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個人觀點與評論

全球化、發展與弱勢族群的權利Ⅱ

今年人權學術論文研討會的主題是「全球化、發展與弱勢族群的權利Ⅱ」,於97年6月14號在東吳大學舉行。主題包括:新移民、貧窮、單親父親、婦女與環境、原住民權利,各個論文發表後,有綜合座談,邀請四個NGO人員來說自身NGO的角色。整個研討會,真得是學習很多,很多以前在心裡面的想法,在這裡都有完整的論述能夠表達。關於各個論文,我就不再一一介紹,只就座談會每個NGO的代表的說法表達心得: 一、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王榮璋。王榮璋秘書長曾任立法委員,現在為總盟秘書長,社福總盟是由大大小小的NGO共同組成的聯盟,組織約七百多個,包含許多領域。王榮璋秘書長說出了一個和我前幾看到報紙上富人要克多一點稅的消息有相同看法。目前中華民國前1%富有的人有58%的收入是來自於證券交易所,但證券交易所卻不克稅;前幾天的報紙張中謀也說富人應該要克更多稅。我想這樣才是節合社會正義的。 二、國際勞工協會的秘書長,吳靜如。這位秘書長講話很有說服力,有大學生般的活力,而且言之有物。感覺是有文化多元的觀點,時不時會強調,為什麼都是叫外藉新娘學中文,啊!怎麼台灣人都不學泰文、越文…等?啊!不是要國際化嗎?啊!怎麼都只有在學法文、西文…等。資訊獲取造成不平等,吳靜如女士也認為資訊不足,也是一種貧窮。你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有自己的電腦嗎?全世界只有1%的人有個人電腦。資訊爆炸對許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事情。外勞來台灣,通常擔任台灣人不願意承擔的工作,譬如:工人、看護。正因為台灣不能提供一個良善的社會福利政策,所以需要這些外藉勞工來擔任看護。然台灣對外藉勞工,卻秉持著一種施捨、同情的態度。 三、南洋姊妹會常務理事,洪滿枝。我相當佩服這個人,雖然中文有口音,但能用不是自己熟悉的語言表達和自身權益相關的各個看法。外藉配偶為什麼來台灣?希望有更好的婚姻、更透明的資訊、更好的生活而且台灣男性有這樣的需求。台灣應該慶幸,有了這些新移民,台灣能夠激盪出更美麗的文化浪花,但台灣人公民教育實在不足。台灣的國小老師會向新移民說:「你都不認識字還敢生小孩!」老師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會如何。台灣的公民教育實在有待加強。 四、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執行長,鍾君竺。這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協會,我不希望一般人在未了解其協會前,就任意批評它,所以我試圖利用當天聽到的資訊,來和大家介紹該協會。日日春存在的訴求在為性工作除罪,為保障基本的勞動保障。日日春當然有許多說辭能夠支持,例如:性交易並沒有被害者,為什麼要處罰嫖客或娼妓?許多高官出入招待所,甚至名模和大人物喝酒都把價錢寫在報上,怎能只許周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王榮璋秘書長有附議,如果代理孕母能夠立法的話,子宮都能出租,為什麼其它地方不能出租?但是考量社會善良風俗,是否性工作合法後,金錢豹會擴大營業或使許多人投入性產業也是一個問題。日日春的鍾君竺反駁道:「曾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人想當流鶯,來我們協會,我們帶她去看工作環境之後,這個人就不想當流鶯了!」沒錯!這並不是一個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公開、透明地處理這樣的問題,政府更能夠控制、掌握實際性工作者的情形。日日春曾做過統計,約有八成民眾認為性工作若能約束在特定區域是支持性工作除罪的。我相信這個協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加油,日日春。 幾個協會的分享,收穫良多。我也慶幸自己加入人權學程,期待下學期在東吳大學開啟大學生活的另一個扉頁。

