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個人觀點與評論

我上《正義:僱傭槍手》心得

如何限制政府的權力?在《正義:這是我的土地》裡,關於財產權、關於徵稅的課程裡,我們知道,這必須是在合法、不專制的政府透過程序來徵稅。那麼生命權或徵兵又是怎麼樣的呢? 為了進入社會,我們必須承擔責任。現在政府需要人去打仗,你會冒著生命危險,這悠關你的生命權。政府有權徵兵嗎?根據洛克的說法:一個中士可以叫一個小兵上場去打仗,甚至可以殺了一個不服從命令的兵。但這都是在中士不專制的前提下,所以不專制是很重要的一個前提。 美國內戰時期,關於政府招募兵,美國有以下思考策略: 一、增加工資和福利,以吸引人參軍 二、強制徵兵(透過抽籤) 三、外包,透過傭兵去打仗 後來美國採用了(一)和(二)混合的方式,也就是先以抽籤,強制徵兵,如果你不想當兵,你可以僱人為你去打戰。 這引發了一些質疑: 一、這可隱含了「強迫」的因素,因為市場產生不公平的兵役分配,使有錢的人不在乎花錢僱傭一個沒有錢的人去當兵。 二、打仗是關乎愛國精神、公民義務,不該由市場機制分配,哪怕是外包傭兵。 這些質疑讓我們再思考,究竟是什麼樣不平等的因素或環境權,使人出賣自己的生命權?為國家打仗的公民義務其來有自?從哪裡來? 我們再來看看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精子和卵子是否能夠買賣 捐卵者,加條件, 5萬美金 一個加州的精子銀行,它的精子不凡 cryobank 金髮、酒窩、褐眼 精卵可以買賣嗎?一個案例引人思考。一個女性和一個不孕的夫婦簽下合約,願意用自己的卵子和不孕夫婦的老公的精子受孕,在生下小孩子之後,將小孩子給予這對夫婦,然後得到酬勞。結果這位在女性生下小孩之後反悔了,告上法院。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如何裁決?你認為這個合約是否有義務屢行? 法院最後判決,這個女性不需要屢行合約,而且可以保有小孩。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雖然這個合約是在兩造同意的情況下簽署的,但仍有瑕疵。因為這女性沒有意識到,在懷孕的過程中,她會如何對這個生命體產生愛戀。這是「不知情」的同意(tained consent)。 二、從女性剝奪小孩子的行為是沒有人性的。 我們總是認為「同意」在權利的妥協過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洛克的「同意」中,有兩個情況下,「同意」是不成立的。在受壓迫的情況下和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意」都是不成立的。

我上《正義:這是我的土地》心得

洛克的天賦人權是耳熟能詳的論述,但這是國中或高中時,讀西方歷史背下來的句子。一般人大概很少有機會去詳實地認識它。我把哈佛大學的開放課程《正義:這是屬於我的土地》的心得筆記分享如下,這一集是關於洛克的自然權利和同意說: 在還沒有政府之前,人們都處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自然而然地就擁有財產權、生命權、自由權,這是上帝(God,或譯作「上天」以避免落入爭論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所賦予的權利,任何人都無法讓渡或放棄這些權利。其中,財產權是洛克最有創意的發想,任何自然物只要經過人類的加工,投入自己的勞力,就能使之成為私有財產。長在樹上的果子,只要摘下來了,就是屬於自己的財產;獵動物、打魚,一以視之。那麼,經過人力勞動後,使「土地」有了馬鈴薯或者讓土地更肥沃,是不是土地就屬於個人呢?洛克有個但書,這必須是在土地有「足夠多、足夠好」,並能滿足所有人的條件下,才成立。 在自然狀態下,有套「自然法」。自然狀態下,沒有法官、沒有警察,每個人都是執法者。如果有人偷了你的財產,你可能會去殺害他、懲罰他,就像你去殺了一頭獅子或小蟲一樣。於此,你擁有財產權、生命權、自由權,但你卻不是安心地享有這些權利的。於是,你「同意」進入社會,讓多數人建立政府。即便多數人,也無法侵犯少數人的權利,這樣就符合洛克所說的「合法政府」。合法政府必須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權、財產權、自由權,然而何謂「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權、財產權、自由權」卻是也由政府規定。顯然政府是萬能、專制的。洛克對此又有但書了,政府無法對特定人進行執法,換句話說不能只對比爾蓋茲徵稅。所有動作如徵稅或徵兵都必須透過明文規定或正當程序。 從「天賦人權」出發,洛克和「自由主義」站在一起」。然而,除了「擁有」權利外,權利不可剝奪,也不能「放棄」;此外,來多數人而到底有多大的權力來決定少數人的權利?若經過程序如投票或立法,是否意謂著絕對的權力?所有侵犯的動作,透過「程序」後,就不再稱為侵犯了?

