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個人觀點與評論

我聽《創意觀光》

  社會科學的變革,伴隨著典範(Paradigm)的轉移,舊的不一定會死去,新的卻似乎會更具吸引力。關於典範轉移的東西,如果自己讀書的話,會覺得很無聊,而且不會覺得有什麼重要,不過聽老師上課就會覺得很有趣而且重要,因為老師們通常就是典範轉移的見證者。又是「東南亞的旅遊管理」課程,這次講師講「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門外漢,很容易望文生義地認為,創意觀光就是把觀光弄得很有創意。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這其實是典範轉移的結果。社會科學的變革,大致上可以說經過以下典範:發展理論(development)、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永續經營(sustainable development)、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ics)。 發展理論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接受的典範,同時它也歷史最久的典範,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到現在都有其足跡,重點在成長(growth)有一條道路,總有一天低度開發國家會邁向已開發國家階段。依賴理論(dependency)也可說是在此典範下蘊孕的,用以批判發展理論,依賴的結果就是更需要依賴。它會成一個循環,在貧窮人口裡,就是「愚蠢→貧窮→痛苦→愚蠢」三者間循環;在中產階級裡,則是「知識薄弱(intellectual weak)→心靈失落(spiritual lost)→文化無根(cultrual rootless)→知識薄弱」三者之間循環。這樣的路線,被認為是西方化的路線。於此典範下的觀光,就是「大眾觀光」(mass tourism),其追求觀光客的成長,認為有一個隱形的手會調節,而造就發展,其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糟。發展了誰? 替代性方案(1980)只有兩個成功的例子,是印度和南韓,但這個要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就是要怪怪的,原因不明。發展有利基(niche)的旅遊,針對少數特定的群體。這個錢太少了,而且對環境仍有一定的壓迫。 因此後來又有永續經營(1990),永續經營仍想要發展,不過它建立在成長和對話(conservation)的基礎上,需要協同社會責任(CSR, collabration social resposbility),必須具有三個要素:對話(coversation element)、教育意義(educational element)、當地人參與(people participation)。發展了誰?似乎都是財團或公司。不過,也有不少社區(CBT, community based tourism)在此典範下開始永續經營,然而同樣的經營模式無法複製到另一個社區,因為每個社區的脈絡不一樣。 最後這個創意經濟(2010)來源不明,因為它非常新穎,有人說和蘋果的賈伯斯有關。它首要任務在尋找文化資產(cultural assesets),它可以是任何東西,阿公、阿媽、阿伯、阿嬸都是,然後從其中發掘知識、想法、技術,以產生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s)。比較利益具有以下特性,它只有唯一、它很難找、它是很個人的、它可以賣錢。要注意有一個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這些人想要的是體驗(experience),同時注意到女性地位的改變(change in the status of women)。講師,是個女人,對於這個「女性地位的改變」不屑一顧,他說整份報告書有150幾頁,光這個女性地位的就寫了18頁,但在泰國,人妖、變裝癖、同性戀等等就是生活一部份,沒啥新奇的。移動不再是要逃離什麼東西,而是要追尋某個東西(a moving toward something, rather than away from something),追尋那些漂亮(beautiful)、獨特(unique)、道地(authentic)的東西。會開始尋找更深層的旅行的意義(陳綺真!?),趨向個人,以往崇高的文化(high culture)將走向平民文化(popular culture)。那麼,在創意經濟下的創意觀光要賣什麼?賣體驗。 下週,我們班就要到清堪進行關於創意經濟的作業。老師和講師都會一起去,我相當期待這個涼涼的旅程。