我和泰國的關係

上面這首歌是最近聽到的最好聽的泰文歌。是電影的主題曲,夏日小和尚orahun summer的主題曲,和大家分享。泰國的電影有許多是劇情、拍攝手法都相當令人驚豔的,但台灣電影院只有美國電影和少許的日本、法國電影,台灣有機會容納更多來自國際的電影,韓國、泰國、中國電影,這些國家的電影都應該是不錯的考量。 我懷念在泰國的日子。打從出生到現在,前前後後大概去了泰國五次,我和泰國的緣份,大概就像我和台灣大學的緣份,是一種很僥倖,無意中發現的美麗邂逅。Tee來台灣當交換學生一個學期,而我就在Tee回泰國的那個暑假,也到泰國去找Tee玩。在這之前,其實就有旅泰的經驗了,只是這都是跟著使節團或觀光團。Tee介紹我一些朋友,而我自己也認識一些朋友,逐漸地,泰國,特別是曼谷,變成是一個我有勢力的地盤。今年原本也打算利用暑假再到泰國,不過油價上漲,到曼谷的機票不再像以前那樣六、七千可以打發,於是我今年暑假的計劃是到韓國和日本。 這學期一開始的時候,我陪一群大陸的交換學生到孔廟祭孔,在那邊再認識兩個來自泰國的學生,而且她們都在公共衛生學院攻讀碩士,一個是職業衛生碩士,另一個是流行病學碩士。我很喜歡到她們的研究室找她們講話,講講只會那幾句的泰國話。哦!這學期初,我也開始上泰文課,還有聽教育廣播電台的泰國語教學。不過,久未練習,原本認得幾個泰文字母,現在也忘得差不多了。廣播電台的課還有一大半,現在的目標就是把課程完成,偶爾聽聽泰文歌曲。 我另一個好朋友Zue打算在畢業之後,開一個補習班(名叫SEXY BRAIN),其實現在也有接一些家教的Case。因為這個補習班主要以語言教學為主,目前尚缺一個中文老師,所以我大概有機會成為該補習班中文教學的台柱,這也讓我有動力要好好學習泰文。

王首先的夏天

王首先是一個鄉下小孩,不喜歡讀書,喜歡看電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城鎮的導演進入了首先居住的村莊,王首先因此有了個難忘的回憶。影片一開始很像魔戒的夏爾村,在魔戒裡,甘道夫帶著煙火來到夏爾,於是小孩子們蜂擁地圍繞在甘道夫旁,推著甘道夫進城;在王首先的村子裡,播送電影的車子來了,小孩們同樣圍在車子旁,期待電影的播放。這個村子和夏爾一樣可愛迷人,而新電影的導演也來到這個村子,於是王首先成為了電影的主角。我對這個影片有以下感想: 一、父母望子成龍,卻不能以身作則。村子裡常常有電影的播放,每次播放全村的人都會圍過來觀影,王首先一家人也不例外。然而,望子成龍的王爸爸、王媽媽不讓王首先去看電影,但自己卻跑去看電影。相信王爸爸、王媽媽都希望王首先能夠好好讀書,而後能夠有個好職業,可以不用窩在鄉下耕田。但是王首先喜歡看電影,被父母留在家無疑是剝奪了王首先看電影的樂趣了。我認為讀書很重要,但是快樂的童年也是很重要的。另外,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親自己都跑去看電影,還敢要求小孩子留在家裡讀書。父母親常常不希望小孩子常常看電視,但父母親在家裡的時間卻常常坐在電視前面,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小孩子是喜歡學習的動物,父母的表現常常會影響小孩的行為。 二、學習和教育一樣,都是有目的的。王首先曾經留級,一直在校長、老師的眼中是個問題學生,連背個課文都背不好。但從王首先開始演戲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王首先可以背下所有劇本的台詞,背下課本的課文,連校長都覺得不可思議。我認為這和「學習」是有目的有關。遙想以前讀書的動機,任何階段的讀書或學習都是有目的。以我自己而言,國小讀書希望可以當班上的前三名、國中或高中讀書都是為了考高中或大學,我想這也是大多數台灣學生讀書的動機。然而,這樣子來到大學之後,常常學習變成沒有目的,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習。我到現在為止,對於學習讀書整所以能夠很坦然的接受是覺得反正學學一些有的沒有的,這樣講話的時候可以讓人覺得自己很厲害。胡蘿蔔或棒子就是為了得到獎勵或避免處罰用來使人學習的方法,這也使學生變得不喜歡學習甚至害怕學習。獎勵常常是部份同學的專利;處罰往往造成學習更大的陰影。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學習,才能讓學生可以真正投入學習。當演員,也是要有文化的,所以王首先認真學習。 三、沒到過城鎮的人不了解為什麼城鎮的人想要鄉下,也因此老想往城鎮跑。王首先在演戲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到了城鎮的人不留在城鎮,還想要留在鄉下?」從導演和王首先在 re戲的時候,這個矛盾就一直存在王首先心中,直到拍戲仍然未解。王首先甚至問了身邊的朋友,試圖去找到答案,大家的回答都是寧願待在城裡而不願待在鄉下。導演對王首先只說,這是劇本的安排,星星(王首先被交待的角色)因為看不慣城裡的人、事、物,所以想要回到鄉下。這當然無法解決王首先的疑惑,也因此王首先被換角。台灣的交通資訊發達,對於鄉下人對城市人容易了解,對其的憧憬就不會如此明顯。家父年輕時也誤入都市叢林,家父常常說在都市沒有錢就糟了,在鄉下地方,隨便找一個人的家都可以進去吃飯,餓不死。這透露出在鄉村地方,人們彼此熟識、守望相助。家父寧可住在鄉下,而不願意到城市。如果王首先能夠遇到家父的話,或許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到過都市的人總是想回鄉下。 以上簡短心得報告。線上觀看:http://v.sohu.com/20061104/n246197859.shtml (只能用ie瀏覽。)

