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留學生與跨文化

《See Tình》:越南流行音樂走向全球的文化外交利器

譯電:《See Tình》是一首由越南歌手黃翠玲(Hoang Thuy Linh)演唱的流行歌曲,以輕快的旋律和簡單易懂的歌詞迅速走紅全球。自推出後,這首歌通過TikTok上的舞蹈翻跳視頻迅速傳播,並在短短4個月內突破了百萬次使用,成為平台上的熱點。2023年初,這股熱潮再次被韓國和中國的TikTok和抖音平台點燃,起因是KBS體育賬號上發布的一名排球選手隨著《See Tình》節奏跳舞的視頻。這股病毒式的流行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越南國家電視台也首次報導,激起了關於越南流行音樂(V-pop)如何作為一種積極國際形象工具的討論。這表明,V-pop正在成為越南公共外交多樣化的重要新途徑。 V-pop的國際代表性提升 V-pop自1990年代興起,當時主要迎合越南本土年輕人對於擺脫戰爭歌曲和傳統古典音樂的需求,受到了舞曲、搖滾、說唱等國外音樂風格的影響。然而,V-pop多數時候只服務於本地市場,直到近年來,才開始逐漸打入國際市場。《See Tình》以及其他熱門歌曲如《Hai Phut Hon》和《Corona Song》相繼在國際社交平台上走紅,這些歌曲以動感的節奏和簡單的舞步受到全球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在TikTok和抖音上形成了廣泛的舞蹈翻跳熱潮。越南國家電視台評論稱,這些歌曲將V-pop送入國際音樂的海洋,但V-pop的未來方向依然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See Tình》的文化外交潛力 越南政府在《2030文化外交戰略》指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促進越南國家形象和人民的國際影響力」的目標。而V-pop正如其他音樂形式一樣,具有靈活創造的特點,成為越南傳統國家形象宣傳以外的一種新工具。黃翠玲自2017年以來的音樂作品,特別是《See Tình》,將越南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展現了具有現代色彩的越南文化象徵,如傳統戲曲「改良」的旋律和越南傳統飲食、生活方式及服飾的展示。這樣的結合,使得歌曲不僅具有流行性,還能通過短視頻平台和舞蹈翻跳將越南文化推廣到全球觀眾。 V-pop需要官方認可與支持 儘管越南藝人的熱情和才華無庸置疑,然而,若要真正將V-pop打造成越南公共外交的利器,還需要國家層面的官方認可與支持。當前的當務之急是抓住這一波流行熱潮,深入研究並發展《See Tình》這類文化外交的潛在模式,並將其有效融入國家與外界的交流策略中,為越南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形象。 男生翻唱版本 越南語歌詞學習

輕鬆學中文:常見課堂用語與越南語對照

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課堂用語是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掌握這些常見的課堂指令,不僅能提升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生更快適應中文語言環境。本文將為您介紹一系列中文課堂用語,並附上越南語對應翻譯,讓越南語母語者能夠更輕鬆地理解和使用這些詞彙,進而加速中文的學習進程。

學習越南語詞彙:基礎單字列表

本頁提供一份簡單的越南語詞彙列表,並附上相對應的中文翻譯。不論你是初學者還是進階學習者,這個列表都能幫助你掌握日常對話中常用的詞彙。內容包括人稱代詞、基本用語、與問候和介紹相關的詞彙。這是中文使用者學習越南語的重要詞彙指南。

