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如何引起學生閱讀的樂趣?

 學習閱讀,首先要學習字彙,學字彙則從聽讀開始。所以多講、多念華語給華語學習者聽,就是給學生最好的讀物。利用戲劇、動畫也可以了解故事,並學會許多詞彙,倘若影幕上出現的漢字,他都學會了,也認識這些漢字了。學會許多的字、詞彙,及認識漢字,是閱讀的基本條件。   閱讀教材的來源可以是生活照片、共同經歷的故事、自己創作或與學生共同創作的文章。教學生認識生詞,是先教整體再教個體,學生了解整篇文章之後,再抽出其生詞來教導學習,學生才能推衛生詞之意義。這種先「綜合」再「分析」的方法,孩子最能接受,我們要用這種方法,教孩子學會許多的生字生詞。   此外,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是相當重要。讓學生自動去閱讀,並達到「利用舊經驗學習新語文;利用熟語文學習新知識」,這必須先引起學生閱讀的樂趣。胡鍊輝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閱讀教學研究〉中提出了二十一種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包括:   拋磚引玉:老師介紹學生一個故事書報,到高潮時打住,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去閱讀。   刺激引誘:利用生動、刺激的詞句或插圖。   感染法:老師獨自在樹下或教室裡看書,等學生接近後,再把書給學生。   能力競賽:考問學生閱讀過的書報,並記錄成績公布於教室。   遊戲化法:將閱讀材料遊戲化。   和說話課結合:讓學生上台說話,其來源為所閱讀書報。   和作文課結合:讓閱讀書報作為作文之材料。   和美術課結合:依據閱讀書報,畫出圖畫。   出刊壁報:讓學生以出刊壁報為目的,搜集資料並閱讀。   廣播:一方面督促學生閱讀書報,一方面給學生練習說話。   舉行說故事比賽:於班級內舉行說故事比賽,使參加的學生普化,以督促每位學生閱讀。   讀書小組:指導學生成立讀書小組,教師列席指導。   聽讀法:將有趣的書報讀給學生聽,並將讀過的故事掛在教室後面。   使用工具書的指導: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解決閱讀上的困難。   指導欣賞插圖及圖表:插圖本身有藝術、神秘、興趣性,圖表則有顯明的比較概念。   利用課內所未解決的問題,以引起兒童閱讀的興趣。   介紹的讀物符合「文字合程度,情節曲折,感覺興奮,而結果又圓滿者」,而且其不宜過於艱難,生字不能太多,閱讀不感困難。   問答式:老師提出一些問題或一本書,問其內容。   和讀書科教學結合:請學生搜集課程相關資料。   集詞法:指導學生蒐集疊詞,例如:轟轟、匆匆…等,學生為了蒐集詞句,就會大量閱讀。   利用《國語日報》:將國語日報張貼於牆壁上,教學生去閱讀,放學前讀學生敘述當日內容。   我們無法將所有方法運用在外國人學習華語的閱讀技巧上,但我們能夠參考部分方法,並順應時代趨勢加以改良。 參考資料: 胡鍊輝. (1993).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華童出版社.  

語言與文化

 在巴西和哥倫比亞交界處,有一個講吐優卡語(Tuyuca)的民族,該語言有一個多數語言不做區分的特徵。吐優卡語每一句話都有「據素」,共有五種:「親眼所見」、「非親眼所見」、「顯而易見」、「間接的」和「假定的」。由於吐優卡語發展歷史使然,該語言或該民族對各種言論證據相當重視,說話者可根據具體的情形,選擇適當的形式來表達「據素」的意義。(當然,說話者說謊是另一回事)   再以印第安的拿伯荷語(Navojo)或荷皮語(Hopi)為例,這兩個語言是沒有過去式或未來式的說法。當霍爾(Edward T. Hall)受雇於「印第安事務局」時,大家都認為印第安人不知好歹,拖延保留區內築路和建水壩的工程,這明明就是對印第安人有利的工程。然而,霍爾認為,這兩個民族的語言使他們不會為「不可信賴的明天擔心」,因此以「『未來』水壩和路建好了,能改善印第安人的生活」這樣的話,印第安人是聽不進去的。印第安人連自己蓋的房子也經常蓋到一半就擺在那裡好幾年,這是一個完全活在「此時此地」的民族。   霍爾說:「人們受其文化的暴力統治」,這種「暴力統治」是無形的,人們不僅無法察覺,有時還甘之如飴。失去文化之「統治的人」,被稱為「無根的人」,常有精神上飄忽的無名痛苦。在與異民族接觸時,不要用我們的「語言」去解釋該民族的「語言」、「動作」。   沙皮爾(Edward Sapir)更直接地說:「人類並非只活在客觀世界裡,而是受到本身語言的掌握。」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大部分不知不覺中建立於語言上,直接接觸的世界有限,但訊息世界是無限的。事實上,許多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每一個人的知識、概念,對是非的判斷,都是由無數的語言訊息累積而成。語言和文化就因此息息相關。   華語或中華文化中,長幼尊卑的觀念相當嚴格,哥哥和弟弟有別,姑丈和舅舅有別;對烹飪也相當講究,炒、燴、燻、炸、燉、爆、烘、烤、煎、滷、蒸、熬、涮…等;乃至四維八德等都是華人所特有的。阿拉伯語中,有成千的和駱駝有關的字;愛斯基摩人的語言有十幾個代表「雪」的字;印第安拿伯荷語,不分「藍綠」,卻有兩種黑色。一開始,   人→真實世界→制定「語言符號」   最後,   人→語言符號→真實世界   作為語言教學的教師,以對泰語母語人士教授華語的教師為例,我認為除了具備華語的使用特徵及其文化內涵之外,也應該對泰語的使用特徵及其文化內涵有所認識。   參考資料: Matthews, P. (2003). Linguistics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溢嘉. (1987). 文化與心靈. 台灣: 野鵝出版社. 竺家寧. (1998). 中國的語言和文字 (1日 版.). 臺北巿: 臺灣書店.

