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旅行與生活

一場在詩力諾寺進行的告別式

如果沒有人告訴我,我大概不會知道進行的是一個告別式。平時學生們上課到三點半,但今天下午兩點半攤販們就在操場準備迎接下課學生的生意了,因為今天在詩力諾寺有一場告別式。這是一個地方上的大老的告別式,許多人都來參加,我們學校也也派出童子軍大隊和甘美朗樂隊支援,童子軍大隊負責接待,為來賓準備杯水;甘美朗樂隊由學校老師帶領,在適當時機演奏傳統樂曲。 這是個告別式,我實在不能說「躬逢其盛」,不過正如前面所說的,如果你不知道這是個告別式的話,你看到這場面,可能還會以為是什麼慶典呢!因為就在離這個告別式不遠的地方,小販們在作完下課學生的生意後,也趕過來等著作參與告別式的人們的生意了! 泰人穿黑色的衣服參加告別式,我想這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泰人死後進行火葬,大概是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儘管如此,除了我穿白色衣服之外,告別式主要接待人員也穿著像海軍般的全白套裝,也有一些人穿白色的衣服,不過大多是一些年紀較大的人,或許這些人對於色彩的認知是更接近華人的。 大概全世界的告別式都是如此,由亡者最親的人開始,依序向亡者靈前致意。或許在這一世,我是和亡者第一次見面,不過過去或未來的無量百千萬億劫之中,我肯定是和他結了善緣,才有今日在詩力諾寺再相逢的因緣。不然你如何解釋一個台灣人在泰國佛寺裡參加一個泰國人的告別式。 台灣人在告別式結束後,為了感謝來賓的菈臨,會在給參加者毛巾;泰人的告別式也給「紀念品」,這紀念品是盤子,而且上面用貼紙貼了今天的日期。(它都貼了日期了,我稱它為紀念品應該不過份吧?)我覺得相當實用,早知道有這樣的事,我就不要到週未市場買盤子了! 希望亡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阿彌陀佛!

出家就是要敲鑼打鼓

在泰國出家,除了要「請客吃飯」之外,「敲鑼打鼓」也是不可以少的。前一天參加了北欖府的出家典禮,隔一天到阿育陀耶府北邊的紅通府參加另一個出家典禮。同行觀禮的老師也認為「北欖府和紅通府」出家儀式不太一樣,在北欖府通常是由父母供養自己即將出家的兒子,而在紅通府則由自己的兒子向父母長輩等拜別。根據我的解讀,我認為可能和華人的傳統有關,可能負責引禮的人員有較多的華人文化要素的話,就會使得儀式的進行又更多華人的影子。 在台灣出家,會有一個剃渡大典,我們很容易就能夠想像到那樣子的場面。通常父母會淚流滿涕,因為自己所生、所養、育我的孩子就要遁入空門,往人生另一個階段前進。而所有出家眾也會在這時候拜別父母,感恩父母生我、養我、育我。華人的佛教自然少不了儒家思想的元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於是剃渡出家,會給人認為是「不孝」的,拜別父母似乎就成了對父母最後一次的感恩了!(當然這是秉持著「冤親平等」的概念) 在泰國出家和台灣有著很不一樣的前提,泰國出家並不是被迫的,而是自願的;而且被認為是對家庭、父母有益。許多人在坐過牢或躲過一次災禍時,也會出家以滌淨或當作功德迴向。總之,就是一個莫大的功德,不論對自己、對家人…等。所以在泰國出家,大概就像結婚、生子那樣,是廣為宣傳的,恨不得全泰國的人都來給你慶祝。從北欖府到紅通府約莫兩個小時,校長派車來接送之外,還讓車子帶我們遊歷阿育陀耶,那部車子是帶著你一整天的,可以想見校長是多麼希望你參與這件盛事。 由此,你大概可以感覺出台灣出家和泰國出家根本上的差異。而北欖府和紅通府出家儀式的差異,我認為是受到華人傳統。但我也沒有進一步的證據,這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調研。 出家前會讓眾人用清水洗過身體,我曾經在泰劇《人的價值》中看過類似的場景,不過他是因為躲過牢獄之災才出家,而且只有一個老母親給他洗身體而已。我們在紅通府所看到的是眾人都來給他洗身體,我想有許多他的同學,都是高高興興地來參加這場盛會。至於,他的女朋友是否也如此樂觀,就不可得知了。 然後眾人就會幫忙提著要供養寺廟師父的東西,有扇子、豆漿…等,一路上像遊行般地往寺廟移動。沿途,準出家人會在路上撒小花,那個小花是像禮物包裝外頭那種緞帶織成的花。儘管,這不像糖果可以吃,大人、小孩一路上都追逐著,大概是相信這個會帶來好運。我也撿了不少,而且我已經抓到如何拿很多緞帶花的訣竅了!哈哈哈… 送出家後,回到校長家,我們又飽餐一頓,還吃了不少山竹。喀喀喀…

