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在對外華語教學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對初學華語的學習者是一個簡便的工具,但是在語音的學習上仍有不足之處,若將「o」和「e」視為個別音素,在相關的單韻母或複韻母拼音時,都可能產生混淆,產生例如:「ao」(「ㄠ」)和「ou」(「ㄡ」)以及「e」(「ㄜ」)和「e」(「ㄝ」)的情況,這時候「注音符號」就相對穩定。下面我們仍會以漢語拼音和泰語進行對比。 華語中的「ao」、「ou」和泰語中的「เ-า」、「เ-ว」 吉娜和簡啟賢曾在〈泰國學生初學漢語的偏誤分析〉討論過泰國學生對華語「ao」和「ou」的混淆,這並非母語的負遷移,而主要「漢語拼音」中「o」的誤導,若使用「注音符號」的「ㄠ」和「ㄡ」,這樣的情況就能緩和,不過這又提高了學生的進入障礙了,所以對泰的華語教學,我認為還是使用「漢語拼音」為最佳方案。「ao」和「เ-า」的發音相同,「ou」和「เ-ว」的發音相近,對於習得華語韻母的影響不大,主要是前面所說的「o」的誤導。 華語中的「ie」、「ia」和泰語中的「เ-ีย」 泰語音位中,「เีย」有兩個自由變體可以唸成如華語中的「ie」和「ia」,對泰語母語者而言,這兩個音不區別意義,所以影響了其對華語正確聽辨的能力。泰語母語者最常將屬於「ie」音位的,唸成「ia」。關於這一方面的教學,首要在提示學生華語中,「ie」和「ia」是不同音位,再記憶華語中讀「ie」的音有哪些和讀「ia」的音有哪些即可。 華語中的「uo」、「ua」和泰語中的「-ัว」、「 -ัวะ」 根據李紅印在〈泰國學生漢語學習的語音偏誤〉所述,其認為「-ัว」是像「เีย」那樣的自由變體,對泰語母語者是不區別意義的同一個音位,但我認為若從泰語韻母長短音的分別來看「-ัว」是長音韻母,「 -ัวะ」是短音韻母,分別可以與華語中的「uo」和「ua」對應。唯這樣的對應是不完全的。泰語的音位差異包含「音時」,即長短音的差別,時位的差異;但華語音位的差別在於韻母的差別。所以我認為學生可以理解「uo」、「ua」分屬於不同音位,可以利用前面的方法,分別記憶華語中讀「uo」的音有哪些和讀「ua」的音有哪些即可。 華語中的「ü」、「er」 在泰語中,完全沒有任何韻母能夠和華語中的「ü」、「er」相同,對應上是完全空缺的。「ü」的發音練習可以透過和「i」和「u」對照,「ü」是圓脣高舌位;「i」是展脣高舌位;「u」是圓脣低舌位,分別對照。從「i」過來,舌位不動,把嘴唇變圓;從「u」過來,嘴脣不動,把舌頭往齒背移動。「er」的發音練習則讓學生從舌尖從下齒背捲向舌面,反覆重複這個動作,就可以習慣「er」的發音過程了。
Category: 語料與統計分析
華語的語序究竟是SVO或SOV?