我聽《創造旅遊品牌》

  又是「東南亞的觀光管理」,這週是學長來專題演講,講的是「創造旅遊品牌」(Creative Tourism Brand)。品牌用在市場傳銷上,會傳達某些訊息,這個過程我們稱為「傳播」(communication),重要的不是你說什麼,而是消費者接受到什麼。何謂「品牌」?「品牌」和「牌子」有什麼不一樣?隨便拿起手上的筆,你都可以看到上面有個「牌子」,你會說它是「品牌」嗎?如果你從小到大,忠誠地使用它,不論在哪裡都只買這個「牌子」,那你大概就會說它是「品牌」了。它擁有人給它的價值,它就是「品牌」。這樣會讓顧客再回流的特質,使成就「品牌」變成每個牌子都想要達到的境界。 LV之所以是品牌,因為包包不是用來裝東西,而還有別人看待背這個包包的眼光;星巴克咖啡就算喝完了,還是要把杯子留下來,因為這樣別人會知道你喝的是星巴克。這就是品牌。 各個國家、地區也都致力於將自己的地方打造出品牌。最成功的旅遊品牌非「我愛紐約」(I LOVE NY)莫屬了,這個品牌從T恤、包包、吊飾到歌曲,它既是口號,還屬於每一個遊客。那麼,東南亞各個國家的情況呢?除了馬來西亞一直使用的是「Malaysia, Truly Asia」外,幾乎其它東南亞國家都換過或再補強其品牌。 學長認為新加坡的品牌打造最值得介紹一番。新加坡使用「UNIQUELY Singapore」五年,最近換成「YourSingapore.com」。過去的旅遊品牌都在強調自己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而新加坡也理解自身不是一個觀光資源豐富的地方,所以由觀光客來自己定義新加坡,其官方網站也提供能夠相當客製化的旅程。 當然,旅遊品牌的建立和直接能夠帶來的觀光客也不盡然成比例。有些國家如美國、泰國,就算不做什麼,也是會有一堆觀光客。一份由Bloom Consulting於二○一一年進行調查,其中前二十五名的國家品牌中,第一名是美國,中國大陸第六名,泰國第十名,香港第十一名,唯三的非歐亞國家就是澳洲、埃及和墨西哥。總共約有一百五十幾個國家/地區參與評鑑。不過沒有台灣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香巴拉》(ชัมบาลา,Shambhala)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香巴拉」,只有自己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香巴拉」。今天是電影日,我當然要再看一部電影,今天看《香巴拉》(Sambhala),開頭仿擬《斷背山》,它的海報也有點《斷背山》,就是兩兄弟一起去西藏旅行的故事,但他們兩個不是同性戀,都各自有女朋友,而且都是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有人研究指出泰國的鬼片都不會是莫名奇妙、無來由的恐怖,它會有因果關係,善惡到頭終有報。我覺得其它電影也都有因果關係的蛛絲螞跡,這部《香巴拉》就是如此。五戒中,有不殺生、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和不偷盜五戒;其中不邪淫和不飲酒在此電影中運用最廣。犯邪淫戒的人,會妻離子散,孤單終老;犯飲酒戒的人,會愚痴而遮蔽了智慧。 兩個難兄難弟同遊西藏,阿悟(Wut),一個為了生病的女友遠赴西藏,希望將功德迴向給女友早日康復;阿挺(Tin)一個從女友過世後,意志消沉,成日喝酒尋歡,連父親過世了都不知道。阿悟和阿挺就在西藏導遊的帶領下,去尋找香巴拉。最終,阿悟的女友還是過世了。阿挺也知道了一些「真相」(放在下一段,有雷慎入,不過循因果關係是有跡可尋的),最後留在西藏三跪一大禮拜地朝山。 只要阿悟不邪淫,不和朋友妻睡覺,就不會引來阿挺殺了女朋友的果。只要阿挺不飲酒、不沉迷毒品,就不會產生幻覺而犯了不可彌補的錯誤。 除此之外,電影還有一些有趣的地方和大家分享:電影裡頭的兩個外國人,西藏導遊和外國女朋友都會講泰語;男主角阿悟使用的是hTC的手機;從成都到西藏開車約要十六小時,時有土石流,路況不穩定,但相當漂亮值得一生一遊。可能不會是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不過西藏人也要求泰國人阿悟和阿挺要「慢慢來」(心冷冷)地去過人生。

