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五百字說華語》播客節目流程

 為了讓我的泰國學生在學習華語的時候可以更多的參與和興趣,也讓全世界其它無法學習華語的人可以透過播客(podcast)來學習華語,所以我想要依《五百字說華語》為本錄製播客節目,下面分享Prize和節目流程說明,希望大家給我意見:   《五百字說華語》播客節目流程 Podcast on Prezi

我讀《ASEAN and the G8》

東南亞國家協會是不是能夠在擴張後的八大工業國組織(G8)中找到位置?我們可以從兩個地方來切入。一、沒有G8的認同的國家能夠立足取決其國家的經濟主要是依賴其經濟成長率和國民生產。二、來自G8國家以外的國家如何能夠實現其國際理想,在它們被邊緣化的同時。然而,如果G8能夠將東協納入,那麼以上的問題將可以解決。那麼,東協和G8之間又各自有什麼價值能夠滿足對方呢?   東協的早期四個會員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經濟實力是較大的。而只有後面加入的新加坡能夠和前四者比擬之外,其它被稱為CLMV(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的國家,都很難和前者並列。在一次在北海道由日本召開的氣候會議中,日本邀請印尼參與該會議,除了代表印尼之外,更將之視為東協的代表,並稱東協為緊密合作夥伴。   在經濟上,東協仍然有具有很重要的機制。尤其在東協前五個會員國的國民生產總合就幾乎和巴西相當了。然而,在失業率的成績和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數,泰國、菲律賓、印尼等,也是有相當可觀的成績。更甭提,緬甸加入之後,軍政府的血腥鎮壓更常常成為其它國家拒絕和東協合作的藉口。新現實主義者認為東協只是一艘空船,沒有正當性亦無影響力;結構主義者則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東協,也給以更正面的評價。東協明顯能夠在全球經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其它方面,仍是混沌待觀察。   而G8對東協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在一九九七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時,東協和中國大陸、日本和南韓在同一陣線,儘管沒有在當時建立正式的亞洲貨幣基金,但隨著區域貨幣的合作,彼此之間的經濟連結將越來越高。有人認為「東協經濟共同體」在二○一五年將為東亞經濟整合的龍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現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無法將在東亞國家扮演角色。「東協加三」對東協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區域個體,也鼓舞東協對國際的想像。在這樣的情況下,G8對東協的意義是什麼?「東協加三」似乎比「東協加G8」更具正當性,而在東亞這艘船上,中國大陸和日本仍是同意東協作為駕駛。   然而,中國大陸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實力也一直提高,東協就面臨應該趁勢和中國大陸進行經濟上的整合或者獨立於中國大陸而發展的兩難。事實上,中國大陸能夠出口的產品,在質和量上都是遠勝於東協的,這使得東協和中國的整合是很容易落入再一次的邊緣化的。不過,中國大陸的市場卻又是不斷成長而提供機會。東協層次的考量之外,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都各自和美國、日本有雙方的貿易協定。若東協無法化整地定義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最終中國大陸仍會有其政治影響力產生,東協也將失去影響力。   東協對G8是有吸引力的,而對東協而言,「東協加三」進而整合東亞會比G8更有意義並具正當性。鮑爾斯(Paul Bowles)認為東協和G8就像「兩艘在晚上相遇的船」一樣,不會有太多互動,不過就像陌生人一樣,只是打個訊號給對方知道自己的存在。像我這樣不關心國際關係的人,壓根也不會將G8拿出來和東協扯在一塊兒!