過去,在參加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的華語師資課程時,陳純音老師說華語的特性之一是「詞序不定性」,其眾說紛云的地方在於究竟「華語的詞序是S(主語)V(謂語)O(賓語)或SOV?」在閱讀了過《漢語語法》(原著: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黃宣範譯),我有了更清楚的輪廓。下面和大家分享為什麼華語的詞序如此難以確定。 根據古寧柏(Greenberg)的討論,詞序為SVO或SOV的語言分別有以下特徵: 華語作為SVO語言的特徵包括: 有VO句存在 有前置詞存在 助動詞出現在動詞之前 複句的詞序幾乎都是SVO 華語作為SOV語言的特徵則有: 有OV句存在 前置詞片語出現在動詞之前(除了時間和處所片語之外)有後置詞存在 關係子句出現在主體名詞之前 所有格片語出現在主體名詞之前 時貌記號跟在動詞之後 某些副詞出現在動詞之前 華語既具有SVO的特徵,也有SOV的特徵。有研究指出,華語的SOV的特徵事實多於其它方言,並推測華語是逐漸從SVO轉變為SOV的語言。
…坐(交通工具)來/去(地方)
我到日本去了 on Prezi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的」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的漢泰對比分析
卿雪華和王周炎的〈泰國學生使用漢語助詞「的」的偏誤分析〉中,以泰國南邦皇家大學華語專業大二、大三學生的書面作業進行分析,在107個和「的」有關的偏誤中,包含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49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18例,「的」字結構中的「的」的缺失5例,「的」「地」 「得」混用8例,「是…的」中「的」缺失4例,動賓短語「的」多餘9例,無法歸類共14例。其偏誤分類如下: 一、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 1.形容詞作定語 他是一個很醜人。 我喜歡衣服便宜。 2.代詞作定語 他跟我說壞話他。 3.動詞作定語 他們刻圖象很漂亮。 4.短語作定語 我看過了關於漢語書。 你對他說不好話,怪不得他生氣了。 二、「是…的」句式中「的」的缺失 他說的話很好聽,其實他是騙人的。 誰都以為他很有錢,其實他借他朋友。 三、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 1.形容詞作定語 今天我讀了一遍的課文。 2.代詞作定語 他的家過著貧困的生活。 2.動詞作定語 我媽媽強迫我打掃的房子。 我很懷念的爸爸媽媽。 四、「的」「地」「得」誤用 我爸爸管我管的很嚴肅。 他以前做過這個工作,怪不得他做的很好。 他常常喝酒,以致於他得身體不好。 泰語母語人士共有以上四類關於「的」的偏誤。 華語在雙音節形容詞作定語時一般需要加「的」,而單音節形容詞作定語時,後面卻不加「的」。當然,以上規則並非堅不可破,凡有規則必有例外。當形容詞和名詞連接緊密時,如「湖塗蟲」或「修業規定」時,雙音節的形容詞就不加「加」;除了單音節不加「的」,在特別強調、對比或有數量短語、數詞、量詞作定語時,亦不能用「的」。此外,中心語是集體、機構的名稱時,除了考慮代詞作為定語的音節外,也要考慮中心語的音節,如「我家」、「我的國家」、「她的理髮店」。 由於以上規則,「的」的用法一直是學習華語的學生的難點,基於泰語母語人士學習華語的「的」的四類偏誤和規則,我認為其發生偏誤的來源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使用有關。 泰:ความยากของการทำความดี 華:行善的困難。 泰語中的ของ可以對應華語中的「的」,但作為定語的部分是放在中心語的後面,語序和華語明顯不同。 泰:พ่อของฉัน或พ่อฉัน 華:我的爸爸。 […]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有」和泰語的มี漢泰對比分析
