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送氣/不送氣;陰平、陽平、上、去;最小對立體

 任何語言其實都是會送氣的,不過依氣流送出的強弱則可以分為「送氣」和「不送氣」,這並非真正地說是絕對送氣或絕對不送氣,只是強弱的差別而已。「送氣」的聲母僅在塞音和塞擦音發生,華語中有六組是相對的不送氣和送氣的,包括:b/p、d/t、g/k、j/q、zh/ch、z/c六組,值得注意的是,若受阻部位越前面,則送氣量又更大,例如p就會比k的送氣量大,氣流較強。   華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趙元任透過五度記調法來記錄華語的聲調,見上圖。平常我們說的一、二、三、四聲,則分別對應到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入聲通通歸到前面幾個聲調中了。依上圖所示,陰平是55,陽平是35,上聲是214(在大陸可能是2114,三聲可能會比較長),入聲是51。上聲是四個聲調中,聲長最長的,所以和後面的聲調搭配就會有變調的情況,和上聲後面接非上聲(陰平、陽平、去聲)時,上聲只會剩下21,又叫「前半上」;上聲和上聲相接時,前面的那個上聲會唸24(後半上),再接後面一個完整的214。三個字的時候,就得看詞斷在哪裡了,是「總統/府」(14-14-214)(陽平-陽平-上聲)或「米/老鼠」(21-14-214)(半上-陽平-上聲)。這樣子的歸納是試圖將之規則化,只要遇到題目時,照著語感唸唸看,也可以馬上判斷。   最小對立體或稱最小差異對(minimal pair)在音韻學中,指的是在某個語言中一對字詞,這對字詞的音韻元素,例如語音、音位、聲調、時位(chroneme),只有一處相異,而有不同的詞意。這個概念可以用來說明某語言中,兩個語音構成兩個不同的音位。例如:「八」和「怕」為不送氣和送氣的聲母和相同的韻母組成。

我讀《Logic of China-ASEAN FTA: Economic Statecraft of “Peaceful Ascendancy》

冷戰後,東亞地區的經濟和政治秩序都產生了莫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大陸的崛起。中國的崛起可以歸因於以下幾個因素:中國持續且穩定的經濟成長;日本相對衰退;公元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美國對所謂的「恐怖」主義宣戰,包括對伊拉克的重建工作和來自北韓的挑戰。中國經濟版圖的擴張被視為是一個機會,加上貿易自由化的推動,東協把握這樣的時機和中國大陸發展關係。   「區域主義」(regionalism)是傾向創造或擴張區域貿易組織或協會的政治動作。大多數開發國家和已開發國家都屬於一個或以上的區域整合協定。以下是五個不同程度的整合,由淺到深包括: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PTA)、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和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其中,歐盟可以說就是經濟同盟了,其包括賦稅和匯率都有一套的策略。北美自由貿協和東協則相對弱,僅以「自由貿易」為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協定都排除了敏感項目:農業。   整合在一塊兒,到底有什麼好處?其主要可分為政治和經濟兩組理由。政治理由如下:為了區域和平;團結小國以提高份量;為了制度化地改革;擴大利益;使跨疆界的資源或建設如河流、漁場、水力、鐵道得以合作開發。經濟理由如下:在世界貿易組織在杜哈回合談判未果之後,各區域間的合作就從原先老二的地位成為首要的地位了;這也是政府可以從中穫利的地方,因為若到國際間,政府恐怕招架不住;小國參加區域協定具有防衛性的必要。   僅管中國大陸為東協各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但它的重要性比不上台灣或南韓,中國大陸作為生產國,其主要出口國家為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理應才是中國大陸應該追求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對象。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中國大陸和東協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但似乎不是為了「經濟」,而另有一些「非經濟」因素。   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是過去常常被提到的名詞,其將以較開放的方法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是武力(statecraft,經世致用),因為過去的酬庸或制裁似乎都沒有用。。中國大陸展現「和平崛起」的策略有以下方面:抓住全球化的起勢;創建和平(蹈光養晦)的態勢;具體展現就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台灣提供經濟誘因取代飛彈,且更積極地參與區域事務,例如啟動北韓核武的六方會談;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加強區域內的關係,並稀釋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我們可以如此理解「和平崛起」大概會是中國大陸長期發展的策略,而全球化的趨勢正好讓它搭上這班列車。   那麼,東協又為什麼要和中國大陸有自由貿易協定呢?第一,東協各國的力量太小,無法獨自和中國大陸談判,團結就能增加份量,集中資源對外;第二,東協各國都因為中國大陸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看好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第三,東協國家認為和中國大陸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助於加速自己的整合。然而,這樣的自由貿易協定必然也引來一些問題。   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和其對全球的影響,應該被整合進國際社群中,這不只是經濟上的成功,也會是政治上的成功。

