大量遊戲成分的課程模式對兒童的學術成就、社會技能和情感發展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與高度以學術為導向的直接教學模式相比,基於遊戲的課程能更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 具體而言,遊戲能直接提升兒童的語言和數學能力,間接通過象徵性思維和自我調節能力來支持學習,並且在成人的引導下更能發揮其教育潛力。這些發現強調了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應重視遊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角色,避免過度依賴直接教學模式。 最終,為了縮小不同社會經濟背景兒童之間的學業差距,教育界應該重新審視並強化基於遊戲的教育策略,為所有兒童創造一個更為平衡和有利的學習環境。 Trawick-Smith, J. (2009). Science in support of play: The case for play-based preschool programs. Center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教師在遊戲為基礎課程中的角色與策略
在當今教育領域中,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遊戲在兒童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然而,在追求學術成就和標準化測試的壓力下,遊戲的價值往往被忽視。Ameena Lalani於2020年在Bethel大學完成的碩士論文《遊戲為基礎的課程與兒童的全人發展》深入探討了這一議題,強調遊戲不僅僅是娛樂,更是兒童學習和發展的核心方式。 在這篇文章中,Lalani詳細分析了遊戲如何促進兒童的身體、社會情感、認知和語言等各個發展領域。她指出,透過自由遊戲、引導遊戲和有規則的遊戲等多樣化的遊戲形式,兒童可以在愉悅和自主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此外,她還探討了如何在早期兒童教育課堂中有效實施遊戲為基礎的課程,包括設置多樣化的學習中心和教師的角色定位。 這篇論文不僅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論支持,更為實踐操作提供了具體的建議。Lalani呼籲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家長們重視遊戲的教育價值,讓遊戲成為兒童發展的基石。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重新審視遊戲在兒童教育中的位置,並思考如何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充滿樂趣和學習機會的成長環境。 遊戲的類型 遊戲被定義為一種內在動機驅動的活動,具有愉悅性、自主選擇性、非字面性、積極參與性和創造性。它是兒童在自然且自主的情境中進行探索、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途徑。以下是幾種主要的遊戲類型: 這些不同類型的遊戲在兒童的全人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促進他們在身體、社會情感、認知和語言等方面的成長。 遊戲對不同方面發展的影響 遊戲在兒童的全人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涵蓋了身體、社會情感、認知和語言等各個發展領域。以下是遊戲如何促進這些發展的詳細說明: 1. 身體發展 遊戲活動,如跑跳、攀爬和球類運動,能夠促進兒童的粗大和精細運動技能發展。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兒童的身體健康,還有助於發展協調性和平衡感。例如,玩耍時的體育活動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並促進骨骼健康。 2. 社會情感發展 遊戲為兒童提供了與同伴互動的機會,這有助於他們發展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能力。在遊戲過程中,兒童學會分享、合作、解決衝突和表達情感。這些社交經驗有助於他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提高自信心和同理心。 3. 認知發展 遊戲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包括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決策能力。在遊戲中,兒童需要思考、計劃和執行各種活動,這些過程能夠增強他們的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例如,拼圖遊戲可以提高兒童的空間推理能力,而角色扮演遊戲則能增強他們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維。 4. 語言發展 遊戲中,特別是想像遊戲和角色扮演遊戲,兒童會使用和發展語言技能。他們在遊戲中練習新的詞彙和語法結構,並通過交流和講故事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這些活動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口語能力,還有助於發展早期的讀寫技能。 