我上《正義:給生命標價》心得

何謂功利主義?算單地說,其道德的最高準則是最大化公共福利或稱集體幸福感。這個集體就是社會所有成員的集合的共同體(community)。計算利益或幸福感時,則是將「利益減去成本」或「幸福減去痛苦」。於是我們有個「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多數時候是有意義的,但面對生命時它將會受到的質疑。幾個成本效益分析的例子: 焑草公司對捷克販售菸品的說帖: 成本:菸癮者的醫療支出 效益:菸品稅收、省下菸癮者早逝的老年住屋、省下菸癮者早逝的老年金、省下菸癮者老年的醫療費用 福特汽車因為將油箱置於後座,容易在追撞時釀成大禍的辯駁: 成本:安全板 效益:標價後的人命 「成本效益分析」讓人質疑的是人命到底能不能用金錢衡量?即便人命可以用金錢衡量,那是否意味著,少數人就必須為多數人而犧牲?再一個例子: 古羅馬時代,會將一個基督徒丟到競技場,讓群眾享受其被獅子吞下去的快感。 成本:一個基督徒的生命 效益:所有觀眾的快感 邊沁的功利主會受到以下批評: 一、是否尊重少數的的權利?只為最多數人求利益? 二、加總利益、快樂都可以用金錢計算嗎? (1)是否有個統一計價的標準? (2)只有快樂和痛苦的差別?快樂有高低級嗎? 針對以上的質疑,密爾(John Stuart Mill)將邊沁的功利主義再人性化。他仍堅持功利是道德的唯一標準,但他加入了快樂是有高級和低級的差別,而只要你體驗過兩者,你自然會選擇那個屬於高級的快樂,你會欣賞、偏好那個高級的快樂。能夠讓人深入地思考的就是高級的快樂,這可能需要透過培養、教育。 密爾在其著作內提到: It is better to be a human being dissatisfied than a pig satisfied; better to be Socrates dissatisfied than a fool satisfied. 此外,也強調所有人的權利都必須公允、正義地考慮。換句話說,犧牲少數人的利益,就不算是密爾的功利主義,因為這並沒有考量到所有人的權利。 於此,問題在於何謂「權利」了!

