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Les Fils du vent》(中譯:企業戰士;港譯:因咩差事跳多跳)這一系列的法國電影都是為了推廣「跑酷」而製作的,在第二集當中這個跑酷團隊來到泰國,不小心介入了三合會(華人的秘密會社)和山口組(日本人的秘密會社)之間的糾紛,下面分享觀影心得: 除了三合會和山口組之外,還有一個華裔幫派「鬣狼幫」,在我看來鬣狼幫雖然說是華裔,但我想是屬於較晚移民泰國的新客,而三合會則是早一批的華人移民。從他們穿著的服裝來看,鬣狼幫於泰國社會的融入應該也是高於三合會,此外鬣狼幫的幫主和其妹妹應該都是混血兒,華人和西方人(不知道是哪一國的,姑且將之視為法國人好了!)的混血兒。在泰國,人民於西方人通婚是不罕見的,而且生下來的混血兒相當漂亮,許多在線上的明星都是混血兒。 三合會和山口組的糾紛來自山口組的老大要娶三合會的老大的女兒,三合會的老大認為山口組的老大會背叛他;反之亦然,山口組老大身邊的人(當然是日本人)也灌輸他中國人不可靠的訊息。我想這樣的猜忌是長久以來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導致。只是這些人到了泰國之後,這樣的歷史情懷仍在他們心中盤據,久久不能離去。 三合會和山口組交相利用鬣狼幫去達到其目的。三合會要鬣狼幫殺了山口組的老大,如此鬣狼幫的幫主將被認同為三合會的一份子,一半是西方人一半是華人的混血兒,就可以被三合會接納了;山口組也利用鬣狼幫去打擊三合會,希望能夠贏得美人歸。 一群來自法國的跑酷團體破壞這恐怖平衡,這群法國人裡,有四個黑人、一個白人、一個黃人,黃人是泰國人懂一些佛法。最後就是靠著這些跑酷的人,讓鬣狼幫幫主和其妹妹全身而退。 我其實很不喜歡看非華語、英語或泰語的電影,因為我聽不懂法語,我對這電影也沒有什麼興趣。不過這是在泰國拍攝的,所以有那麼一點點吸引我。我認為法國人不像美國人那樣,總是在電影內把美國人塑造成英雄的形象,相反的,是和泰國的華人、泰人、日本人競合。 下面和大家分享《Les Fils du vent》的主題曲:
Category: 個人觀點與評論
บิ๊กบอย Big Boy 大男孩
很久沒有看電影,很久沒有發表電影心得,最近一次看的泰語電影是《Big Boy》,電影是說B-boy的,B-boy指得是Breaking boy或Beat boy,原先不知道這電影為什麼叫《Big Boy》,看完之後大概就知道了!非常好看,而且具啟發性,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 我覺得泰國電影或電影人是很流行的(如果我們說韓國潮流是很流行的)。B-boy在韓國的強力行銷之下,感覺也快成為韓國的一部分了,泰國電影不干寂寞,也追上這潮流,反正B-boy還不全然被韓國拿去,泰國快點來分一杯羹。另外,和《下一站,說愛你》一樣,男女主角都長很有韓國的味道,瞇瞇眼難道也開始襲捲泰國了嗎? 《Big Boy》講的是兩個大男孩,一個約十七歲,一個約七十歲,這爺孫兩都愛跳舞,也都因為愛跳舞而愛上了人生的另一半。為什麼叫Boy,因為這爺孫兩像長不大的孩子,喜歡和人爭勝負。爺爺和奶奶從年輕時自創了一套叫Amor baile Alegria baile的舞步,結果爺爺沒有機會和奶奶把這套舞秀給世人看,後來奶奶死了,一直很後悔;孫子也是,為了學習Battle而找了一個女生的老師,日久生情,但卻在一次輸了Battle之後,而懷憂喪志。直到他解開了那套由奶奶命名的舞碼的意思,Amor baile Alegria baile是西班牙語,指得是「和愛跳舞,和幸福跳舞」,爺孫兩都恍然大悟,真正長大了。跳舞或做任何事不只是為了爭輸贏,為愛而跳、開心地跳,不是很開心嗎?一個賣冰淇淋的可以跳舞、一個工程師也可以跳舞、賣麵的或計程摩托車都可以跳舞,這都不是為了輸贏或面子,都是開心的跳而己。 我們常常做很多事只是爭輸贏而已,這樣人生就很無趣,而像個小孩子一樣。我覺得這部電影滿好看的,和大家分享心得,下面附上片尾你能聽到的《I Will Survive》: 《I Will Survive》: 看看噗友對此電影說了什麼:
Ten Differences between NTU and NCNU
I finished my benchlor degree in "Tai-Wan-Da-Xu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and now I am studying for further for master degree in "Ji-Nan-Da-Xue"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NCNU). Both of them are public schools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and I would like to share the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feelings between […]