出家就是要請客吃飯

你在路上隨便找一個泰國人問,有關泰國男性出家的問題,也許很高的機率你會得到的答案是「每一個男生都要(must)出家一次」,但是如果你繼續追問之後,你會發現這個描述的背後,有很多東西是他們沒有告訴你,或者是非佛教徒難以理解的,特別是來自台灣這種對宗教信仰沒有明顯歸屬的地方的人,很容易就用「台灣男生服兵役」的角度來理解「泰國男生出家」,而將其視為義務。我認為,把「出家」視為「結婚」,更能認識在泰國的出家是怎麼一回事。 我連續兩天參加不同人的出家典禮,分別在不同的府進行,有些儀式不太相同,但慶祝的氣氛是相同。「出家」對泰國人而言,就是要請客吃飯的。 星期五晚上,本應該是喝酒、跳舞的荒盪的晚上,我去做了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去參加小沙彌成為僧侶的祝福儀式。稱他是「儀式」可能是誇飾,因為我生性貪吃,我覺得比較像是「宴會」,從我有限的泰語詞彙中,我也不斷聽到「宴會」、「宴會」,所以我就認為這是一場「宴會」。 在台灣,你要分辨某個寺廟是佛教或非佛教的有一個指標,看其所「供養」/「祭祀」的品項就可以判斷,只要看到擺三牲或眾生肉都不是佛教的寺廟。但這個指標拿到泰國就失效了,在這個絕對是佛教的場閾,你會看到「豬頭」、「烤鴨」,在寺廟裡的宴席,也是「大魚大肉」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化約」地說,這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差別。 過程中,我們時而聽資深僧侶唸經,時而任意走動、互相交談。你常常在泰國的各個角落遇到和尚,即便在我任教的班級,都有一個和尚在上課;在台灣也差不多是如此,你可能在捷運或馬路邊遇到和尚,學校裡也可以看見。我想台灣人和泰國人對和尚都是尊敬的。(當然,台灣有另外一群人認為「所有和尚都是煉財、無所事事」。)但台灣人的生活和和尚或佛教有關的並不多,泰國人可能是常常有機會和佛教接觸,甚至我的學校就是以寺廟為名的學校,也就是說一般台灣人是可以過著沒有佛教或任何其它宗教的生活,但泰國人如果沒有佛教,那肯定會讓泰國人無所適從。我想,大概也是因為如此,所以泰國人常常有機會接觸佛教,聽僧侶唸經或參與出家的宴會,就像走路、吃飯那般輕鬆自在;台灣人和佛教相關的生活大概就是在自家的佛堂或道場,所以可能會特別謹慎,並珍惜每次聽經聞法的機會。不過,我猜想,在泰國聽和尚唸經時,因為是巴利文,所以可能聽不懂,也會使人們想要走來走去,找人聊天。 典禮結束後,就是我最期待的時刻:吃晚餐。菜色比不上台灣流水席那樣舖張浪費,不過你絕對可以吃得營養、吃得滿載而歸。主人深怕你吃不飽,在結束之後,還送上甜點讓你帶回家。出家就是要「請客吃飯」。