《五百字說華語》第五課:誰是老師?

        渝民在上課,小雨和阿肯在聊天。 你到這裡來學中文嗎? nǐ dào zhè lǐ lái xué zhōng wén ma 是的,我來學中文。 shì de wǒ lái xué zhōng wén 那麼我們是同學。 nà me wǒ men shì tóng xué 誰是我們的老師? shéi shì wǒ men de lǎo shī 渝民是我們的老師。 yú mín shì wǒ men de lǎo shī 他是華人嗎? tā shì huá rén ma 他是華人,他會說中文 tā shì huá […]

《五百字說華語》第四課:你到哪裡去?

        渝民、小雨和小芙去學中文的路上相遇。 你到那裡去? nǐ dào nǎ lǐ qù 我到學校去。 wǒ dào xué xiào qù 你去做什麼? nǐ qù zuò shé me 我去學中文 。 wǒ qù xué zhōng wén 渝民也去學中文嗎? yú mín shēng yě qù xué zhōng wén ma 不,他去教中文 。 bù tā qù jiāo zhōng wén 那麼,他是老師,我們是學生。 nà me tā shì lǎo shī wǒ men shì […]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的」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的漢泰對比分析

卿雪華和王周炎的〈泰國學生使用漢語助詞「的」的偏誤分析〉中,以泰國南邦皇家大學華語專業大二、大三學生的書面作業進行分析,在107個和「的」有關的偏誤中,包含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49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18例,「的」字結構中的「的」的缺失5例,「的」「地」 「得」混用8例,「是…的」中「的」缺失4例,動賓短語「的」多餘9例,無法歸類共14例。其偏誤分類如下:   一、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   1.形容詞作定語 他是一個很醜人。 我喜歡衣服便宜。   2.代詞作定語 他跟我說壞話他。   3.動詞作定語 他們刻圖象很漂亮。   4.短語作定語 我看過了關於漢語書。 你對他說不好話,怪不得他生氣了。   二、「是…的」句式中「的」的缺失   他說的話很好聽,其實他是騙人的。 誰都以為他很有錢,其實他借他朋友。   三、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   1.形容詞作定語 今天我讀了一遍的課文。   2.代詞作定語 他的家過著貧困的生活。   2.動詞作定語 我媽媽強迫我打掃的房子。 我很懷念的爸爸媽媽。   四、「的」「地」「得」誤用   我爸爸管我管的很嚴肅。 他以前做過這個工作,怪不得他做的很好。 他常常喝酒,以致於他得身體不好。   泰語母語人士共有以上四類關於「的」的偏誤。   華語在雙音節形容詞作定語時一般需要加「的」,而單音節形容詞作定語時,後面卻不加「的」。當然,以上規則並非堅不可破,凡有規則必有例外。當形容詞和名詞連接緊密時,如「湖塗蟲」或「修業規定」時,雙音節的形容詞就不加「加」;除了單音節不加「的」,在特別強調、對比或有數量短語、數詞、量詞作定語時,亦不能用「的」。此外,中心語是集體、機構的名稱時,除了考慮代詞作為定語的音節外,也要考慮中心語的音節,如「我家」、「我的國家」、「她的理髮店」。   由於以上規則,「的」的用法一直是學習華語的學生的難點,基於泰語母語人士學習華語的「的」的四類偏誤和規則,我認為其發生偏誤的來源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使用有關。   泰:ความยากของการทำความดี 華:行善的困難。   泰語中的ของ可以對應華語中的「的」,但作為定語的部分是放在中心語的後面,語序和華語明顯不同。   泰:พ่อของฉัน或พ่อฉัน 華:我的爸爸。 […]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有」和泰語的มี漢泰對比分析