「有」在華語中,形式多樣、表義豐富、使用頻率相當高;而「有」字句則聚焦在其於句子中做為謂語或謂語中心詞的句子。一般討論「有」字句的「有」有兩種基本意義,一、表示領有;二、表示存在。มี在泰語中有許多相同的用法,但也有相異之處。 表示領有時,一般情況,「有」字句和มี字句大致上可以直接對應。 泰:ผมมีหนังสือภาษาไทยหลายเล่ม 華:我有好幾本泰語書。 泰:มีราคามาก 華:很有價值。 只要在泰語中使用มี的地方,都可以直接用「有」來完成華語的句子。 表示存在時, 泰:มีน้ำแข็งอยู่ใต้ชั้นหิมะ 華:雪層下邊有冰。 除了語序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外,也大致也可以直接對應。華語中,「有」字句的表示的是處所存在著人、事或物,其結構為: 處所詞語+有+名詞性詞語 而泰語在描述相同概念時,則是 มี+名詞性詞語+อยู่+處所詞語 儘管華語和泰語在這一方面的語序上有差異,但並未發現泰語母語學習在使用上有直譯為 「有冰在雪層下」的情況。 另外,華語中有許多使用「有」的句子,不論在表示「領有」和「存在」的範圍內或範圍外,在泰語中不使用มี的或用法不同的。 泰:น้ำลึกประมาณ1เมตร 華:水有一公尺深。 上面的「有」表示「量度」或「比較」,但泰語卻沒有使用มี表示長度的說法。 泰:ไม่สะดวกมาก 華:多有不便。 泰:รู้สึถึงความสำเร็จ 華:很有成就感。 上面兩句的「有」,在華語中,「有」可以歸於表示領有,然在泰語中不使用มี,而有其它表述。 泰:เขาเลี้ยงสุนัข1ตัว 華:他養有一隻狗。 華語中有 動詞+有 的形式,但泰語中卻沒有這樣子的形式。 在如此,少對多(泰語使用มี較華語使用「有」少),泰語母語人士於學習華語時,可能會避免「有」字句的使用,偏好使用「水深一公尺」、「很不方便」或「感覺到勝利」、「他養一隻狗」的句子。雖然,這些不是病句,但也這是泰語母語人士在學習華語時能夠再精進的部分。 參考資料: […]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和」和泰語的และ的漢泰對比分析
華語中的連詞「和」早在古白話中就開始使用,但它通常只於連接名詞,即在並列的名詞之間起一種連接作用,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的影響後,「和」的使用範圍擴大了,也可以連接動詞和形容詞,甚至其位置也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影響,在並列的多項中,「和」一般都位於最後的兩項之間。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在這一方面,其功能和用法是一致的。 然而,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也有以下差異。兩者都可以以動詞和形容詞作為謂語,但「和」連接這些成分時有一定的限制條件,และ卻相對自由。 泰:ใกล้บ้านของฉันใหญ่และสวยงาม 華:我家附近的那所大學又大又漂亮。 這時候,華語中就不是用「和」連接「大」和「漂亮」這兩個形容詞,而是用「又…又…」連接。 泰語的และ可以連接兩個支配同一主語的動詞性成分,但華語的連動式卻鮮用「和」來連接。所謂連動式是指兩個動詞性成分所包含的動作是前後相繼,有時間上前後繼承關係的。甚至不平等的動詞性成分,และ也可以作為連接。 泰:นักเรียนยืนขึ้นและพูดอรุณสวัสดิ์คุณครู 華:學生們站起來說「老師早」。 泰:รถติด(待完成) 華:塞車已經將近一個小時了。 這兩句中的และ都連接了兩個動詞,但在華語中卻不會用「和」連結。 最後,และ可以連接兩個並列的否定性成分,包括動詞、形容詞、副詞,「和」卻無此功能。 泰:แฟนของเขาไม่อ้วนและไม่ผอม 華:他的愛人不胖也不瘦。 泰語用และ連結了「不胖」和「不瘦」,但華語卻不是用「和」連接,而是「也」。 華語的「和」的幾乎是可以直接對譯於泰語และ,然而在許多泰語使用และ的地方,無法直接譯為「和」,泰語的และ分布比華語的「和」更廣。對於泰語母語人士而言,除了學習「和」之外,也必須學習「又…又…」和「也」及其相關應用。 參考資料: 刁晏斌. (1999). 初期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臺北: 洪葉文化. 朱俊玄. (2007). 漢語“和”與泰語และ的比較.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5), 87-92.
