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深入解析華語教學語法中的補語概念: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異同

何寶璋老師在《華語教學語法中的「補語概念」再思考》一文中,深入探討了補語的分類與應用,並回顧了王還、齊滬揚、朱德熙等學者的研究。這些學者的華語語法專書中,補語概念被劃分為: 這些補語的分類主要來自理論語法,即語言學家對華語語法規則的歸納。然而,在教學語法與華語教學語法中,這些分類並不總是能夠直接應用於非華語母語者。 補語的實際應用與教學策略 何寶璋老師認為,對於 英語母語者,可以採取不同於傳統語法分類的方法來教授補語: 1. 結果補語與趨向補語視為複合詞 例如「看」與「看到」,在華語中屬於動補結構,但對應到英語可能是「see」與「found」,具有不同的時態變化。因此,在教學上可以視為固定搭配詞來教授。 2. 可能補語的概念化 在結果補語與趨向補語被視為複合詞的基礎上,可能補語(如「看得到」、「看不到」)可以以「可能式」來教授,使學習者更容易理解。 3. 程度補語與情態補語的替換 程度補語(如「棒透了」、「好極了」)與情態補語(如「跑得很累」)可以透過固定結構來教授,例如「○透了」、「○極了」、「很○」,簡化學習難度。 4. 量詞補語的概念化 將數量補語、動量補語與時量補語簡化為「固定結構」、「動作次數」與「動作長度」,例如:「小『一歲』」、「敲『六下』」、「住『一個月』」,幫助學習者直觀理解。 不同語言背景學習者的補語教學 以《初級漢語》教材為例,該教材專為 泰語母語者 設計,與傳統理論語法不同,補語分類與教學方式有所調整。例如,該教材新增了「介詞短語作補語」,例如:「他在公司工作」中「在公司」作為補語,這是基於華語與泰語語序的不同進行的調整。 華語教學語法的發展與應用 華語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需考量不同學習者的語言背景與年齡層,才能有效傳授語法知識。透過對比不同教材、參考不同母語者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設計更適合學生的華語教學語法,提升教學效果。 總結 補語概念是華語語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語法學派對補語的分類與應用各有不同。在華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習者的語言背景與需求,靈活調整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習成效。

台灣如何透過華語教學連結世界?探索政府推動文化交流的關鍵策略!

派遣華語教師至海外 台灣政府透過外交部及台灣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積極派遣華語教師至國際合作國家與邦交國,促進語言教育與文化交流。截至 2024 年,台灣已向 12 個國家(如帛琉、巴拉圭、史瓦帝尼等)派遣 18 位華語教師,協助當地學校、政府機關與大學推動華語教學。總統蔡英文更強調,政府將進一步擴大對外華語獎學金計畫,以深化與友邦的雙邊關係。 另一項重要計畫是 Huayu BEST 計畫(Bilingual Exchanges of Selected Talent),由台灣教育部於 2021 年推動,透過台灣與國外大學的合作,提供華語教師及助教派遣、獎學金資助外國學生來台學習華語、以及協助海外大學設立華語教學中心。截至 2022 年中,該計畫已促成 48 所國外大學(其中 41 所位於美國)與 17 所台灣大學合作,為華語教育搭建國際橋樑。 在海外設立華語學習中心 台灣文化部於 2011 年成立 台灣書院(Taiwan Academy),首批據點設於紐約、洛杉磯與休士頓,主要推動繁體中文華語學習,並融合台灣的藝術、文學與文化研究。到 2013 年,台灣書院已擴展至 64 個國家,透過當地合作夥伴提供華語課程與文化活動,成為台灣文化外交的重要據點。 近年來,政府更推出 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TCML),由僑務委員會推動,主要面向成人學習者,並與海外台灣社群學校合作。此計畫的特色在於強調自由、多元與民主價值,並以繁體中文與台灣文化為核心。自 2021 年啟動以來,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已快速擴展,2023 年全球已有 66 所(其中 54 所位於美國),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100 所,成為全球華語教育的重要基地。 提供國際學生來台學習華語的獎學金 為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台體驗華語學習,台灣政府提供多種獎學金,包括 華語文獎學金(Huayu Enrichment Scholarship, HES) […]