從零開始學印地語:羅馬拼音系統讓發音不再困難

印地語作為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其發音和拼寫規則是至關重要的。羅馬拼音系統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直觀且便於理解的工具,讓他們能夠更容易地掌握印地語的發音。本文將介紹印地語的羅馬拼音系統,並分享各種元音與輔音的對應拼音方法。 二語學習者常用的羅馬拼音系統 對於學習印地語的二語學習者而言,最為普遍使用的羅馬拼音系統是 Hindi Romanization。這個系統簡單易懂,特別適合初學者,它通常使用於教科書、語言學習應用程序以及其他教學材料中。由於 Hindi Romanization 更符合學習者的直觀感受,學習者可以更快地掌握發音,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除了 Hindi Romanization,學術界和正式出版物中還廣泛使用 IAST(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 系統。IAST 系統對於熟悉梵文或印地語字母的學習者來說非常有用,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不如 Hindi Romanization 來得方便。 元音和雙元音(Vowels and Diphthongs) 在印地語中,元音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羅馬拼音系統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記錄這些元音。以下是元音和雙元音的對應羅馬拼音表: 輔音(Consonants) 印地語的輔音按照發音部位可以分為五類:喉音、硬腭音、捲舌音、齒音和唇音。以下是這些輔音的羅馬拼音對應表: 鼻音符號(Anusvāra)、鼻化符號(Anunāsika)、隨音符號(Visarga)與省略號(Avagraha) 印地語還有一些特殊符號來表示特定的發音或語音特徵: 結語 羅馬拼音系統為二語學習者提供了清晰且易於使用的工具,幫助他們掌握印地語的發音規則。對於學習印地語的初學者而言,熟悉這些拼音對應規則將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大助力。隨著學習的深入,這些拼音系統也會逐漸成為學習者解讀和發音印地語單詞的重要工具。選擇適合自己的拼音系統,可以讓學習印地語變得更加簡單且有效。

探索巴西漁民社區: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行為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信任與合作是維持組織運作與社會穩定的基石。然而,這些社會行為的形成與影響因素卻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為了理解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規範的影響,Uri Gneezy、Andreas Leibbrandt和John A. List進行了一項別開生面的研究,將目光投向巴西兩個獨特的漁民社區:一個在海邊,漁民需要團隊合作;另一個在湖邊,漁民則獨自作業。 這篇名為《Ode to the Sea: Workplace Organizations and Norms of Cooperation》的研究,通過多種經濟實驗,如信任遊戲、最後通牒遊戲、捐贈遊戲和公共物品遊戲,來比較這兩個社區的行為差異。結果顯示,海邊漁民表現出更高的信任度和合作意願,這表明工作場所的組織方式在塑造社會規範和促進親社會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透過這項研究,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信任與合作的內在機制,還能為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寶貴的見解,幫助他們在組織設計中促進更高效的合作和更穩定的社會關係。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實務工作者,這篇文章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工作環境對人類行為的深遠影響。 巴西兩個獨特的漁民社區介紹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選擇了巴西的兩個傳統漁民社區進行比較,這兩個社區在地理位置和捕魚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成為研究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規範影響的理想場景。 海邊漁民社區 第一個社區位於海邊,這裡的漁民主要依賴團隊合作來進行捕魚。由於海洋環境的挑戰,如波浪和洋流,再加上較大的魚類捕獲物,漁民需要使用重型和長距離的漁具,這些漁具必須由多個人共同操作。因此,海邊漁民通常以2到8人的團隊形式工作,他們在同一艘船上協同作業,共同設置和收集漁網。 團隊合作在海邊漁民的工作中至關重要,因為這樣可以提高捕魚效率,增加捕獲量並確保安全。由於捕魚成果取決於整個團隊的努力,這種環境自然促進了合作和協調,漁民們必須學會相互信任和依賴,以達成共同目標。 湖邊漁民社區 第二個社區位於鄰近的一個湖邊,這裡的漁民則主要進行個人作業。湖泊的生態環境相對平靜,漁民可以使用輕便的小船和簡單的漁具進行捕魚,這使得個人捕魚成為可能且高效。湖邊漁民不需要依賴他人來完成捕魚任務,他們獨自出航,捕獲較小和輕便的魚類,捕魚活動完全由個人掌控。 由於捕魚不需要團隊合作,湖邊漁民的工作方式更獨立,這也導致了他們在信任和合作方面的行為表現可能與海邊漁民有所不同。 經濟實驗 在這篇研究中,作者使用了多種經濟實驗來測量漁民的行為,包括信任遊戲、最後通牒遊戲、捐贈遊戲和公共物品遊戲。以下是每個實驗的簡要介紹: 信任遊戲 (Trust Game) 信任遊戲旨在測量信任和信任回報。參與者被隨機分配為「信任者」或「受託者」,雙方都會得到5點初始積分。信任者首先決定將多少積分(0到5點)送給受託者,實驗者將這些積分三倍返還給受託者。然後,受託者決定將多少積分返還給信任者。這個遊戲測量信任者對受託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受託者的信任回報程度。 最後通牒遊戲 (Ultimatum Game) 最後通牒遊戲測量公平性和報復心態。參與者被分配為「提議者」或「回應者」,提議者得到10點積分,並決定將這些積分如何在自己和回應者之間分配。回應者在不知道具體提議的情況下,設置一個最小可接受的提議。如果提議低於這個數值,雙方都將得到0點積分;如果提議等於或高於這個數值,則提議生效,雙方按提議分配積分。 捐贈遊戲 (Donation Game) 捐贈遊戲測量對外界的親社會行為。參與者每人得到10點積分,然後決定將多少積分捐贈給一個孤兒院。這個遊戲用來測量參與者對於陌生人和外部社會的捐贈行為。 公共物品遊戲 (Public Goods Game) 公共物品遊戲測量團隊合作和公共利益的貢獻。參與者被分成三人一組,每人得到10點積分,並決定將多少積分投入到團隊賬戶中。每個積分對團隊成員的收益增加0.5點積分,但對自己而言,投入公共賬戶的積分是無收益的。因此,這個遊戲衡量個人是否願意犧牲自己的積分來增加團隊的總收益。 協調遊戲 (Stag-Hunt Game) 協調遊戲測量參與者在面對協調風險時的行為。參與者可以選擇「捕獵雄鹿」或「捕獵野兔」。如果兩位參與者都選擇捕獵雄鹿,則每人獲得10點積分;如果一方選擇捕獵雄鹿而另一方選擇捕獵野兔,選擇雄鹿的一方得0點,選擇野兔的一方得7點。選擇野兔的一方無論對方的選擇如何,都能得到7點積分。這個遊戲展示了在面臨風險時,參與者是否願意進行高風險、高回報的合作。 投資遊戲 (Investment Game) 投資遊戲測量參與者的風險偏好。參與者需要決定在10點積分中投入多少參與一個贏得2.5倍收益的賭局,這個賭局有50%的贏得概率。這個簡單的實驗用來衡量參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並檢驗其風險偏好是否會影響其在信任和協調實驗中的行為。 這些經濟實驗共同提供了對漁民行為的多角度觀察,從而有助於了解不同工作場所組織下的合作規範和信任水平。 研究通過一系列經濟實驗對巴西兩個漁民社區的行為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出顯著的差異,並支持了作者關於工作場所組織影響合作規範的假設。以下是實驗的主要發現: 實驗結果 信任遊戲(Trust […]