華語教學實用語法:句型篇上(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分析語言使用地恰不恰當有三種層次:語法、語意和語用。「我的牙刷懷孕了」,這句話是主詞加動詞片語,合於華語的語法,但就語意上來說,除非你是詩人或有特殊目的,不然你的牙刷不會懷孕。下面分享陳純音老師在華語教學實用語法的句型心得筆記: 華語常見句型有八,以下介紹其中三個: 一、直述句: 華語與西方語言有一個相當大的差界是具有「主題顯著性」,所以在華語直述句中的結構包括:主題+主詞+動詞片語。一號車廂是主題車廂,只能放一般指涉和限定指涉的的片詞;二號車廂放主詞;三號車廂放動詞片語。 電影,他最愛看西片。(一般指涉)張三,人人看他都不順眼。(限定指涉)一斤蘋果,吳媽媽買了。(誤)(非限定指涉) 當主題車廂為非限定指涉,如「一斤蘋果」時,這句話就變得怪怪的了。主題車廂,除了名詞片語之外,時間副詞、地方副詞、動詞片語或介系詞片語也能成為主題。 二號車廂和三號車廂的關係密切,主詞和動詞片語的關係密切。二號車廂在選擇主詞的時候就得看和動詞片語是否語意上一致。例如: 那棵樹昨天吃了一隻老虎。(誤)牙刷昨天咬了我一下。(誤) 上述例子錯誤在於,主詞無法執行該動詞片語之能力。語法上沒有錯誤,卻有語意或語用上的錯誤。語意上的錯誤,極有可能語用也錯了! 三廂車廂除了動詞片語之外,也可以置入形容詞片語和介系詞片語,例如: 老黃(是)真的老了。他老(是)在學校電腦室。 置入形容詞片語或介系詞片語時,是將連繫動詞「是」這一字省略,所以我們可以直接說直述句的句型就是:主題+主詞+動詞片語即可以。 二、疑問句: 華語疑問句可分為四類: 1.選擇問句 這是西方國家學生最容易學會的問句類型,因為「還」可以直接和英語的or對應。 2.附加問句 華語的附加問句,主要由直述句加上A-not-A形式的問句。但仍有不同的附加問句表現提問者對問題假設立場的程度。 他退休了,是嗎?(20%,預設他已經退休了的立場低)他退休了,不是嗎?(70%,預設他已經退休了的立場高)他退休了,是不是?(50%) 3.助詞問句 在直述句後加上語助詞所形成的問句,常用的語助詞有「嗎」、「吧」和「呢」。 小李,你喝酒嗎?(說話老知道小李戒酒,當小李想喝酒,則會「驚呀」地如此問小李。)我們得走了吧? 4.疑問詞問句 直接將「誰」、「什麼」、「如何」、「為什麼」、「哪兒」以及「幹嘛」等等放在句中原來之位置。通常華語的醫問詞問句不移位。 除此之外,疑問代名詞也可以表示不定代名詞,例如: 誰輸,誰請客。→輸的人請客尼泊爾什麼都便宜。→尼泊爾所有東西都便宜。 非母語學習者聽到「尼泊爾什麼都便宜」很可能會一直問「什麼?」、「什麼便宜」,正是因為外國學生不知道「什麼」指得是所有東西。 三、否定句 華語的否定詞多,如「毋」、「勿」、「莫」、「非」、「無」、「甭」、「匪」,但常用的為「不」、「沒」、「別」,所以對外國學生的學習,會從這三個常見的入門。 1.「不」字句 由「不」所構成的否定句有三種用法:否定事實、否定範疇和雙重否定。 他不在家寫功課。他在家不寫功課。 同樣為否定句,「不」否定的範疇儘限於右邊緊鄰的單位。 2.「沒」字句 強調動作之未完成。 他不瘦耶。(否定他並非瘦的事實。)他沒瘦耶。(他可能參與減肥的過程,且沒有完成減肥的動作) 3.「別」字句 強調否定之命令。但「別」字只能和時貌記號(著、了)連用時要注意。「別」也能和「沒」和「不」同時出現,變成雙成否定。 外國學生學習否定句的難點在於:一、「不」、「沒」之分辨;二、雙重否定的使用。 此篇僅介紹華語常見的三種句型,其它五種句型見「華語教學實用語法:句型篇下(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華語教學實用語法:句型篇下(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華語常見的句型有八個,包括直述句、否定句、疑問句、祈使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和引介句,在「華語教學實用語法:句型篇上(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一文中,介紹了前面三個,此文章再介紹後面五個句型。 一、祈使句 華語的祈使句有以下特色:人稱多、請求詞多、省略多、氣氣詞多。中國人是含蓄的,所以使用祈使句時亦相當委婉。外國朋友容易搞混的地方在於請求詞多。 常見的請求詞包括:「勞駕」、「麻煩」和「請」,往往是在客氣程度上的拿捏無法精準。 二、「把」字句 「把」字句,在語意方面,有「處置」的意味。「把」字句有三種形式: 1.主詞+「把」+受詞+動詞2.主詞+「把」+受詞+動詞+受詞3.主+「把」+「給」+動詞+(受詞) 一般及物動詞會用第一個形式;特殊及物動詞(如削皮、改名、上鎖、上蠟、騙錢…等)和雙賓動詞,則用第二個形式;第三個形式則是在第一和第二個形式上,再加上給「給」。 