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與演變:從傳統到現代的教學策略

在回顧語言教學法的歷史之前,H. Douglas Brown 先對相關概念進行了明確定義。根據 Edward Anthony,所謂「方法」(method) 由三大要素構成: 教學觀 (approach):語言學習與教學的理論基礎。 教學法 (method):根據教學觀發展的系統性教學方案。 教學技巧 (technique):課堂實際運用的特定活動。 Jack Richards 和 Theodore Rodgers 進一步將「教學法」視為涵蓋 教學觀、教學設計 (design) 和教學流程 (procedure) 的總稱。而 Brown 則認為,應以「方法學」(methodology) 來稱呼這一整體概念,而「教學設計」則更適合稱為「課程」(curricula) 或「教學大綱」(syllabuses)。 語言教學法的演進:重要方法回顧 語言教學法約每 25 年就會有新的趨勢與變革,以下依歷史脈絡回顧各重要教學法: 1. 文法翻譯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起源於拉丁文學習,重視文法規則、單字記憶、文章翻譯與書寫練習。此方法主要培養閱讀能力,但對於口語溝通能力幫助有限。Brown 認為此方法缺乏理論依據,且不利於實際語言應用。 2. 連續教學法 (The Series Method) 由法國學者 Gouin 發展,受到兒童學習母語過程的啟發。認為語言學習是將感覺轉化為概念,並透過一系列連貫句子學習,而非死記文法與單字。 3. 直接教學法 (The Direct Method) 此法強調透過沉浸式語言環境,使用口語互動與即興對話,避免翻譯與文法講解,模仿母語學習方式。其成效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技巧與表達能力。 4. […]

漢字閱讀心理歷程與認知研究|華語教師與漢字研究者必讀

漢字閱讀的心理歷程:從視覺辨識到語義提取的多層次分析 在華語教學與漢字研究領域,閱讀漢字的心理歷程一直是重要課題。了解學習者如何辨識、處理與理解漢字,不僅有助於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還能揭示漢字閱讀的認知機制。本篇文章彙整台灣大學心理系葉素玲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重要發現,帶領華語教師與漢字研究者全面掌握漢字閱讀的關鍵歷程。 一、漢字結構分類與視覺搜尋:字形影響閱讀效率 研究發現,漢字的字形結構直接影響閱讀過程中的視覺搜尋效率。葉素玲教授將漢字依視知覺特徵分為: 當閱讀者在一堆漢字中搜尋目標字時,若干擾字與目標字屬於相同結構,搜尋時間明顯拉長,顯示漢字結構影響注意力分配與視覺辨識難度。這項研究結果可為華語教學中的字形辨識訓練提供理論依據。 二、重複視盲:解密漢字閱讀中的認知負荷 重複視盲(Repetition Blindness)是閱讀研究中的經典現象,指的是同一詞彙或字形重複出現時,第二次出現的詞或字容易被忽略。葉素玲教授的研究證實,漢字整字與部件在重複出現時,亦存在類似的重複視盲現象,反映閱讀漢字過程中的資訊處理負荷與視覺記憶特性。 此外,她進一步探討漢字是否為圖象文字,透過比較: 結果顯示,同義的漢字(如「冠」與「帽」)並未出現重複視盲,說明漢字的語義處理優先於圖象辨識,支持漢字並非純粹圖象符號,而是高度抽象的語言符號。 三、Stroop效應與漢字語義提取:語義啟動早於色彩辨識 Stroop效應是認知心理學中的知名現象,指人在命名顏色時,若文字本身具有語義干擾,會顯著延長反應時間。葉素玲教授以帶有顏色部件的漢字(如「猜」、「恤」)為材料,發現受試者在叫色任務中,無法抑制語義信息的自動提取。 這項發現提示,語義激活可能是漢字閱讀初期就發生的自動歷程,這對華語教學中的詞義教學與快速閱讀訓練具重要參考價值。 四、功能詞部件搜尋與Shooting Line Illusion 葉素玲教授還借鑑Shooting Line Illusion概念,探討漢字部件在閱讀過程中的易漏特性。過去研究發現,閱讀英文時,功能詞(如「of」)中的字母f往往被忽略,而內容詞中的f較少被漏讀。 對應到漢字閱讀,當要求受試者在漢字中搜尋特定部件(如「日」),發現: 這對華語教師設計部件教學活動、提升學習者部件敏感度,具有直接應用價值。 五、視覺擁擠效應與無意識語義啟動 視覺擁擠效應(Visual Crowding)指當目標漢字被其他字或圖形包圍時,辨識難度大幅提升。然而,葉素玲教授的研究發現,即使目標漢字處於擁擠環境,部分語義信息仍可能在無意識狀態下被提取並促發。 這項發現提示:

全面了解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CAT):快速掌握聽力與閱讀技巧

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簡介 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TOCFL CAT,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由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專案資助,並由華語測驗推動委員會設計,以電腦化的測驗系統為基礎,為全球華語學習者提供準確的語言能力評估。不同於一般的測驗形式,電腦根據考生的作答情況自動挑選題目,因此不需要事先選擇測驗等級,大幅縮短測驗時間的同時保有高準確度。 TOCFL CAT 測驗類型 TOCFL CAT 以測驗的聽力和閱讀兩大項目為核心,並依據考生的回應即時調整題目難度。題型分為: TOCFL CAT 測驗等級與成績 TOCFL CAT 採用量尺分數系統,滿分為100分,並分為六個等級(入門至精通)。通過成績可以作為台灣大學院校入學或國際企業求職時的華語能力證明,亦可用於「臺灣獎學金」申請等多項評鑑中。成績的客觀性來自試題反應理論,分數不會因試題難度變化而影響。 如何準備 TOCFL CAT 測驗? 結語 TOCFL CAT 是一項針對非華語母語者設計的適性測驗,為全球華語學習者提供了極具效益的評估工具。 來源:華測會DM、Q&A

華語與越南語的分類詞:對應與差異

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分類詞常常讓越南籍學習者感到困惑。分類詞是指名詞前的一種詞語,依據物體的形狀、屬性或功能來選擇使用。華語和越南語中都有分類詞,但它們的用法和範疇存在不少差異。本文將探討這兩種語言中的分類詞對應與不同之處,並提供教學建議,幫助越南籍學生克服這一挑戰。 一、分類詞的對應關係 雖然華語和越南語都使用分類詞來描述名詞的屬性或特徵,但在一些常見範疇上,它們的分類詞可以互相對應。以下是一些具有對應性的分類詞: 在這些範疇中,華語和越南語的分類詞表達方式相似,因此學習者較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無法對應的分類詞 然而,有些華語分類詞在越南語中無法找到直接對應的詞彙,這主要源於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以下是一些無法對應的分類詞: 這些分類詞因為描述的細緻程度或文化特性而難以在兩種語言中找到直接對應。 三、教學建議 Nguyen Thi Kim Hue(2018)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旨在幫助越南籍華語學習者克服分類詞學習的困難: 四、結論 華語和越南語的分類詞系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易對應的地方。對於越南籍華語學習者來說,掌握這些分類詞需要在語言和文化背景中進行理解和應用。透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華語分類詞的掌握能力。 參考文獻: Nguyen, Thi Kim Hue. 漢語和越南語分類詞之對比分析與教學建議.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2018.

東西方詞典的學術取向有何不同?一起來探索!

詞典不僅僅是查找詞語意義的工具,它們還是語言文化與學術研究的反映。詞典的研究方法和學術取向在東方和西方之間有著一些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學研究。 1. 歷史背景與發展差異 在西方,詞典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當時的詞典主要用來解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難詞。隨著時間的推移,詞典越來越系統化,尤其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和啟蒙時代之後。今天的西方詞典學強調的是描述性(descriptive),也就是詞典應該如實反映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 與此同時,東方,特別是中國的詞典研究,起源於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早期的詞典如《爾雅》主要用來幫助讀者理解古典文獻中的詞語。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方的詞典學往往帶有規範性(prescriptive),也就是規範語言的正確使用。儘管現代東方的詞典研究也開始更注重描述性,但規範性在某些詞典中仍然非常重要。 2. 語言結構對詞典的影響 語言的結構也影響了東西方詞典的編纂方式。西方語言(如英語)是拼音文字,所以詞典會特別強調拼寫、發音和詞形變化,比如動詞的變位。而在東方,特別是漢語,詞典更注重字形的結構(如部首和筆畫)、發音(如拼音)以及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 詞典的功能與目的 西方現代詞典的設計目的是幫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語言,這包括各種學術詞典、雙語詞典等,強調詞彙在不同語境中的應用。而在東方,詞典不僅僅是語言工具,還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功能,尤其是在傳統影響深遠的社會中。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東方詞典也越來越重視實用性。 4. 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研究差異 在語言學中,歷時性(Diachronic)和共時性(Synchronic)是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歷時性研究側重語言隨時間的變化,例如研究一個詞語的起源和演變。而共時性研究則關注語言在某一特定時間點的狀態,不考慮它的歷史背景。 西方的詞典學研究經常涉及歷時性分析,特別是在語言的歷史發展和語源學研究中。而在東方,尤其是漢語研究中,歷時性分析對於理解古漢語和文言文非常重要,但現代詞典也開始強調共時性,反映當前語言的使用狀況。 5. 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影響 西方的詞典學發展深受自由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影響,強調對語言的客觀描述和科學分析。而在東方,特別是在中國,詞典編纂有時會受到政治和文化政策的影響,尤其是在規範語言使用和推廣民族語言文化方面。 比較整理表格 範疇 西方詞典學 東方詞典學 歷史背景與發展 起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強調描述性 起源於儒家經典研究,強調規範性 語言結構影響 注重拼音文字的拼寫、發音和詞形變化 注重表意文字的字形結構、發音和意義 詞典的功能與目的 強調實用性,幫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語言 承載文化傳承功能,強調語言的規範性 歷時性研究 重要,特別是語言歷史發展和語源學研究 重要,特別是古漢語和文言文研究 共時性研究 普遍,反映當前語言的使用情況 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在現代漢語詞典中 文化與意識形態影響 受自由主義和實證主義影響,強調客觀描述 受政治和文化政策影響,推廣民族語言文化

