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個人觀點與評論

欲蓋弄潮 Shelter

電影原本的名字叫shelter,就是庇護所,遮避的意思。電影的中文譯名卻是欲蓋弄潮,相當有深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前面的蓋,大概就是電影中,男主角為自己的姊姊生的小孩提供庇護的「蓋」;潮也許是說浪潮,因為此電影有許多衝動的情節,而兩個男主角也是在衝浪過後,產生情愫。土豆網真是充滿驚奇,這部影片我聽都沒聽過,居然就這麼讓我給找到了!再深入地去找其相關的資訊才知道,這是由一家外國成人電影(或者你要說色情影片或A片)的公司,用小演員、小成本拍的電影,劇情相當引人入勝,有一些畫面,也會有令人以為是在看A片,反正就是一個又有劇情、又有色情的電影,下面簡述心得,同樣的,你能在最後看到視頻。 當年紀越來越大,就越來越容易放棄自己的夢想。如果在國小或國中的時候問你夢想,大概都會有會環遊世界這個夢想,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短視近利就只會想如何賺錢、投資,而向現實投降。故事中的男主角也是這樣,Zach因為姊姊不負責任,留下小孩子,於是Zach放棄讀藝術學校的夢想。不過,後來Zach遇到Shaun,他開始追逐夢想,為自己活。我的夢想是什麼?我也搞不清楚,反正很快樂大概就是我的夢想。 人的健康不只是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社會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從Zach轉變的過程來看,原本Zach認為自己不可能是同性戀,而後他真正認同自己是同性戀,這使得他得到心理上的健康,儘管心理上健康,但他認為這樣子的同性戀傾向是不能被社會所發現的,於是對於姊姊、過去的情人、Shaun的弟弟乃致於整個社會,他都予以保密。但後來在過去的情人、Shaun的弟弟一個一個突破之後,最後連姊姊也支持,來自社會的支持,他再往健康邁進一步了! 我的網誌會介紹的電影是那些很少人知道的電影。我不確定這電影有多少人看過,畢竟這不是泰國或新加坡電影。看過此電影的人,或許我們可以討論、討論劇情或演技。哈哈哈。

漂浪青春

周美玲導演繼豔光四射歌舞團和刺青之後,八月即將再上映另一部強片:「漂浪青春」。這次電影揉合更許多台灣的元素,就是那些你一看就知道這是台灣的元素,例如:布袋戲、鐵道、廟會…等,當然也有許多或許仍然存在,但現在已經少見的如:走唱藝人、茶室…等,也有現代台灣社會正在展現的,新移民的活力和角色、大眾運輸系統的建設與繁華的都會。女同志的情慾也表現於其中。整個電影有三個主角:菁、水蓮和竹篙。下面就看完電影作心得報告,不透露劇情,欲知劇情,請等上映後,到電影院觀賞。 (昨天某個影評人說的觀點)三段故事分別表現不同的「家」的形式。第一段故事,是姊妹構成的家,而後送到寄養家庭,那個有物質又有溫暖的家;第二段故事,是一個男同志和一個女同志兩人最後相依為命的家;第三段故事,是父權社會下,哥哥對妹妹性別刻版印象壓迫的家。家是避風港,每個人對家的範圍或定義都有所差異。對我而言,我的家就是從小長大的地方。相異伴侶遭遇到的困難。相異伴侶指的是情侶兩個人,一個人是健康的,一個人是HIV感染者。兩人如何相處需要學習。電影中,有一個男同志因為感染了HIV,於是被伴侶拋棄,最後就和當初假結婚的女同志相依為命。這是一個令人同情的處境,全世界的人可以不理會他,但連自已的情密伴侶都拋棄自己的話,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浮木都離開的話,人生將變成黑白的。因此,鼓勵大家參加露德辦的志工訓練。漂浪青春角色包含:妹狗、菁、竹篙、水蓮、阿彥…等。每個角色很有魅力地能夠抓住你的眼球,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哦!順便說一下,那個電影一開始的歌超好聽的。「香、香香、香香的花在這。」