若遇到動詞無法和「把」搭配,我們可以試試以下三招: 1.加「了」表示強調。(如:把他忘了。)2.加上表示程度的詞。(如:把他恨透了!)3.加「得」字句。(如:把他愛得死去活來。) 三、「被」字句 做用「被」字句時,語意上有表達「不幸」的意味。主要型式有二: 1.主詞+「被」+(受詞)+動詞2.主詞+「被」+(受詞)+動詞+受詞 「被」字句和「把」字句有相同和相異之處,我將之作為表格如下: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比較 相同/似 相異 「把」字句 有「處置」的意味 受詞二選一(限定指涉、一般指涉) 「被」字句 有「不幸」的意味 受詞三選一(限定、一般、非限定) 「把」字句 動詞有三招,透過加1.了2.得3.程度詞。 受詞:第二主題車廂 「被」字句 受詞:原主詞 「把」字句 皆有三種語法形式。 受詞:不可省略 「被」字句 受詞:可省略 「把」字句 皆有移位現象。 短距離移位,受詞仍作受詞。 「被」字句 長距離移位,受詞會變成主詞。 「把」字句 皆為動介詞。 替代詞少,只有「將」。 「被」字句 替代詞多,「給」、「讓」、「叫」。 四、「是」字句 「是」字句,從語意上分析,功能有二:一是陳述事實,另一是強調事實。 五、引介句 引介句是一些引介「某個體」至言談中的語句。 1.「有」 你有什麼想法嗎?你有經驗嗎? 當中,「什麼想法」和「經驗」屬於非限定指涉或一般指涉。 2.「姿態動詞」 有一個人站在門外。 其中,「站」自已能夠引介,只要是非限定的名詞。 3.「運動動詞」 […]
華語的詞類:介系詞、感嘆詞、語氣詞和連結詞(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四個大國佔了華語中相當大的數量,但是四個小國也是華語不可或缺的小螺絲釘。這四小國包括:介係詞國、感嘆詞國、語氣詞國和連結詞國。下面分享,陳純音老師「華語實用教學語法」詞類的四小國的筆記與心得: 一、介系詞國: (一)動介詞:具有動詞的性質,又有介系詞的功能。 他「在」家看電視。我「跟」他討論功課。他「對」我發脾氣。我「把」他罵了一頓。 上面句子中,主要動詞是「看」、「討論」、「發脾氣」、「罵」。但是有另一個很像動詞,又很像介系詞的「在」、「跟」、「對」、「把」,這些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1.共動詞(co-verb)和主動詞連動。2.就古漢語來檢視,這些在句子當作介系詞的字,都可以發現其當作主動詞的可能性:在意、在位、在行、跟會、跟團、跟車、對獎、對眼、對下聯、把妹、把馬子、把風、把脈、把權、把屎把尿、把酒。 (二)方位詞:無動詞性質的介系詞且表方位居多。 他在家看電視。他在家裡看電視。 上面兩句差別在第二句有較具體的空間感。 小心!不要讓紙掉到地上。小心!不要讓紙掉到地下。 使用的方位詞不同,原因在於視角在哪裡!哪裡個方向看出去。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問題。 外國學生學習介系詞的困難有:一詞多義、錯序和相對性(方位詞)三項。 二、感嘆詞國: 感嘆詞的使用能夠表達情緒,出現在句首。外國學生學習時,最常犯的會在於無法對應到正確的感嘆詞以懷達情緒。因此,學生經常避免使用感嘆詞。 三、語氣詞國: 放在句末,美國有阿拉巴馬州,中國則有「啊」、「啦」、「吧」、「嗎」等語氣詞供使用。其它還有:呢、喔、哦、呀、嘍、啦、喲、耶、、了…等。 使用語氣詞或感歎詞常常取決於下面因素: 年齡:年紀輕的,心情易受外在事物波動而發出「哇」等驚奇的感嘆;年紀大的,見過大風大浪,常用「唉」之類灰心的感嘆。性別:女生使用的頻率高於男生。親疏關係:老公可能向老婆撒嬌般地說:「再給兩千元嘛!」,但絕對不會向同事說:「再給兩千元嘛!」個性:容易和別人熱絡地來的朋友,個性開放,侃侃而談型的,通常使用語氣詞或感歎詞的機會高於木納型的朋友。較害羞的朋友會建立較多的保護模式,少有語氣或感歎詞。 外國學生同樣易犯無法準確對應的問題。 四、連結詞國: 1.雙功能連結詞:此類連結詞,可兼當動介詞(跟、同)或當副詞(除非、既然、既使、不論等)。 2.連組式連結詞:連接兩個語句,詞序以連組式出現。例如:因為…,所以…;雖然…,但是…;不但…,而且…;連…,也…。 3.重複式連結詞:這一類對外國學生最容易學。一邊…一邊…;又…又…;越…越… 4.句末連接詞:出現於副屬子句之後。 …的時候,……的話,……之前,…(離事件較近)…之後,…(離事件較近)…以前,…(離事件較遠)…以後,…(離事件較遠) 外國學生受before和after母語的影響,容易發生錯序的問題。 上面為華語詞類四個小國的介紹。