青年旅遊志工專業研習

青年旅遊志工是由三個很有趣的詞組合而成的,青年代表年輕、活力;旅遊代表獨立、享樂;志工代表熱情、關懷。由於之前參與青年旅遊志工的共識營,今天又有機會參加公民記者的專業研習。從早上到下午,共有三個講師為青年旅遊志工上課,心得簡述如下: 第一堂課是中華大學觀光學院的蘇成田院長講的「青年旅遊發展趨勢」。青年旅遊不同於觀光旅遊,青年旅遊的人都會稱自己是背包客、旅人,少稱自己是觀光客。但在台灣,我認為常常有人將背包客和旅人混用,甚至不會使用旅人這個名詞,而直接使用背包客。背包客,依照我的定義,是只帶著背包,穿涼鞋,有一種苦行僧的味道;旅人,則是享樂主義,定義較廣,只要不在自己熟悉的國度,都是旅人。不管在國內或國外,有人問我在某某國家做什麼事的時候,我都會回答:「玩。」或者「traveling.」所以我會說自己是旅人,我會拖著行李箱,因為我要空著行李箱出國,滿著行李箱回來中華民國。但是許多人常常會將獨立旅行(independent travel)或自助旅行和背包客劃上等號。我想這多多少少受背包客棧的影響。背包客有一個好處是有別於和我這樣的旅人的,那就是背包向行李不多,很方便就可以搭便車。而蘇院長也強力想要推廣搭便車的文化在台灣,我也認為這是相當值得推廣的。 下午的課,先由背包客棧的小眼睛告訴我們「部落格與網路行銷」。依我對背包客棧的認識,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的題目。背包客棧,就我的印象,分為三個部份:比價機票、論壇和wikipedia三個部份。而作為一個能夠賺錢的網站的擁有者,其所具備的技能應該是如何運作社群、如何吸引人到該網站。部落格,這個web2.0的工貝,頂多是和背包客棧的wikipedia有相關;而用網路來行銷xx東西(xx可以是農產品,可以是台灣或任何東西)就不是小眼睛先生專長的,所以也可以發現小眼睛先生講得怪怪的。不過,大概也因為小眼睛先生是文學創作家,所以在講話是用字遣詞就顯得仔細而較費時間。我唯一有心得的就是小眼睛先生說台灣觀光產業的時候,這也是小眼睛先生整場演講中,用最少停頓的功夫來講完一整個論述。台灣和日本同樣為島國,但日本因為有較大的內需市場,所以光是國內市場就足以支撐整個觀光產業,也因此不會像台灣的觀光業者,三十天中有二十天是沒有客人的,所以十天的旺季,就要把價格提高三倍。台灣由於市場小,勢必需要國外的觀光客來支持,而歐美旅客來台灣的旅途遙遠,常常需要在新加坡或曼谷之類的旅遊大國轉機,再到台灣來的旅客不多。鄰近國家才是我們能夠把握且必需要把握的市場,這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法國政府的觀光政策也是聚焦在鄰近國家,畢竟從較遠國家來的人是少數。我自己也是如此考量,都會先往亞洲鄰近國家旅遊。較遠的市場,可以等自身的觀光條件茁壯之後,再進行推廣;當然對個人而言,就是等有更多錢、更多時間的時候,再到不是亞洲的地方旅遊。 查理王的講題是「web2.0與網路行銷的未來」。一開始先問大家坐在這裡做什麼!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參加青年旅遊志工做什麼,只是覺得很好玩,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件好像滿有意義的事情。 查理王對web2.0沒有講很多,只有講了些部落格的重要性。部落格的產生,使每個人發表文章都不需要再透過gatekeeper才能讓全世界看到自己的文章。由其在民眾對媒體信賴程度下降的時代,部落格成為一個很好的行銷工具。2007年時代雜誌選出世界前一百個有影響的男女,其中一個在中國的就是曾金燕。曾金燕常年關心愛滋病議題,儘管中共對媒體有嚴格的管控,但透過部落格,曾金燕還是能將消息散播出來。查理王同時呼籲大家盡快開始使用部落格並持之以恆地使用,使用固定的名號,建立network。另外,查理王和大家分享「海星和蜘蛛」的東西。這大概就是像bottom-up和top-down的概念。看過蜘蛛的人都知道,蜘蛛在整個網絡的中間,一槍斃了蜘蛛的話,整個網子就潰散了,這是有一個人在中間帶頭;海星則是一個有活力的生命體,儘管某個地方有缺陷,但其它地方仍然能夠運作。所有人共同對組織有貢獻,一個人不見了,還有其它人繼續努力。這也讓我想到公民記者申請青輔會的部落格。如果自身已經有長久建立社群的部落格,也不需要再另外開一個部落格,如此若有一天青輔會沒有資金營運的時候,海星們還是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做想做的事。不過不管海星或蜘蛛、bottom-up或top-down,這兩個都各有優缺,需要靠智慧去看待和運作。最後,我覺得可惜的是,查理王是社群經營長,似乎沒有講很多社群經營的東西有點可惜。 學習、學習。集中、集中。青年旅遊志工的課程,還是能學到不少東西的。 ︱© 2008 Dicky's Karma