總的來說,遊戲作為兒童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為他們提供了樂趣和放鬆,還在促進他們的全人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透過遊戲,兒童能夠在一個自然和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全面發展他們的能力和潛力。 遊戲為基礎的課程實施 遊戲為基礎的課程在早期兒童教育中,旨在透過遊戲來促進兒童的全人發展,這樣的課程設計能夠結合兒童的興趣和發展需求,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經驗。以下是遊戲為基礎課程實施的幾個主要方面: 1. 學習中心的設置 學習中心是課堂中的不同區域,每個區域都提供特定的活動和材料,讓兒童可以自由選擇和探索。這些中心包括藝術區、圖書區、角色扮演區、建構區、科學區和音樂區等。每個學習中心都應根據兒童的興趣和發展階段來設計和調整,提供適齡且富有挑戰性的活動。 2. 戶外活動的安排 戶外遊戲是遊戲為基礎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戶外活動可以促進兒童的身體發展,增強他們的協調性和平衡感。同時,戶外遊戲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互動機會,讓兒童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探索和冒險。戶外遊戲區應該安全且多樣化,提供如攀爬架、沙坑、球場等設施。 3. 教師的角色 在遊戲為基礎的課程中,教師的角色非常關鍵。他們需要觀察和了解每個兒童的興趣和需求,並根據這些資訊來設計和調整課程。教師應該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提供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但同時也要給予兒童自主探索和學習的空間。教師還應該鼓勵兒童之間的互動,促進合作學習和社會技能的發展。 4. 平衡自由遊戲與結構化活動 遊戲為基礎的課程應該在自由遊戲和結構化活動之間取得平衡。自由遊戲允許兒童自主選擇和探索,有助於發展創造力和自主性;結構化活動則由教師設計和引導,目的是在特定領域如數學、語言或科學等方面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機會。這種平衡能夠確保兒童在多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5. 持續評估與調整 在實施遊戲為基礎的課程時,持續的評估和調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需要定期觀察和記錄兒童的遊戲活動和學習進展,並根據這些資料來調整課程計畫。這樣可以確保課程始終符合兒童的發展需求,並能夠及時應對任何學習上的挑戰或困難。 總結 遊戲為基礎的課程透過設置多樣化的學習中心和戶外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並在自由遊戲與結構化活動之間取得平衡,為兒童提供了一個豐富而有意義的學習環境。這種課程設計不僅能夠促進兒童的全人發展,還能讓他們在愉快和自主的遊戲中探索和學習,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Lalani, A. P. (2020). Play-based Curriculum and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Master’s […]
數位閱讀時代:我們的閱讀興趣如何變化?
本研究探討了數位時代閱讀興趣的心理行為層面,特別是不同閱讀模式和目的如何影響閱讀興趣。研究發現閱讀興趣可由其次級心理行為因素來表徵,這些因素分別代表了印刷閱讀、線上閱讀、社交媒體閱讀、學術閱讀和休閒閱讀。研究指出,儘管傳統的印刷閱讀仍被使用,但人們根據個人喜好、興趣和便利性在印刷和線上閱讀之間進行選擇。此外,隨著更多多樣化的線上應用的發展,預計當代和未來世代的閱讀習慣將繼續改變。研究結果提供了對閱讀心理學意義的新見解,並對未來研究提出了影響。 這項研究基於對當代數位閱讀環境中閱讀興趣變化的探索。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材料逐漸從傳統的印刷文本轉向數位格式,包括電子書、線上文章和社交媒體內容等。這些變化引發了學術界對數位閱讀時代閱讀興趣可能變化的關注。 研究指出,雖然傳統的印刷閱讀仍然存在,但數位閱讀的普及改變了人們接觸和處理信息的方式,這可能影響到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偏好。例如,線上閱讀允許讀者快速訪問大量信息,支持互動和多媒體功能,這可能吸引那些尋求快速信息和多樣互動的讀者。 此外,隨著社交媒體和線上交流的興起,閱讀已不再僅限於學習或娛樂,它也成為了社交互動和信息共享的一部分。這些變化促使研究者探討在不同閱讀模式(如印刷閱讀與線上閱讀)和不同閱讀目的(如學術閱讀與休閒閱讀)下,人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如何發生變化。 因此,這項研究的背景是基於理解在數位時代下,技術如何影響閱讀行為和閱讀興趣的變化,並探索這些變化背後的心理行為動因。這對於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閱讀促進策略和教育程序。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通過這一系列的步驟,研究不僅提供了對數位時代閱讀興趣多維度結構的見解,還強調了未來在閱讀心理學領域研究的可能方向。 研究發現 根據文章的描述,次級心理行為因素包括印刷閱讀、線上閱讀、社交媒體閱讀、學術閱讀和休閒閱讀,這些分別代表不同閱讀環境和目的的心理行為層面。