我看《回聲星球》(เอคโค่ จิ๋วก้องโลก,Echo Planet)

  這似乎是個家喻戶曉的長期行銷策略,在泰國,每個星期三去看電影會有優惠。從去年開始,我一直把這個放在心裡面,但總沒有機會實現。這個星期三,我先查好了場次,還預定看兩場電影,在去上課前看11點30分的《回聲星球》(Echo Planet),然後晚上回家後再去看《七》(Rak 7 Pee, Dee 7 Hom)。兩部電影都是泰國電影,前者還是三維動畫電影。票價分別是170泰銖和100泰銖,晚上那一場因為片子有問題,所以電影院就給消費者一張之後再來看的消費券,價值180,可以選任何時刻、任何電影來看。因此,後來只看了《回聲星球》。當我只看《回聲星球》的海報(我忽略所有文字)時,我覺得那只是一個騙騙小孩子的動畫片,但看完之後,我覺得它深具教育意義,不只對小孩子,連大人都是如此。那裡有個虛擬的國度叫「資本聯邦」(Capital States),可能是暗指美國,因為對抗因為全球暖化所招感來的「火鬼」,決定發射「冷炸彈」來以暴制暴。這樣愚蠢的方法,我知道是行不通的,在泰國北部的高山族,諾娃(Norva)和朝杯(Jorpe)也知道行不通,唯獨聯合國的代表們就是不懂,總是要到事情到難以捥回時才覺醒。這個「火鬼」就是我們平常一直生產的二氧化碳把它給養大的,只要我們停止餵二氧化碳給火鬼,它自然就會消失了。高山族的阿媽說得好:「當自然環境改變,人們也要開始改變。」但也不是每個小孩子都能像諾娃和朝杯這樣,男主角山姆(Sam),這個來自美國的童子軍就認為科技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我的第一次三維電影體驗就獻給了《回聲星球》,如果我說這個電影擁有夢工廠或皮克斯的水準,似乎有點誇張,畢竟我也不是電影場景或影像處理的專家。不過,我也看了不少電影,故事好不好,配樂感不感動,總能略說一二。我很喜歡這個電影,它的故事和配樂都讓人回味再三。我也開始期待下一次的電影日的到來。