四川大地震後的公共衛生問題

儘管四川大地震至今並沒有發現任何重大傳染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警告,四川恐怕會爆發大規模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相關官員表示,主要威脅並不是災區罹難者屍體腐爛,而是遭到汙染的水源以及收容所擁擠狀況恐怕會爆發傳染病,之後一定陸續有些疫情傳出,完善的預防是相當必要的。因此,接下來將討論水源、收容所擁擠和其它公共衛生事項該注意或已注意的部份。[1]   1.水源 水在人類生存及永續發展中扮演的相當重要的角色,一但受到污染所爆發的疾病疫情絕對不是一個、兩個死亡人數可以解決的。不論是飲用水或者是清潔用水,都和整體公共衛生的發展息息相關。聯合國曾發表聲明說,全球開發中國家發生的所有疾病與死亡,有百分之八十與水源有關,此外,平均每八秒鐘有一名兒童死於與水源有關的疾病。而提供乾淨水源,需要在基礎建設與技術方面做重大投資。 以四川大地震來說,基礎建設少數還能運作,也不是目前必需投入的項目。一般地震災害後由於房屋、建築物的大量倒塌會破壞一些公共的設施,比如管道的破壞、水站的破壞、水池的破壞等等。因此就會有大量的原來固定的自來水管或者蓄水池等地的水源就會遭到破壞。從污染的情況來說很多的是因為一些菌類的侵襲,特別是大腸杆菌會污染水源,在地震中被破壞的工業設施有可能使附近的水源受到有機污染。一般災害附近最多的還是因為大腸杆菌污染所導致的。  潔淨水的供給,以及現場環境的處理,包括水源的保護等都必須投入努力。光是從新聞看到的就有現場用水車送水、或者大量礦泉水、純淨水。只要大家在吃飯、喝水前,洗手;喝過的礦泉水蓋上蓋子,就不會造成衛生隱患。除了政府層面和地方工作人員做的大量工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從個體層面上,因為人群大,每一個人一定要做好公共衛生的水源保護,包括個人行為。[2]   2.收容所 由於大批人員聚集,若疾病發生可能在人群中爆發,這會造成大型疾病爆發。所以在某種情況上來說,一定要避免大量人群的積聚現象。最容易解決的方法,就是不要聚居在一個地方,這樣有利於一些疾病的預防和隔離。[3]  但地震災區收容所是無法避免的措施,然收容所的特徵是「人滿為患、場地擁擠、空氣污濁、情緒緊張」……幾乎每個收容所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衛生條件差、人群擁擠雜堆、溫度回升,這些都是傳播細菌、病毒的可怕「溫床」,如何使在收容所災民和病人不受更重大的危害,使用碘酒、酒精,或者找抗菌素、消炎藥吃下。只要身上有傷口,一般吃上兩三天劑量的消炎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防止細菌感染。[4]   3.其它公共衛生事項  引用中國衛生部說過的話:「災情就是疫情。」所以在地震發生過後防疫的工作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前面的水源和收容所擁擠問題外,中國衛生部還做了以下工作:一、防疫人員不但要進到村,並且防疫技術人員和督導員要覆蓋到災區縣鄉,以有效防控疫情發生;二、 在衛生防疫藥品和器械保障方面,確保防疫人員進到哪裏,藥品和器械就跟到哪裏;三、對可能發生的污染源,通過科學論證,及時做好重災區的清理工作,妥善處理遇難者遺體和動物屍體;四、在食品環節上嚴格把關,不讓過期或接近過期的食品進入災區,同時要加強對救災食品儲運環節的管理,確保食品安全衛生。[5] [1] WHO警告:震後10至30天 疫情爆發危險期。今日新聞。2008。 [2] 蔣岩。中國疾控中心。新華網。2008 [3] 蔣岩。中國疾控中心。新華網。2008 [4] 專家:地震後需預防細菌性痢疾及霍亂疫情。新華網。2008。 [5] 一切為了災後無大疫——四川災區防疫工作紀實。新華網。2008。