「把」字句/ประโยคแบบ「把」/Sentence with「把」教學教案

本教學教案使用Prezi和字卡搭配,大體上可以將教學活動分為兩個階段,前面使用Prezi進行演示教學,包括直接教學和「敢」動教學,反覆操練使學生熟悉將直述句換成「把」字句;後面進行「大風吹」活動,發給學生寫有本課詞匯的字卡,以「風把○○○吹起來了!」進行大風吹遊戲。下面分享教案和Prezi: 教學主題 「把」字句教學。 教學對象 泰國中學生初中級 實務教材 《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第七課:你要把這張畫兒掛在哪兒? 教學目標 認識「把字句」的基本句式:把(什麼什麼東西)……。 熟悉將直述句換成「把」字句。 以大風吹遊戲認知「把」字後接賓語。 使用工具/軟體說明 利用Prezi製作演示教學動畫。 準備寫有第七課詞匯「檯燈」、「鑰匙」、「錄影機」、「畫兒」、「碗櫃」、「窗戶」、「書架」的字卡。 教學時間 30分鐘 教學流程 時間 教學 投影幕 10分鐘   「敢」動地直接教學:   老師打開門。 老師關上門。 老師打開書。 老師關上書。 ○○○打開窗戶。 ○○○關上窗戶。 ○○○拿起來書。 ○○○放下書。   這是什麼? (門) 老師○○門。 老師「把」(手勢)門打開。 老師關上門。 老師「把」門關上。   這是什麼?(書) 老師打開書。 老師把書打開。 老師關上書。 老師把書關上。   ○○○請你關上窗戶。 ○○○請你把窗戶關上。   老師拿起來書。 老師把書拿起來。 段落練習活動。 「把」字基本句式 7分鐘 給學生直述句,請學生用把字句再說一次。 […]

我讀《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China-ASEAN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mmitments and Challenges》

我這個人並不是很喜歡先入為主地預設立場去看文章,所以我先看完蔡鵬鴻的《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China-ASEAN Relations: Co-operation, Commitments and Challenges》再來解讀這個人。這個作者有兩點讓我認為他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一、過於突顯中國大陸在面對美國時的不足;二、一石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的英文露餡。之後,我求教於谷歌,果然他就是中國大陸的學者,而且是上海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他的專長是「東亞國際政治經濟關係」。 中國大陸和東協「非傳統安全」的合作可以說是自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若從現實主義的取向來看,中國大陸的「安全」議題通常聚焦在內部的穩定是否影響當局政權。文革結束之後,鄧小平掌政,摒棄毛澤東對於全球戰爭的憂慮,轉向對經濟發展的建設。自冷戰結束前,自一九八○年代起,全球面臨相似的問題,如貧窮、環境退化、城市擴張、就業率、青少年問題和反抗傳統價值等。而冷戰結束後,中國大陸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如族群或宗教衝突、經濟競爭和南北半球的差距開始被提及。在一九九七年之後,經歷亞洲金融風暴,非傳統安全議題漸漸浮現。二○○一年九一一攻擊之後,非傳統安全議題正式和傳統安全議題幾乎被架在同一個水平之上,中國大陸並定位恐怖主義、毒品、愛滋病、海盜、非法移民、環境、經濟、資訊等安全都屬於非傳安全議題。 