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藏書之家》之我感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藏書之家》一開始就吟唱這卦辭,好好聽,直到劇終仍餘音繞耳。有幸到南投縣私立普台高中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表演,覺得非常開心、也非常珍貴,前一天才看到中天新聞台在廣告放送這個消息,今天就有機會目睹果然名不虛傳,滿富教育意義、文化氣息。下面分享心得:   越劇是中國僅次於京劇第二受歡迎的劇種,「越」是浙江的簡稱,越劇發於浙江和京劇有很大不一樣的地方,越劇唱腔、辭藻較婉約;京劇則樸實、厚重。越劇伴奏以絲竹樂器為多;京劇則是以鑼鼓為主。這也多多少少表現出中國南北方劇曲或文學的特色。這次看的《藏書之家》是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出,團長茅威濤和其演員都是女生,在法國演出的時候被稱是「一瓶來自中國的神秘香水」,韓國媒體則稱小百花的越劇「擁有柳枝般的美麗」。中國大陸由國家、省級扶持的方言劇團共有2500多團,加上其它私人的劇團共有好幾萬團,而「小百花」是這些劇團中的佼佼者,許多演員都是國家一級演員。   《藏書之家》是以在寧波的天一閣為背景所建構的故事,我去過寧波,但沒有機會去天一閣,如果那時候已經看過《藏書之家》肯定要一遊天一閣的。天一閣是一個收書、藏書的地方,蒐羅各種奇書、禁書,許多地方也有樣藏書的地方,但藏書總是有風險的,因為你若藏了禁書,可是要殺頭的。所以歷代守著天一閣或其它書閣的守閣人都是冒著殺頭的風險只為保存文化。   當然,這個劇是要我們懂得感恩由於有歷史上為我們保留典籍,所以我們至今仍能和過去的文學連結;由於有人在戰亂期間不惜個人生命只為文化傳承,所以我們更要珍惜現在能夠讀書的機會。不過我想我帶著一點點後現代的文學批評來說說這個《藏書之家》,斷章取義地截取片段來說說,《藏書之家》的全劇,你可以在後面影片的連結看到,當然最好的情況是親赴現場觀賞。   范家是天一閣的守書家族,家規是女子不得登樓(天一閣)讀書,花如箋嫁到范家,既嫁給范家人,也為范家書,豈料家規不容許她登樓讀書。范家這時沒錢買書,才想娶花如箋以得到嫁妝來買書,一番波折後,花如箋也沒能登樓讀書,後來還守寡。守寡不打緊,還為了范家蒐集禁書的心願,離開范家。女生的利益在家族的結構下,總是第一個被犧牲的。一開始就不準登樓讀書,後來又為了范家去嫁給孫知府。這個小百花劇團團員都是女生,觀眾群中年輕女性、大學生和知識分子佔大多數,大概就是其可以帶來多方面的反思吧!   我相當喜歡《藏書之家》這劇碼,下面為土豆網上面的影片,和大家分享:

2010台北花博攻略(下)

 若你要決定到大佳河濱公園區,你在美術館附近的接駁站搭乘到大佳西或大佳東兩個接駁站;若你決定往新生公園區,你可以穿越迎客坊附近的花之隨道到新生公園區,也可以搭園區內接駁車到新生接駁站。大佳河濱公園區和新生公園區有什麼值得參觀的呢?   大佳河濱公園區有一個蟲蟲巨蛋,我看了3D模擬圖後,覺得滿醜的,裡面一樣是劇場演出。另外有生態劇場、大佳碼頭、藍色公路和嘉年華大道。我建議你大佳東接駁站或G5大佳出入口進去。一樣會先看到大地花海:   大地花海→行動巨蛋→兒童探索區→親子休憩區→生態劇場(希望噴泉)→蔬果饗宴區→台灣文化植物區→花圃競賽區   這樣走也差不多走到新生公園區了,從新生接駁站開始,會經過:   花茶殿→閩式庭園→台灣美食區→未來館→天使生活館→夢想館→養生館→怡情園→花夢廣場   若依照以上行程,你可能會遺漏林下花圃花海區和迷宮花園,你可以自行針酌要不要去。幾個值得去的展館摘要如下:   花茶殿: 花茶殿是改建的古厝,為中國傳統四合院閩式風格建築,格局嚴謹、雕刻典雅,至今已擁有超過200年的歷史。內部則展示傳統文物,還可以品茗。   未來館: 未來館秀出了人類、環境與植物的關係,發揮本體綠建築的功能,以運用綠色科技及人性化環境的空間,用生態棲息地的手法,展現教育與遊憩兼具的展覽型溫室。   天使生活館: 「天使生活館」以藝術結合科技與人文,館內展演空間與擺設處處充滿驚喜,例如:運用挑高建築展現空間層次的「藝術門廳」,為國際視覺藝術展演、交流的絕佳場合。還可以看到「生活智慧中心」與「生活藝術品」的品牌交流、發表以及表演藝術。   夢想館: 展現臺灣尖端科技的數位互動展館。這裡有很多人和科技互動的新玩意兒,你可以在這邊遊戲,我覺得這是會吸引最多人潮的展館之一。有一個我覺得很有趣,你走過去會把你的影子投影出來,然後會跑出翅膀、觸角,自己的影子就變成昆蟲。這個我在上海的法國館有看到過,很有趣。   養生館: 養生館是原本的小白宮,都是一些養生、藥用植物。   我很認真地瀏覽了一下台北花博的展館、展區後,這還不包括每天可能替換的表演,我覺得台北花博相當豐富,我已經準備好要去一探究竟了。想去的人請約我,哈哈哈!