水蜜桃阿嬤

水蜜桃阿嬤,我一直認為是一個行銷品牌成功的影片,今天才知道這是商業週刊拍來作「生命教育」的影片。片中阿嬤的媳婦和兒子接連自殺,留下四個小孩子讓阿嬤扶養,這是一個發生台灣原住民身上的真實故事,你可以在「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看到完整的影片。看完之後我有以下心得: 一、自殺無法解決問題,只是留下更多問題。媳婦先燒炭自殺,而五天後,阿嬤的兒子趁家人去買砌墳墓的磚頭時,在家也喝了巴拉刈自殺了。影片沒有交待自殺的原因,但用自殺來逃避問題,只留下更多問題。媳婦自殺比較沒有能夠推測的線索;兒子在自殺前,用手機拍下影片,告訴還活著人,因為放不下老婆,所以想要去照顧她。孩子們因此,相當討厭爸爸,同時也提醒我們負責任是怎麼一回事。會自殺的人往往是某個結無法打開,遇到瓶頸無法突破。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每個人最寶貴的資產就是生命。遇到困難,應該要找朋友、家人甚至是張老師之類。 二、原住民超可愛。我的家人有一個共同的習性,我們喜歡和在社會上較弱勢的一方當好朋友。爸爸從年輕的時候,就常常在原住民部落鬼混,雖然是別有用心,但也是對原住民像朋友;媽媽開的餐廳,也曾經藏匿過逃跑的外傭;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我和妹妹對族群平等的概念是內化為生活模式。我高中的好朋友之一,就是原住民,原住民超好笑的,真得是很樂觀;在前年到達瑪巒部落做社區發展的時候,更是深入認識了真正的原住民。「咱們」原住民就是知足常樂,上班時間也是要喝維士比,專案經理不在的時候,還要跑出去偷喝歌,一首十塊錢好便宜、好過癮。 三、跳舞、喝歌可能只是麻痺自己不要去想媽媽。有一段是小孩子們在房間裡唱唱跳跳,在對嘴唱歌。一開始,我笑得合不攏嘴,因為這也是我一個人在房間會有的行徑,就是假裝自己是明星在對嘴唱歌。不一會兒,其中一個小孩居然哭了!原因是想起媽媽。這真得是相當令人覺得難過。也許這些小孩子,都只是築起一道看似快樂的外表,但內心脆弱,需要媽媽的關懷。 四、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四個小孩中的小豹是唯一的男孩,年紀也最小,當阿嬤幫小豹洗澡時,小豹想叫阿嬤媽媽,因為小豹沒有媽媽;在全校慶祝母親節的時候,阿嬤出席,其它小孩的媽媽都到場了,就是四個小孩的媽媽缺席。小孩子還是要有媽媽才像個小孩子。 五、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的問題,在原住民部落或鄉下特別明顯。單親家庭或隔袋教養並沒有錯,錯的是社會給予不當的標籤,使之成為問題。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常常養成相當兩極的人格的小孩。會有小孩因為待在單親家庭,而更力爭上游,也珍惜身邊每一個人,和大家處得相當融洽;也有小孩因為隔代教養,自認條件比較差,抽菸、酗酒樣樣來。這是內政部現在、未來都將面對的問題。給錢不是方法,唯有「教育」才能使整個社會改變。 水蜜桃阿嬤在播出之後招到爭議。商業週刊一跟阿嬤說,拍了紀錄片,水蜜桃的生意會變好;阿嬤不知道紀錄募到的款項無法幫助到社區…等。但影片還是感人,生命教育的功能還是具備的。