每種閱讀方式都與特定的心理行為特徵相關聯,例如對於線上閱讀可能更多關注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互動性,而學術閱讀則可能更重視深度學習和專注度。 至於第三級的心理行為因素,研究提出了一個通用的閱讀興趣因素,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因素,表徵了跨越不同閱讀模式和目的的共通心理行為特質。這可能涉及對閱讀本身的一種普遍興趣或驅動力,不受特定閱讀形式或內容的限制。例如,一個人可能普遍喜歡閱讀,無論是紙本書籍還是數位文章,這種普遍的閱讀興趣支撐了他們在各種設定下持續閱讀的行為。 總之,這些心理行為因素展示了人們如何根據不同的情境和目的調整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並且這種分層次的因素結構幫助更細致地理解閱讀興趣如何在多種閱讀形態間發揮作用。 Putro, N. H. P. S., & Lee, J. (2017). Reading Interest in a Digital Age. Reading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80/02702711.2017.1341966
數位時代閱讀的演變:從紙本到電子書的轉變
本文探討了在數位化時代閱讀的演變,特別是透過「Evolution of reading in the age of digitisation」這個跨國合作計劃。此計劃試圖重新思考閱讀的整體概念,包括影響閱讀的各種因素,如文本、平台、以及使閱讀成為可能的技術(包括印刷書籍、電子閱讀器和電腦)。這項研究挑戰了數位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影響的傳統看法,指出某些平板電腦的特定屬性對情感閱讀可能具有負面影響。 另外,本文也討論了印刷品的未來,電子書如何作為閱讀地圖提供互動體驗,以及數位閱讀是否能提供類似傳統紙本閱讀的身體愉悅感。研究指出,儘管數位閱讀設備提供便利性,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適宜取代紙本書籍,特別是在需要深度閱讀和理解的情境下。 最後,本文檢視了「數位原生代」和「數位移民」之間的閱讀差異,探討了數位閱讀對思考方式的潛在影響,並預測未來數位閱讀和紙本閱讀將會共存,各自滿足不同的閱讀需求。 閱讀的整體概念 閱讀的整體概念在數位時代正在被重新思考,涉及多個層面: 因此,數位時代的閱讀整體概念是一個涵蓋技術、心理、文化及社會多維度的廣泛領域,不斷進化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 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涉及幾個重要的方面。情感閱讀指的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經歷的情感反應和感受深度,這包括從文本中得到的樂趣、激發的共鳴以及對情節或角色的情感投入。 數位媒體閱讀環境(如使用平板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與傳統紙本閱讀相比,在情感閱讀方面有以下幾個影響: 綜上所述,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技術介面、互動性質、閱讀中斷的頻率以及情感連接的變化,這些都會對讀者在數位時代的閱讀體驗產生重要影響。 閱讀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閱讀不僅是個人的智識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行為,對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幾個主要方面: 總之,閱讀作為一種文化實踐,不僅形塑個人的認知和情感經驗,也深刻影響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 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有了顯著的提升,這一變化對於個人學習、知識獲取以及信息的流通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總而言之,數位時代大幅提高了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數字鴻溝和信息過載問題。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數位閱讀已成為推動全球教育和知識共享的重要力量。 「數位原生代」vs. 「數位移民」 「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是兩個描述不同世代對於數位技術適應性的術語。這兩個群體在閱讀行為和偏好上有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世代在數位化環境中的適應程度和技術使用習慣,並且對教育者和內容提供者在設計閱讀材料和教學策略時提出了挑戰。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更好地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並促進閱讀參與的普及和效果。 Bădulescu, D. (2016). Reading in the Digital Age. Philologica Jassyensia, 12(1), 139-149.