2010台北花博攻略(上

 很多熱心網友為了上海世博寫了攻略,讓不住在上海的朋友透過攻略可以很容易地遊覽世博,雖然現在台北花博還沒開始,我也試圖寫個攻略,或許可以讓大家對花博有多一些些興趣。   台北花博設有四線免費接駁車,不過我想搭捷運還是比較方便的,因此此攻略就從捷運圓山站開始,因為這不需要轉乘,一出站口沿著指標就可以走到花博會場入口了。捷運圓山站有兩個鄰近入口,我會從最近的G1圓山出入口進去。有鑑於參觀世博的經驗,我認為應當先規劃好路線,利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走過一次花博園區,也順便留下一些展館相關資訊,我想台北花博不至於會有像上海世博那般有大排長龍的情況,每一個展館,大概都值得參觀個一到兩個小時,所以若要一天看完花博,我想是不太可能的。若只有一天時間,我想你可以針酌哪些館是一定要去的,或者就減少在每個館逗留的時間。   台北花博分有四個區:圓山公園區、美術公園區、新生公園區和大佳河濱公園區。   從圓山出入口進去之後:   爭艷館→七道彩虹→流行館(遠東環生方舟)→國外花卉特展區   爭艷館: 會有花卉界之奧林匹克「國際室內花卉競賽」,裡面展示著九項主題特展,包括「觀花植物特展」,以中秋為主題,融合花、月、影、聲、舞;「花姿秋色特展」,融入文學意境,展示中式、日式、法式、英式詩情意涵;「年宵花特展」,以中華花藝表現年節、元宵主題,呈現新春吉祥、喜慶的熱鬧與繁華;「舒活、樂活特展」,營造「禪、風水」,與玄學連結,舒解壓力,灌注美學能量。   流行館: 「流行館」以竹編為建築主結構體,並採用回收環保建材PET寶特磚做為建物外觀,由內而外皆具備環保概念,成為一座真正符合環保概念的綠建築,同時結合環保與時尚概念。「流行館」在夜間有特殊的燈光效果,PET Crystal水晶牆如同一艘發光的方舟,十分亮眼,晚上到這個地方,一定也會有不同體驗。   接著穿越地景花海後:   地景花海→名人館→真相館→文化館   名人館: 小鄧迷不能錯過!名人會有以享譽國內、外的音樂仙子鄧麗君小姐做為代表人物,魅力行銷臺灣。裡面還有設置新奇有趣的「封面人物」影像合成裝置,讓參觀民眾即時拍下照片,躍升花博虛擬「名人誌」封面人物!這雖然是個不起眼的裝置,不過我參觀世博時,這些小玩意可是很多人排隊來玩。   真相館: 真相館是3D劇院,讓你能從「面對環境真相」與「如何解決問題」二面向切入,深入瞭解進而關懷生態環境。這3D劇院為大尺寸IMAX螢幕,民眾只要戴上3D眼鏡,即可享有3D感受。我非常期待這個電影。   文化館: 文化館可以看到閩南、粵東建築,是「梨園藝宴」的大宅門,有著老房子的新生命。這裡有很多表演節目,有戲曲、音樂、舞蹈、陣頭、雜技功夫等交匯出684場瑰麗多元的表演盛宴,愛看表演的人不能錯過。目前以知有《牡丹花神》和《花神醮》兩齣為花博量身打造的戲劇。此外,還有花碗盤、紙雕、果雕等。   以上是圓山公園區你能看到的展館,接著穿越文化館旁邊的行人地下道,可以到美術公園區:   故事館→美術館→風味館→舞蝶館   故事館: 園區內唯一的一棟古蹟,也是台灣唯一的英國都鐸式建築。(現有)   美術館: 一系列「大自然與花卉」美術展出與競賽活動。(現有)   風味館: 買花博紀念品的地方,如果你不打算買一堆有的沒的紀念品,大可跳過這個地方。不過可以買些紀念品送給沒來過的朋友。   舞蝶館: 為大型藝文表演場地,所以只要看好表演時間再過來就可以了!   你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參觀以上四個場館,畢竟前故事館和美術館是本來就存在的,而風味館是販售紀念品,舞蝶館若沒有表演,過來也是沒什麼好看的。不過接著你得做判斷,往新生公園區或大佳河濱公園區。點此繼續看新生公園區和大佳河濱公園區。