川緬點燈祈福法會

台灣大學課外活動組在某一天聚集了校內服務社團,讓服務社團腦力激盪出一個能夠為四川災民能做點事情的活動。於是光鹽社和漁服社很有擔當地接下了負責人的職務,並進行連續一個星期的募款活動。我們社團(中智社)在浴佛節的慶功宴+檢討會時知道了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也想利用中智社的特色來為四川災民盡一份心力。於是我們在募款的最一天,舉行了「藥師經法會+點燈祈福」的活動,活動心得如下: 一、中智社錯過在第一時間加入。在每個社團共同討論該募款活動的時候,中智社沒有馬上答應要加入活動,直到募款開始前一天才決定加入。錯過第一個時間點加入,而後面想要再加入就會有比較多困難,例如:只能透過活動網頁了解整個募款活或者可能會被人質疑參與活動的動機。 二、和其它社團聯絡的狀況。讓我印象深刻是和光鹽社的同學聯絡。該活動負責人在接到電話,知道中智社想辦法會和點燈的時候說:「我們希望這是沒有任何宗教色彩的活動,所以捐款也選擇沒有宗教色彩的基金會……」加上募款活動也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有點燈活動。簡言之,就是有一種被「婉拒」的感覺。每個人都有宗教自由,但刻意排除宗教就顯得不尊重宗教。宗教自由是能尊重別人的宗教,同時每個人也能表達自身宗教。但刻意不談論宗教或政治不叫宗教自由,是沒有思想、沒有哲學。不談論宗教或政治,也許是對新認識的朋友,也許是對生意簽合約的對象。 三、新聞稿的撰寫內容。中智社必須感謝課活組的馮姊(馮嬤嬤),馮嬤嬤給我們許多幫助。從我們決定辦法會和點燈祈福開始,馮嬤嬤就隨喜我們的發心,但或許是馮嬤嬤有太多事務要忙,於是將活動讓職務代理人幫我們完成整個申請活動的流程。馮嬤嬤在活動前一天,想要將我們的活動訊息放在課活組的網頁,但由於內容沒有仔細針酙,於是馮嬤嬤就沒有把我們的活動訊息放到課活組的網頁上了。 四、點燈祈福和撤場。點燈的地點在戶外,當天晚上雨也是有一陣沒一陣的,不過可能是在晚上點燈,效果也算不錯,引來不少人潮,讓人點燈,唯一可惜的是,若能放上募款箱,也幫忙募款那就更好了。撒場時的工具,是我們物料準備時所忽略,於是花了不少時間找清理的工具和進行清理。最後,到復興南路吃清粥小菜又回傳護的實驗室開會,也算是滿好玩的經驗。 活動結束,感覺滿好玩的。許多人投入協助,傳緩和傳雍功不可沒,許多人協助轉網宣;還有傳儒和慧桓支援的維那和悅眾;點燈現場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挺好玩的。

四川大地震

大家都知道四川發生了大地震,但對大地震的發生,有人不動於衷、事不關己,也有人覺得這是台灣敵對的國家-中國發生的事,不需要在意,況且中國自己就有那麼多錢,我們把錢給中國,中國只是拿去發展武器。而且這還是許多社論(自由時報)的論調。這雖然無可厚非,但把自己縮小一點,世界就會更大,看到別人受到苦難,為什麼自己不能盡己所能,給予一些幫忙呢? 四川的地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幾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的人,一定對地震的情境印象深刻。九二一發生的時候,我還是國中生,當時在南投縣魚池鄉,就在震央埔里的隔壁鄉鎮。天搖地動一陣子之後,爸爸、媽媽叫醒我和妹妹,開車直奔國小的操場。(感覺爸爸、媽媽還滿有防災的sense的。)我們不是第一口家子到操場的,當時己經聚了一些人,大家都只靠車子發電,對外聯繫只有Radio。地震真得是很可怕的東西,雖然我不至於有創傷後症候群,但這還真是一個相當可怕的經驗。 將心比心,地震又發生了,而且是在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中國。台灣投入救災刻不容緩。第一、語言相通,由台灣人投入救災,不需要翻譯;第二、地理位置近。災難的發生就像戰爭,黃金時間分秒必爭。金錢、物資永遠不嫌多,台灣內政部的捐款帳號可以100%抵稅,一般慈善團體的捐款帳號可以抵20%的稅,但不論如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買醉

