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五百字說華語》第二課:您好嗎?

  阿肯,您好。 ā kěn nín hǎo 杰倫,你好。 jié lún nǐ hǎo 您太太好嗎? nín tài tåi hǎo må 她很好,謝謝你。 ta hěn hǎo xiè xie̊ nǐ 您忙嗎? nín máng må 我很忙,您呢? wǒ hěn máng nín ne̊ 我不忙。 wǒ bù máng 您太太忙不忙? nín tài tåi máng bù máng 她也不忙,我們都不太忙。 ta yě bù máng wǒ me̊n dou bú tài […]

我讀《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語言發展》

 語言是由一些子系統所構成的,這些子系統包括語音、語義、語法和語用。語音指的是掌管語音結構和語音組成順序的規則;語義則牽涉到詞彙,即以語詞和語詞的組合來表達概念的構成;語法則包括句法(語詞形成語句的規則)和語態(數量、時態、格位、人稱、主被動語能或其它有意義的標記。);語用則是讓語言使用者恰當且有效溝通的規則。   兒童語音能力的發展有賴於「注意聽出語音」、「發出語音」和「將語音結合為能令人理解的語詞和片語」。為了能像身邊的人一樣說話,幼童會馮藉他們驚人的能力分辨母語中的語音類別。而語義的發展要先「理解」而後才能「說出」,這也是心理學所說的記憶形態,即「認知」和「回憶」。只要兒童能認知語詞的意義,就可以理解語言,但要說出語言,則有賴於回憶的能力。因此,兒童無法說出一個詞,不代表他不懂這個詞,我們只是看到他們會說的部分。   兒童語言學習策略主要可以分兩種,一是指稱式的學習方式,二是表達式的學習方式,前者佔大多數。指稱式的學習方式認為語詞是用來幫事物取名字的,而表達式學習方式則把詞語用來談論人們的情感和需求。這兩個學習方式和文化也有關係,物體名稱對學英語的幼童而言是常見的詞彙,而固定的社交語句則對學習華語、日語和韓語的幼童來說較多。   兒童語法能力的發展一開始是透過組合兩個語詞來表達語多意思,這種語句稱之為「電報式語言」,如「媽媽餅乾」、「爸爸外面」,而後能講出三個語詞的句子後,就可以始用零碎的語法規則了,但難免會有過度規則化的現象。有學者認為透過「語義提攜」,這有助於兒童使用詞義來理解語句的結構;也有學者認為兒童詞類的歸納能力是與生俱來。   語用的發展歷程則包括社會的影響,包括轉向(對剛說的話加以評論,並要求對談者給予回應)或陰影(修改談話焦點,逐漸改變談話的主題)。而後,兒童陸續會出現組織、詳細和評論的敘事,然各個文化之間的敘事形式有很大的差異。  

論我國於東南亞地區推展華語教學之前瞻性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夠在東南亞地區快速積累人力、物力、財力資本,和長久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人口流動有關。因此,本文從早期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來往的移民開始,並回顧華人在東南亞地區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三個研究移民的取向,試圖了解華人移民在東南亞地區後續能夠致力發展的方向。建立於華人移民之基礎之上,孫中山先生在東南亞地區進行民族主義的宣傳活動時,也就能夠順利推展。孫中山先生透過組織東南亞地區當地社團以宣傳「民族主義」。文章將一步討論孫中山先生如何將舊有的華人社團轉型為革命團體並透過華文報紙宣傳。與孫中山先生推展「民族主義」的同時,華文報紙之快速發展也催化了東南亞地區華語教育的普及。陸續則回顧東南亞地區之華語教育發展之歷史、現況和問題,並試圖提出我國於華語教育上之優勢,以在東南亞地區之華語推展工作上有一席之地。 下禮拜四,我將於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發表我的最新論文,和大家分享我的投影片,若你對該議題有興趣,可以於民國99年12月30日(星期四)到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視聽教育中心(R302)參加「孫中山的兩岸遺緒:建國壹百年專題」學術研討會。 論我國於東南亞地區推展華語教學之前瞻性 Mor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 from DickyHuang This Article Now Available for Download: Click Here

我憑什麼到印尼亞齊教華語?