自助普陀山一日遊行程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為安徽九華、山西五臺、四川峨嵋、浙江普陀,身為佛教徒,利用這一次到大陸旅遊造訪佛教名山。計劃中,會去九華山和普陀山,但大陸地大物博,後來只去普陀山。普陀山一日遊行程非常容易而且有趣,因為它離上海近,而且有多樣的交通方式,搭巴士、客輪、飛機都可以到。分享普陀山一日遊的行程,有機會到上海,你也可以進行一個佛教名山之旅。   我搭客輪從上海到普陀山,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好像渡過苦海,受諸苦惱,稱觀世音菩薩名號,而希望得解脫。前一天晚上八點出發,隔天一大早約七點抵達普陀山,足足有一個整天的時間可以在觀世音菩薩的法界探索。   大陸風景區一般很少提供地圖,你可以向當地小販購買,我比較小氣,我是從網上列印帶過去的,畢竟帶著書又重又不方便。帶地圖的好處是提供你方向,若臨時有行程上的變動,可以比較機動進行更改。我利用Google Map標示大概方向,不甚準確,請多包涵: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普陀山一日遊   到了普陀山碼頭之後,沿著短姑道頭,先到南天門,再沿著金沙,到南海觀音立像,繞到紫竹林,再至潮音洞,再到不肯去觀音庵。上面這一段行程約1.5公里,都是步行即可,如此你已經走過南天門景區和紫竹林景區了。接著搭公車到普陀山索道下站。索道下站就在海澄禪院附近,搭索道上佛頂山。慧濟寺就在普陀山索道上站附近,從佛頂山慢慢走下來,這時遊覽佛頂山景區,再往下走就可以到法雨寺景區。   從法雨寺再搭公車到普濟寺,那邊人山人海,可能是最多景點聚集的地方。從普濟寺開始往西走,是西天景區。沿途經過西天門、心字石、梅福庵、磐陀石、二龜石、觀音洞,再往碼頭走去,就是我一天遊覽普陀山的行程。   普陀山共有八個景區:南天門、紫竹林、佛頂山、法雨寺、普濟寺、西天這六個景區,若依照我的行程,是可以一天內走遍的,另外還有兩個景區分別是洛迦山和梵音洞,洛迦山景區從南海觀音立像那邊可以看到,還得搭船過去;梵音洞則沒有順路,所以我就放棄了。   普陀山有三個老寺古剎一定要去,那就是法雨寺、慧濟寺和普濟寺,另外中國的自由女神南海觀音立像,也一定要看,不然你怎麼跟人家說你來過普陀山。   在普陀山一日遊的花費多少?提供一些固定預算給大家參考,旅遊時間為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上海吳淞碼頭→普陀山碼頭船票109RMB; 普陀山風景區學生半票80RMB; 潮音洞→索道站公車費9RMB; 普陀山索道單程30RMB; 法雨寺→普濟寺公車費4RMB; 普濟禪寺5RMB; 西方淨苑2RMB; 南海觀音6RMB; 法雨寺5RMB; 慧濟禪寺5RMB; 紫竹林禪院5RMB; 普陀山碼頭→大榭寧波73RMB。   以上是固定花費,至於喝水、吃飯啥的,因人而異,不過我建議你可以帶些乾糧、泡麵,因為坐船或等船時,可以沖泡來吃,有種很幸福的感覺(可能因為我愛吃泡麵,才這樣吧!哈哈哈。)                