解碼企業信任:高信任環境如何改變產業格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理解和掌握比較優勢的來源已成為企業和經濟學家不可或缺的課題。傳統上,經濟學理論認為比較優勢主要由物質和人力資本的豐度所決定。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制度質量和社會因素,如人際信任,也在塑造比較優勢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正是探討了這一新興視角。 由義大利銀行的Federico Cingano和博科尼大學的Paolo Pinotti所撰寫的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信任如何影響公司內部決策和任務的委派,進而促進生產力的提升。研究發現,高信任的地區和國家在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中表現更為優異,顯示出較高的附加值和出口份額。這種影響主要源於公司規模的擴大,即企業能夠超越家庭和朋友的範圍,吸納更多的資源和人才,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生產單位。 文章指出,信任在塑造比較優勢模式方面的重要性,不亞於人力或物質資本,甚至有時超過了傳統的制度質量。這意味著,培養和提升社會信任度,可能是促進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的新關鍵。本文將帶領讀者走進信任如何改變經濟格局的探索之旅,揭示這一社會資本在現代經濟中的隱藏力量。 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 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通常涉及複雜的生產過程和多層級的管理結構,這些行業的特徵是需要多樣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完成不同的任務和決策。根據《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一文,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 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生產過程和管理結構的複雜性使得單一決策層難以有效處理所有事務,因此需要將決策和任務委派給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信任在這些行業中尤為重要,因為它有助於降低內部交易成本,促進更高效的決策和任務分配。 傳統的制度質量 傳統的制度質量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法律和治理機制方面的整體有效性和可靠性。這些制度質量對於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公民權益至關重要。具體來說,傳統的制度質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制度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表現和社會發展。高質量的制度能夠提供穩定、公正的運作環境,吸引國內外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和創新,並增強公民對政府和法律的信任。相反,低質量的制度往往導致經濟效率低下、腐敗猖獗、社會不公,進而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合同執行能力 較好的合同執行能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確保合同條款得到遵守和執行方面的效率和可靠性。這包括法律體系和司法機構能夠有效地解決合同糾紛,保護合同各方的權益,並確保經濟交易的可預見性和安全性。以下是較好的合同執行能力的一些具體指標: 具備較好合同執行能力的地區能夠為企業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交易環境,減少因合同糾紛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從而促進經濟活動的健康發展。這種能力在高度依賴合同交易的行業中尤其重要,例如金融服務、製造業、國際貿易等。有效的合同執行能力不僅能增強市場信心,還能吸引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啟示 《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這篇文章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對企業管理、經濟政策制定者以及學術界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以下是文章的幾個主要啟示: 總之,這篇文章強調了信任在現代經濟和企業運作中的關鍵角色,為企業管理、政策制定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示。 Cingano, F., & Pinotti, P. (2015). Trust, firm organiz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nk of Italy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探索性別與競爭的關聯:跨文化實驗研究揭示真相