 我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所,同時修習「國際華語學分學程」,曾經在大學時期參加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週末基礎非學分班」並取得結業證書。有幸遇到YES 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選送華語老師赴印尼亞齊大學擔任華語教師的機會,我要把握這機會,推廣台灣文化、華語教學。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和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對於「教學」和「傳播」「推廣」有多方面的學習與實踐。我深深體會,「教學」必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學生會有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成效也就顯著;而對於「傳播」、「推廣」方面,我善於利用新興網路科技,在許多非營利組織實踐過推廣活動。我擁有許多推廣、傳播的經驗,我想有助於將台灣的華語教學到印尼。   知道亞齊是南亞大海嘯受重創的地區,讓我認為有義務前往亞齊提供所需要的服務。我來自九二一地震受災區,明白南投重建十年都不見得能夠十全十美,更何況海嘯至今只有六年重建時間。「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影響身心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特別在亞齊這個經歷過南亞大海嘯的地區。希望在擔任華語教師的同時,也能發揮「公共衛生」的社會關懷或心理支持,以作為華語教學外的邊際效益。   我有以下工作經驗:   1.國立台灣大學進修教務組/期間(94-07~98-06)/行政助理/打字、公文傳送、影印; 2.國立台灣大學微生物學王維恭老師實驗室/期間(96-12~98-06)/實驗助理/試管潔淨; 3.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王麗君老師研究室/期間(96-10~98-06)/研究助理/投影片製作、文獻檢閱; 4.中華民國陸軍五八砲指部防一營營部連/期間(98-07~99-06)/火砲光學士/光學儀器保養   還有以下志工服務經驗:   1.育仁兒童發展中心/協助老師關懷自閉兒童; 2.達瑪巒原住民重生協會/社區總體營造、網站建置; 3.台灣國際醫學聯盟/青少年反菸計劃; 4.台灣大學海外服務學習團/越南海外志工服務; 5.南投縣魚池農會/農業推廣實習; 6.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崑明院區/愛滋病防治計劃; 7.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青年旅遊志工 我想這都有助於我於印尼亞齊大學進行華語教學工作。 

我憑什麼到泰國教華語?

我是黃玉樹,現在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國際華語學分學程」,曾經在大學時期參加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週末基礎非學分班」並取得結業證書。有幸遇到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選送華語老師赴泰任教的機會,我要把握這機會,為推廣台灣文化盡一份心力,也為台灣華語教學在泰國紮根、深化。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前農業推廣學系),對於「教學」和「傳播」「推廣」有多方面的學習與實踐。教學方面,我修習過「教育學」、「成人教學原理與設計」、「成人教育」、「教育規劃與評估」、「人力資源發展」、「文化研究與教育」、「衛生教育」和「教育社會學」;傳播、推廣方面,包括「教育傳播與科技」、「推廣理論」、「傳播學」、「資訊傳播」、「語言學習與科技」。我深深體會,「教學」必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學生會有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成效也就顯著;而對於「傳播」、「推廣」方面,我善於利用新興網路科技,在許多非營利組織實踐過推廣活動,包括在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參與「ASAP, Anti-Smoking Activist Program」,達瑪巒原住民重生協會學習社區總體營造,魚池農會推廣實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愛滋病防治計劃、青輔會民國九十七年青年旅遊志工公民記者。擁有這些推廣、傳播的經驗,我想有助於將華語教學和台灣文化推廣到世界每個角落。   結合原先國際華語學分學程和華語師資培訓班以及教學、推廣、傳播的經驗,我有自信能夠作一個符合期待的華語老師。另外,我在大學期間修習一年的泰國語,至今仍繼續精進用功於泰國語。基於泰語和華語同屬漢藏語系,我認為以泰語作為學習華語的輔助語言,會比用其它外語來得更好,對學生而言更可以產生學習的正遷移。我也將以我自身學習泰語的經驗和學生分享,讓學生在老師離開泰國之後,仍能自己學習華語。由於在泰國學生無法身歷華語環繞之境,我將透過網路科技,讓學生可以有沉浸式的華語環境,就算在泰國也可以學到一口流利的華語。給學生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最後也期望學生可以自己主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素材,自我學習。   全世界都在學華語,這是一個推廣華語的好時機,我的個性開朗,善於與人交往,希望可以以此拉進與泰國學生的距離,在維持適當的教學必要之尊嚴下,和學生打成一片,鼓勵學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華語,同時表現台灣人的熱情,讓泰國學生在學習過華語之後,對台灣心嚮往之,而可以把學習到的華語在台灣使用。