「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
我在閱讀《Globalization from Below: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omunities》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發現了「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這幾個很陌生的詞彙。如果是讀中文的,恐怕就會假裝沒看見地略過;如果不是我負責導讀,我可能不會去看它第二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還算是容易的詞彙,但「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我真是看不懂呀!大家幫我看一下。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交換價值」則指的是當一種產品在進行交換時,能換取到其他產品的價值。 「使用價值」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而「交換價值」則是在一個產品在進行交換時,特別是產品被作為商品在經濟關係中出售及購買時所產出的價值。「交換價值」也常被簡稱為「價值」。 比方蓋一棟房子,它需要人力、物力、時間、空間…等,這些都是組成房子的「使用價值」;一但拿到市場上拍賣或交易時,肯定不會是等價地符合人力、物力、時間和空間買賣,這就是「交換價值」或「價值」。「交換價值」就是因為有經濟關係的出售和購買時才產生的。 所謂「理性」指得是處理問題時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原則來考慮,而理性的決策時則有四種類型。包括:實踐理性、理論理性、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實踐理性」是有系統地決定什麼是最好的手段或過程以實現這些目標,這樣的理性比較務實的;「理論理性」,則是用抽象的概念如邏輯推理或理論模型來說明,解釋,或了解世界上正在建造的事實;「實質理性」,則是個人對於可以考慮的可能有一個範圍,而且試圖使所有決策都在範圍內而保持一致;「形式理性」則是有一個像官僚的組織,它有一套一體適用的規則,如當代法律和司法系統的形式理性的例子。 「形式理性」具有事實的性質,它是關於不同事實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判斷;「實質理性」具有價值的性質,它是關於不同價值之間的邏輯關係判斷。「形式理性」主要歸结為手段和程序的可計算性,是一種客觀的理性,「實質理性」則基本屬於目的和後果的價值,是一種主觀的理性。「形式理性」是法律上的,「實質理性」則是個人利益的。 科技革新不但沒能帶來全球性的資本主義,反而只是造成「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掙扎,以及「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的衝突。
暨南大學體育健康中心開放時間不符合學生期待
我想我是很幸運的,剛進到暨南大學就有機會體驗到新的設備,我可以住新的研究生宿舍,同時體育館的游泳池開放使用,在這一年入學的新生真是非常幸運。前一陣也有正好有《2010年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的報告,暨南大學在《2010年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排名是全國第三名,暨南大學位在南投縣埔里鎮,可以說是偏遠山區,但畢竟是國立大學,對學生的照顧仍無微不至。《2010年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裡,台灣大學,對學生權益的照是第十三名,作為國立大學的龍頭擁有最多資源,大學學生權利居然比不上國立暨南大學。 