我上《正義:選擇的自由》心得

相對於功利主義的正義,有另一種思惟的正義是「自由主義」的正義。密爾可說是自由主義的代表。每一個人都很重要,而加總每一個人的偏好來決定社會的偏好,恐怕不符合自由主義者的理想。自由主義者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強調一個一個人的個體性,而這前提是每個人都具有自主支配的能力。 自由主義者認為政府不應該管太多,期待一個「小政府」。羅勃洛茲克(Rober Rozick)認為政府不應該作以下的事:一、家長式立法:例如:行車繫安全帶、騎車戴安全帽都屬於家長式立法;二、道德式立法:為了建立價值觀或「普世」的美德,例如:同性戀相關議題的立法等;三、財富再分配:自由主義認為這好比政府從富人那邊偷錢,來給窮人。然而,必要的東西,如:國防、警察、司法,仍是可以透過少數的稅收來支應,但不允許財富再分配。 財富再分配是自由主義較常被挑戰的部分。這也是最近你看到佔領華爾街的行動如火如荼的展開會令人深入思考的部份。自由主義認為,只看結果是不公允的,應該看其過程:一、富人的財富是如何獲得?是否為公平競爭而取得?二、這是大家都同意的過程嗎?這是自由市場?自由交易的過程嗎? 自由主義對於稅收,有以下的邏輯。稅收就是政府取走了他人的勞動成果,而取走他人的勞動成果,就和共產黨沒有兩樣,就是強迫勞動。因此,其邏輯如下:稅收→政府取走他人的勞動成果→政府強迫勞動(奴役)。 你可以找到許多理由來反對自由主義關於稅收的說法: 一、窮人更需要錢 二、稅收不是奴役,而是民主社會讓渡、賦予政府的權利 三、有錢人因為社會而成功,所以也應當回饋社會 四、有錢人只是運氣比較好 ……等 我們是否能夠自主支配自己,作自己的主人,是自由主義的前提。而一個無法讓自由主義持續運作的理由是我們活在這個社會裡,就無法自由支配自我。若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我,那麼當我不喜歡一個人,所以我殺害了一個人;然而,這個社會上仍有其它人,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其它人。也就是說,每個人並非是完全的自我支配的。因此,自由主義中,自我支配的前提是不成立。 以上是《第二講:選擇的自由》的心得筆記。 不可否認,自由主義是相當吸引「個人」的理想。我也是個愛好「自由」的人,但對於「自由」,我有個前提,那就是「自由以不侵犯他人自由為前提」。 以下為蔡元培的《自由與放縱》: 自由,美德也。若思想,若身體,若言論,若居處,若職業,若集會,無不有一自由之程度。若受外界之壓制而不及其度,則盡力以為之,雖流血亦所不顧,所謂「不自由,毋寧死」是也。然若過於其度而有愧於己,有害於人,則不復為自由,而謂之放縱。放縱者,自由之敵也。 人之思想不縛於宗教,不牽於俗尚,而一以良心為準,此真自由也。若偶有惡劣之思想,為良心所不許,而我故縱容之,使積漸擴張,而勢力遂駕於良心之上,則放縱之思想而已。飢而食,渴而飲,倦而眠,衛生之自由也。然使飲食不節,興寐無常,養成不良之習慣,則因放縱而轉有害於衛生矣。喜而歌,悲而哭,感情之自由也;然而「里有殯,不巷歌」,「寡婦不夜哭」,不敢放縱也。言論可以自由也,而或乃訐發陰私,指揮盜淫;居處可以自由也,而或於其間為危險之製造,作長夜之喧囂;職業可以自由也,而或乃造作偽品,販賣毒物;集會可以自由也,而或以流布迷信,恣行姦邪;諸如此類,皆逞一方面之自由,而不以他人之自由為界,皆放縱之咎也。 昔法國之大革命,爭自由也,吾人所崇拜也;然其時如羅伯士比及但敦之流,以過度之激烈,恣殺貴族,釀成恐怖時代,則由放縱而流於殘忍矣。近者英國婦女之爭選舉權,亦爭自由也,吾人所不敢菲薄也;然其脅迫之策,至於燒燬郵件,破壞美術品,則由放縱而流於粗暴矣。夫以自由之美德,而一涉放縱,則且流於粗暴或殘忍之行為而不覺,可不慎歟! 也為自由主義下了最好註腳。這並非「反自由」,而是提倡一個「有前提的自由」。

我上《正義:殺人的道德側面》心得

今天開始上哈佛的大學的開放式課程,課程是有關於正義(Justice)的,我以為是哲學系的課,後來發現麥克桑德(Michael Sndel)是政治學的老師,專門教授政治哲學。今天看完第一講,殺人的道德側面(The Moral of Murder),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 麥克桑德說用一個火車事件先問問大家會殺一個人?或殺五個人?假設你是火車駕駛,不料刹車系統故障了,這時鐵道上有五個鐵道工人,你只要變換軌道,就可以使那五個鐵道工人免於死難。然而,變換後的軌道,將撞死另一個在另外一個鐵道上的工人。你如何選擇? 在這麼一個原則下,你可能會如此選擇:殺了一個人,以保全另外五個人的性命。這樣子的想法,可以歸類為是屬於邊沁的結果主義,或者功利主義。 當你現在變成器官移植的醫生後,你有五個病人,他們分別需要心、肝、脾、肺、腎等五個器官的移植。在沒有任何器官來源的情況下,你無計可施。這時有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就在隔壁進行身體檢查。殺了這一個人,取出他的五個器官,就可以救活其它五個人了。在功利主義的指導下,你是否會作這樣的決定? 功利主義,根據邊沁的說法,就是「正確的選擇、公正的選擇,就是將功利最大化。」而「『功利』本身指得就是快樂和痛苦平衡後的結果。」人性本來就是趨吉避兇,所以功利主義就是要為最多的人求幸福。 然後,麥克桑德再講一個公案,一個真實發生的法律案例。有一艘在靠近好望角的海面上的船遇難了,船上四個人落難,只留下一個小船艇。四個人當中,有一個地位最低,而且也沒有家人、朋友的侍者,對航海知識也最為淺薄。在幾天餓肚子之後,實在沒有東西可以吃了,有人提議把那個侍者殺了?有人提議抽籤決定誰牲犧?但這些提議都是在那個侍者不知情的狀況下。最後,有兩個人殺了侍者。三個人就以這個侍者的血、肉維持生命,直到獲救。回到英國之後,活著的三個人裡,有兩個人是殺人兇手,另一個則控訴另外兩個人為殺人兇手。如果你是法官,到底這樣算不算犯了殺人罪? 如果在邊沁的功利主義指導下,死一個人以換取另外三個人活命,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控訴的一方並不是這麼認為。有三個辯駁的方向,也引導出三個問題。一、眾生都是平等,沒有誰的生命比誰的生命更重要或更不重要;二、缺乏正當的程序,侍者沒有參與提議過程,抽籤或許可以成為這當中的正當程序;三、如果侍者同意被殺,也就是自願受死,就沒有問題。引道出的三個問題即為:一、誰賦予這眾生平等的權利?二、程序正義?三、道德作用? 以上是這個麥克桑德的演講。在這個船上殺人事件來看,我絕對不是邊沁的功利主義,我會是那個控方,而且是那個堅持眾生都平等的那一個。不應該殺了任何人來成全其它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決定自己或他人是生或死的權利。不過這是殺人事件而言,其它事件再看看。我就把看完這些課程當作放假時的休閒好了!這樣比較不會有虛渡光陰的感覺。 下面為其演講影片:

我愛中華民國

如果你要三秒鐘反射出一個愛國詩人,你會想到的是誰?同樣的問題問Google,最多、排行最前面的是屈原。但我想到的是辛棄疾,可能是受高中國文課本的遺毒。那麼,要你反射一個愛國音樂人,你會想到的是誰呢?我想大概就是劉家昌莫屬了。 最近,我和劉家昌有兩次懈逅的機會。一次是我在製作「介紹台灣的看板」,我想作一些梅花當點綴,於是上網搜尋「梅花」,找到劉家昌作詞作曲,鄧麗君演唱的愛國歌曲梅花;第二次是在看台灣政論節目時,劉家昌站出來說,這一次在台灣選總統的候選人,都不敢說他要競選的是「中華民國總統」,連國民黨的馬英九都成立「『台灣』加油站」,而不是「『中華民國』加油站」,他還說如果都沒有人的口號是「中華民國」的話,他就要親自下海競選中華民國總統了!誰人敢說,他比劉家昌更愛國?更愛中華民國? 如果從講話的內容和對於提及中華民國的次數來衡量愛不愛國的話,愛不愛國可以是比較級的,劉家昌最愛國,國民黨或馬英九較愛國,民進黨較不愛國。下面是幾波馬英九的競選廣告: 國旗歌: 愛國旗篇: 再附上鄧麗君演唱的「梅花」。 梅花:

มหานคร vs Empire State of Mind;曼谷 vs 紐約

天下雜誌最近有一個「設計力」專題的內容,其中,五大城市裡包括了曼谷。若你對相關訊息有興趣,你可以繼續閱讀此連結。閱讀後,我深深同意它的觀點。它說曼谷是對西方文化,乃至於鄰近文明如印度或中國的文化都可以很有那麼一回事的融合在一起,同時他的消費水準不高,富有的人或一般的上班族都可以在曼谷存活。 曼谷的泰語是「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個可以和那首「Empire State of Mind」講紐約對比的歌。 มหานคร (Thaitanium feat Da Endorphine) Empire State of Mind ( Jay-Z feat Alicia Keys) 會不會也有這麼一首歌,講台北呢?

給你國際觀(99年度中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學習力給我好實力!」徵文第三名)