事實上,貧窮問題自一九八○年代開始,一直沒有被解決,而中國大陸在中南海又和東南亞國家有爭議島嶼的問題。許多東南亞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獨立,所以他們都珍惜其所擁有的主權和高度自治,而這也很容易使東南亞國家將與中國大陸的交往視為傳統安全議題的範疇。不過中國大陸也非傳統安全議題上做了許多努力,例如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的時候,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的援助政策並未在東南亞國家產生預期的結果,反倒是中國大陸提供印尼和馬來西亞貸款,並穩定人民幣匯率而贏得支持。 由此可知,危脅著東南亞國家的,也不是傳統安全議題,而是非傳統議題。真正挑戰著東協國家的非傳統議題包括:一、環境退化,二○○三年時,東協國家就指定該年為「環境年」,並以「朝向穩定發展」為主軸,暗示著環境的問題必須被拉到區域層級來處理。二、跨國犯罪,包括洗錢、貪污、海盜。三、資源分配,如漁產、水力、森林、能源或其它資源。四、恐怖主義,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有些網絡被認為和蓋達組織有關,最著名的就是回教祈禱團(Jemaah Islamiyah),這些恐怖主義被認為和峇里島和雅加達的爆炸案有關。二○○九年於中國大陸發生的新疆七五暴力事件,也被認為和回教祈禱團有關。五、分離主義,雖然這是非傳統安全議題,但常常是和傳統安全議題相關的,包括印尼的亞齊和菲律賓的棉蘭,都各自有解放亞齊運動(Free Aceh Movement)和摩洛伊斯蘭自由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和東協合作的非傳統安全議題除了經濟和財政之外,就是跨國犯罪、公共衛生、貧窮和恐怖主義。中國大陸和緬甸加強邊境合作以避免海洛因的走私,而中國大陸和東協在二○○二年於金邊展開的第六次雙方高峰會同意共同對於人口販賣、海盜、恐怖主義、槍枝走私、洗錢、國際金融罪犯和網路犯罪通通歸於非傳統安全議題,而且嚴重影響區域和國際的安全。公共衛生的合作則是因為非典型肺炎(SARS)。另外,美國方面認為貧窮和恐怖主義是沒有關聯的,但在東協國家中,卻認為貧窮造成恐怖主義的原因。蔡鵬鴻主張,兩者是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貧窮確實是造成許多問題的主因。 關於中國大陸的「以民為主」的政策,需要一個安穩的環境,所以中國大陸也不樂見有全球性的戰事發生在可預則的未來。在傳統安全需求下降,非傳統安全議題就相對上升。對於中國大陸而言,潛在的分離勢力就是臺獨份子。若將中國大陸的政策優先次第排序的話,只有台灣問題排在首位,是有點介於傳統安全議題和非傳統安全議題的,其次就是和東協的的經濟合作,第三是希望科學性、穩定性地期待和東協共同發展,而不致於不平衡,最後就是落實在跨國犯罪、公共衛生和環境退化的共同合作。 美國也致力和東協發展良善關係,特別在反恐這一部份,東協傾向和美國合作。美國並稱東南亞為反恐的「第二陣線」。菲律賓甚至提供軍隊讓美國進行軍事訓練,而菲律賓總制艾若玉(Arroyo)還承認美國在菲律賓的軍隊是用來監控中國大陸。美國還將東南亞地區部分國家定位為「非北大西洋公組織聯盟」。於此受限於美國,中國大陸實在無法再和東協往上一層建立合作關係。美國的軍隊進到東南亞地區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一來是將內政的反恐延伸到亞太地區,二來也拉攏東協,抵制中國大陸。美國實在太高招了!!!