競爭是驅動社會和經濟進步的重要力量,但性別在選擇競爭環境方面的差異,一直是學術界和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傾向於進入競爭環境。然而,這種普遍觀察是否適用於所有文化和社會結構?《性別差異與競爭:來自母系和父系社會的證據》這篇文章提供了有趣的見解,揭示了文化如何影響競爭行為。 文章透過對兩個極具代表性的社會進行對比研究:坦尚尼亞的馬賽族和印度的卡西族,來探討性別在選擇競爭環境方面的差異。馬賽族是典型的父權社會,男性在社會和家庭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卡西族則是母系社會,女性在家庭和財產繼承中擁有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通過這樣的對比研究,作者們揭示了在這兩種不同的社會結構中,男性和女性的競爭行為存在顯著差異。 在這個實驗中,馬賽族男性選擇競爭的比例是女性的兩倍,這與西方文化中的實驗結果一致。而在卡西族中,女性選擇競爭的比例高於男性,甚至略高於馬賽族男性。這一反轉的結果不僅挑戰了普遍的性別刻板印象,也突顯了文化和社會結構對於性別行為的深遠影響。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性別與競爭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反思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制定更有效的性別平等政策。 研究方法 實驗設計 數據收集與分析 主要發現 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社會結構中的性別角色和文化背景顯著影響了個體在選擇競爭環境方面的行為。這表明,文化和社會結構在塑造競爭行為和性別差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些發現對於理解性別差異的根源以及制定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Gneezy, U., Leonard, K. L., & List, J. A.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etition: Evidence from a matrilineal and a patriarchal society.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語言學習的秘密:學英語和其他語言的動機與情感差異