我聽《利用『觀光行銷』來吸引觀光客》

  今天是第一天在法政大學上課,上的是「東南亞的觀光管理」(Tourism Management in South East Asia)。一開始上課,老師大概花了十幾分鐘和同學們討論期末旅行的時間。碰巧這週是專題研討,老師邀請了學長助教進行講題為「利用『觀光行銷』來吸引觀光客」(Attract Tourists with “TOURISM MARKETING”)。下面簡單摘要:何謂「觀光行銷」(Tourism Marketing)?觀光,是「旅行」+「休閒」,是一個找快樂的過程;行銷,即市場,即有買方,有賣方,交易的東西可能是商品,可能服務。如此,將「觀光」和「行銷」拼起來,對於「觀光行銷」應該就八九不離十了! 行銷或者市場,從商品開始演變的。一開始,人們生產出多的東西,而後能夠到市場去交換。接著,人們使用各式銷售技巧讓商品順利售出。最後,就是依照顧客要求,量身打造其會購買的商品。行銷學裡頭的4P, 同樣能夠被應用到觀光中,4P就是產品(product)、產地(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其中,在觀光行銷中,產品和產品彼此關連,因為當我們在行銷一個產地或地方(place)時,這個地方也就成為產品(product)了。它可以是實體貨品,也可以是服務或想法,這些構成值得親身經歷的體驗,自然就會有人到訪了。例如:到寺廟去,聞到香、燭,就是一種體驗;到瀑布去,體會一種沁涼的快感,絕對是和在家裡洗冷水澡不一樣的。 我們可以這些地方分為幾類:有趣的建築(新加坡的魚尾獅、馬來西亞的雙子星大廈)、歷史古蹟(馬來西亞的麻六甲、柬埔寨的吳哥窟)、文化設施(新加坡的金榴槤國家劇院)、宗教場所(馬來西亞的粉紅清真寺、菲律賓的教堂)、特殊街區(越南的36行)、公共廣場(泰國的皇家田)、散步路線(緬甸的烏本U Bein橋)、自然山河海(越南的下龍灣、汶萊的象鼻猴)、紀念碑(寮國的凱璇門)或交通運輸系統(泰國的嘟嘟車)。另外,在特殊時節的節慶活動,也是可以作為行銷產品的成份。 關於觀光產品的分析,可以分為核心產品、支持性產品、生活性產品。核心產品包括:觀光景觀、文化(和非營利)景觀、歷史遺址(或紀念碑)、娛樂設施、運動設施、購物;支持性產品包括:紀念品和套裝旅遊、餐廳、住宿、交通、其它;生活性產品則包括:街道(人行步道)、非物質遺產、指標、建築、商站、安全、人員、公園和路徑。 觀光客行為的分析來自幾個因素,可由社會性、技術性、經濟性、生態性和政治性等因素來看。這些因素的分析有些以群體、文化圈為單位、有些以國家為單位。 講者先印製投影片給大家,而且泰文和英文常常有參照,所以上起課來不敢說百分之百吸收,但七八成也是沒有問題的。

花蓮的六月天

這個六月天,我造訪了花蓮兩次,一次是和普天精舍的師兄去花蓮的光復鄉,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師兄送最後一程,另一次是同水沙連行動辦公室的夥伴到豐田鄉的牛犁社區「共學」。在這樣短暫的時間裡,我密集地造訪花蓮,我必須說,花蓮真是個美麗的地方。可能是因為它很遠,在能夠親臨之後,會有一個「近/褻玩」的美;也可能是它本身就散發著一股因為眾緣和合的美。總是由一個人開始,因為有惟覺師父,所以有中台禪寺;因為有顧瑜君老師,所以有五味屋;因為有楊鈞弼理事長,所以有牛犁社區。 有了中台禪寺,世界各地的信徒,能夠回歸自性之家。在師兄弟有難的時候,我也會義不容辭地前往翻過中央山脈,從南投到花蓮,從魚池到光復,去參加告別,去為師兄誦幾部金剛經。以期待師兄一路上堅定這念心,不必害怕。 有了五味屋,那些在主流價值中不被認可的孩子們,也能夠有個發揮所長的地方。就像那些因為在新竹貨運運送過程中而折損的家具,我們不需要將破損的家具補救成原先的家具,我們可以讓它適性地改造,變成另一項有價值的器具。五味屋透過二手物品的蒐集和販賣,讓小朋友們喜歡在這邊流連,社區居民們也喜歡在這邊流連。 有了牛犁社區,原本鄉長要管理的大範圍面積,經由社區形式的再組,變成另一個可運作的單位。將原先華人社會最基本的概念「家庭」推廣成「社區」,一個社區就像一個家。再輔以傳統價值如:仁、義、禮、智、信,使社區凝聚。從每個小家庭,父母引領小朋友讀經開始,進程至登記在地古蹟以及欣賞自然環境。人、物、自然和諧共存,使這裡成為一個桃花源。 說是眾緣和合,當然不限於一個人,這背後肯定還有許多人支持,才能成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殊勝功德。因為惟覺師父的大願心,所以信徒們捐款蓋寺,莊嚴道寺,讓佛法得以廣佈,淨化社會;因為顧瑜君老師認為不應該只有一個衡量成就的標準,所以每個小孩子都有其特殊的地方,也不需要死板板地依計劃行事,五味屋就在走一步是一步的情況下,使得每個人加入其行列;因為楊鈞弼理事長認為「家庭」是社會運作的重要核心,原本只是幾個家庭間的聯誼卻造就了整個社區的凝聚。帶頭的人起示範作用,而跟隨的人使其作用更加擴散。 作為領導時,我們應該堅定信心、莫忘初衷;作為跟隨者時,我們應該發揮所長、盡心盡力。如此,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能同沾法益,一起往好的方向前進。