東盟 +1 +1或中國? 區域主義的政權利益東盟中國關係(何啟良著,洪銘謙譯)

 改變,由於中國的外交攻勢,在過去的兩年中,特別是積極推動簽署自由貿易區(FTA)的。從而成為第一東北亞洲國家加入東盟 +3以及日本和韓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中國正試圖鞏固其“內幕”的角色,在該地區。針對聯合國的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存在。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包括促進貿易和投資,實現自由貿易的十年內(2010年)和發展的湄公河次區域(涉及雲南,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這些事態發展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請問中國有多遠,走東盟自由貿易區在促進區域一體化?區域一體化帶來什麼對東盟?弧形的啟示是什麼中國的參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東盟經濟共同體應該如何應對東盟區域一體化?雖然可以推測,綜合區域可能加強地區穩定和減少衝突的可能性。它是尚未為時過早以確定它是否將是值得努力的有關各方。但是,作為一個相互依存的經濟共同體。東盟必須更謹慎的政治和經濟後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其後果太區域一體化,東盟似乎並未有很多的替代品。   對於目前,東盟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考慮的建議有可能提高其經濟安全和促進其生長在短期到中期。建議為一體的綜合經濟共同體在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的)和亞洲(在一個模糊的框架,所謂的亞洲經濟共同體),都只是手段來實現這些目標。簡單地說。區域主義是一種手段,經濟持續發展,而不是目的本身。迅速發展的中國既是一個“樂土”和“怒海”,因為這是兩個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東盟經濟。'在這個發展階段,中國面對面的競爭與東盟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和出口市場。但在同一時間,儘管競爭,東盟的經濟不能忽視勢的中國的巨大市場。   更何況這是鑑於中國將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其結果東盟經濟學痛苦的過程,調整和改變。'因此,本章將評估最近的事態發展貿易關係和中國與東盟(東盟 +1 )。並研究有關建議的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它將如何影響的區域一體化。它還將突出一些潛在的挑戰,中國與東盟關係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論點假定這一章是謹慎追求的必要和迫切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調整,以使他們能夠跟上對方,從而使他們能夠獲得好處的區域一體化。   中國與東盟關係:超越多極化,邁向區域主義   國際政治發生了根本轉變,在結束了冷戰。徹底崩潰,蘇聯在20世紀 80年代末和主導地位的美國,日本和北約之前的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的國際制度的最佳形狀描述成一個多極化,在權力分佈在地理實體。但是,9月11日迎來了一個國際事件系統,其中美國行使其軍事力量胡亂國家利益的名義在其打擊恐怖主義。在面對這種持續不斷的衝突開始和聯合國之間的恐怖主義網絡,亞洲太平洋地區的許多伊斯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並在較小的程度。馬來西亞)已成為纏在日益緊張的人口和穆斯林之間的美國在其反恐決心。多數東盟國家的情況,除非新加坡和菲律賓。呼籲反對單極主義和單邊主義,即是顯性聯合國在世界事務中石板。   請問這個新模式的轉變適用於中國的作用,在東南亞地區?至於安全安排方面,中國〜東盟關係確實取得了重大打擊。東盟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已達到一個階段的發展“新生的安全社區。”最近的政策發展確實加強了這一趨勢。 2003年8月在I9武夷山,福建,中國高級官員和東盟十國簽署的友好條約和1976年銅操作(交諮會)。'東盟秘書長屬 |王景榮稱讚這是“開創性的一步”建設中國與東盟之間。“ 迅速變革的弧也同時出現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在此期間,北京認為中國的經濟關係,促進與東盟國家作為一種手段來為經濟利益,因為東南亞提供了重要的出口渠道和來源的外國資本和原材料。在中國提供的資金和標記。北京認為東南亞有助於在中國的驅動實現經濟現代化。中國最初開放的80年代和90年代的自由化已導致其出口快速增長。其影響是同樣重要的則作為東盟也正在經歷快速增長。到90年代末,但是,一切都不同。東盟的經濟政策削弱了金融危機,中國越來越多地轉向區域和全球市場,供大於求的安裝和國內價格急劇下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表示強烈興趣加入東盟自由貿易區。   幾乎所有有關各方一致認為,進一步發展潛力的中國與東盟經濟關係的弧形大。一個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的手臂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擁有綜合市場 1.7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的12萬億美元,總貿易額估計為 1.23美元萬億美元。