在學習第二外語的過程中,你是否曾經好奇過,為什麼我們對某些語言有著更強的學習動力和熱情?《英語外語課堂與其他語言課堂中的愉悅、焦慮及態度/動機是否不同?》這篇研究正好解答了這個疑問。由Jean-Marc Dewaele和Kazuya Saito所撰寫,這項研究探索了學習英語與學習其他語言(如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之間的情感和動機差異。研究發現,即使英語在全球擁有較高的地位和聲望,學習者在非英語課堂中反而報告了更高的學習愉悅度(FLE)。這項發現挑戰了我們對語言學習動機的傳統看法,揭示了學習環境和個人情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跟隨我們一起深入探討這項研究,了解更多有趣的發現和啟示吧! 學習愉悅(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FLE) 在語言學習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會談論學習的挑戰和壓力,但你是否注意到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感(FLE)呢?學習愉悅(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FLE)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指的是學習者在外語課堂中感受到的快樂、滿足和成就感。這種情感不僅能增強學習動力,還能提升學習效果。 FLE的概念由Dewaele和MacIntyre在2014年首次提出,旨在捕捉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正面情感。他們將FLE定義為一種複雜的情感,包含了挑戰和自我能力感的互動,這反映了人們在面對困難任務時追求成功的內在人性驅動。與瞬間的愉悅不同,FLE是一種更持久和深層次的滿足感。 研究顯示,FLE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年齡、性別以及多語背景都有關聯。例如,熟悉多種語言、認為自己在外語學習中表現優秀且在課堂中位居前列的學習者,通常報告的FLE水平較高。此外,女性學習者報告的FLE水平通常也高於男性。 理解並提升FLE對於語言教師來說尤為重要。研究發現,教師的行為、課堂氛圍以及同儕互動都是影響FLE的重要因素。通過創造一個支持性和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FLE,進而促進更積極的學習體驗和成果。 學習愉悅不僅僅是學習過程中的一抹亮色,更是驅動我們持續學習和追求進步的重要力量。通過關注和培養FLE,我們可以讓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充實。 研究 這項研究由Jean-Marc Dewaele和Kazuya Saito主導,旨在探討學習英語與其他語言(如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之間的情感和動機差異。研究的具體方法如下: 研究對象 參與者為360名科威特一所英語系大學的學生,這些學生分別修讀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和法語課程。參與者的年齡平均為20歲,其中大多數為女性(280名女性,75名男性,5名未報告性別)。所有參與者的母語皆為阿拉伯語,且平均會說2.71種語言。 研究方法 資料收集 研究資料通過在線問卷在2019年第一學期內四次收集。問卷設計使用LimeSurvey平台,參與者在各自的語言課堂中完成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參與者的社會生物和語言背景,以及學習愉悅(FLE)、外語課堂焦慮(FLCA)和態度/動機的測量。 測量工具 資料分析 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LOTE學習者的學習愉悅高於英語學習者,但態度/動機較低,兩組學習者的外語課堂焦慮則無顯著差異。這些發現為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和動機提供了新的視角,揭示了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Dewaele, J.-M., & Saito, K. (2024). Are enjoyment, anxiety and attitudes/motivation different in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compared to LOTE classe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

