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功夫熊貓被關在《Iron cage》(鐵籠子)裡不是為取膽汁

查爾斯泰勒用「門鎖」和「加速器」作為兩個極端來比喻「潛在的倫理理想」和「欲把系統性文化悲觀導向全球化文化樂觀的力量」。門鎖者,「嚮往工業化之前的社會」和「捍衛原始社會以免於工業社會侵蝕」;加速器之流,「科技能夠解決人類所有問題」而且「對於遲遲無法跟上腳步的人們感到不耐煩」。 我們就是游移在追求「科技」或「真理」的模式中,時好時壞,時高時低。馬克思(Karl Marx)和偉伯(Max Weber)曾對於現代性提出解釋。那些唯物論的信仰者服膺在工具性效率下,認為應該找到一個常態,並且存在著一個永恆不變的社會現實。而有人認為,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得進入這個社會,即使這都被限縮在工具性的思維下。無疑地,我們被現代科技關進了「鐵籠子」裡頭了!我們好像有「自由選擇」似的。唯物論的思想絕對不是在工業革命之後才產生的。 泰勒認為,總有一天唯物論者都會受到制度上或意識型態上的束縛。而我們還能夠有一絲絲喘息的空間的話,就是從那曾經被現代性所壓抑的道德背景找去尋找。泰勒提出兩個道德脈絡,其分別是「『自我負責』、『自我控制』的理性」以及「來自日常生活的肯定」,如工作或家庭。 泰勒認為,我們應當將「理想的實現,並非人生存在的條件」和「考量現實後,才能實現理想」(有效的理想實現,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ideals)兩種秩序一起考量。當我們一開始就知道「科技為什麼重要」的話,「倫理的關懷」自然就會給它一個框框。 我剛剛看完《功夫熊貓二》,我認為相當有同感。中原受到沈王爺(白孔雀)船堅砲利的威脅,連原先守護著王城、武功高強的犀牛和鱷魚都對功夫失去信心而自願被關在地牢。熊貓阿寶一方面對於剛學會的功夫即將被毀滅而感到憂心忡忡(於公),一方面好奇自己的生父生母為什麼把他拋下(於私)。沈王爺就是最極端的加速器,全盤地相信科技能夠為他奪得中原;而犀牛和鱷魚就是在當中游移的人,一方面對於功夫有熱情,另一方面視天下百姓為己任,而也臣服於船堅砲利;師父、阿寶和羊仙姑則相信心如止水(inner peace)能夠對抗船堅砲利,也就是門鎖的角色。當然,故事的結果是門鎖一方勝利了!以此來觀察社會的話,社會上的人,多數是像犀牛和鱷魚的,一方面擁有一些功夫,另一方面功夫常有不如船堅砲利之感。如果多一些沈王爺般的加速器,我們就可能奮起學習船堅砲,也可能自甘墮落;如果阿寶之流的門鎖者聲勢大一些,我們可能看不起抱殘守缺的老古板,也可能開始嚮往過去的桃花源和傳統信仰。偶爾當當加速器、偶爾當當門鎖,時而和沈王爺站在一起、時而和阿寶站在一起,不要太嚴肅似乎是個比較快樂的「選擇」。(或許這也是制度化、意識型態化後不得已的「選擇」!?)

我讀《The malaise of modernity》(《現代性的隱懮》)

關於現代性(modernity),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認為有三種隱懮。這些隱懮都被反覆地討論、辯論過,但是因為這三種隱懮看起來很像,所以其隱藏在背後的東西沒有被察覺,也因此常常被扭曲,人們誤解之後,就又更覺得困擾。 這三種隱懮分別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工具性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以及在以上兩者所造成的政治生態。 現代的社會是從過去那個有階級的社會所解放出來的。而過去那個有階級的社會,每個人可能對應著天庭的某個位置,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社會上有個位置。老鷹可能可以在有階級的社會中當鳥王,但到現代社會之後,可能只會當一隻鳥。但個人主義發展地極致之後,人們只注重自己的生活,就會少了過去魔幻式、英雄式的想像。每個人好像能夠為自己做決定,但事實上每個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 「工具性理性」指得是我們最終會選擇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手段去達成目標,最有效率、最有利潤的方法,關鍵字是「成功」。在工具性理性的指導下,我們對於身邊的生靈萬物不再關心,認為那只是為了達成我們目的所存在的工具。這也使得我們對於受到傷害環境不再敏感。我們認為不論啥事只要科學進步,就會有解決的辦法。查爾斯泰勒認為,就目前看來,我們應該減少工具性理性在生命中的地位,不只超越個人,看到以外的事物,同時也是該讓自己的「身」和「心」好好掙扎一番。 個人主義和工具性理性造就了一個「工業科技社會」的制度,它嵌制了我們的決定,同時它迫使人們接受「工具性理性壓倒一切」。例如:許多城市的設計讓人們不得不有一部私家車,於是大眾運輸工具就逐漸減少了!另外一種自由度的喪失是個人會開始宅在家,而政府也會滿足這些人的需求。逐漸地,政府會開始接收所有權力,儘管有定期選舉和民主形式,但一切卻好像有個「巨靈」在擺佈著。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認為,這個要透過多層次的政府和自願者組織的參與才能和這個力量抗衡。這種本來應該是由公民有尊嚴地去決定的政治自由,一但被「巨靈」所掌握,人們就只能在軟性的暴政下生活了!(棉花糖製成的監獄!?) 這些隱懮可以不論地討論,可能沒有結論,不過會很有趣。