探索斯拉夫語系的魅力: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的正寫透明度解析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都屬於印歐語系的斯拉夫語支。這些語言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各自獨特的特點。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包括語音系統、語法結構、詞彙以及寫作系統。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 語音系統 語法結構 詞彙 寫作系統 總的來說,儘管這三種斯拉夫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彙和寫作系統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各自擁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對於學習者來說,了解這些相似性和差異性將有助於更好地掌握這些語言。 正寫透明度(Orthographic transparency) 正寫透明度(Orthographic transparency)指的是在特定語言中,字母單位(圖騰,即書寫系統中的基本單位)與聲音單位(音素)之間對應關係的規則性程度。高正寫透明度意味著一個語言的書寫系統與其發音之間有著緊密且一致的對應關係,這通常使得學習者能更容易地掌握該語言的閱讀和拼寫。現在,讓我們比較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英語和華語(以普通話的拼音作為參考)的正寫透明度。 波蘭語 波蘭語的正寫系統相當透明。儘管其擁有一些特殊的輔音群組合和幾個特有的字母(如ł),但這些字母和組合大多數情況下都對應於固定的發音。因此,一旦學習者掌握了這些規則,他們可以相對容易地讀出波蘭語單詞的發音。 斯洛伐克語 斯洛伐克語的正寫透明度也相當高。它使用拉丁字母擴展,包括一些帶有附加符號的字母來表示特殊的發音。斯洛伐克語的拼寫和發音之間有很高的一致性,使得學習者能夠通過拼寫來準確預測單詞的發音。 捷克語 捷克語同樣具有較高的正寫透明度。與斯洛伐克語類似,它使用了一套包含特殊字符的擴展拉丁字母系統,這些字符幫助表示特定的捲舌音和其他非標準發音。捷克語的拼寫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準確反映其發音。 英語 相較之下,英語的正寫透明度要低得多。英語拼寫與發音之間的對應關係較為複雜且不一致,一個字母或字母組合在不同的單詞中可能代表多種不同的發音。這種不規則性使得學習者在學習閱讀和拼寫時面臨較大的挑戰。 華語(普通話拼音) 華語的正寫系統,特別是指普通話的拼音系統,相對透明。普通話拼音是一種羅馬字拼寫系統,旨在反映普通話的發音。雖然存在一些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例如,某些聲母和韻母的組合有特殊的讀音規則),普通話拼音大致上能夠清晰地表示詞語的發音。然而,如果考慮漢字本身,則正寫透明度變得非常低,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其形狀與發音之間沒有直接關聯。 總結來看,斯洛伐克語、捷克語和波蘭語在正寫透明度上表現較好,這意味著它們的拼寫系統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出發音。相反,英語的正寫透明度相對較低,學習者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來掌握其拼寫與發音之間的不一致性。華語的情況則取決於是考慮拼音系統還是漢字,前者相對透明,後者則不是。
溝通超越個體: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適應性策略
本文探討了資源合理性分析在超越個體心智的應用,特別是在互動語言使用中的潛力。作者強調語言不僅能夠幫助人們超越個體的資源限制,還能通過增強計算能力和實現分佈式認知來達到這一目的。文中提到,互動語言使用提供了一個自然的實驗室,用於在實際環境中測試資源合理性。作者通過分析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適應性,如延遲標記、持續者和修復策略的使用,來展示資源合理性如何解釋這些現象作為在資源限制下優化溝通的工具。此外,文章指出,對於理解分佈式認知和社會互動中的人類認知行為,資源合理性分析需要進一步發展。 分佈式認知 分佈式認知是指認知過程不僅僅局限於單個個體的腦中,而是可以跨越多個個體以及個體與其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這種觀點認為,認知過程可以借助於外部的物理工具、社會互動以及文化慣例來實現。在這種框架下,個體的思維過程可以通過與他人的互動以及利用外部資源來擴展和增強。 具體到語言使用上,這意味著人們在交流時,不僅僅是在傳遞信息,還在共享和重新分配認知資源。例如,人們在對話中使用修復策略(如,當溝通出現問題時提出的“huh?”)不僅僅是為了澄清語言表達,更是一種認知資源的有效分配方式,這讓溝通雙方能夠共同應對不確定性和噪音,最大化溝通效率。這種互動中的分佈式認知觀點要求我們不僅關注個體心智內的認知過程,還要關注在社會互動和文化演化環境中的互動心智如何運作。 分佈式認知的概念強調了人類認知是一種集體活動,涉及多個個體和多種工具的共同作用。這反映了人類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能夠超越個體的局限,通過社會互動和文化工具的幫助,以創造性和靈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和優化認知過程。 語言互動 語言在社會互動中的適應性體現在它如何應對溝通中的容量限制和不確定性。以下是一些具體例子來幫助理解這一點: 這些例子展示了語言如何適應社會互動中的挑戰,通過提供工具和策略來優化溝通,這些工具和策略使得人類能夠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進行有效溝通。 Dingemanse M. Resource-rationality beyond individual minds: the case of interactive language use. Behav Brain Sci. 2020 Mar 11;43:e9. doi: 10.1017/S0140525X19001638. PMID: 3215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