喝酒是一件令人相當尷尬的一件事。我並非指喝了酒之後的糗態相當令人覺得尷尬,我指的是這是一件相當兩難,相當難以抉擇的一件事。我分享我的喝酒經驗,試圖來了解喝酒這一件尷尬的事情。 喝酒是一件相當快樂的事情。我們通常會在以下情況喝酒,在結婚的場合喝酒,在沒有壓力放鬆的時候喝酒,在夜店的時候喝酒,通常沒有人是一個人喝酒的,如果有大概也是失戀或著睡前的酒。下面分享一些我的喝酒經驗。我在放鬆的時候會喝酒,去海洋音樂祭和春天吶喊的時候,這都是相當愉悅的場合,隨著音樂擺動,喝酒變成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我在夜店的時候會喝酒,當國家的大臣們在聊天的時候,泰皇的公主帶我去夜店時會喝酒;或者在台灣的夜店時,搖骰子吹牛的時候會喝酒,這也都是相當愉悅場合,相當放鬆。喝酒是社交的工具。快樂都是喝酒的當下。 但是不快樂在喝酒之後,馬上就產生。喝過酒,我馬上就會滿臉通紅,馬上就給你發燒的體驗。雖然不是感冒,但就是帶給你感冒的、生病的感覺。雙腿沒有力氣,不想站著只想坐著、躺著。腦袋的思考會變得相當遲鈍,言語也顯得笨笨的或滑稽的。不過倒是很好睡就是了,這大概是喝酒後唯一的好處。 上面喝酒的後作用只是我經歷過的,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悲劇通常也是因為喝酒產生的。還記得之前稻江的教務長因為喝酒,開車撞死了同校的女學生嗎?喝酒迷姦的新聞事件也是常常發生。喝了酒之後,神志不清,心念不能做主,一連串的副作用就因而產生了。這也是為什麼佛陀制「不飲酒戒」來警剔世人。 不飲酒戒的制戒由來是來自一個殺死惡龍的高僧。佛陀制戒前,出家僧侶是可以接受在家居士供養的酒品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地方來了一隻惡龍,大家都無法制伏牠,直到一個高僧出現。高僧在降伏了惡龍之後,受到村人的愛載,許多人相當高興,於是拿出來陳年好酒來好好款待這高僧。這高僧喝了許多,於是醜態百出。結束了酒席,在回家的路上,居然就不支倒地地躺在草地上呼呼大睡了。村人對照剛剛高僧降惡龍的英勇神態,和現在倒在地上不堪的樣子,高僧的形象瞬間就從一百分變成不及格。後來,惡龍再一次出現,高僧也無法降伏牠,一口就被惡龍給吞了。喝酒能夠助興,但喝太多悲從中來,喜劇就成悲劇,還誤了大事就不好。預防災難發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飲酒」。「不飲酒」在五戒中比較特別的在其是「遮戒」,也就是用來預防做了不好的事,不像殺生、偷盜、妄語、淫欲都是會有不好後果的,飲酒並不一定造成不好的後果,但有可能犯下終身遺憾的事,例如我喝酒,但不一定會有人因為我喝酒而被車撞,但有可能因此而被車撞。 喝酒有點像是麻痺自己的神經和身體,所以我也大概能夠理解小S為什麼喜歡買醉。我也喜歡買醉,但是我有什麼方法能夠用來拒絕喝酒,當別人要我喝酒,但我卻不想喝酒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他說,因為我學佛,所以我不能喝酒就好了。不過有時候,真得是無法抗拒那樣燈紅酒綠的氣氛,我真是一個愛喝酒的佛教徒。我的喝酒經驗雖然都是快樂的,也許是有點福報,災難不致於找上我,不過哪天冤親債主找上門的時候,儘管只是小酌也會樂極生悲小命不保。所以我還是少喝點酒為妙,當然最乾脆的方法就是戒酒啦!我要變成有智慧的人,不會因為酒這玩意兒上癮。