造節:華人新年在泰國北欖府的詩力諾寺學校

春節大概是華人一年以來最重要的節日了!從春節到元宵節這一段期間,我也加強火力地在介紹華人的春節。雖然說是加強火力地介紹,也只是在每日一詞的教學內容上進行加強,因為這是唯一有機會在華人新年期間天天和學生碰面的場面。一般課時,就是一週一到兩個小時,所以也只是利用最多兩個小時進行華人春節的教學活動。 在華人新年的華語教學活動中,我安排了讓學生說吉祥話教學。詞彙包括:「祝你」、「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身體健康」以及「萬事如意」。「新年快樂」和「恭喜發財」都是每日一詞教過的詞彙,所以學生對於這兩個詞彙算是再一次的複習。而「恭喜發財」配合「紅包拿來」既有押韻的效果,又有趣味的成分,對於日後學生與華人交往時有起正面的作面。「身體健康」和「萬事如意」則是普遍大家所渴求的,不只用於新年,平常也可以用,因此也值得學習。 在詞彙教學之後,馬上教唱著名華語新年歌曲「恭喜恭喜」,我使用了鄧麗君所演唱的版本,而且還有點兒夜上海那樣的感覺。原曲歌詞如下: 恭喜恭喜 演唱:鄧麗君 作曲:陳歌辛 作詞:陳歌辛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冬天一到盡頭,真是好的消息, 溫暖的春風,就要吹醒了大地。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皓皓冰雪融解,眼看梅花吐蕊, 漫漫長夜過去,聽到一聲雞啼。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經過多少困難,經歷多少磨練, 多少心兒盼望,盼望春天的消息。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原曲每一段的結構相似,都是後半段有「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然而前半段的句子都是建立在不同語法、句型、構詞所堆砌出來的相同字數的句子,為避免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我只用第一段作為教學的內容。也就是讓歌曲簡化後只有: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我於是把鄧麗君的歌曲重新剪接如下: 在歌曲教完之後,我也利用這一次的教學,蒐集學生們對於「新年」的想像,認為怎麼樣才是新年。我先提供華人新年圖片的樣子,再問問學生認為新年應該是怎麼樣的?會送禮物嗎?會放煙花嗎?會到寺廟作功德嗎?會去海邊玩嗎?還是會領紅包?祭祖?提供一個空白的框框讓學生自由發揮。 最後,為了讓學生們感受春節領紅包的喜悅,我也準備了裝有泰銖(一角、五角、一塊、兩塊、五塊不等)、糖果的紅包給學生。不過,學生必須熟記「恭喜發財」和「紅包拿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工作,因為許多學生們可能都唸了好幾次之後,到我面前就又忘記了。我們可以想像在對於低年級,如國小四年級時,學生會相當踴躍地擠到老師面;令人想像不到的是,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曾經相當傲慢,但後來也喜歡這樣領紅包的感覺。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我有四百個以上的學生,但我卻只有一百個紅包袋,因此無法在每個班級發放紅包。(一個紅包袋一塊泰銖,有些紅包袋的價值還超過紅包的內容物的價值。) 雖然,人在泰國,但是我也和學生們過了一個由我刻意營造的華人春節氣氛。我想這是皆大歡喜。