我認為這是期待和實際是否相符的結果,台灣大學學生對台大的「期待」較高,當「實際」低於期待許多時,學生就不滿意學校對學生的照顧;暨南大學學生本來就不預期暨大可以有什麼較好的學生權利,當學校「實際」比「期待」高出許多的時候,暨大學生們便認為擁有較高的學生權利了! 我們可以從暨南大學體育健康中心的營運來看暨南大學學生權利如何? 其實,暨南大學體育健康中心的在第一個學期是相當優惠的,學生只要八百元(原價一千兩百元),教職員只要一千元(原價為一千五百元),而且能夠使用的設備很多,從游泳池、水療池到健身中心。使用的人也算踴躍,至少幾個尖峰時段去游泳,水道上都滿多人的。但我覺得仍有缺陷: 這些設施的開放時間很短,而且在星期六、日是不開放。這是各個設施開放的時間: 游泳池 1.上午10:00~12:00 2.下午13:00~17:00 3.下午17:00~19:30 水療池 下午17:00~19:30 健身中心 下午17:00~20:30 如果你是想要晨泳的朋友,那你最早可以開始游的時間是上午十點,不過這個時間大多數人都在上課;當你想利用中午課間休息的時間去游泳時,救生員們得休息、用餐,這個時間也是不開放的;等你上完一整天的課,想到游泳池放鬆一下時,若你來晚了,超過七點半,也就只能明天請早了,因為游泳池七點半就關了;好吧!那我星期六、日再過來游總行了吧!嗯…星期六、日,游泳池是不開放的。嘖嘖嘖… 游泳池開放的時間太少,恐怕是擔心使用率不高。在我看來,應該開放當地居民使用,暨南大學有共有學生5824人,埔里鎮民有85455人,魚池鄉民則有17317人,當地居民大約是全校人數的十七到二十倍,若能開放給當地居民使用,除了提高使用率,還能有更多收益,同時為暨南大學建立與當地居民良好的互動關係。 體育健康中心的設施開放時間,並不符合學生的需求,這樣的學生權利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暨南大學的學生應該用比較高的期待給學校加油、打氣,而不要用較低的標準滿足學校施予的小恩小惠。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之地球村
鄧麗君在日本持印尼護照入境後,被拘留了一個星期而後被判其一年不得進入日本境內,於是鄧麗君到美國和弟弟住在一起。鄧麗君害怕回到台灣也被限制出境,於是鄧麗君也不敢回台灣。後來鄧麗君覺得風頭過了,和國民黨文宣部聯繫上,國民黨就讓鄧麗君到前線勞軍,時逢大陸風行鄧麗君歌曲,中華民國政府更借力使力,讓中共認為「靡靡之音」繼續去「腐化」大陸人對自由的憧憬。 後來,大概是也擋不住音樂的魅力,從「反對精神污染」到「讓鄧麗君開演唱會」,中共大概是作了很大的妥協,不是和中華民國妥協,是和鄧麗君妥協,音樂已經讓中共和大陸人民「腐化」了。下一步本來應該是體制的腐化,腐化為全民政治、多黨政治…等,然主力改革者趙紫陽過世了! 學生們群起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哀悼胡耀邦,擔心學生運動造成新革命,中共啟動軍隊鎮壓,六四天安門事件就因此產生了。全球各地都有發起了聲援學生的活動,當時鄧麗君就在香港,鄧麗君用歌聲來支持這些學生。鄧麗君上台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 這是鄧麗君的爸爸最喜歡的一首歌。對鄧麗君的爸爸而言,這首歌有兩層含意。對日抗戰的時候,當日本人步步逼近,中國人不斷退、不斷退,這首歌是在緬懷山那一邊的家鄉;第二層含意是國共內戰時,從大陸再退到台灣的感傷,家鄉隔著台灣海峽,不只在山的那一邊,已經到海的那一邊了!對鄧麗君也是如此,鄧麗君生長在台灣,在日本的印尼護照事件,台灣媒體對鄧麗君不愛國、棄中華民國的報導,想回台灣也不敢回台灣,她的家也在山的那一邊呀! 中國人的命運總是乖舛,我昨天看《文茜世界財經週報》,中國大陸現在正進行著第三波往外移民潮,大約有4500萬華人,不在自己的家鄉,而散佈在全球各地。這些往外移民的人們想什麼?根據張欣的說法,首先他們怕讓中共清算(當然,只要你不做虧心事,例如行賄,應當是不怕鬼敲門才是。),再來是社會上仇富的心態,社會上的人們不認為這些先富起來的人們是靠他自身的努力、智慧才獲得財富。這些原因,也使他們的家將會在山的那一邊。 法國人趨逐吉普賽人;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爭奪東耶路撒冷為領土;巴基斯坦受有記錄以來最可怕的洪水氾濫,這些都在這一個月內發生的事何嘗不是在說明「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 解構為什麼會有「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的情形?