中國加入WTO刺激了經濟增長幾乎肯定雙邊經貿關係的兩個區域,從而證明了貿易和投資機會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是巨大的。' 這些事態發展,但是,遇到了一些憂慮在東盟國家。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長曼努埃爾羅哈斯答:會,例如,是其中的決策者更加懷疑東盟中國表示保留意見的存在,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因為很難衡量利弊輕的事實,中國是唯一可以接受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最近在2001年。這還有待觀察中國將遵守其承諾在自由貿易體制。“到目前為止,並非所有的中國':貿易夥伴滿意。另一個主要問題是中國的缺乏法律和監管框架;例如,它沒有一個有效的破產法。雖然這是幾乎可以肯定,自由貿易區將迫使中國進一步改革其管理和流通體制,這些改革的成效在制定和實施仍然不明朗。   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哈斯蒂和承諾 11月4日2002年,“框架協議全面經濟合作與東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是在金邊簽署。一年後,中國推出了主意。中國,似乎更準備於東盟區域一體化。 有許多理由對東盟的倉促加入中國移動的建議,區域一體化儘管其最初的懷疑。這是一個提高經濟利益,反映在兩個方面:他們自然要查看它作為一個正和​​遊戲。戰略競爭美國和日本位居最明顯的因素推動中國的緊張的外交攻勢在該地區。此外,這些溢出效應超級大國不能打折扣。美國提出了企業對東盟行動計劃(EAI),使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盯著沿線的美國和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日本也不願站在場邊,公佈了“聯合宣言,東盟與日本領導人關於全面經濟夥伴關係”11月5日2002年,在金邊。   這些發展應該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因為他們有過影響提請注意這些經濟超級大國對東盟,從而為他們提供的動力,一起把他們的行為,從而有效應對這種快速的發展。   雖然該建議又匆匆商定,雙方均持謹慎態度執行。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的主要目標是讓航空運價與東盟 – 6和其餘的東盟“正常軌道”的產品,到2010年和2015年分別。因此,儘管雙方都採取了漸進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如何談判將繼續進行。預計,東盟一些國家將一些部門提出的“敏感的軌道”,以獲得額外的優勢,與中國的談判。   中國的反應是實施“早期收穫計劃”(EHP的)於 2002年。這個為期三年的計劃主要是中國早期的特許權收益分配向東盟國家通過削減關稅在主機上的農產品和製成品在實際執行自由貿易協定 1月1日2005。農業社區一般規模不經濟,技術落後。從本質上講,他們是小額遺產需要政府援助。覆蓋的產品是活動物,肉類及食用雜碎,魚,乳製品,其他動物產品,活樹木,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及堅果。東盟國家也禮尚往來,給中國的關稅減讓下一個所謂的關稅協調制度對農產品如肉類,魚類,水果,蔬菜和牛奶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經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農業很高興這個計劃的任何部分。例如,在聯合國主持下的這一方案,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馬來西亞為它成功地與中國達成一項協議,免除一包590產品,包括未加工和玻璃信封消除關稅。   在以農業為主的菲律賓,然而,更困擾的協議比其他東盟國家。它擔心降低農產品關稅將損害菲律賓的農業部門,因為它會打開了道路洪水廉價中國食品。有報告指出,所謂的“灰色市場”進口食品來自中國 呂宋島北部已經有消極後果,菲律賓政府不希望看到擺在首位。' 雖然許多人同意這個方案是經濟信心的措施某種。在政治和外交方面都沒有錯過。中國的建議把它作為整個經濟領袖,因此,它能夠脫穎而出的其他經濟大國和更換角色為龍頭的區域合作。這個假說的支持,分析師的意見,日本不太可能類似的東西。因為它是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國內農產品市場。   許多人看好成果的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到2010年。在正式的平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國,如果能夠實現,將各有不同,零和百分之五。和內部的貿易和投資壁壘將被淘汰。該自由貿易區將控制百分之四十的世界外匯儲備超過 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十的世界總量的。   東盟 +1或緊張 /挑戰中國和東盟之間 中國加入WTO的重要意義,其國內經濟和區域經濟。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加入WTO世貿組織將鼓勵其早期運動走向經濟自由。據認為,中國加入WTO協議將減少指揮和控制元件在中國政府的權威,並添加勢頭,其增加經濟走向自由化。這將進而確保中國的承諾,​​進一步降低政府的作用在經濟和正在推進市場化改革。   對於東盟,中國的加入將是及時,因為 1997年貨幣危機留下的東南亞盯在廣闊的中國需要市場的需求,他們的商品和服務時,他們的經濟回升勢頭。如果使用出口東盟作為他們的戰略,以解決他們的一些經濟問題,他們要求進入中國標記。然而,雖然中國的標記,無疑是亞洲第二大,也是最受保護。因此,這是東盟的利益,促進改革和開放的中國經濟。貿易和投資領域,以約束中國向世貿組織的國際貿易規則,盡快。 […]