老師嫁老大

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電影,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是小孩不笨系列。除了小孩不笨系列,我還看過「我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日子」,這是一部講男生女生交換靈魂的故事,也讓人了解新加坡政府部門工作black and white的文化;今天又看了另一部范文芳演的電影「老師嫁老大」是一個娘娘腔的舞蹈老師娶了男人婆的黑社會老大的電影,講混混如何造成這個社會的動盪不安、傷天害理,法律只是解決這些問題補救措施。對於此部電影,我有以下心得: 新加坡電影很巧妙能夠將性別差異的不分別對待融入電影。「我在政府部門工作的日子」中,卡車司機和公務員,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職業,男生和女生不論擔任哪一個行業,都可以勝任,即便是在家庭的角色。女性在理解爸爸職位後,依然是個好爸爸;男性在了解當女兒的苦衷後,也會更體貼為對方想。同理心,站在對方的位置想,這樣世界就會快樂。「老師嫁老大」娘娘腔的老師和黑社會的老大結婚,各自按照自己的個性,讓祥和的氣氛取代黑社會的暴戾之氣。一般傳統的想像是,男生老大結婚生子之後,開始照顧老婆、小孩,於是被感化。但反過來,娘娘腔的老公一樣可以給男人婆的老大感化。生理的男性或女性跟本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同理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電影中小女孩的家人因為欠債,被黑社會所殺害,後來長大後為了報復,就以牙還牙般地想要把當初殺害自己父母的人的父母傷害。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應當想一想,如果我是當事人,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然而,雖然小女孩的報復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進一步想,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如此報復來,報復去,冤冤相報何時了?在新加坡這樣的fine country,這樣的「法家」國家,以牙還牙是普遍能夠接受的文化。然而,源自印度的佛教不同,會遭到殺害故然是我們不願樂見的,然而真正發生了,這是業障我們無法避免;中國儒家則以直報冤。西方的哲學有其發展的脈絡,但東方的孔子,和南方的釋迦牟尼佛的哲學或許有更上乘、更具奧義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這個電影滿好看的,發生場景在吉隆坡,可以學到一些名詞,如阿隆、阿呱、KNS…,頗有趣的。

荷爾蒙

荷爾蒙是我的朋友叫要不能錯過的泰國電影。這個電影包括四個愛情故事,每個故事都相當有趣。四個愛情故事分別為:泰國女孩愛上台灣歌手的單相思、兩個小男孩成為情敵追一個曾經是小胖妹的國小同學、女生實習男生偷吃的故事、男大學生明戀炙手可熱的女大學生等四個故事。每個故事都相當有趣,而穿插般地出現在電影裡,下面為觀影心得:       一、泰國南北地均衡發展比台灣好。電影一開始的場景就在清邁,然後再回到曼谷。四個故事中,只有一個故事是在清邁發生,而讓清邁的故事第一個出現,有推銷清邁的作用。清邁和曼谷分別在泰國的南方和北方,就像台灣的台北和高雄一樣。進來陳菊女士正為了直航班機到高雄的貫分配到廣州而覺得中央忽略高雄。除了一開始的清邁外,導演很聰明地將場景拉到各個美麗的景點,這不禁讓人想到之前觀光局請仔仔拍的偶像劇跑到墾丁、阿里山…等。    二、曼谷,不愧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曼谷接受來自各個國家的文化刺激。日本的電影、台灣的歌手充斥在泰國。當中有一個場景,是泰國男孩看到日本女孩想要偷吃,這個日本女孩的英文,驚訝地讓人覺得很恐怖,泰國男孩的英語還滿好聽的。曼谷女孩非常迷戀台灣歌手劉俊杰,為了劉俊杰,他學習中文,還改編了中文歌。泰國人相當哈韓,台灣在導演的推波助瀾下,感覺對泰國人還有一些吸引。希望台灣把握還能有些市場的魅力,快點站起來。

斯亞瑪勇士(siyama:Village of Warriors)