《新加坡的國際觀》一(by薄智躍)聽講心得

我們會希望自己有「國際觀」,但常常每個人對「國際觀」的理解和定義是不一樣的,姑且先將「國際觀」定義為對國際情勢的觀點或看法,我們將新加坡視為一個主體,假設新加坡是一個有國際觀的國家,那麼它的國際觀大概都是來自己於李光耀。今天聽了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薄智躍老師的《新加坡的國際觀》,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   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獨立時,當時李光耀第一次要到國會開會的時候,駐紮於新加坡的一個軍旅(馬來西亞聯邦的軍旅)的旅長打電話給李光耀說要「護送」(押)李光耀去國會,李光耀大概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理解新加坡這個國家是幾乎沒有軍事武力的國家。那時候,新加坡找了印度和埃及來訓練新加坡的軍隊,但都遭婉拒,後來是和以色列以讓以色列於新加坡駐商貿辦事處為交換條件才找到人來訓練軍隊。在這樣小的國家,新加坡的軍隊常常是往美國、台灣、澳洲或紐西蘭進行軍事訓練。在當兵的時候,就有班長參加過中華民國國軍和新加坡軍隊命為「星光」的聯合演習,據說新加坡軍隊的乾糧很別緻,台灣兵很愛,但是新加坡兵吃都吃膩了。   在這樣的局勢下,新加坡的軍事策略有三:一、「毒蝦米」,蝦米雖小,就算被吞了,肯定也不讓你好過;二、「魚群」,找人結盟,例如:和馬來西亞、英國、澳洲和紐西蘭的五國聯盟、東協或聯合國;三、「大魚」,找美國來嚇人,讓美國在新加坡停航空母艦。(越戰時,新加坡就讓美國作為基地,感覺越南和新加坡,有點像現在利比亞和義大利哦!)   新加坡靠李光耀的領導,在國際舞台上,一直有一席之地。檢驗其公元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以英語對美國人的演講中,大概可以推測目前新加坡對國際情勢的看法。李光耀以夫子教小孩的感覺,對聽眾說中國大陸在共產黨建政六十年時的閱兵,展示了強大武力,並警剔美國回到亞太地區以求「平衡」。

《新加坡的國際觀》二(by薄智躍)聽講心得

從不同的角度看中共建政六十年的閱兵,會有不一樣的詮釋,李光耀看到一堆新武器,而感到威脅,正如新加坡獨立之初,聽到要「護送」的電話,便起了憂患意識;台灣媒體看到的閱兵是鏗鏘玫瑰的女民兵方隊;新加坡網友看到的同樣是女民兵,不過焦點在中國籍的張元元於取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後,仍參加報效祖國的女民兵。 看看鏗鏘玫瑰如何讓人印象深刻:   中國共產黨對李光耀這樣的言論沒有多說話,反倒歡迎任何國家(暗指美國)參與亞太地區的活動都應該為和平服務,以求穩定和繁榮。可以來,但不能搗蛋!美國對此,透過歐巴馬造訪東京時說明,美國為太平洋國家;全球化下,權力並非零和遊戲,彼此是有合作、有競爭的。美國不會扼止(contain,據薄智躍說,這是有含意的詞,不同於先前李光耀用的平衡或balance)中國的發展,而要與中國合作。若我印象不錯的話,今年初,歐巴馬對美國國會的談話中也提到中國,其稱道中國發展清潔能源和高速鐵路的正確性,但隨後又暗有所指地提到美國的民主價值不會任意徵收土地或迫遷(這是美國國會議員起立鼓掌的段落之一)。   新加坡是個小國家,但因為有李光耀這樣大的嘴巴,因為他喜歡議論天下大事,這也使得新加坡在國際具能見度。其把中國經濟的崛起視為難得的機遇,但對於中國的軍事武力仍感到威脅。美國的外交部長希拉蕊在越南參加「東協區域論壇」時說南中國海的也是美國的利益所在,當時中國的外交部長楊潔篪馬上瞪了新加坡的外交部長,他肯定覺得芒刺在背。   不過,我想東協不會是由新加坡一個國家說了算,新加坡說有「東協共識」,但用腳頭屋想就知道,歧異度如此高的東協怎麼可能有那麼多「共識」。薄智躍認為新加坡在東協就像小馬拉大車,大概當不了帶領的頭,不過可以有協調的角色,畢竟印尼還是G20的成員呢!陳佩修則認為東南亞國家的領袖們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印尼有蘇哈托、泰國有塔克辛、馬來西亞有馬哈迪,如果東協是一個人的話,新加坡可能就是腦袋,可以設定議題,提供智庫,現在許多進行東協研究的人仍必須先讀新加坡所生產出來的研究,印尼可能就是身體或四肢了!