《椰仔》這個《小孩不壞》

昨天台灣經歷了一場大豪雨,因為梅雨季來臨,加上某個啥氣流,使得台灣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於是,今天許多縣市都發佈了停班或停課的公告。早上還陰雨綿綿,下午太陽就探出頭了!在這暴雨襲擊台灣期間,我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公視人生劇展的《椰仔》,另一部是新加坡電影《小孩不壞》,兩部電影都很好看,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兩部電影都有許多語言交織在各個角落,在《椰仔》裡,閩南語、華語、泰語交錯地被使用著;在《小孩不壞》裡,華語、馬來語、英語、華人方言也被廣泛地被使用。這大概是我們看美國好萊塢電影很少發現的,往往有個華人或韓國人在電影裡頭,講個華語或日語,出現的鏡頭秒數一下子就可以計算出來了!好像華語、日語或其它非英語的語言,出現在好萊塢電影,是多麼大的榮耀似的。 我認為這些語言被使用的時機是有玄機的,通常我們在感到自在的時候(comfort zone),我們會說自己熟悉的語言;而有一點點偽裝或社交時,我們會使用自己能夠使用,但卻是對方比較熟悉的語言。 在《椰仔》裡,椰仔要用「騙話」,把泰勞騙出來的時候,必須使用華語;而泰傭在面對椰仔時,認為其是可信賴的人之後,也就更自在地使用泰語。在《小孩不壞》裡,小孩子們都是自己最擅長的語言,不論是華語或英語在溝通,而且全程沒有任何轉換;但大人們的語言使用就很多樣了,裡頭那個劉老師也說:「只要摸清楚那些學生使用的語言就可以了!」這個絕對不是只是功能性地能夠講英語或華語,而是具有社會性的語言,不只是字面上的意義,還有屬於某個階層、某個文化、某個思想的語言。 在我看來,椰仔的泰語就少了很多泰語中表現禮貌的語尾助詞,當他大量地用泰語談話時,也比較像是背劇本,而少了點游刃有餘的感覺。手機行的老闆、私娼寮的老鴇、警察,每個人都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在他們使用泰語的時候,也多少透露他們對外籍勞工的態度。 相對的,看新加坡電影時,其能被我閱讀的空間就少了點。因為新加坡不是我熟悉的環境。我不是說那個物理上的高樓大廈,因為我從馬六甲搭巴士到新加坡下車的地方,過馬路的時候,覺得相當熟悉。我造訪過新加坡四次,時間都不超過三天,但你很容易就能喚起那個街頭的記憶。我指的是,那個環境影響人之後,人所說出來的話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我無法用台灣人會使用的語助詞、句法去猜測這個人想表達的立場或態度。因此,看新加坡的電影,更多的是學習、思考。 兩部電影都很好看,不過《椰仔》只在公視播過一次;《小孩不壞》是梁智強繼《小孩不笨》系列之後的作品,具商業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在youtube上能夠看到。請鍵入關鍵字。