我讀《THE CHANGING POLITCAL ECONOMY OF TAIWAN’S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我認為顧長永老師是個對中華民國有感情的人,也是個愛台灣的人,我讀了他所寫的《THE CHANGING POLITCAL ECONOMY OF TAIWAN’S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我認為他愛之深,責之切。本文章討論了台灣和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關係,台灣人讀台灣人寫的文章總是特別覺得親切,下面分享筆記和心得:   台灣海峽兩岸的兩個「中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曾經對於中國的代表權有過一段不敢回首的爭執,因為這都悠關都其生存。與此同時,東南亞就成了兩造政府逐鹿的戰場。顧長永透過「互賴理論」(theory of interdependence)檢視台灣和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外交關係。互賴理論的框架主要是對於較小的國家的外交關係的發展,如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樣的國家,就很適合應用這樣的理論。這理論不需要兩造互賴,只要其中一方依賴另一方,也一併適用。通常,較依賴、較弱的一方會因為單一議題而去影響其它議題。在面臨外在的挑戰時,如果自身政策的可變性越高,則自身就越強韌。由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對於現狀(兩岸的分治)的改變都有高度的敏感度,所以對於和東南亞的關係,必須透過多渠道地建立。   在一九七五年之前,中華民國還和泰國、南越和菲律賓有正式的外交關係,然後在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南韓又被北韓打敗,中華民國可說是進入了一段長達十年的外交暗黑期。直到一九九四年三月,台灣的行政院通過了和東南亞加強經貿關係的指導綱領,啟動「南向」政策,後來的南向政策還擴展到包括寮國、緬甸、澳洲和紐西蘭等國家,但因為遇到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告終。此外,私人企業、低利貸款、來自東南亞的客工等,都使得東南亞和台灣有了互賴的關係,相較之下,東南亞較依賴台灣,特別是對於兩造物質上的關係。這也使得台灣能夠跨越政治上的正式外交關係,建立和東南亞的經濟關係。   台灣和東南亞這樣的關係,在一九九七年之後開始轉變。主要在亞洲區域政經和台灣內部的政經有關。從一九八○年中期到一九九○年中期,東南亞經濟快速起,在東南亞開始一片看好的聲勢下,也滋生貪污的情事。此外,法律的透明度和法治機構尚未健全,以致於產生亞洲金融風暴。國際貨幣組織和世界銀行並沒有立刻給予救援,反倒是中國大陸堅定地透過維持人民幣匯率和持續延長對東南亞國家的貸款而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歡迎。而台灣內部的政經則隨著政黨輪替(國民黨下台,民進黨執政),也改變了和東南亞的關係,這包括核四停建後,台灣經歷了自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之後,第一次經濟負成長,使得台灣對外投資相對於大陸減少。加上民進黨的政治理想,使得兩岸關係(中國大陸和台灣)緊張。這對於求發展的東南亞國家而言,台灣就不是一個穩定和繁榮的合作角色,儘管馬哈蒂要求台灣應該扮演在經濟上的角色,而不是作為一個國家,民進黨政府鳥都不鳥。民進黨政府也不相信外交部公僕的專業(民進黨認為,那些公僕和國民黨有關,簡單地說,就是疑心病很重啦!),所以對於外交事務許多誤判。   冷戰結束前,東南亞各國大多和中國大陸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和緬甸、寮國、柬埔寨有較蜜切的關係。儘管改革開放以及在地方進行鎮鄉級的直選,仍抵不上一次天安門事件對於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的形象打擊。一九九○年開始,中國大陸開始與東南亞國家重修舊好,在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發展經貿關係時,中國大陸也試圖加強其和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生亞洲金融風暴以前,中國大陸只被視為一個具有經濟潛力的超級大市場,但一九九七年之後,證實中國大陸還可以扮演政治經濟上「負責任的大國」。直到一九九八年,東南亞地區和台灣的貿易中,東南亞開始從貿易平衝中享受獲利,之後,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一直增加,直到二○○一年,東南亞和中國大陸也開始享受到盈餘。即,東南亞國家在和台灣、中國大陸交往時,都陸續從這兩個經濟體中獲得利益。在赴東南亞觀光旅客數和彼此的貿易協定數量也有相似的情況。。   在冷戰時期,政治和軍事的對立是影響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主要變項,但現在經濟似乎是更重要的面相,而且是透過多渠道的發展。台灣因為有較民主(相較於中國大陸),曾經獲得東南亞國家的青睞;然,中國大陸在金融風暴過後, 其對於東南亞地區而言,角色越來越重要,相形之下台灣的角色將趨弱。當然,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搞好關係,並維持相對的政治和經濟互補,這將有助於兩造區域整合的進程。   我認為,在東南亞地區,台灣和中國大陸曾經經歷過政治上的競爭;而現在正進行著經濟上的競爭;我相信未來將有文化上的競爭,包括孔子學院、儒家文化等思想上的競爭。