第六屆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

報名連續三天的第六屆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盛況空前,連馬英九總統都蒞臨指導。不過,根據我上週看陳文茜對馬英九到處參加畢業典禮的評論,我想馬英九總統有意將這個作為政令宣導或政策方向的出台。兩岸同編辭典或近日對大陸同胞「視正書簡」的喊話都成了馬總統於開幕致詞的內容。既然是「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我還是來分享些,我聽到有心得的部分和大家分享: GLOSS:global language online system: 由美國國防語言學院建置,目前有二十九個外語的學習,其中華語課程部分有五百多個課程,每一課程不含實體課程部分,需兩小時完成。今天使用的時候,尚無法連線,不知道是否只讓美國網域進入? http://gloss.dliflc.edu/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titvity: 從ethnocentric stages到Ethnorelative Stages 有六個階段:Denial, Defense, Minimization, Acceptance, Adaptation和Intergration。 一個人對異文化接受的程度,根據Melton Bennett,可以有以上階段。 Collaborative Learning,協同學習: 協同學習指的是兩人以上的團體共同參與一個學習專案,比如說,學生們透過電腦軟體來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並且彼此給予回饋;而CSCL(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則泛指各種能夠讓一群學習者能共同運作、參與學習的電腦或網路相關科技。電腦及資訊科技的發展,尤其是Web 2.0工具的成熟以及視訊工具、即時訊息、同步簡報工具、互動白板…等工具出現,使得學習團隊的集體智慧能夠更容易的視覺化,並因此讓學習參與者能夠很容易的分享、反思以及調整學習的方向及成果。