我聽《華語教師的國際化與專業化》

暨南國際大學的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在這學期末舉行了一連串的專題演講,講師內容堅強,包括:「敢」動教學的朱文宇老師、台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前所長信世昌老師,以及透過語言研究實現人文關懷的鍾鎮城老師。先前聽了信世昌老師的《華語教師的國際化與專業化》,和大家分享心得:信世昌老師有一個華語推廣的夢想:想像一下你在過海關的時候,海關人員和你講華語;購物的時候,售貨員用華語向你介紹;瀏覽網站的時候,都有華語版。這是「夢想」,可能十年、二十年可以實現,也可能永遠不會實現。但是抱著這樣的夢想,是使華語老師一直、一直堅持下去,而不會覺得工作很無聊的激勵。 華語教學的內涵是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之教學,其對象是外籍人士及海外華裔。如果我們把本國人的語文教學當作「1.0語」教學,而外國人的華語教學當作「2.0語」教學的話,當中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回國僑生,可以「1.3語」教學;海外人母語社群,如馬來西亞可視為「1.5語」教學;海外華裔,如林書豪或美、日、韓華裔,則為「1.7語」教學。「華語教學」絕對不是本國人的語文教學,理想上是2.0的華語教學,但對於1.3、1.5、1.7語,華語老師都有較容易跨入的能力。 台灣對外的華語的推廣有一些現實,它面臨必需和英語爭第一外語地位的困境,也面臨中國大陸孔子學院的競爭。華語不像英語,有許多國家在推廣,不僅英國、美國在推廣,新加坡、南非也在推廣。我在詩力諾寺學校服務,裡頭的外籍老師,來自奈及利亞的老師,也是推廣英語。甚至連台灣自己也在推廣英語,甚至透過法律規定學校科目必學英語,台灣並沒有英國殖民的歷史,卻也在推廣英語!日語和韓語對外推廣時,似乎沒有這些阻力和競爭,因為日本推廣日語,南韓推廣韓語都是唯一國家,不過哪天北韓若開放了,南韓也會緊張了! 大陸的華語老師若有機會到國外去,拼了命地想辦法留在國外;相反的,台灣的華語老師或整個華語教學圈子,仍舊將華語教學停留在外派的機會,而不是爭取正式的教職,甚至兼課。少了那麼一點點的冒險患難的精神,也少了那麼一點點刻苦耐勞的堅持。更重要的是,整體社會少了國際化的方向,新聞整天都播些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事兒。在香港,雖然電視台不多,就十幾台,不過轉一圈之後,大概也能知道國際上的大事了;大陸還比台灣更國際化。同時,大陸人求知若渴,除了透過層層關卡才進到大學窄門,個個是菁英中的菁英外,由於資訊相對不流通,大陸學生對於掌握知識的老師也就更積極地求教,抄下有用的書籍。 華語老師必須具備有以下專業:第二語言教學法、漢語語言學、發音和國文能力。也應當有以下素養:跨文化的素養、任外語的能力、國際觀(海外經驗)、和國際人士互動的經驗、善於表達與溝通、知己知彼(大陸)、敬業與韌性。