為什麼學外語要學文法?中文也有文法嗎?華語教學語法(by陳純音老師)學習心得
Chomsky真得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類學家,因為Chomsky,我也相當以自己有人類學的血統而感到驕傲。不只Chomsky,李維史陀、馬林諾夫斯基…等人類學家的影響力,都不僅只於人類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學門都能看到這些人類學家的影子。 Chomsky認為人類的小孩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吃飯一樣,不用學,本來就會了,它叫「普遍語法」!小孩能夠在不學習語法的情況下,根據外在環境而設定第一個語言的「母語語法」。相信以華語為第一語言的我們,應該都沒有學過華語的語法。「母語語法」的設定值好像基模,因此當熟悉「母語語法」的基模之後,再學習「第二語言」就會產生不協調或當機的情況了!這時候,我們有必要更新設定值,學習第二語言的語法就顯得相當重要了!不過,我想如果是母語語法和第二(或第三、第四)語言的語法是相近的,那學習第二語言就不是那麼困難了!所以歐洲人動不動就能會兩、三國語言,我想就是憑藉著相似的語法。 因此,若教學對象為將華語視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生,教華語的語法就是很重要的課題了。在這之前,我們有必要認識華語的六大特性: 一、孤立性(名詞無數、性、格;動詞無一致性) 語言可以分為冷語、中熱語和熱語,如何分辨語言的溫度,就看其文字和左右鄰居互動的程度。拉丁語系如西班牙語或法語,對於附近鄰近主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因應策略,詞彙分陰陽性就是其熱絡程度的表現;英語屬中熱語,我們會在第三人稱的動詞後加s,複數加s;華語屬冷語。 華語的名詞系統中,無數、無性、無格。你可以說一群狗,你也可以說一群狗兒們;你可以說很多電視機,但你不能說很多電視機們,這是無數。你或妳,聽起來是一樣的;他或她,聽起來也是一樣的,僅有書面語才有差別,古代人通通是同一個字,是女權運動興起,才開始給文字分化,這是無性。我打你;你打我,我和你既是主格也是受格,這是無格。 華語的動詞系統中,無西方語言的一致性,如第三人稱加s。 二、單/多音節性 (字/詞之區分) 此特性會讓非以華語為母語者有斷詞斷句的困難。以同樣一篇文章給漢字圈的日本人和非漢字圈的美國人朗讀,就能很明顯發現日本人有較好的斷詞斷句能力。 三、主題顯著性 (主題/主詞並存) 華語句子的組成有三個元素,包括主題、主詞和動詞片語。 非移位主題(無溝主題),例如:台灣小吃,你喜歡吃什麼?甲說:「臭豆腐。」乙說:「蚵仔煎。」…你不需要再重覆,「台灣小吃,我喜歡吃臭豆腐。」、「台灣小吃,我喜歡吃蚵仔煎。」因為我們的主題是「台灣小吃」、主詞就是「你」、動詞片語就是「喜歡吃」。有沒有講到上面三個元素,不要緊。 移位主題(有溝主題),例如:作業,你交了嗎?甲說:「交了!」乙說:「還沒。」 四、語詞省略性 (所有詞類都可省略) 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連接詞…等都能省略。 五、詞序混雜性 (SOV/SVO眾說紛云) 華語的詞序常讓外籍人士百思不解,因為華語的詞序多由語意決定,而非語法控制。因此同一個句子就有可能出現英語的SVO詞序,也可以出現如日語的SOV日語詞序。六、時貌明確性 (「在」、「著」、「過」、「了」之使用) 華語沒有時式只有時貌。時式(tense)指的是一件事發生的時間點,重點在於發生的時間,針對的是事情;時貌(aspect)是當時的那個人處於什麼狀態。華語中,表現時間點就靠時間副詞。 動詞,從語意上來看,有狀態動詞、動作動詞、成就動詞和完成動詞。其中,動作動詞,還有姿態動詞和非姿態動詞兩類。 狀態動詞:如「知道」、「喜歡」動作動詞:如「打」成就動詞:如「起床」完成動詞:如「打傷」 在:表持續貌,必須和「行動動詞」一起出現。著:亦表持續貌,但可以和一些動作動詞中的姿態動詞一起出現。過:表經驗。不能和「不可重複」的動詞一起出現。「我死過!我老過!」顯然是病句。了:表完成。但其出現的位置不同,語意亦有差別。1.動詞後的「了」(過去;持續;強調)我忘了;我開了整晚的車;嚥了這口氣,還真不計較了。2.句末助詞的「了」(狀態改變;完成;軟化語氣)入秋了;學中文三年了;他又在抱怨了。 以上為華語的六大特性。為陳純音老師教導「華語教學實用語法」的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