「的」、「得」、「地」傻傻分不清楚

「的」、「得」和「地」是三個很容易混用的字,中華民國教育部甚至要打算讓「得」和「地」不區分,但我認為這樣有害於文句的理解,所以我想還是要求寫正確的字以表達正確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區分「得」和「地」的重要性,並蒐集一些即使是記者都可能犯錯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三個「de」的差別和用法如下:「的」,使用於所有格、形容詞,所以後面接名詞;「得」,前面接動詞,後面接修飾「得」前面的副詞;「地」,前面接副詞,後面可以加動詞或子句。如果句子完成了,可以發現都符合上述的規則,但如果不知道規則時,就很容易因為「方便」而任意使用,以至於誤用。 例一:他高興「得」跳了起來例二:他高興「地」跳了起來 以上兩例用不同的「de」,也分別表達了不一樣的意思。例一的意思是,他是如此高興,好像跳起來一樣;例二的意思是,跳起來的時候是高興的。用不一樣的「de」就有不一樣的意思。下面提出一些記者誤用的例子: 例三: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的太厲害了。 連結正確: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得太厲害了。 例四:佳濱比較疑慮地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連結正確:佳濱比較疑慮的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例三和例四都是和「的」有關的誤用。 例五:我关心地更宽泛一点。 連結正確:我關心得更寬泛一點。 例六: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地太早。 連結正確: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得太早。 例五和例六則是將「得」用成「地」。 例七:为了能使设计人员更加准确得运用色彩。 連結正確:為了能使設計人員更加準確地運用色彩。 例八:你不太能准确得掌控它。 連結正確:你不太能準確地掌控它。 例七和例八恰恰與例五和例六相反。

我讀《ASEAN and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二

公元一九七七年,東南亞國協領袖首次對外包括澳洲、日本和紐西蘭等國進行部長級的會議,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階為東協和十個國家(ASEAN+10)進行閉門會議,進行了包括國際經濟、政治和安全議題的對話;第二階段,則分別對各國開會,檢視東協與各別國家雙方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兩次取消和東協對話的機會,第一次因為美國涉入中東議題,第二次因為緬甸有袈紗革命而美國不願加入對話。   東協最廣為人知的關係,就是和三個國家(ASEAN+3)中國大陸、南韓和日本的特殊關係,其致力於將東南亞和東北亞連結起來,更將東亞願景團體(East Asian Vision Group)制度化,以及授權東亞研究團體(East Asian Study Group)進行東亞願景團體對東亞自由貿易區(East Asia Free Trade Area)進行可行性的研究。這也大致和馬哈蒂於公元一九九○提出的區域整合概念相呼應,東協加三最後希望成立東亞經濟圈(East Asia Economic Group),這明顯地是排除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當然,並非所有國家都想要建立東亞經濟圈,日本反對之,因為日本害怕中國大陸會主導;印尼反對之,因為這個組織排除了新成員加入的可能。   此外,有兩個會議是歐洲和亞洲建立關係的會議。一是東協和歐盟的部長級會議(ASEAN-EU Ministerial Meeting),一是亞歐會議(Asia-Europe Meeting),前者是歐盟認同東協的地位,並由此開啟了和亞洲的對話,後者對歐洲而言則是無法參加亞太經合會(APEC)的平衡點。   其它跨區域的連結有亞洲合作對話(the Asian Cooperation Dialogue)、孟加拉灣倡議(Bay of Bengal Initiative for Multi-Sector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湄公河恆河合作(Mekong–Ganga Cooperation)、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The Indian Ocean Rim-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次區域的框架則是在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ement Bank)的推動下,希望在東南亞區域內結合各國原料、技術、資源以求共同發展,這必需透過基礎設施的發展、合法的框架以及提供對區域投資的誘因。這樣的次區域框架包括兩個金三角、兩個區域: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廖內、柔佛和新加坡)金三角(IMS-GT or SIJORI);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金三角(IMT-GT);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東亞成長區(BIMP-EAGA);大湄公次區域(GMS)成長區。於湄公河流域,則有伊洛瓦底江、昭披耶河、湄公河經濟合作(Ayeyawady-Chao Phraya-Mekong Economic Cooperation),主要由泰國發起和中國大陸、寮國、緬甸的經濟合作;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合作(CLMV Cooperation)和柬埔寨、寮國、越南金三角(CLV Development Triangle)。