探索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驅動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

在現代教育的洪流中,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自我提升的關鍵,更是教學品質的基石。每一位教師,特別是語言教師,都面臨著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學生需求。那麼,什麼驅動著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持續學習和進步?《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由Graz大學的Sarah Mercer和波茲南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的Mirosław Pawlak共同撰寫,深入探討了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Curiosity, LTPC)及其對專業發展的影響。本文揭示了語言教師如何通過好奇心驅動自我發展,並提出了一個初步的循環過程模型來解釋這一現象。本文不僅提供了深刻的理論見解,還為實際教學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引人入勝的發現吧! 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LTPC) 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Curiosity, LTPC)是指語言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對新知識、新教學方法和學生需求的持續興趣和探索願望。這種好奇心不僅促使教師主動尋求專業發展機會,如參加研討會、進行教學研究或與同事交流,還激勵他們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和工具,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參與度。 研究發現,LTPC是一個動態且個性化的過程,受到教師的個人特質、職業動機、自主性和工作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的好奇心可以分為作為人格特質的好奇心和需要被滿足的狀態好奇心。前者是指教師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開放態度和學習興趣,後者則是在特定情境下被觸發的對某一具體問題或主題的探索慾望。 通過深入訪談奧地利和波蘭的語言教師,研究揭示了他們在面對不同職業階段和環境時,如何表現出好奇心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尋找新的教學資源、反思教學實踐、參與專業發展活動等。這些好奇心驅動的行為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也增強了他們的職業滿意度和工作幸福感。 研究方法 這篇研究通過對奧地利和波蘭的語言教師進行深入訪談,探討了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LTPC)及其對專業發展的影響。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這種綜合的質性方法使研究者能夠深入了解語言教師的專業好奇心及其行為表現,並提出了初步的LTPC循環過程模型。這一模型展示了好奇心、動機、自主性、能動性和社會背景之間的相互作用,為未來的研究和教育實踐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兩種好奇心 在語言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區分了兩種主要的好奇心類型:人格特質的好奇心和需要被滿足的狀態好奇心。 人格特質的好奇心 人格特質的好奇心是指個人天生具有的持久性特徵,反映了他們在生活中對新事物的興趣和探索欲望。這種好奇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例如,在研究中,教師安娜表示她在多個領域持續學習新技能,樂於挑戰自己的舒適區,這反映了她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開放性。 需要被滿足的狀態好奇心 狀態好奇心是指在特定情境下被觸發的短暫性興趣或探索欲望。這種好奇心具有以下特徵: 研究中,教師露西亞描述了她對學生作業結果的好奇心,即使多年教學後,她仍然熱衷於查看學生的作業,這種情境特定的好奇心促使她不斷改進教學策略。 總結 人格特質的好奇心和狀態好奇心共同作用,驅動語言教師在專業發展中的持續學習和創新。理解這兩種好奇心及其影響,有助於設計更有效的專業發展計劃,支持教師的職業成長和教學質量提升。 Mercer, S., & Pawlak, M. (2024).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curiosity: Understanding the driv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語言學習的秘密:學英語和其他語言的動機與情感差異