超越課本:將流行文化融入對外英語教學的策略

這篇文章《Popular Culture and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 (TESOL)》由劉逸琦與林愛梅(Liu, Y. & Lin, A. M. Y.)撰寫,主要探討了利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的現狀、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本文指出,雖然利用流行文化於英語教學已有一段時間,但相關研究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增加。文章從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學習者身份的建構,以及透過流行文化進行的數字語言學習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討論。 文章強調,流行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學習者對學習語言的興趣,還可以促進語言習得,尤其是通過數字媒介介入。然而,作者也指出在將流行文化融入正規課程和考試導向的學校教學體系中存在諸多挑戰。此外,文章提倡未來的研究應更多地關注流行文化對於學習者語言能力和身份建構的影響,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和多語言的教學環境中。 綜上所述,利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具有顯著的教育潛力,但需要更精細的策略來克服現實挑戰,以實現其在語言教育中的最大效益(Liu & Lin, 2017)。 流行文化相關議題 文章中詳細討論了以下三個主要方面: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學習者身份的建構,以及透過流行文化進行的數字語言學習。 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 劉和林(2017)指出,流行文化資源在對外英語教學(TESOL)中具有多重教學潛能。首先,流行文化素材(如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等)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至關重要。這些資源能提供真實語境的語言輸入,有助於學生提升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此外,流行文化的數字化媒介(如網路影片、社交媒體等)促使教學方法更新,學生可以透過更互動、更有吸引力的方式進行語言學習。 學習者身份的建構 文中也探討了流行文化如何影響學習者身份的建構。流行文化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媒介,也是學習者進行自我表達和身份探索的平台。通過與流行文化的互動,學習者能在全球英語社群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形成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此外,這些互動經驗有助於學習者建立更積極的學習者身份,特別是對於那些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可能感到邊緣化的學生。 數字語言學習 文章還討論了流行文化在數字語言學習中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媒介已成為語言學習的重要工具。這些媒介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輸入和實時互動的機會,使得學習者可以在更自然的語境中使用英語。此外,數字平台如社交網站和線上遊戲環境,使學生能在參與和生產流行文化內容的過程中實踐語言技能。 總的來說,這些討論凸顯了流行文化在對外英語教學中的潛在價值,並提出未來的教學應更多地整合這些文化資源,以促進語言學習的多樣性和深度。這些內容反映了流行文化資源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豐富教學方法和建構學習者身份方面的重要作用(Liu & Lin, 2017)。 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面臨的現實挑戰 幾種精細策略來克服使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面臨的現實挑戰,以實現其在語言教育中的最大效益。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策略: 1. 整合課程設計 為了有效利用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程,將流行文化資源與學校的正式課程和考試要求相結合。這可能包括選擇與學習目標和課程標準相符的流行文化材料,並設計活動來強化語言技能的發展,如聽力、說話、閱讀和寫作。 2. 關注學習者多樣性 考慮到學習者在性別、種族、社經背景等方面的多樣性,教師應選擇能夠廣泛代表學生群體的流行文化內容。這涉及選擇不同文化背景的流行文化材料,以及考慮到學習者可能對不同流行文化符號的不同反應和解讀。 3. 發展批判性識讀能力 將批判性識讀能力融入語言教學中,教導學生分析和評價流行文化內容中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可以幫助學生識別和挑戰流行文化材料中可能的偏見和刻板印象,並促進更深層次的語言和文化理解。 4. 利用數字技術 鼓勵使用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平台作為流行文化和語言學習的工具。這包括利用網絡視頻、博客和社交網絡等,以及線上遊戲和虛擬世界,這些工具可以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和互動機會。 5. 增強教師培訓 提供教師專業發展和培訓,以增強他們使用流行文化進行教學的能力。這包括培訓教師如何選擇和評估流行文化資源的適宜性,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以及如何處理學生對流行文化內容的不同反應。 6. 持續評估和反饋 建立反饋和評估機制,以監控流行文化資源在語言教學中的效果。這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態度調查以及定期的課程評估來實現,以確保所選材料和教學方法符合學習者的需求和教學目標。 通過這些策略,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流行文化在語言教育中的優勢,同時克服其帶來的挑戰,從而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Liu […]

提升EFL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效教學策略解析

本文由朴裕鐘(Yujong Park)撰寫,主要探討如何在韓國的大學英語課堂中應用批判性識讀教學策略。研究對象是一個學期內的英語閱讀課程,學生需閱讀和回應《紐約客》雜誌的文章,並通過小組討論和寫作反應論文來參與批判性分析。研究發現,透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和個人經驗來進行深入分析,更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使用新聞文章作為教學材料有助於促進學生的批判思維,並探討文化和個人經驗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然而,教師在實施這種教學策略時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學生英語水平不足以應對高難度的文章,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等(Park, 2011)。 批判性識讀 朴裕鐘(Yujong Park)在研究中探討的教學方式專注於如何在非英語母語(EFL)的教學環境中建立批判性識讀課堂。這種教學方法涉及使用《紐約客》雜誌的文章作為教材,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理解內容,還要學會批判性地分析和反思文章的信息和觀點。 教學實施的具體步驟包括: 這種教學方法強調批判性識讀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實踐,涉及到識讀過程中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維度。透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能力,也增強了對社會現象的批判性理解和分析能力。 批判性識讀的挑戰與解決之道 在朴裕鐘(Yujong Park)的研究中指出,當學生英語水平不足以應對高難度的文章時,教師在實施批判性識讀教學策略會遇到挑戰。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教師可以採取以下幾種策略: 通過這些策略,教師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批判性識讀的教學活動中,即使是那些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並從中受益。 Park, Y. (2011). Using News Articles to Build a Critical Literacy Classroom in an EFL Setting. TESOL Journal, 2(1), 24-50. DOI: 10.5054/tj.2011.24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