「國際觀」就像人生觀、價值觀等一樣,是對事物的看法與觀點,對於人生而持的特定觀點,就是人生觀;對事物價值的優先順序看法,則是價值觀;而「國際觀」則是對於國與國之間,抱持觀點去關心。因此,我認為「國際觀」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因為你可能是隱居深山野嶺的泰山王子,那麼你和當地社會的連結很弱,更甭提和國際社會的連結;也許你是山頂洞人,你的世界就是你的山洞,而你必須管理、操心的範圍就在山洞裡,那麼具備國際觀也不是那麼必然。然而,若你是農夫,那你肯定得具備國際觀,你發現原本再正常不過的四季更迭,現在能夠明顯感覺的只剩下夏天和冬天,農作物因此無法收成,你可以有兩個「觀」來解釋:一個是「老天爺觀」,把所有責任都推給老天爺,是老天爺心情不好,所以天氣不好;你也可以以「國際觀」來看,氣候異常是普遍發生在世界各地,從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到近年來的災難頻傳,緬甸的風災、俄羅斯的森林大火、中國大陸的雪災等,這是因為自工業革命之後,二氧化碳氣體驟增,加上人類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畜牧業擴張,甲烷於空氣中的比例上升。而二氧化碳和甲烷這樣的溫室氣體改變了原先的氣候,就是現在一直發生的「全球氣候變遷」。身為農夫的你,如果具備「國際觀」,就能對自家的農田有更多元決策,因為你知道你種的玉米只是供給畜牧業的豬牛吃,而俄羅斯和澳洲的森林大火,使得國際糧價上漲,所以現在你不種玉米,而轉種能夠供給人類食用的小麥或稻米。沒有「國際觀」,你一樣能夠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但是有了「國際觀」,你則有更好的生活選擇。下面分享幾個我認為能夠擁有國際觀的條件:首先,擁有國際觀要具備「多元文化」的素養。「中國有五千年悠久源長的歷史,中華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更是璀璨耀眼的一顆明珠,中華文化世界第一讚!非中華文化就……」如果你是這麼想,那我想你還沒有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中華文化從上古到現代,一直是一個包容、接納的文化,每每有新的民族、新的文化進入中原,就好比新血、營養劑注入人體,中華文化就是在這樣不停歇地注入新元素而茁壯的。佛教思想進入中國、鮮卑文化的再融和、乃至清朝西方各國以船堅砲利要求中國開放門戶,中華文化一直是「兼容並蓄」地將所有文化保存下來。如果你說「漢文化」就是「中華文化」,那你只有「一元文化」;「中華文化」就是一個多元文化,是一個海納百川的文化。那麼,中華文化在台灣,是怎麼樣的呢?你看見公園裡推著輪椅的外籍看護嗎?你看見鄰居的新移民配偶和新台灣之子嗎?你看見工地現場的外籍勞工嗎?台灣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朋友,這些朋友正孜孜矻矻地為台灣付出,而相當「去中國化」的「中華文化」正想方設法地排擠東南亞文化。一方面說不會歧視來自東南亞的人民,另一方面則說外勞搶了自己不願做的工作,這是多麼人格分裂的表現。多元文化的素養在於能夠以平等心去看待所有文化,每個文化都有其特色,沒有誰高於誰,能夠如此看待不同文化,也自然能夠接受其差異,基督教和回教的衝突也就不會發生了! 其次,我認為應當具備「語言能力」。擁有一個語言的能力,好比擁有一個開啟寶庫的鑰匙,擁有華語的能力,就能夠開啟華語所承載的中華文明的寶庫;擁有英語的能力,就能夠理解英語所承載的西方文明,不論是華語或外語的能力,能夠擁有一個語言的能力就多了一個認識世界的管道。我想大家都普遍同意語言能力是很重要的,但我想強調的是語言能力用來「理解他人」的部份。「語言能力」的功能展現在兩個部份,一個是「理解他人」,一個是「表達自己」,然而許多人對於語言能力的渴望在於「表達自己」,而失去了「理解他人」的動機。你必須有內容的輸入,才能夠有產品的輸出,如果你只是空有語言表達能力,但卻沒有任何理解來自外部知識的能力,那你如何表達個人的思想、內涵?內容或外部知識的來源很多,它可以是書籍、電視、網路等媒體,也可以是家人、朋友、師長等個人。你要在第一時間知道Thomas Friedman的《The World is Flat》的內容,那麼具備英語的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當然,如果這是一個被市場看好的書,當原著發行時,華語的翻譯版本就會同步發行,因此具備華語的能力也相當重要。具備任何語言的能力都有助於為自己開啟另一扇窗,而當你透過不同的窗、不同的語言去看國際事務的時候,也就使你有不一樣的「國際觀」。華語有華語的國際觀,英語有英語的國際觀,每個語言都可以有國際觀,重點在於你必須有「語言能力」去認識國際。當然,若你具備雙語或多語的能力,那你更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國際事務,你的資訊來源也將更全面。 最後,我認為應該具有「世界公民」的認同。你認為你是什麼人,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認為你是正港的台灣人,那麼你對於台北的花博或日月潭的枯水期一定相當關心;你認為你是亞洲人,那麼日本核災發生,你不會只關心核污染是不是會漂到台灣,你會關心日本災後重建腳步,甚至提供台灣九二一地望重建的經驗,同時也關心泰國和緬甸的地震是不是人員安全無虞;你認為你是世界公民,你會關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利比亞戰爭,以及其它中東地區政局的態勢,你也會關心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和歐盟對於經濟較差的成員國的援助。作為一個世界公民,就會有對國際事務的看法,自然就會有「國際觀」。以此共勉,希望你我一起在國際社會成長!