Heart of Taiwan, Heart of Asia: NCNU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下面三個影片是為參加國立暨南大學校園影片所製作的影片,三個影片的是同一套素材,通通使用Kdenlive這個自由軟體剪輯,唯配樂和前面開場不太一樣。希望大家給我一些意見。 下面三個依序是從個人比較喜愛的,到最不喜愛的。最喜受的也是綜合最多人的意見,感謝各位網友的指教和建議。我盡可能地通通納入考量並製作出來了!

我讀《TAIWAN’S DIPOMACY IN SOUTHEAST ASIA: Still Going-South?》

我剛剛讀了陳傑(譯音:Jie Chen)的文章,他是西澳大大學政治與國關的教授,不知道是哪裡人,不過感覺應該是華人,可能是新加坡人,因為他的英文很怪。比方說「beef up」,這種很怪的英文,文章有點像是中文翻譯成英文的,但我也不太肯定。我讀的是《TAIWAN'S DIPOMACY IN SOUTHEAST ASIA: Still Going-South?》,下面和大家分享筆記和心得。   基本上,國民黨和民進黨大概都有個共識,那就是中華民國或台灣都應該在國際間被視為是不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務實外交」旨在尋求國際上對「台灣」作為國家主權的認同,這不只是正當性地為「新台灣」發聲,同時是促進整體國家利益,不論在國家安全或經濟領域的非傳統安全議題都是如此。(看這一段話時,我強烈地懷疑這人是民進黨的!)   在李登輝擔任總統之前,中華民國外交在東南亞地區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在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到台灣後,不少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東南亞地區國家也是如此,除了南越以反共產為號召還和國民政府建交一陣子之外。(當然,南越消滅之後,和越南也就沒有交往了!)在李登輝當總統時,東南亞是台灣往外投資最大的接受地區,除了在新加坡之外,在許多國家也都是當地排名相當前面的外資來源。此外,台灣也有大量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勞工,因為隨著技術和勞工成本的提高,引進外來勞力才能降低成本,引進大陸的勞工是完全不被考慮,於是大多數的契約勞工都來自東南亞地區。   在國際上,權利的行使主要有十二項,這可以用來檢視該國外交成就,其包括:對於居住的友善、菸酒免稅、薪資免稅、機動車免稅、公共事務諮詢、官方身份、行李免檢、機場禮遇、通關密語、官方郵包免檢、政府交涉以及給予簽證。在一九九○年代,基本上除了公開地使用「中華民國」和掛國旗之外,以上行動大致都被賦予。於李登輝時代,有少數幾位官員,包括李登輝本人都有出訪東南亞部分國家的行程。東南亞地區,有許多早期的華人移民,而這些人在國民黨領導的革命下,也認知國民黨作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和相較於中國大陸的優勢,都還認為國民黨能和自己的祖先輩連結。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有著同樣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移出的背景,加上台灣本土的原住民族在語言上和南島語系有很大的淵源,台灣與東南亞的交流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東南亞各國的地區政府往往和中華民國有著「類官方」的交往。李登輝時代,能夠和東南亞地區有較良善的關係,有兩個原因,一是冷戰過後,北京不再像過去一樣,維持著北京、莫斯科和華盛頓的三角關係,地位趨弱;二是因為天安門事件,使得北京的國際形象大壞。而台灣和大陸也在這時候開始透過民間團體海基會和海峽會於新加坡進行會談。(其實,就是官方的白手套。)   在一九九五年之後,中國大陸發生了建政以來最好的經濟建設,這也使得中國大陸開始極積參與國際事務,特別是提高了對台灣外交空間打壓的力度和強度。(我實在不喜歡這麼說。)中國大陸富起來了,也開始學習台灣,對東南亞地區提供低利貸款。好死不死,又在一九九七年發生金融海嘯,所這就是見證友誼的最佳時刻了!許多東協國家也向台北拋出橄欖枝,向台北示意,但這時候台灣的外交援助開始受限,大陸對東南亞地區卻透過方方面面的承諾,包括穩定人民幣匯率等回應東協。在一消一長的情況下,使得接手的陳水扁政府更是棘手。   陳水扁當總統之後,改變了長達一甲子的國民黨的政策,在台北、北京和華盛頓的三角關係中,顯得相當焦慮。特別在九一一之後,台灣更是擔心中國大陸和美國在反恐方面,建立了合作關係。陳水扁擔任總統期間,透過金援,包括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等官員到處出訪。(根據陳佩修的說法,這些國家違反聯合國的決定,承認中華民國主權,是相當偉大的。所以我們應該對外交金援放開一點。)同時有系統起動員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公民社會,這既符合非政府組織的利益,也符合國家的利益,也使得台灣和許多主要的非政府組織有了連結。   不得不承認的是,來自北京的壓力也發生在中華民國的貪污總統身上。二○○二年十二月,陳水扁原本打算出訪印尼,就在陳水扁踏上旅途時,被北京要求取消。(當然,這時候陳水扁尚沒有什麼貪污的指控。)二○○四年三月,陳水扁競選連任時的公投綁大選,東協外交部長還聲明警告,台灣若進行公投將危害兩岸之間的關係。這樣看來,中華民國的命運真是可憐。不過,你若知道民進黨做過什麼事,你大概就不會同情它了。二○○○年前,台灣在越南的新順和菲律賓的蘇比克灣都有經濟園區的投資,在民進黨執政之後,通通喊停。(我看到這段的時候,只覺得民進黨愚蠢,現在還敢講要加入東協或反ECFA!!!)   綜合而言,國民黨和其領導者之所以能夠在東南亞地區有較優質地來往,主要是因為和東南亞地區領導者或其家人長期的關係。而這正是民進黨所缺乏的。國民黨過去也因為「一個中國」的政策,對華僑或華務多有支持。民進黨因為自己台獨的立場而反對國民黨的僑務政策。   台灣好可憐。它既不屬於亞歐會議的成員,在亞太經合會的重要性也逐漸降低。可怕的是,似乎有一股台灣是屬於「東南亞」的認同產生。我不是瞧不起東南亞,我瞧不起的是為了反中而去親東南亞。中國人就是中國人,我是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的中國是「文化中國」。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