 「有」在華語中,形式多樣、表義豐富、使用頻率相當高;而「有」字句則聚焦在其於句子中做為謂語或謂語中心詞的句子。一般討論「有」字句的「有」有兩種基本意義,一、表示領有;二、表示存在。มี在泰語中有許多相同的用法,但也有相異之處。   表示領有時,一般情況,「有」字句和มี字句大致上可以直接對應。   泰:ผมมีหนังสือภาษาไทยหลายเล่ม 華:我有好幾本泰語書。   泰:มีราคามาก 華:很有價值。   只要在泰語中使用มี的地方,都可以直接用「有」來完成華語的句子。   表示存在時,   泰:มีน้ำแข็งอยู่ใต้ชั้นหิมะ 華:雪層下邊有冰。   除了語序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外,也大致也可以直接對應。華語中,「有」字句的表示的是處所存在著人、事或物,其結構為:   處所詞語+有+名詞性詞語   而泰語在描述相同概念時,則是   มี+名詞性詞語+อยู่+處所詞語   儘管華語和泰語在這一方面的語序上有差異,但並未發現泰語母語學習在使用上有直譯為 「有冰在雪層下」的情況。   另外,華語中有許多使用「有」的句子,不論在表示「領有」和「存在」的範圍內或範圍外,在泰語中不使用มี的或用法不同的。   泰:น้ำลึกประมาณ1เมตร 華:水有一公尺深。   上面的「有」表示「量度」或「比較」,但泰語卻沒有使用มี表示長度的說法。   泰:ไม่สะดวกมาก 華:多有不便。   泰:รู้สึถึงความสำเร็จ 華:很有成就感。   上面兩句的「有」,在華語中,「有」可以歸於表示領有,然在泰語中不使用มี,而有其它表述。   泰:เขาเลี้ยงสุนัข1ตัว 華:他養有一隻狗。   華語中有   動詞+有   的形式,但泰語中卻沒有這樣子的形式。   在如此,少對多(泰語使用มี較華語使用「有」少),泰語母語人士於學習華語時,可能會避免「有」字句的使用,偏好使用「水深一公尺」、「很不方便」或「感覺到勝利」、「他養一隻狗」的句子。雖然,這些不是病句,但也這是泰語母語人士在學習華語時能夠再精進的部分。   參考資料: […]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和」和泰語的และ的漢泰對比分析

 華語中的連詞「和」早在古白話中就開始使用,但它通常只於連接名詞,即在並列的名詞之間起一種連接作用,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的影響後,「和」的使用範圍擴大了,也可以連接動詞和形容詞,甚至其位置也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影響,在並列的多項中,「和」一般都位於最後的兩項之間。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在這一方面,其功能和用法是一致的。   然而,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也有以下差異。兩者都可以以動詞和形容詞作為謂語,但「和」連接這些成分時有一定的限制條件,และ卻相對自由。   泰:ใกล้บ้านของฉันใหญ่และสวยงาม 華:我家附近的那所大學又大又漂亮。   這時候,華語中就不是用「和」連接「大」和「漂亮」這兩個形容詞,而是用「又…又…」連接。   泰語的และ可以連接兩個支配同一主語的動詞性成分,但華語的連動式卻鮮用「和」來連接。所謂連動式是指兩個動詞性成分所包含的動作是前後相繼,有時間上前後繼承關係的。甚至不平等的動詞性成分,และ也可以作為連接。   泰:นักเรียนยืนขึ้นและพูดอรุณสวัสดิ์คุณครู 華:學生們站起來說「老師早」。   泰:รถติด(待完成) 華:塞車已經將近一個小時了。   這兩句中的และ都連接了兩個動詞,但在華語中卻不會用「和」連結。   最後,และ可以連接兩個並列的否定性成分,包括動詞、形容詞、副詞,「和」卻無此功能。   泰:แฟนของเขาไม่อ้วนและไม่ผอม 華:他的愛人不胖也不瘦。   泰語用และ連結了「不胖」和「不瘦」,但華語卻不是用「和」連接,而是「也」。   華語的「和」的幾乎是可以直接對譯於泰語และ,然而在許多泰語使用และ的地方,無法直接譯為「和」,泰語的และ分布比華語的「和」更廣。對於泰語母語人士而言,除了學習「和」之外,也必須學習「又…又…」和「也」及其相關應用。 參考資料: 刁晏斌. (1999). 初期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臺北: 洪葉文化. 朱俊玄. (2007). 漢語“和”與泰語และ的比較.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5), 87-92.