因為我們起了分別心,分別誰是中國人、日本人,分別富人、窮人,分別這是你的地、我的地…等。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都以地球人自居,地球就是你的家,不論到哪裡都是自己的家。沒有國家的界線,人員可以自由流動,各個民族都平起平坐,戰爭不會發生,我們也能全心全意、團結全人類地對抗看似來不及挽回的極端氣候變遷。 下面是《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的歌詞: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 那兒有茂密的森林, 那兒有無邊的草原, 春天播種稻麥的種子, 秋天收割等待着新年。 張大叔從不發愁, 李大嬸永遠樂觀。 自從窯洞里鑽出了狸鼠, 一切都改變了。 他嚼食了深埋的枯骨, 侵毒了人性的良善。 張大叔失去了歡樂, 李大嬸收藏了笑顏, 鳥兒飛出溫暖的窩巢, 春天變成寒冷的冬天。 親友們失去了自由, 拋棄了美麗的家園。 朋友!不要貪一時歡樂, 朋友!不要貪一時苟安。 要盡快的回去, 把民主的火把點燃, 不要忘了我們生長的地方, 是在山的那一邊,山的那一邊。
《孔子:決戰春秋》,中國人決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最近在閱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又看完《孔子:決戰春秋》,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這兩個作品。這兩個作品的背景都是在亂世。亂世下,有些人的故事會被記得,有些人的故事會被遺忘。《孔子:決戰春秋》是歷史的大棋盤,儘管歷史悠久,但仍能被人記起,甚至記錄在教科書裡;《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一樣,雖然是近代,但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被人遺忘,儘管參加戰爭,甚至不知道為何而戰。下面分享的心得: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沒有主線,每個章節都可以自成一個小故事,這是訪問、搜錄了很多史料、見證者而集的大成,史觀當然是主觀的,不過可以讓人看到教科書讀不到的另外一面。我只提取《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孔子:決戰春秋》有共同處分享心得: 中華民族一定是個很注重教育的民族,有一種東西叫「聯大」,最注名的就是「西南聯大」,「聯大」因為戰爭而生,往往戰爭起來的時候,老師帶著學生們顛沛流離,說好聽點,是風簷展書讀,說難聽點,就像喪家犬一樣,邊逃邊讀書。但這樣砲彈、烽火下仍教育出許多優秀人才,我一時列不出清單,你可以去讀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對日抗戰時,「聯大」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繼續為國家作育了英才;對日抗戰結束後,悲情的中華民族,又得面對國共內戰,「聯大」模式又啟動了。 對日抗戰時,打得是日本鬼子,至少是為中華民民族而打;國共內戰開始,為誰而戰誰都搞不清楚了。國民黨、共產黨兩個勢力都在拉人參軍,一個家庭可能哥哥在共產黨、弟弟在國民黨,更甭提一個學校或一個鄉里。人群四分五散,一下分開可能就是幾千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人在分離時留下了一本 《古文觀止》,這《古文觀止》還成了日後被集中在難民營的學生們最主要的教材。只有一本《古文觀止》,學生們手抄一份就當教科書了,每人背三十篇,好像佛陀弟子背誦佛陀講經說法一般。 教育在戰亂中還能不輟,我想這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姑且不論《孔子:決戰春秋》是否符合史實,但孔子讓教育普及是不可否認的。孔子雲遊魯國之外時,與弟子們拉車經過冰原,冰面裂了,顏回和書簡落到裂冰寒水中,顏回往返水底水面,只為救回書簡。或許那些書簡正如國共內戰時的《古文觀止》。顏回死了,卻也救回一些書簡了。 君人求仁得仁,不殺生以害仁。對於「仁」和「生」(「生命」),我個人仍是視「生」重於「仁」,畢竟沒有「生」就沒有「仁」了。貪生怕死是否害「仁」呢?如果是為了護「仁」的話,貪生怕死就由它去吧!