共同語的來源(by竺家寧)學習心得

孔子說什麼話?孔子說山東話嗎?還是說當時的「國語」?我們今天的國語怎麼來的?是左丘明發明的嗎?透過清楚方言和共同語的關係,對這些問題就不會覺得怪怪的了。下面分享竺家寧老師「共同語的來源」心得筆記: 方言和共同語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並存,相輔相成,分別擔負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古時候,在家講方言,社會上講共同語。兩著同時存在,孔子和杜甫都會講方言和共同語。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 英語的方言在哪裡?加州、德州、芝加哥人說的英語會不一樣,就是方言。加州靠近墨西哥,講英語的時候,彈舌的頻率就很高。澳洲、紐西蘭的英語也都會有一點點不一樣。澳洲說「Need help?」的時候,聲音聽是來是「你號」,不仔細聽,你還會以為是「你好」。日本語也是如此,關東、關西音,互相就是覺得怪怪的。而這些對方可能會聽不懂的方言,是與是與生俱來第一個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方言最可愛、最優美、最好聽。只是主觀的感情。沒有什麼方言是好聽的,沒有什麼方言是難聽的,只要是自己的都好聽。英格蘭認為美國人的英語粗俗,就是主觀的認定,其實彼此講的是各自的方言罷了。稱「方言」不是歧視,是很自然的在地方形成的語言。方言沒有優劣之分,然而加入激情後,破壞力量很大,因為方言本質上帶感情。 雖然是區域、地方形成的,但方言並不是依山川河流畫界,而是依語言特徵來畫界。調查捲舌音、鼻化音…等,畫出等語線。我國方言有可見:維基文庫而稱這些方言時,我們會用湘、贛、客、粵、閩、吳、北方(mandarin)方言這樣的學名稱呼,比較精確。閩南話是大方言。包括台灣、福建、海南島、廣東、浙江都使用閩南語,然而對語言知識缺乏的台灣人就可能發生以下的糗事:從前有一群台灣遊客到千島湖去玩,大家覺得地陪帶去的地方不好玩,在shopping的地方就待很久。於是台灣遊客用閩南語商量對付導遊的方法,結果就用閩南語在地陪面前討論。殊不知這位浙江的地陪也會說閩南語。 相對於方言的就是共同語,共同語依朝代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稱呼。換句話說,共同語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我們通常會覺察到不同口音的人交談時,往往會下意識的去模仿他的腔調,套用它的措辭。不斷的相互模仿,相豆遷就,相互調整,經過相當的時間,不同的社會群體間就孕育出一種彼此都能懂,一種中間型態的語言。共同語產生後,它仍然會繼續吸收各方言的成分,以豐富自己。同時,使用它的社會會不斷創造出新詞彙。共同語的生命力特別表現在詞彙的吸收上: 上面以我們使用的共同語為例,就可以發現共同語是具融合力和包容性的,共同語(在中華民國這個朝代裡,就是國語)不屬於任何地方的話,是所有方言的融合體。 在古代,誰要共同語? 知識分子:私塾,那些搖頭晃腦地讀書就是用方言;然而,走出鄉里,用方言是不夠的,要有共同語。到省城考試是舉人,到京城考試是進士。用方言考試肯定無法溝通。在得到功名後,到書院任職或分官,如白鹿洞書院,知識份子就用共同語論學。 公職人員:通常不會分封到家鄉當官,韓愈昌黎人,到潮州當官。寫了祭鱷魚文,趕走鱷魚。潮州是熱帶,有鱷魚,把雞、豬吞下去。韓愈在鱷魚出沒的地方搭祭台,文武百官都來了,請司儀唸,叫鱷魚搬到南海。危脅鱷魚,若都不走,就動員鄉勇和團練來趕鱷魚。唸完後,燒了後,撒到鱷魚湖中。鱷魚們當天商量,兩派意見,元老派說韓愈是星宿要快搬,年壯派不怕死,最後民主投票,元老派多一票獲勝。當天風高水漲,目擊者看到鱷魚搬家,聲勢浩大。潮州為此建廟,韓文公廟。蘇東坡去西湖作官,建了蘇堤。白居易西北人去西湖作官,建了白堤。都在不同鄉籍當官,不使用「共同語」從此就無法溝通了。 商人:古時候的商人必需走出家人,去五湖四海,貴賣賤買,要走江湖、走四海。來自各地的人要有一種共同的聲音。 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作於斯、老於斯、死於斯」的農人不需要學共同語,他們畢生不離自己的鄉土,只和自己的鄉人接觸,所以只講方言完全沒問題。農業社會,這類人口比率最高,所以古代的共同語只流通於少數人的圈子,而這少數人常常主導整個文化發展,社會經濟的關鍵。 每個時代對共同語的稱呼不一樣。從「雅言」(先秦),到「通語」、「凡語」(漢代),到「官話」(明清時代),再到「國語」(中華民國)和「普通話」(大陸)。甚至新加坡和海外地區的「華語」。名稱不一樣,實質上是相同的。 共同語會演變嗎?任何語言活在人們的口裡,都會變的。共同語再怎麼變,性質不會變。國語只是這個時代對共同語的專稱。共同語當然會演變,發音會變、構詞會變、造句會變。語言包括: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過去雖然有共同語,但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工具,過去也沒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所以過去的共同語不具規範性。當有必要規範地制定國語時,就要考慮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了。 語音方面:有人說,「國語」就是「北京話」?錯!國語和北京方言的關係比較密切,但不全等於北京方言。國語的音吸收北京音的音位系統phonemic system。一套音的系統不能採融合性的,因為音必需是相互牽連,採一個結構的系統,相互有關係,才能有意義。北京話超捲的,但是國語不再那麼捲,兒化韻母消失,輕聲不太講求。只有音系框架是北京話。 詞彙方面:不斷地吸收方言和創造新詞,以國語為例:吳方言:尷尬、噱著、名堂、苗頭、揩油吃不消(吃勿消)、硬碰硬贛方言:榔頭(西南稱釘錘,北京稱錘子,國語兼收並用。)湘方言:餃子西南官話:要得、冰棒(廣東稱雪條,北京稱冰棍,國語未採用,北大學生講國語,凡夫走卒講北京方言)客家話:板條粵方言:買單、老千、老公、飲茶、炒魷魚、擺烏龍、單車北京方言:抬槓、捅漏子、泡蘑菇(慢吞吞)、泡湯(搞壞了)、孬種閩南方言:冬粉、蓋仙、一「尾」魚、湯「滾」了、豆奶、收驚、灌風然而,而不是所有方言都會被共同語(國語)所吸收,以北京話為例,其詞彙有很多沒有被國語吸收。 例如: 北京話 共同語(國語) 窩心 感到委屈 西紅柿 蕃茄 胡同 巷子 娘 媽 而創造新詞則是隨時可能發生。 民國初年由吳稚暈先生是語音學家,從事國音審定工作,有各省的語言學者共同參與,目的在規範共同語的音讀 古代的共同語只能講的彼此懂,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工具,過去沒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民國初年,社會型態改變。國音審定旨在把大家唸得四分五裂的音,建立規範音讀。以訛傳訛他們在制定國語,再以訛傳訛,就變成一群人在投票選國語了。這一批人只做國語語音的部分,詞彙會隨著時間推移增加,語法應該是已經有大致的輪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不可能由人投票產生,不可能由少數人創造出來。 共同語的三個特性:融合性:吸收、融合各方言成分。全民性:由使用它的全民主導,社會上分子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影響。多的如廣播員,少的如農民。橋樑性:讓孤島(方言)搭起橋,讓孤島能夠溝通,聯繫感情,也消除隔閡。