《時時刻刻》都要請客吃飯

「要有人死亡,才能對比、映襯出另外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我們似乎都為人而活,而很少為自己而活。更多時候,女生為男生而活;或者,男生需要女生才能生活。剛剛看了《時時刻刻》(The Hours),和大家分享心得:男生很容易就可以討女生歡心。在一九二三年時,維吉妮雅吳爾芙被先生和醫生鑑定為患有精神疾病,於是先生從倫敦搬到鄉下給妻子養病。然而,妻子喜歡都市的生活,向先生吵著要搬回倫敦,先生答應妻子後,維吉妮雅就屈服了;在一九四九年的時候,蘿拉布朗原本要自殺,後來為了小孩、為了先生,仍活下來了。小孩只要說一聲「媽媽,我愛你」,媽媽似乎也能夠釋懷了;二○○一年時,克勞麗莎為了深愛、摰愛卻病痛、愛滋病纏身的前男友舉辦了派對,只要男主角在派對現身,就足以讓克勞麗莎高興好一陣子了!男生討女生歡心是多麼容易辦到的事情! 在不同時間、不同人身上進行了好像一樣的事。其中,「辦派對」似乎是和我國國情不一樣的。中國人喜歡熱鬧,最熱鬧的時候大概就是結婚或祝壽的時候。但平常生活中,似乎少了一點西方社會隨時能夠「辦派對」的名目。我和老爸也覺得辦派對很有趣,可以想一些菜單、飲料、音樂啥的,而且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 男生為自己活,天經地義;女生為自己活,被鑑定為神經病;女生為男生活,自己成了神經病;男生為女生活,………。不管男生女生,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管為自己活或為別人活,都是可以很有趣、很有意思的人生。 前天,剛剛也看了中國大陸人民代表之一,池莉,在香港國際書展時的演講,主題是「語言」。他說,我們對國外知名作家的作品瞭若指掌,因為它們具有基於基督教的普世價值,如寬恕、愛…等。華人作品卻少有能夠成為人們所共同記憶的東西,如果有一部最接近的作品,那大概就是金庸的小說了,因為它奠基在中華文化的仁、義、道、德…等。同時,池莉這個既是醫生也是作家的角色也提醒我們,他從基因遺傳的角度來看,男性的確負責了人類遺傳的特徵,這是女性所做不到的。我想這不會只是中華文化的陰影,更多的是貼近了男生和女生本來就註定的業力。 池莉於2011年香港書展的講座:

我聽洪敏秀講《移民與攝影: 以北美華裔照片為例》的演講心得

如果有人問你上面那個是什麼東西?你會回答什麼?那是一張「照片」?那是一個「杯子」?那是一個「有杯子的照片」?剛剛中午的時候,洪敏秀進行了《移民與攝影: 以北美華裔照片為例》的專題演講,我覺得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心得。 照片,既是「照片」,也是裡頭的東西的「再現」。過去,我們透過說書人,進行知識的傳承或傳播,那是聽覺的時代;慢慢演變,印刷術的發明和人們視字率的提高,我們開始透過文字大量地傳播;也透過圖畫或照片來描寫真實的東西。這是一個視覺佔據我們感官的時代,照片有其魔力,更甭提影像了。 照片和圖畫不同在於,照片可以以近乎真實的捕捉把畫面保留下來,而圖畫則包含了更多創作者本身的想法、技術等屬於個人的資產。由於照片的近乎真實,所以當它有詮釋空間的時候,也就更容易說服別人。我們不會在填個人資料時,使用漫畫的頭像作為大頭像;如果老師的個人檔案網頁出現的頭像不是本人照片,會讓人覺得這個老師很難搞。照片就是有這樣的魔力。 照相技術的發明,曾經被用來記錄原住民的生活,也被用來丈量山川。從這個地方看來,權力或國家似乎也透過照片來介入許多領域。而我們也可以發現照片從一開始「記錄」的作用,也被作用於「對抗」。有人說攝影可以記錄,它也可以是武器,用來掀發不為人知的秘密。 但是,照片越拍越多,若沒有好好整理就只是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要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或資訊)變成知識怎麼辦?資訊和知識的差別在於有整理和沒整理,可是要怎麼整理?「分類」是個好方法。我們花很多時間在找尋適當的分類,許多照片可能可以被分到很多個分類;我們也常常在創造分類,有些照片之多,足以另起一個分類。這好像是科際整合,一個學科裡頭的知識或詞彙無法滿足一個現象的詮釋時,使用另一個學科的知識似乎就能夠解決原先現象的問題了。 每次我在為部落格文章下標籤時,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常常想要新增標籤,但是這就代表先前所建立的標籤系統(知識體系)是不足的,有一種自己在否定自己的感覺。如果新增了某個標籤,但後續又沒有適合該標籤的文章的話,那這樣的文章就不足以以標籤來標註之。還好,我們現在有搜尋引擎,我想將資訊整理成知識的目標在於快速地檢索,既然有了搜尋引擎了,就靠搜尋引擎來找資訊或知識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