請為我投票

中國導演「陳為軍」拍攝「請為我投票」記錄片,2007年作品,參加多倫多影展。近期開始在公共電視台播送。上「中共政經社發展」的時候,老師把影片帶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內容講述:從未實施過選舉的國小三年級學生,在老師和導演的觀察下,進行了班長的選舉。三個競爭對手,成成、羅雷和張曉菲,從開始競選活動到選舉結束。另外記錄,家長幫助小孩的過程。以下心得,簡單記錄: 一、富人間的貧富差距。成成的媽媽在電影台的製作人、爸爸的工作我忘了;羅雷的爸媽都在警察單位工作;張曉菲來自單親家庭,媽媽在當老師。成成和羅雷,在我看來,都是來自比較有錢的家庭;張曉菲,可能是刻版印象的影響,覺得單親家庭大概生活都比較貧困,加上曉菲可人的模樣,總讓人不禁同情,到投票那一刻,我都想把票投給曉菲。(事實上,我的國小同學,有一個也是來自單親家庭,但是相當有錢,而且挺胖的。)由於資訊不足,我無法斬釘截鐵地說張曉菲很是富裕或窮,但從她的才藝與媽媽的訓練,至少是個中產階級。但相較於成成和羅雷的家庭,成成家有錢,羅雷家有權,張曉菲就顯得一點資源都沒有了。果然,最後票數也最低。當然這不必然和有錢或有權有關,也許有人會用性別的角度來解釋。 二、奸詐的成成。成成的夢想是當上中國總理,像胡錦濤一樣。成成的媽媽是電視製作人,自然很容易教導成成許多吸引群眾目光的技巧。而成成自己也頗有心機,安排樁腳在張曉菲表演後噓她,又假裝是羅雷的主意,和張曉菲示好。來自父母的指導,也學會說自己是「管理者」,和以前擔任班長的羅雷那個「統治者」不一樣。從成成的行徑,似乎可以看到台灣的民進黨的陰影。民進黨的起家利用媒體,利用短時間的片段資訊,給予受聽眾特定的想法,連成成才藝表演的時候,都很有「你貢對不對呀?」那一套。而統治者和管理者這樣貼標籤的說法,更是似是而非。 三、獨立的羅雷。從一開始,我就覺得這個羅雷的教育是完整的,也不愧他能在一、二年級連續擔任班長。打從決定參選開始,羅雷的爸爸、媽媽就想要給羅雷一些幫助,但羅雷說:「我不想要去影響別人的想法,每個人都應該自己決定要選誰。」反正講了一堆有的沒的,就是不要爸爸媽媽幫忙。但中期,羅雷覺得競失利,想要退選時,爸爸出了餿主意,要邀請羅雷的同學們去搭輕軌。在選舉的前夕,也給每個同學中秋賀禮,祝同學們佳節愉快。這個似乎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黨的縮影。國民黨有完備的體制,思想中規中矩,懂得民主的真諦。但總有賄選、賄賂的嫌疑。 四、愛哭的張曉菲。從一開始上台表演就受盡委曲,雖然沒有亮眼的表演,但女性的角色總是令人同情。女性撐起半邊天,不知道如果張曉菲號召班上所有女性投給自己,這樣能不能奏效,畢竟小朋友容易搧動,由其在選舉前刻,就像羅雷的中秋賀卡一樣,我想多少是有些選票是因為賀卡招引的。 五、我認為這樣的選舉活動除了增進學生對民主概念或競選活動的了解外,一定也交到許多好朋友,當然也從競爭對手中學習許多,從小時候就有這樣的經驗,未來一定是難忘的記憶。雖然落選的學生和其競選小助手都在選舉結果的時候哭了,但我覺得他們都能體現民主的風範,尤其羅雷最後和成成的擁抱。我看到有些人對此片的評論是:我好懷念以前國小那種隨便選選的日子。我認為就是有這些人,台灣常常就是那些被隨便選選出來的人在領導大家。 六、小孩子的爸爸媽媽比小孩子還要緊張。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孩子們有一番成就,但是參選的明明是小孩子。再想想台灣的選舉活動,被推出的候選人,有時候參選意願有七十%,但其幕僚可能是100%非贏不可。參選人的壓力多來自身邊的人。拿不準最後哭了,多多少少和家長們有關。不過他們的家長也算懂得教育,這個選舉結果無須嚴重看待,經驗的學習是最寶貴的。 這個影片不錯看,推薦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