Heart of Taiwan, Heart of Asia: NCNU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下面三個影片是為參加國立暨南大學校園影片所製作的影片,三個影片的是同一套素材,通通使用Kdenlive這個自由軟體剪輯,唯配樂和前面開場不太一樣。希望大家給我一些意見。 下面三個依序是從個人比較喜愛的,到最不喜愛的。最喜受的也是綜合最多人的意見,感謝各位網友的指教和建議。我盡可能地通通納入考量並製作出來了!

我怎麼看日本三合一(地震、海嘯、核災)百年浩劫

日本正經歷「生目睭不曾看過」的千年浩劫,我不是要落井下石或雪上加霜,不過我想正本清源,和大家分享我認為為什麼日本會遭遇如此浩劫。淨空法師曾說過:「貪心感招水災、愚痴感招風災、瞋恚感招火災、傲­慢感招地震。」如果,我們將日本這個國家視為一個主體,檢驗其過去相關歷史,可以發現是有跡可循的。 日本是一個漁業發達的國家,除了自身的漁業產量之外,包括遠洋和近海漁業,其自國外進口的水產品也是世界第一名。透過谷歌以「日本+漁業」進行搜尋,發現在這一次地震發生前夕,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正有相關新聞指出〈日本捕鯨受阻 卻是永續漁業的契機〉。這次日本發生地震之後,造成近十公尺高的海嘯(福島地區因喇叭狀的岸口地形,更有人說近十四公尺),誰知道是不是海龍王為魚子魚孫來討債。貪心在不同層面展現,貪財、貪色、貪吃…等。透過捕魚殺生來賺錢、透過A片來賺錢、透過進口水產品滿足口慾,貪心感招水災,或許海嘯是其形式之一。 「大東亞共榮圈」為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與政治號召,其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獨立」為號召,然而共榮圈裡的獨立國家卻是由日本軍隊掌控,這成為日本侵略亞洲的障眼名目。此外,日本也曾經有「脫亞入歐」或「亞洲白人」等民族或種族優越的情感。「一個人自視太高是謂『傲慢』」,日本的傲慢招感地震,似乎其來有自。 瞋恚招感火災,瞋恚指的是「忿怒怨恨」。我無意挑起族群對立,不過如果你還記得日本侵華的歷史,如果你記得南京大屠殺,如果你記得日本作為軸心國的成員,你就會發現這些發動戰爭的挑釁都是「瞋恚」的表現。廣島和長崎為此遭受了原子彈的傷害了,這次又遭遇核災。 「貪心感招水災、愚痴感招風災、瞋恚感招火災、傲­慢感招地震」,這一個星期內,日本連續遭遇了地震、海嘯、核災,四種能夠遭遇的災害都遇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然而前兩週才剛剛紐西蘭基督城才剛經歷地震,這下日本也地震了,怎麼分身也來不及解決這接二連三的災害。這還只是地震,從去年開始各地都遭不同的災害,美國、中國大陸的雪災;泰國、巴基斯坦、印度、澳洲的水災;俄羅斯、澳洲的森林大火…等不一而足。 災難發生了,是一定要去救的,不過更積極地來說,我們應該去避免災害的發生。從自身做起,從吃素開始,訓練自己的慈悲心,避免「貪、瞋、痴、慢、疑」如果能少一分貪慾,就能多一分慈悲心;少一分瞋恚,就能多一分寬諒心;少一分愚癡,就能多一分智慧心;少一分驕傲,就能多一分謙虛心;少一分懷疑,就能多一分對別人的信任。 最後,希望日本渡過難關,台灣藝人合唱了《Believe 相信愛》,日本藝人團體SMAP也將《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翻唱中文版的《世界上唯一的花》在網路上被下載的費用,全數捐給日本賑災用。下面分享兩首歌的連結: 《Believe 相信愛》 《世界上唯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