澳門世界遺產巡禮一日遊

 澳門是面積小世界遺產多,世遺密度全球第一,加上便利的交通,一天之中,就可以飽覽澳門的世界遺產。分享我在澳門,一天旅遊遊覽世遺的路線,有些景點並非世界遺產,是按著澳門官方地圖索驥找到的,也滿值得看的,分享如下:   那天搭公車到南灣大馬路下車,順著大堂巷開始一天的古蹟巡禮。先經過大堂(主教堂座),再到盧家大屋,當時有個藝文活動,邀請了一些藝術家來教製作藝術品。順著大堂巷經過玻瑰聖母堂,再到民政總署,剛好又遇到一個叫「厚德啟智」的展覽,那裡展示著從古代到近代的教科書,看到許多古代的手抄本,也看到近代教科書,台灣的教科書也被展示出來,很多課本我都還有印象呢!   接著往大三巴區走,這邊有大三巴牌坊、哪吒廟和中央大砲台,以及澳門博物館也在這個地方。澳門在大三巴牌坊附近盡可能地修補或者設立教學標誌,在那邊可以遇到許多大陸旅客,來澳門不到大三巴總覺得怪怪的嘛!往中央大砲台上去,可以造訪澳門博物館,可以知道澳門的來龍去脈,澳門也以中西文化交匯點自詡。我在大三巴附近吃公仔麵作為中餐,公仔麵是我在香港、澳門最喜歡的食物之一,我幾乎餐餐都吃它。   離開大三巴區,再往白鴿巢區移動。那邊有聖安多尼教會、東方基金會和基督教墳場。早上去過澳門博物館,剛看過「走進錢納利的藝術世界」特展,下午就在基督教墳場看到錢納利的墓,我想錢納利大概是很愛澳門,不能生在澳門,但要死在澳門。聖安多尼教會和東方基金會就沒有那多旅客,可以靜靜地、慢慢地遊盪。   跟著從白鴿巢總站搭公車到松山砲台,松山砲台在松山公園,是沒有公車直達的,所以搭公車到皇都酒店或者得勝馬路再徒步上山是最省錢的方法。沿著東望洋斜坡上山,就可以看到松山砲台和燈塔。這裡偏遠了些,也沒有很多景點,但絕對是非常漂亮、視野很好的景點。遊人必訪!!   離開松山公園,下山後,再搭公車到媽閣,這一區包括媽閣廟、亞婆井前地、鄭家大屋和主教山小堂,景點間距離稍遠,不過我仍是以徒步走完。於亞婆井下車後,先走走鄭家大屋,再往主教山小堂,再到媽閣廟。鄭家大屋不是遺產,它是重建的新建築,建立在舊有的基礎上蓋起來的新景點。主教山小堂有新婚夫婦在那邊拍婚紗照,媽閣廟則有金髮碧眼的洋人進去拜拜,相當有意思。   晚上回到議事亭前地,正好碰到「樂韻無邊」音樂會,又逮到機會到崗頂劇院一探究竟。在洋式的古蹟裡聽中式的音樂演奏,格外地新奇,而且只要20元葡幣,我覺得很幸運。   澳門的古蹟遊若能依照這樣走,大概所有該去的都不會遺漏。依照上面的段落「南灣大馬路」、「大三巴」、「白鴿巢」、「松山公園」、「媽閣」和「議事亭前地」分為幾個區域去遊覽,除了「白鴿巢」和「松山公園」比較遠,得搭公車外,其它四個區域都在附近而已,很容易到達的。   碰巧遇到展覽、音樂會,我都看了一下,也算是澳門旅遊的意外收穫。澳門不是只有賭場而已,澳門也是古色古香而有藝文氣息的。   下面是在澳門造訪的景點,你可以在機場或港口拿到澳門的地圖前,先用此地圖大致理解並規劃你在澳門旅遊的行程,最東邊的是「松山公園」,最西邊那一區就是「媽閣」。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澳門旅遊世界文化遺產地圖        