《五百字說華語》第一課:您早(師父化緣篇)

  師父,您早,阿彌陀佛。 shī fù nín zǎo ē mí tuó fó 早,施主,您早。 zǎo shī zhǔ nín zǎo 您好嗎? nín hǎo ma 我很好,謝謝您。 wǒ hěn hǎo xiè xie nín 這些早飯供養師父。 zhè xiē zǎo fàn gòng yǎng shī fù 祝你健康、快樂。 zhù nǐ jiàn kāng kuài lè 謝謝您,阿彌陀佛。 xiè xie nín ē mí tuó fó sdn.

《五百字說華語》第一課:您早(醫生來看病人篇)

  小雨,早上好。 xiǎo yǔ zǎo shàng hǎo 醫生,早上好。 yī shēng zǎo shàng hǎo 你的身體昨天還好嗎? nǐ de shēn tǐ zuó tiān hái hǎo ma 很好,謝謝您。 hěn hǎo xiè xie nín 頭還痛嗎? tóu hái tòng ma 頭不痛了,謝謝。 tóu bú tòng le xiè xie r.me

民國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禪七實驗結報

 釋迦如來說:「各種佈施中,法佈施利益最大,若能勸人發菩堤心的話。」所以,我再來給大家法佈施,看看有沒有因此想去打禪七或至少想學習靜坐。師父在禪七的時候開示,「眾生皆有本具的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是可以被驗證的,進禪堂就像進實驗室。我相當同意禪堂就像實驗室這句話,自己靜坐,自己體會,省得人家說得嘴角皆沫還得到怪力亂神、妖言惑眾的罵名。進禪堂就像實驗室,就像上化學實驗一樣,雖然我沒有寫預報,不過我寫了個結報,和大家分享。當然,寫結報不代表是實驗證實了理論,也不代表實驗成功了,不過我想只要持續地做,信心堅定地做,原本十次做成一次成功的實驗,後來十次內有五次成功,最後每次都可以成功,理論和實驗就符合了。熟能生巧嘛!   實驗名稱: 民國一百年度春季學界禪七   實驗教師: 惟覺師父、見燈師父   實驗助教: 眾師父、眾義工菩薩、眾同參道友   實驗室: 中台禪寺主體五樓大禪堂   實驗時間: 民國一百年一月二十二日到一月二十九日   實驗目的: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實驗服裝: 居士服、平底鞋,不需戴眼鏡、手錶等   實驗耗材: 早午齋、趙州茶、藥石(依個人飲食習慣調整)   實驗方法: 數息觀、中道實相止觀   實驗流程: 一開始先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包括:。同時,在第一天晚上舉行起七茶會。而接下來每一天課程安排十柱香,除一月二十七日之外,其餘每天皆有惟覺師父和見燈師父的甘露法語,每天也進行早晚課。直到最後一天解七茶會。   實驗結果: 轉凡入聖,指日可待。   實驗心得: 釋迦牟尼佛在悟道時發現「眾生皆有本具的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何期有幸,釋迦牟尼佛慈悲渡眾,轉法輪四十九年使佛法能夠綿延至今。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有漸修法門,有頓悟法門,在中國的眾生,都能夠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適合的法門修行。釋迦牟尼佛經歷好幾千劫的見修,在最後一世才能得太子莊嚴化身,這還不夠,得苦行不得,最後才在四十九天的靜坐後悟道。我們比釋迦牟尼佛幸運一些,雖然我們一時無法永不退轉地承諾來經歷幾千劫的漸修,但我們既有漸修法門,也有頓悟法門。一方面,我們可以見修,到處修福報;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透過靜坐,練習遁悟法門。「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   實驗筆記: 跟著師父的指示就可以實驗成功。一開始師父先提示「數息觀」,讓大家從混亂的生活收攝回來;第四天時,師父提示「中道實相觀」,就是去除妄想。我在第五天時,覺得非常受用,我覺得一整天都是好香。結果第六天,志得意滿、得少為足,就開始打妄想了,我一直在想我的論文要寫什麼。最後又透過「數息觀」來收攝,所以在解七之前,又打了一支好香。像史內卜在他的魔藥學課本寫筆記一樣,我也分享一個小筆記就是「『數息觀』是快速收攝的方法,而後可以用『中道實相觀』再來練習,交互使用。」   安全注意事項: 昏沈、妄想、無聊、無計都可能使實驗不盡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