斯亞瑪勇士,光聽片名就感覺很像三百壯士一樣的電影。沒錯!這是一個有戰爭場面的電影,沒有許多特效,但場面仍然浩大。特效使用的地方,不是複製軍隊才造成人山人海之感,而是在車子穿越時空,從現在回去兩百年前。影片在文章最後可以觀看,文字部分只發表心得。 一、斯亞瑪村莊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小村莊,但為什麼在面臨軍隊要入侵時,是採取抗戰的手段,而不是和平地讓軍隊通過呢?任何人都知道,戰爭會造成許多人的傷亡,尤其在以前使用刀劍的時代,人們往往是面對面的砍殺。斯亞瑪村莊裡的僧侶並非站在一個勸和的立場,反而是煽動人民戰爭。這是一開始對整個劇情建立在佛教信仰的村莊,且由僧侶主戰覺得不可思議。也許也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些許差異使然。但再回想泰皇面對國際勢力入侵時,卻是很輕易地就割讓土地,主戰或主和真得是需要智慧和判斷。 二、土地的命運不是由土地決定,是由土地上的人民決定,這是僧侶說的話。當然,這是面對國家主權或土地主權時,僧侶所說的話。但仔細想想,土地的命運由土地上的人民決定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感覺。我們恣意地蓋工廠使土地受到污染而沒有生機,這也是土地上的人民的決定。所以教育人民有良好的環境觀,和大自然共榮共存才是真正關心土地的命運。斯亞瑪村莊是個和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村莊。 三、緬懷先烈能夠使人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片中回從現代回去兩百年前的男女主角們,因為緬懷先烈,而透過僧侶把這幾個人帶到兩百年前,祖先如何保衛家園的地方。現在居住在台灣的人,常常因為政治干擾,而忘計榮民伯伯如何抗抵侵入者,只去計較二二八或國民黨的不好的地方。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忘記二二八或國民黨曾經做過任何不好的事情,但老是拿出來老調重彈,就好像清算鬥爭一樣。希望大家緬懷先烈,而不是數典忘祖。 四、最後一段,簡單說說整部電影有趣的地方。斯亞瑪村莊有僧侶、醫生、弓箭手、忍者、炮兵,而敵方陣營又有巫女,這就像打線上遊戲一樣,引人入勝。用車子穿越時空雖是老梗,但穿越至一個沒有車子的時代,也算滿有趣的。有許多電影的影子在這裡出現:三百壯士、魔戒、無極、時光機器…。

季節轉換

許多人對泰國電影的印象是「鬼片很恐怖」,但我想打破迷思。我看過最多的電影,除了英語和華語發音之外,再來就是泰語發音的電影了!我還看過配泰語的黃金甲和Nanny McPhee呢!來和大家分享昨天在土豆網看的「季節轉換」Seasons Change。這是又是是個三角戀情,一男兩女,發生在父母會擔心小孩畢業即失業的音樂學院,劇情我不贅述,想該電影的人,可以在本文章的下方看完,片長約一百分鐘。以下只報告心得: 一、家長不能永遠陪在小孩子身邊,只有小孩子自己喜歡的才是能長長久久陪小孩子一生的。Pom(男主角)的爸爸和Aom(女主角之一)的爸爸在討論Pom讀音樂學院的未來怎麼辦的時候說的。父母一定是為了小孩子著想,而幫小孩子劃好未來的方向和路線,也的確,父母師長都是過來人,知道平隱安逸的路線在哪裡。社會裡,也有許多小孩子是能夠達成父母或社會的預期,但我們卻不知道這些是天生如此興趣或者是壓抑了內心也表現了不對稱的外在。興趣可以培養,但這是社會或父母給予小孩子壓力的藉口。興趣可以培養,但若一開始就沒有興趣,為什麼要進去培養。明明就不想當醫生,為什麼要進醫學院去培養想當醫生的興趣? 二、我喜歡的情侶狀態是坦誠相見、是平等的。Pom和Aom一起吃飯的時候,Pom不吃青菜,結果Aom把青菜通通拿來吃了,真是惜福的表現!這真是一個惜福的表現。而Pom和Aom就像一對很好的朋友,什麼事都一起做一起談,這是我理想的情侶狀態。然而Pom和Dao就不是這樣子了!Pom是因為暗戀Dao來讀音樂學院,且Dao家很有錢,Pom對Dao常常是敝恭必恭必敬的,Dao挾青菜給Pom吃的時候,Pom也不好意思拒絕,就忍著吃下不愛吃的青菜。大家所期待的是不一樣的,有人期待平等相處,共同奮鬥(愛情社會學的孫中興老師說的。);也有人喜歡像公主和僕人的關係,各有所好。 玩Band似乎成了一個很常用的元素,尤其是在亞洲的電影,泰國、日本、甚至台灣的電影或電視,或多或少會把Band揉合到電影裡,也許成為主角,也許只是配角,但就是常常使用這樣的元素。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玩Band大概有個很酷的意像吧!