在學習第二外語的過程中,你是否曾經好奇過,為什麼我們對某些語言有著更強的學習動力和熱情?《英語外語課堂與其他語言課堂中的愉悅、焦慮及態度/動機是否不同?》這篇研究正好解答了這個疑問。由Jean-Marc Dewaele和Kazuya Saito所撰寫,這項研究探索了學習英語與學習其他語言(如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之間的情感和動機差異。研究發現,即使英語在全球擁有較高的地位和聲望,學習者在非英語課堂中反而報告了更高的學習愉悅度(FLE)。這項發現挑戰了我們對語言學習動機的傳統看法,揭示了學習環境和個人情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跟隨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項研究,了解更多有趣的發現和啟示吧! 學習愉悅(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FLE) 在語言學習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談論學習的挑戰和壓力,但你是否注意到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FLE)呢?學習愉悅(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FLE)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指的是學習者在外語課堂中感受到的快樂、滿足和成就感。這種情感不僅能增強學習動力,還能提升學習效果。 FLE的概念由Dewaele和MacIntyre在2014年首次提出,旨在捕捉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正面情感。他們將FLE定義為一種複雜的情感,包含了挑戰和自我能力感的互動,這反映了人們在面對困難任務時追求成功的內在人性驅動。與瞬間的愉悅不同,FLE是一種更持久和深層次的滿足感。 研究顯示,FLE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年齡、性別以及多語背景都有關聯。例如,熟悉多種語言、認為自己在外語學習中表現優秀且在課堂中位居前列的學習者,通常報告的FLE水平較高。此外,女性學習者報告的FLE水平通常也高於男性。 理解並提升FLE對於語言教師來說尤為重要。研究發現,教師的行為、課堂氛圍以及同儕互動都是影響FLE的重要因素。通過創造一個支持性和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FLE,進而促進更積極的學習體驗和成果。 學習愉悅不僅僅是學習過程中的一抹亮色,更是驅動我們持續學習和追求進步的重要力量。通過關注和培養FLE,我們可以讓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充實。 研究 這項研究由Jean-Marc Dewaele和Kazuya Saito主導,旨在探討學習英語與其他語言(如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之間的情感和動機差異。研究的具體方法如下: 研究對象 參與者為360名科威特一所英語系大學的學生,這些學生分別修讀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課程。參與者的年齡平均為20歲,其中大多數為女性(280名女性,75名男性,5名未報告性別)。所有參與者的母語皆為阿拉伯語,且平均會說2.71種語言。 研究方法 資料收集 研究資料通過在線問卷在2019年第一學期內四次收集。問卷設計使用LimeSurvey平台,參與者在各自的語言課堂中完成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參與者的社會生物和語言背景,以及學習愉悅(FLE)、外語課堂焦慮(FLCA)和態度/動機的測量。 測量工具 資料分析 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LOTE學習者的學習愉悅高於英語學習者,但態度/動機較低,兩組學習者的外語課堂焦慮則無顯著差異。這些發現為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和動機提供了新的視角,揭示了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Dewaele, J.-M., & Saito, K. (2024). Are enjoyment, anxiety and attitudes/motivation different in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compared to LOTE classe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基於能力的教育(Proficiency-Based Education, PBE):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在現代教育的演變中,基於能力的教育(Proficiency-Based Education, PBE)正逐漸成為備受矚目的教學模式。這種方法源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能力本位教育運動,強調學生應該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直到他們完全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為止。基於能力的教育與傳統的卡內基單位計劃(Carnegie Unit plan)不同,後者是根據學生在課堂上花費的時間來計算學分,而前者則專注於學生實際掌握的能力。 基於能力的教育具有諸多優勢。首先,它提供了靈活的學習時間,允許學生加速完成學業要求,同時參加更多課外學習機會。其次,這種模式採用多樣化的評估方法,不僅依賴標準化考試,更關注學生實際能力的展示。此外,基於能力的教育對英語學習者和特殊教育學生更具適應性,提供了替代性的評估機制。 然而,這種教育模式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確保高水平的能力標準、重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以及整合大量學生學習數據的技術需求。儘管如此,基於能力的教育在美國多地已經取得成功,包括阿拉斯加、羅德島和奧克拉荷馬等州,並在俄勒岡州的多個學校和地區展開了雄心勃勃的計劃。 總體而言,基於能力的教育被認為是一種有效且經濟的方法,能夠應對美國學校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並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這一教育模式在全國範圍內變得越來越可行,但也需要大量的專業發展來確保教師能夠自信地管理這一轉型。 特點 基於能力的教育(Proficiency-Based Education, PBE)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基於能力的教育模式,強調個性化學習和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挑戰 基於能力的教育(Proficiency-Based Education, PBE)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多種挑戰,以下是主要的幾個挑戰: 這些挑戰需要教育系統、政策制定者、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來克服,以充分實現基於能力的教育的潛力。 Johnston, H. (2011). Proficiency-Based Education. Education Partnerships, Inc.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ucationpartnership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