我在上海世博看到什麼?

世界博覽會是個大舞台,來自世界各國的精英團體,在此展現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紀錄和展望。恭逢其盛,趁上海世博尚未落幕前,談談我在上海世博看了什麼?學了什麼?有什麼值得向大家推薦的。倘若有機會,真當一睹其盛況。上海世博首開在網上觀博先例,也為無法新身泣臨的民眾提供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各場館都在網上世博看得到,我想談談在世博的表演。 上海世博單日優惠券是100塊人民幣,每天都是人山人海,人山人海的目標都在各個場館,所以人山人海花100塊人民幣也大多是為了各個場館去的。除了各場館外,每天也有無數場大、小型表演於各個展演廳展開,根據我實際參與的情況來看,看這些表演可以遠離人群,而且許多大型演出相當難得,一天看一場表演,也差不多值回票價了! 觀博三天,我看了下面表演:《少林寺武僧傳奇》、《城市之窗》、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駐場演出、山東《齊風魯韻》大型綜合表演還有在非洲聯合館看到短暫的表演。看表演除了人文含量很高之外,《少林寺武僧傳奇》和《城市之窗》更有高程度的科技含量,讓人嘆為觀止。《少林寺武僧傳奇》除了本來大家就熟悉的少林功夫外,透過多媒體,搭配達摩祖師的故事,讓整個表演充滿驚奇。看起來不像功夫,已經像舞蹈了(不知道這樣是稱讚還貶抑?),動作整齊劃一,氣勢滂渤,連小小沙彌一樣功夫了得。看這表演前,我就在綜藝大廳外看了武當派的功夫,那時已經想在回台灣後,好好練練功夫(我想練得只是花拳繡腿,以後騙騙洋人而已,我相信這些表演者都是真功夫)。看了《少林寺武僧傳奇》後,我下定決心,如果學校有這樣的社團,我一定要去參加。 《城市之窗》是另一個我認為不能錯過的好表演,它或許比不上《少林寺武僧傳奇》那樣的大製作、大成本,不過它的音樂絕對是一時之選,舞台、燈光也一定花得大的心思準備,先那屏幕我想就富含很多創意了。進不去《台灣館》的民眾不妨去看看這個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總監的《城市之窗》,體驗台灣人的文化創意。 《城市之窗》從一個小天使的眼睛去看人類,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表現著不同時間、空間,人們對城市的想像。與該表演同名的主題曲《城市之窗》由張韶涵演唱,非常好聽動人,夾附於後。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駐場演出和山東《齊風魯韻》大型綜合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屬於大陸人對大型表演的想像,絕對不是台灣人或其它世界各地的人曾經經歷過的。我不曾從頭到尾看過大陸春晚的表演,不過我想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歌舞穿插於整個表演。那場面、那人海、那音樂,當然少不了得歌頌鄉土、歌頌祖國。我們不必要刻意排斥,山東歌頌鄉土的《濟寧之歌》,南投又何嘗不是有《南投調》,大陸有《紅旗飄飄》,台灣又何嘗不是有《梅花》,音樂或藝術依附政治立場或推展旅遊而創作,仍不減藝術價值和光芒。 我把相關歌曲收錄在這一篇《《濟寧之歌》、《南投調》、《紅旗飄飄》和《梅花》》,上海世博尚未落幕。包括以後在世界各地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大概都不會有這麼一次離台灣這麼近了!有機會親覽世博,一定要把握機會,多看幾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