暑假強片:流星花園-秘密的皇冠

 上面是今年暑假,我個人必看的電影。我以為今年夏天能夠期待的電影只有納尼亞傳奇,「流星花園-皇冠的秘密」將是今年暑假能夠引發我興趣的另一部強片。看完印第安納瓊斯和納尼亞傳奇後,原本以為今年的強片都看完了,看來陸續會有會電影過來…我對日本人拍得流星花園特別感興趣,下面和大家分享我對流星花園的認識: 一、台灣、日本都拍過流星花園。台灣的流星花園,號稱是台灣偶像劇的始祖;而日劇的流星花園,是建立在長久就有的日劇傳統拍攝基礎。柴智屏(台灣流星花園的導浪)曾經和日本拍流星花園的導演討論過拍戲治裝費,柴智屏說:「日本拍一集的治裝費足夠拍完我的整部流星花園!」從這裡可以看到,日劇和台灣戲劇經費投入的差異。看台灣的流星花園時,最讓我覺得可以稱讚的就是取景相當乾淨,每個景都是很美、很乾淨地,這就是偶像劇的最重要的要素。但生活在台北一陣子之後,很多戲劇中的場景會很熟悉,境頭外未拍攝出來的地方,我這個小腦袋想一想,不乾淨的東西就跑出來了。如果日劇在取景這方面能夠勝過台劇,大概就是日本輻原遼寬,能取景的地方也就很多,而習慣台灣生活環境的人,也就容易對外國景點響往。韓劇的景點,不也就是這樣來吸引外國觀光客而發展出來的嗎?  二、台劇和日劇的流星花園都拍了兩部,兩者的第一部都依原漫畫改編,但第二部就劇情就有許多差異了。台劇的流星花園將時光往後推,推到F4和杉菜都出社會工作,而道明寺得了失憶症,忘了杉菜是誰;日劇的流星花園則是道明寺專心投入工作,忽略杉菜。在台劇中,杉菜從台灣跑到馬德里去找道明寺;日劇中,杉菜從日本跑到紐約去找道明寺。同樣戲劇的比較實在非常有趣。這就像老片新拍一樣,容易讓人拿來比較,也容易讓新發行商抓住觀眾的眼球。我曾經幻想過,如果將魔戒或哈利波特,找華人或黑人來重新再拍一次,不知道成果會怎麼樣。我願意毛遂自薦演佛佛羅多或哈利波特。哈哈哈。