華語課堂教學提問(by孫懿芬)學習心得

你可能會認為問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問問題有什麼難的?老師問的問題不好,浪費時間,學生又聽不懂。當我們仔細思考「問問題」的藝術之後,下次問問題之前,可能會再仔細思考思考、準備準備。下面分享孫懿芬老師「華語課堂教學提問」的心得筆記: 台大戲劇系的教授,紀蔚然老師在報紙上提了一個垃圾對話的示範,就算沒有新聞專業,大概都可以評價一下這位記者的表現: 實際訪問 潛台詞 記者 你的車子為什麼貼滿了喬丹的東西? (我不知道要問什麼。) 球迷 因為我很崇拜喬丹。 (她在問什麼?) 記者 那你是喬丹迷嘍? (接下來該問什麼?) 球迷 是的。 (她是白癡嗎?) 記者 等一下就要看到喬丹本人了,你心情怎樣。 (問什麼呢?) 球迷 很興奮。 (果然是白癡。) 記者 有多興奮? (到底要問什麼?) 球迷 非常興奮。 (去你媽的!) 提問多麼重要!而提問的難點在於,何時提問?如何提問?如何提出好問題?什麼是好的問題? 提問是引發並持續互動的關鍵。只回答「是」就完全沒有引發。老師的提問能力越高,課室的互動及上課的效果越好。上課要問什麼問題,學生會怎麼答。備課時要有完整的準備,問問題準備多一些,可以隨時調整學生說出有意義、有意思的話。而且不要只說出以前就會說的句子,操練新句式,才是真正的學習,才有提升。提問也應該由淺入深,層層展開,才不會一下子太快,或已經學了難的,又回來練習簡單的。 教學上,提問的功能有二:教學、交際(溝通)。課堂上,教學提問多;自然交流中,信息提問多。兩者交互使用,老師也當有意識的多使用信息提問。低程度用教學提問;中高程度多使用信息提問。就教師提問的分類上,可以見下圖: 衡量有效提問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指標:1.平均句長:信息提問>教學提問2話輪:教學提問(可以一直接著問)>信息提問(講完話題就沒了)3.接續性話題鏈:交叉使用信息提問和回應性提問可增加會話中的話題鏈。4.有效的語言輸出:結構、目標、交際功能(真得學到東西)而「有效語言輸出」應為最終目標及衡量標準。 設計有效的提問:1.提問目的明確(先說我們現在要練習「…」)2.提問適合學生水準。(不要表現自己的中文程度,把句子說得太漂亮,寧可用淺顯的詞)3.由易到難,由淺而深,由封閉到開放。4.要刺激學生說話。5.提問語言淺白且清楚。避免夾雜學生未學過的詞彙和語法。6.提問長度適中。(重點簡點明瞭即可。)(題幹不能太長。)7.提和學生有關的問題,不超出其認知。(中華民國的國花,太知識性,超出認知) 以上為提問學理上的知識,教學上,我們傾向設計「以語言形式(句式)為中心的提問」來讓學生反覆操練,又不淪於機械問答。