文明上網,共建和諧
響應「文明上網,共建和諧」活動,說說我個人對近來網路相關事件發表看法,希望能夠營造文明和諧的網路環境,不要讓網路成為謾罵或造謠的天堂。下面先提出兩個事件,再分享我的看法: 事件一: 有108名網友槓上法學博士而挨告;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法律系教授盧映潔,在電視節目支持廢除死刑,引來網友撻伐,指她「腦袋有洞」、「腦殘」等,盧映潔認為受辱,對108名網友提告。 事件二: 某一學生在公車上,被老人要求讓座,該學生未讓座,還出拳打傷老人。對於以上事件,有網友自稱是目擊者,在網路上撰文,指「其實是老人拿拐杖打學生、學生『抱住』老翁自我防衛」。然客運駕駛司機說,「印象中沒有拿拐杖」,受傷老人也在節目《2100掏新聞》說自己身體很好,不需要枴杖。 我們常常將言論自由無限上綱,但常常忽略了自由的真諦。「自由」是以不侵犯他人自由為前提,我們常常自以為在捍衛自己的自由時,侵犯了他人的自由。 從事件一來看,盧映潔教授主張「廢除死刑」,而一大群網友主張「保留死刑」。因為在言論自由的社會,這是可以被公開討論的議題;大家有各自的主張也體現這是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然而,許多網友在進行討論時卻不就事論事討論,反倒開始攻擊盧教授。所謂「人身攻擊」就是討論事情時,沒就事論事討論,而只是攻擊個人的人格、國籍或宗教…等。於是,盧映潔教授對108名網友提告。身為文明社會的文明公民,對於任何事情都應該就事論事地討論,而不是攻擊個人,我想只要能夠就事論事地討論事情,就可以達到「文明上網,共建和諧」。 再看事件二,老人受傷了,有人說老人拿拐杖先打人,老人說他沒有拿拐杖,顯然有人說謊。在眾說紛云下,我偏好相信這個老人和司機說的話,老人並沒有先打學生。那麼就是這個網友造謠了!我們以為我們可以躲在網路背後,而任意造謠,這相當不道德。佛教守五戒,其中之一就是不妄語,「不妄語」就是不可以講不真實的話,講這不真實的話對社會都沒有助益,對任何人都沒有助益(當然,可能對造謠者有利)。把網路世界弄得烏煙障氣,訊息不值得信賴,那受害的最終會是自己。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不要認為躲在網路背後,就不需要為言論負責。 常常觀照自己的言論,特別是在網路上的言論,是否因為匿名了,你就任意發言,不顧自己只是在謾罵或針對事情討論?網路是一個讓我們更容易表達意見的場所,但不要因為這方便,而使人隨便地發表出不適宜的言論。網路的匿名性,每個人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論。營造美好的上網環境,除了什麼無線上網、網路普及率外,每個人都應該負起責任。「口說好話,如吐蓮花;口說壞話,如吐毒蛇」,希望你我「文明上網,共建和諧」。 盧教授告108條好漢的新聞畫面: 看看噗友怎麼說:
《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之悲自由
本來就很喜歡鄧麗君,剛剛看了朝日電視拍的《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就更喜歡鄧麗君了。這部影片拍攝了鄧麗君的故事,同時讓人對鄧麗君有更多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純粹喜歡鄧麗君,其實對鄧麗君沒有太多認識,我想大部分的人和我差不多,和大家分享一些相關資訊和影片心得: 影片從鄧麗君到日本發展開始說起,在赴日之前,鄧麗君就已經紅遍台灣及東南亞了。她的爸爸是軍人,本來不願意鄧麗君到日本發展,但鄧麗君熱愛唱歌,還是讓鄧麗君去日本發展了。在日本發展得很好,也逐漸有名氣。 在一次往返國際間的旅程中,要入境中華民國(台灣)時,出示了印尼護照,馬上被打回了,鄧麗君於是直接飛到日本,同樣用印尼護照入境,結果被日本海關和印尼大使館懷疑持假護照。(按:影片中這印尼護照說是鄧麗君歌迷幫她弄來的,我的朋友王炳忠說是印尼的國王給她的。)