全球化、發展與弱勢族群的權利Ⅱ

今年人權學術論文研討會的主題是「全球化、發展與弱勢族群的權利Ⅱ」,於97年6月14號在東吳大學舉行。主題包括:新移民、貧窮、單親父親、婦女與環境、原住民權利,各個論文發表後,有綜合座談,邀請四個NGO人員來說自身NGO的角色。整個研討會,真得是學習很多,很多以前在心裡面的想法,在這裡都有完整的論述能夠表達。關於各個論文,我就不再一一介紹,只就座談會每個NGO的代表的說法表達心得: 一、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王榮璋。王榮璋秘書長曾任立法委員,現在為總盟秘書長,社福總盟是由大大小小的NGO共同組成的聯盟,組織約七百多個,包含許多領域。王榮璋秘書長說出了一個和我前幾看到報紙上富人要克多一點稅的消息有相同看法。目前中華民國前1%富有的人有58%的收入是來自於證券交易所,但證券交易所卻不克稅;前幾天的報紙張中謀也說富人應該要克更多稅。我想這樣才是節合社會正義的。 二、國際勞工協會的秘書長,吳靜如。這位秘書長講話很有說服力,有大學生般的活力,而且言之有物。感覺是有文化多元的觀點,時不時會強調,為什麼都是叫外藉新娘學中文,啊!怎麼台灣人都不學泰文、越文…等?啊!不是要國際化嗎?啊!怎麼都只有在學法文、西文…等。資訊獲取造成不平等,吳靜如女士也認為資訊不足,也是一種貧窮。你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有自己的電腦嗎?全世界只有1%的人有個人電腦。資訊爆炸對許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事情。外勞來台灣,通常擔任台灣人不願意承擔的工作,譬如:工人、看護。正因為台灣不能提供一個良善的社會福利政策,所以需要這些外藉勞工來擔任看護。然台灣對外藉勞工,卻秉持著一種施捨、同情的態度。 三、南洋姊妹會常務理事,洪滿枝。我相當佩服這個人,雖然中文有口音,但能用不是自己熟悉的語言表達和自身權益相關的各個看法。外藉配偶為什麼來台灣?希望有更好的婚姻、更透明的資訊、更好的生活而且台灣男性有這樣的需求。台灣應該慶幸,有了這些新移民,台灣能夠激盪出更美麗的文化浪花,但台灣人公民教育實在不足。台灣的國小老師會向新移民說:「你都不認識字還敢生小孩!」老師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會如何。台灣的公民教育實在有待加強。 四、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執行長,鍾君竺。這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協會,我不希望一般人在未了解其協會前,就任意批評它,所以我試圖利用當天聽到的資訊,來和大家介紹該協會。日日春存在的訴求在為性工作除罪,為保障基本的勞動保障。日日春當然有許多說辭能夠支持,例如:性交易並沒有被害者,為什麼要處罰嫖客或娼妓?許多高官出入招待所,甚至名模和大人物喝酒都把價錢寫在報上,怎能只許周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王榮璋秘書長有附議,如果代理孕母能夠立法的話,子宮都能出租,為什麼其它地方不能出租?但是考量社會善良風俗,是否性工作合法後,金錢豹會擴大營業或使許多人投入性產業也是一個問題。日日春的鍾君竺反駁道:「曾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人想當流鶯,來我們協會,我們帶她去看工作環境之後,這個人就不想當流鶯了!」沒錯!這並不是一個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公開、透明地處理這樣的問題,政府更能夠控制、掌握實際性工作者的情形。日日春曾做過統計,約有八成民眾認為性工作若能約束在特定區域是支持性工作除罪的。我相信這個協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加油,日日春。 幾個協會的分享,收穫良多。我也慶幸自己加入人權學程,期待下學期在東吳大學開啟大學生活的另一個扉頁。

我和泰國的關係

上面這首歌是最近聽到的最好聽的泰文歌。是電影的主題曲,夏日小和尚orahun summer的主題曲,和大家分享。泰國的電影有許多是劇情、拍攝手法都相當令人驚豔的,但台灣電影院只有美國電影和少許的日本、法國電影,台灣有機會容納更多來自國際的電影,韓國、泰國、中國電影,這些國家的電影都應該是不錯的考量。 我懷念在泰國的日子。打從出生到現在,前前後後大概去了泰國五次,我和泰國的緣份,大概就像我和台灣大學的緣份,是一種很僥倖,無意中發現的美麗邂逅。Tee來台灣當交換學生一個學期,而我就在Tee回泰國的那個暑假,也到泰國去找Tee玩。在這之前,其實就有旅泰的經驗了,只是這都是跟著使節團或觀光團。Tee介紹我一些朋友,而我自己也認識一些朋友,逐漸地,泰國,特別是曼谷,變成是一個我有勢力的地盤。今年原本也打算利用暑假再到泰國,不過油價上漲,到曼谷的機票不再像以前那樣六、七千可以打發,於是我今年暑假的計劃是到韓國和日本。 這學期一開始的時候,我陪一群大陸的交換學生到孔廟祭孔,在那邊再認識兩個來自泰國的學生,而且她們都在公共衛生學院攻讀碩士,一個是職業衛生碩士,另一個是流行病學碩士。我很喜歡到她們的研究室找她們講話,講講只會那幾句的泰國話。哦!這學期初,我也開始上泰文課,還有聽教育廣播電台的泰國語教學。不過,久未練習,原本認得幾個泰文字母,現在也忘得差不多了。廣播電台的課還有一大半,現在的目標就是把課程完成,偶爾聽聽泰文歌曲。 我另一個好朋友Zue打算在畢業之後,開一個補習班(名叫SEXY BRAIN),其實現在也有接一些家教的Case。因為這個補習班主要以語言教學為主,目前尚缺一個中文老師,所以我大概有機會成為該補習班中文教學的台柱,這也讓我有動力要好好學習泰文。