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by孫懿芬)學習心得

華裔小孩有什麼樣的特徵?不同於其它將華語當成外語的學習者,華裔的小孩普遍會說會聽,但大字不認識一個,我們甚至會開玩笑地稱這些人是文盲。對於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應該有所調整,下面分享孫懿芬老師「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的心得: 華僑散居世界各地,各國情況不盡相同。美國,華裔學生人數多,在中國人不忘本的情懷下,美國也有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成效可以打個問號。較特殊的是美國有AP中文的考試,從二○○六年中文成為中等學校語言科目。其作為大學先修課程,在通過考試後,大學可以抵免。AP中文的考試對美國中文界是一大鼓舞,台灣的華語教育若沒有ap也無法一夕間紅起來。AP中文的考試使學習中文的學生平均年齡下降。為了考過AP中文的考試,學習年齡會下降。因為高中三年學中文不足以應付AP中文的考試考試。也因此,美國中小學需要大量中文老師。而大學中文課程內容得以加深、加廣。 加拿大,港澳人士多,現在台灣和大陸移民漸增;中南美洲多週未學校,因為台灣有許多邦交國在中南美洲,如巴拉圭和巴西都每天下午上課,而且和台灣的教材一樣,當成母語人士教,阿根廷的中文學校規模大,有一個回台參訪的學校,光老師就有十幾個;歐洲,通常主流教育較完善,中文學校利用週末上班,大部份鼓勵大學設漢學系,法國中文教育也開始往下延伸;澳紐有79所中文學校,光柏斯就有十幾所中文學校;南非有十一所中文學校;過去,韓國華僑拿中華民國護照,不上韓國體系學校,上華僑中小學,經歷一陣子沒落,但中文熱起來後,反而是韓國人進到華僑小學;日本有三所中文學校:東京、大叛、橫濱;菲律賓中文學校也很熱;泰國,中文是第二外語,二公主曾赴北京學中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本來華文教育就很好,很多歌星從新馬過來;印尼和越南因為政策支持,學習中文人數迅速增加。 華裔學生研究,華語作為傳承語言(heritage language),這指的是,華語對美國華裔學生而言,既非母語也非外語。傳承語言的學生和非華裔學生在學習華語時,有四倍差距的學習成效。畢竟,傳承語言從家庭開始,外語學習從課室出發。華語不見得是華裔學生的第一語言,可能是第二語言,端看在家庭使用的情形。因此,無法用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的教學方式去教。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將外語的學習弄出個叫5C的東西: 教學時,把這個放到腦子裡,很好用。其中,溝通為其中心思想。 華裔學生的教學很有趣,常常能開展出不同於其它外語人士的學習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