我讀《ASEAN and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一

 我們常常把東南亞國協拿來和歐盟比較,在這樣的比較下,我們會對東協的整合感到失望,然而東協的成功或失敗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衡量它以及外在力量如何和其互動。在不妨礙各成員國主權和影響國內治理的前提,進行有共識的決定,為所謂的「東協模式」。各國家的領導者在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如果沒有印尼和蘇哈托,東南亞在世界上將一文不名。除了東南亞國協的總部設在印尼雅加達之外,印尼對東協的重要性,也遠遠大於東協。東協起初創立的宗旨在於兩個:建立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區域(Zone of Peace, Freedom, and Neutrality)和簽署使東南亞成為免於核子武器威脅的協議(Treaty on a Southeast Asian Nuclear Weapons-Free Zone),某個程度來說是區域主義或試圖對該區域給予控制。   後來,陸續有其它國家加入東協。其中,緬甸的加入大概是造成最多風波的。核心會員國的領袖都不認為應該讓緬甸加入,但是若在寮國、柬埔寨和越南都加入了,而緬甸無法加入,那緬甸肯定向中國大陸倒戈,所以最終還是讓緬甸加入了。而東協和美國的關係,就因為緬甸一直處不好。去年翁山蘇姬讓緬甸軍政府釋放出來,說不準就是東協給緬甸施壓的!(當然,這是我亂猜的。)   此外,東協也對柬埔寨在公元二○○六年舉的選舉中,予以監控。因為柬埔寨鄰國國家都擔心柬埔寨的政權若無法順利移交,難民若跑到自己的國家來,將會是一大負擔。而且長期漠視緬甸的行為,若也同時發生在柬埔寨,東協的國際形象將會一落千丈,所以應該也有點殺雞儆猴的意味吧!   東協的組織再進化後,開始期望建立一個經濟支援、貿易、外國投資並支援國家發展計劃的氛圍。東協用印尼語的「musyawarah-mufakat」即諮詢和共識來作為政策決定的準則。而陸續召開了許多會議。其中,在公元二○○三年,於印尼峇里島召開的東協協調會(ASEAN Concord II)提出了東協共同體的三大支柱:包括東協安全共同體(Security Community)、東協經濟共同體(Economic Community)和東協社會文化共同體(Socio-Cultural Community)。安全共同體由印尼推動,經濟共同體則由新加坡和泰國為最積極角色,社會文化共同體是三個裡頭最虛的,但卻是成果最豐碩的,它的計劃廣泛地包含了人類安全和全面性的安全。

我怎麼看日本三合一(地震、海嘯、核災)百年浩劫

日本正經歷「生目睭不曾看過」的千年浩劫,我不是要落井下石或雪上加霜,不過我想正本清源,和大家分享我認為為什麼日本會遭遇如此浩劫。淨空法師曾說過:「貪心感招水災、愚痴感招風災、瞋恚感招火災、傲­慢感招地震。」如果,我們將日本這個國家視為一個主體,檢驗其過去相關歷史,可以發現是有跡可循的。 日本是一個漁業發達的國家,除了自身的漁業產量之外,包括遠洋和近海漁業,其自國外進口的水產品也是世界第一名。透過谷歌以「日本+漁業」進行搜尋,發現在這一次地震發生前夕,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正有相關新聞指出〈日本捕鯨受阻 卻是永續漁業的契機〉。這次日本發生地震之後,造成近十公尺高的海嘯(福島地區因喇叭狀的岸口地形,更有人說近十四公尺),誰知道是不是海龍王為魚子魚孫來討債。貪心在不同層面展現,貪財、貪色、貪吃…等。透過捕魚殺生來賺錢、透過A片來賺錢、透過進口水產品滿足口慾,貪心感招水災,或許海嘯是其形式之一。 「大東亞共榮圈」為大日本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與政治號召,其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獨立」為號召,然而共榮圈裡的獨立國家卻是由日本軍隊掌控,這成為日本侵略亞洲的障眼名目。此外,日本也曾經有「脫亞入歐」或「亞洲白人」等民族或種族優越的情感。「一個人自視太高是謂『傲慢』」,日本的傲慢招感地震,似乎其來有自。 瞋恚招感火災,瞋恚指的是「忿怒怨恨」。我無意挑起族群對立,不過如果你還記得日本侵華的歷史,如果你記得南京大屠殺,如果你記得日本作為軸心國的成員,你就會發現這些發動戰爭的挑釁都是「瞋恚」的表現。廣島和長崎為此遭受了原子彈的傷害了,這次又遭遇核災。 「貪心感招水災、愚痴感招風災、瞋恚感招火災、傲­慢感招地震」,這一個星期內,日本連續遭遇了地震、海嘯、核災,四種能夠遭遇的災害都遇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然而前兩週才剛剛紐西蘭基督城才剛經歷地震,這下日本也地震了,怎麼分身也來不及解決這接二連三的災害。這還只是地震,從去年開始各地都遭不同的災害,美國、中國大陸的雪災;泰國、巴基斯坦、印度、澳洲的水災;俄羅斯、澳洲的森林大火…等不一而足。 災難發生了,是一定要去救的,不過更積極地來說,我們應該去避免災害的發生。從自身做起,從吃素開始,訓練自己的慈悲心,避免「貪、瞋、痴、慢、疑」如果能少一分貪慾,就能多一分慈悲心;少一分瞋恚,就能多一分寬諒心;少一分愚癡,就能多一分智慧心;少一分驕傲,就能多一分謙虛心;少一分懷疑,就能多一分對別人的信任。 最後,希望日本渡過難關,台灣藝人合唱了《Believe 相信愛》,日本藝人團體SMAP也將《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翻唱中文版的《世界上唯一的花》在網路上被下載的費用,全數捐給日本賑災用。下面分享兩首歌的連結: 《Believe 相信愛》 《世界上唯一的花》