王首先的夏天

王首先是一個鄉下小孩,不喜歡讀書,喜歡看電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城鎮的導演進入了首先居住的村莊,王首先因此有了個難忘的回憶。影片一開始很像魔戒的夏爾村,在魔戒裡,甘道夫帶著煙火來到夏爾,於是小孩子們蜂擁地圍繞在甘道夫旁,推著甘道夫進城;在王首先的村子裡,播送電影的車子來了,小孩們同樣圍在車子旁,期待電影的播放。這個村子和夏爾一樣可愛迷人,而新電影的導演也來到這個村子,於是王首先成為了電影的主角。我對這個影片有以下感想: 一、父母望子成龍,卻不能以身作則。村子裡常常有電影的播放,每次播放全村的人都會圍過來觀影,王首先一家人也不例外。然而,望子成龍的王爸爸、王媽媽不讓王首先去看電影,但自己卻跑去看電影。相信王爸爸、王媽媽都希望王首先能夠好好讀書,而後能夠有個好職業,可以不用窩在鄉下耕田。但是王首先喜歡看電影,被父母留在家無疑是剝奪了王首先看電影的樂趣了。我認為讀書很重要,但是快樂的童年也是很重要的。另外,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親自己都跑去看電影,還敢要求小孩子留在家裡讀書。父母親常常不希望小孩子常常看電視,但父母親在家裡的時間卻常常坐在電視前面,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小孩子是喜歡學習的動物,父母的表現常常會影響小孩的行為。 二、學習和教育一樣,都是有目的的。王首先曾經留級,一直在校長、老師的眼中是個問題學生,連背個課文都背不好。但從王首先開始演戲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王首先可以背下所有劇本的台詞,背下課本的課文,連校長都覺得不可思議。我認為這和「學習」是有目的有關。遙想以前讀書的動機,任何階段的讀書或學習都是有目的。以我自己而言,國小讀書希望可以當班上的前三名、國中或高中讀書都是為了考高中或大學,我想這也是大多數台灣學生讀書的動機。然而,這樣子來到大學之後,常常學習變成沒有目的,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習。我到現在為止,對於學習讀書整所以能夠很坦然的接受是覺得反正學學一些有的沒有的,這樣講話的時候可以讓人覺得自己很厲害。胡蘿蔔或棒子就是為了得到獎勵或避免處罰用來使人學習的方法,這也使學生變得不喜歡學習甚至害怕學習。獎勵常常是部份同學的專利;處罰往往造成學習更大的陰影。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學習,才能讓學生可以真正投入學習。當演員,也是要有文化的,所以王首先認真學習。 三、沒到過城鎮的人不了解為什麼城鎮的人想要鄉下,也因此老想往城鎮跑。王首先在演戲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明白「為什麼到了城鎮的人不留在城鎮,還想要留在鄉下?」從導演和王首先在 re戲的時候,這個矛盾就一直存在王首先心中,直到拍戲仍然未解。王首先甚至問了身邊的朋友,試圖去找到答案,大家的回答都是寧願待在城裡而不願待在鄉下。導演對王首先只說,這是劇本的安排,星星(王首先被交待的角色)因為看不慣城裡的人、事、物,所以想要回到鄉下。這當然無法解決王首先的疑惑,也因此王首先被換角。台灣的交通資訊發達,對於鄉下人對城市人容易了解,對其的憧憬就不會如此明顯。家父年輕時也誤入都市叢林,家父常常說在都市沒有錢就糟了,在鄉下地方,隨便找一個人的家都可以進去吃飯,餓不死。這透露出在鄉村地方,人們彼此熟識、守望相助。家父寧可住在鄉下,而不願意到城市。如果王首先能夠遇到家父的話,或許就容易理解為什麼到過都市的人總是想回鄉下。 以上簡短心得報告。線上觀看:http://v.sohu.com/20061104/n246197859.shtml (只能用ie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