不論如何,因為鄧麗君持印尼護照的新聞被披露,台灣媒體對她有不愛國、背叛台灣的指控,在這樣的氣氛之下,鄧麗君也擔心回台灣之後,會永遠被困在台灣,於是她到美國住了一陣子。 或許有點臭美,我認為某個程度上,我和鄧麗君很像,我在當兵的時候,我就常常覺得我被困在台灣,哪裡都去不了。不同的是,當兵的困在台灣是暫時的,不過鄧麗君那年代,若真被困在台灣,什麼時候能恢復自由都是未知數。我完完全全能夠體會鄧麗君害怕失去自由的感覺。那時候台灣還在戒嚴,做什麼事都得謹慎小心。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沒有經過那樣的年代,不過也因此,我們很難體會當時人的困境,而把現在的自由視為理所當然。 我們很容易地就可以批評別人、暢所欲言,不過我認為這樣的「自由」被扭曲了。人們只在意自己的自由有沒有被保障,卻不 顧他人的自由是否被侵犯,或者當我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時,是否侵犯了他人的「自由」。「自由是以不侵犯他人自由為前提」。 我喜歡用「張銘清來台遇襲事件」來說明這個。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告訪台南安平古堡時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台南市議員王定宇則叫囂著:「台灣不是中國的」或「台灣要獨立」等等,瘋狂推擠下,張銘清被推倒了。雙方各自有各自的立場,本應尊重,但王定宇卻認為民氣可用,不但用叫囂式地捍衛他的「自由」,還侵犯了張銘清的自由,不論是不讓張銘清發言或推倒張銘清。我們只在意自己的自由,那他人的自由呢? 鄧麗君的故事如此精采,對我有許多啟發與感想,我想多寫幾篇文章,感念鄧麗君,之後陸續發表。這篇講自由,就附上鄧麗君演唱過的《悲しい自由》。根據《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在天安門事件發生之後,鄧麗君在香港為大陸的青年哀悼時就唱這首歌。 《悲しい自由》:
บ้านฉันตลกไว้ก่อน(พ่อสอนไว้) 我家樂翻天 The Little Comedian
幽默的人大概都很受歡迎,女生特別喜歡幽默的男生,下午看了一部泰國電影「我家樂翻天」講的就是一個不怎麼幽默的人追女生的故事。滿好看的電影,可以讓人思考人是不是要以搞笑為目的地生活,描寫父親對兒子的愛是多麼地不容易被發現。下面分享心得: 電影裡的主人翁是搞笑演員的第二代,他們家全部的人都很搞笑,是以搞笑為生的,搞笑團平常就接些餐廳的邀請,作為一般日常的工作。主人翁小多為了達到爸爸的期待,想了很多笑話,但每次上台一緊張,就把原本想好的梗忘了。 值得讓我們思考的是,人一定就要「好笑」嗎?在我看來,人不一定要好笑,好笑可以使人親近,不過不好笑也不至於使人遠離。「好不好笑」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不過當有人試圖「搞笑」的時候,你是否常常澆人冷水地說「嘸好笑」?有人想搞笑的時候,儘管我不覺得好笑,我仍然會很捧場地乾笑一番。而這樣的乾笑就使原本不好笑的東西變得更好笑了!或者有人很正經,你卻只是在搞笑時,這個很正經也會讓人覺得很好笑。所以「好笑」是無所不在的。因此,我們不必要刻意追求「好笑」,自然而然的「好笑」比較好笑。有時候,太刻意的「搞笑」,如吳宗憲那樣的搞笑,反而讓人覺得很可憐。 「我家樂翻天」是泰語的電影,有些笑點脈絡不是我們透過翻譯能夠理解,不過整場鴉雀無聲時,不曉得大家是不是也覺得好笑?好不好笑都取決於觀眾的心,你的心是開心的,你看什麼都好笑,你的心是無趣的,你看什麼都覺得無趣。 此外,這部電影講了一下父子之情。小多上台表演時,有時候不如預期,爸爸沒有給小多鼓勵,反而是嘲弄,拿小多開玩笑。我覺得有人想跟你開玩笑時,是這個人想親近你、為你解嘲。不過小多多慮了,總是認為爸爸不喜歡他,其實爸爸為他作了許多牲犧。男人的情感總是不易表現,男人也有男人的矜持。電影裡頭很多地方演出這種曖昧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