《三個白痴》什麼都好

「什麼都好!」(All lzz Well),一開始聽我對印度電影《三個白痴》不感興趣,直到文茜在她的世界週報中介紹這部電影之後,我也開始找這影片來看。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 藍秋覺得學習應該是面對新的事物時,會感到很有興趣而覺得興奮;但在這體制下,人們似乎以追求第一、冠軍、成績而失去學習的熱情;人們不是因為自己想當工程師而學習,而是家人希望你當個工程師,興趣比不上家人的願望,家人也很少為兒子著想,讓兒子「什麼都好!」因為體制或家人認為「只有當工程師才是好!」 事實上,我們活在恐懼和偽裝之下。其實我們自己很好,但在激烈的競爭下,我們以為我們不好;其實我們知道自己在偽裝,我們知道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別人想要的是什麼!但我們總是迎合別人的「想要」,假裝那是自己「想要」的。 這部電影《三個白痴》富含哲理,使用寶來塢特有的歌舞形式穿插於影片內,也帶大家到許多美麗的地方,例如:西姆拉。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下面是該電影中,最廣為人知的《什麼都好!》(All lzz Well),和大家分享:

我讀《The International Actors in Southeast Asia》一

東協十一個國家中,雖然沒有一個能夠有獨自的力量和美國或中國比擬,但是知道東協各個會員國,仍有助於我們理解東協的決策或矛盾。簡單地幾句話來把東協各國在國際關係中,可能觸及的資訊。 汶萊是一個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從英國獨立之後,在國防方面,仍和英國和美國有合作;柬埔寨經過幾次戰爭和共產黨的統治,也接受過來自國際以扶殖建立政府的協助,多次選舉總將國內問題國際化;印尼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幾乎是東協的領頭羊,國內有包括亞齊和巴布亞的分離勢力,也有被美國認為和賓拉登的蓋達組織有關的德加哈伊拉米亞(伊斯蘭祈禱團,الجماعة الاسلامية,Jema'ah Islamiyah);寮國則是湄公河流域的利益的犧牲者,為東南亞唯一陸封國家,靠中國大陸、泰國的投資發展;馬來西亞則試圖建立現代化的伊斯蘭國家典範,並以「東望」為其策略,對於全球議題的觀點常常獨樹一格;緬甸對外的關係一直在民主化的相關議題糾結,翁山蘇姬直而去年軟禁被釋放,至今發展仍讓人好奇;菲律賓的分離主義來自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和摩洛國家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還有菲律共產黨(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和新民軍(New People's Army)也增加了菲律賓不安全的風險;新加坡以作為一個「毒蝦米」來建設國防;泰國的外交政策則像風中的竹子,從以前對英國、法國,到現在對美國、中國大陸,再再都產現其彈性;東帝汶是在印尼總理哈比比(Habibie)任期時,同意透過國際監控下的公投而獨立,長期而言,將以尋求石油和天然氣為經濟發展;越南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過程中,首要和美國建立正常化的關係,而中國作為越南北方的大國,在東協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實施後,邊界的往來貿易增加許多,但仍面臨南中國海島權等問題。 除了東協成會國內的角色之外,東協外還有許多大國、相關國家以及國際組織與東協互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