泰國(佛教國家)也是要過聖誕節

在泰國教華語的期間到寺廟出家,體驗了十五天的僧侶生活;離開僧侶生活之後,回到學校,立馬就遇到學校正要舉辦聖誕節慶祝活動。聖誕節是相當西方文化代表的節慶,所以英語老師們為此準備了許多節目,戲劇、歌唱等,其它科目老師也準備了舞蹈等。作為學校的華語老師,我當然也不能在這個活動缺席,雖然時間緊迫,但我還是趕鴨子上架地出了一個華語歌曲節目。 泰國是佛教國家,聖誕節是基督教的教主耶穌的生日,但在學校舉辦聖誕節活動卻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學校裡頭,我能夠掌握的範圍內,有兩個基督教徒:一個是每天負責我的早餐的大嬸,既是泰國人又是基督教徒,是相當百無禁忌的基督教徒,和一般泰國人一樣合掌問候,也不避諱地送我佛像;另一個基督教徒是我的好同事,一個來自奈吉利亞的英語老師麗芝(Lizzy),相當虔誠的基督教徒,對於在寺廟的活動較少參與,頂多就是去蜻蜓點水地拜訪一下,在學校的資歷比我久,能夠簡單的泰語對話,基本上是全英語授課。這個聖誕節活動,就是由麗芝老師所規劃的。 我在星期一回到學校,知道星期三有聖誕節活動,回家就馬上準備華語聖誕歌曲,我只利用星期二的其中一節課,給學生學習歌曲和安排隊形,星期三就上台表演了!我們必須感謝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可以輕鬆地就找到簡單又耳熟能詳的華語聖誕歌曲,我相信許多人都沒有聽過這首歌,但是聽一次就能朗朗上口了! ◇ 作曲:英國傳統歌曲  ◇ 譯配:薛范  ◇ 主唱:黑鴨子演唱組  以下為歌詞: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祝你新年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祝你新年快樂。 把星星帶到每一個角落, 把新年的心緒給你們和我。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祝你新年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祝你新年快樂。 把星星帶到每一個角落, 把新年的心緒給你們和我。 看看下面的連結,你就知道這是什麼歌了。 就在老師和學生的努力下,我們用了一個小時多一點點的時間,在聖誕節活動中也安排了華語聖誕歌曲表演節目。聖誕節雖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但普遍地在世界各國(除了阿拉伯國家之外)被慶祝著,更多的喜慶的氣氛而不是宗教的禮拜,多了商業的氣息少了神聖的祝福,可以說是一個世界性的節日。華語,作為一個國際的語言,自然不能在這樣的節日缺席。因此,晨間朝會時,我也教授學生「聖誕快樂」。

泰國母親節(皇后生日)期間之華語教學

由於決定教學內容不再受限於《五百字說華語》,所以教學內容的彈性很大。於是我也能夠常常跟著時事、節慶或流行趨勢安排教學內容。第一次遇到的節慶是八月十二日的母親節,這一天是泰國皇后的生日,正如泰國皇帝就全國子民共同的父親一樣,泰國皇后就是全國子民共同的母親,於皇后生日當天也是母親節,也讓學生們感恩自己的母親。正好,八月八日是華人的父親節,於是在這樣的季節裡,我進行數字的複習、日期的表達和文化的傳遞。 下面為西方、華人和泰國母親節和父親節的日期: 母親節: 西方:五月第二個星期日。 華人:五月第二個星期日。(有人建議改為孟母生日) 泰國:八月十二日。(泰國皇后生日) 父親節: 西方:六月第三個星期日。 華人:八月八月。(抗日時期確定,並有八八和爸爸諧音) 泰國:十二月五日。(泰國皇帝生日) 你可以發現泰國不論在母親節或父親節都是以皇帝和皇后的生日作為慶祝日期,可見泰國皇室在當地影響力。如果泰國是東方和西方之外的第三空間的話,顯然在母親節和父親節這個部份是相對有自己的立場的。因此,我沒有必要介紹西方母親節和父親節的由來,台灣在慶祝母親節是受到西方影響,而正課期間正值八月,所以我只提出八月八日和爸爸諧音,跟學生們介紹八月八日是華人的父親節和八月十二日是泰國的母親節。 在每天朝會的時候,泰語、英語和華語都有每日一詞的時間,我就在八月十二日之前,教授了「媽媽我愛你」的句子,讓學生可以向媽媽表達愛意,同時展現自己學習華語的成果。母親節為皇后生日,學校也邀請學生們的家長到學校參觀,因此,我在朝會以泰語介紹華語時,學生家長們都能知道學校有個華語老師正在教授讓學生能夠感恩母親的句子。我想這也是另一面相的國民外交。 而課堂方面,複習數字和日期之外,簡短地說明華人的父親節之後,就讓學生以類似描紅的「媽媽我愛你」漢字著色讓學生熟悉漢字,並在空白處畫上對媽媽表達愛意的圖案。因為,許多學生來自單親家庭,而且課堂開始前也介紹父親節所以我也準備了「爸爸我愛你」的漢字著色。

教泰國學生漢語拼音還是注音符號?

在決定自己製作對詩力諾寺學校學生的教材之後,除了從台灣帶來的《實用視聽華語》之外,我也到坊間書局翻閱泰國學習華語的教材。泰國當地的華語教材幾乎都已經使用漢語拼音作為華語的標音符號,然而再仔細看的話,還是可以約略分出兩種:一、完全利用「漢語拼音」作為華語的標音符號,有二十一個子音和三十五個母音(單母音、雙母音和鼻母音);二、表面上是「漢語拼音」,但卻只有二十一個聲母和十六個韻母,顯然這個就是用國人所習慣的「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化的結果。當我們在爭論「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的時候,泰國人已經將兩個融合成注音符號化的漢語拼音或漢語拼音化的注音符號了! 我想選擇純粹的注音符號或純粹的漢語拼音是最方便的教學,但是我有以下考量,所以我選擇注音符號化的漢語拼音:一、泰語並非用英文拼寫而成的語言,因此學習華語時漢語拼音不致於造成學生的干擾或負遷移;二、泰國學生學習英語自國小開始,英語口說方面常常有石化的現象,但對於英文的閱讀或抄寫相對習慣,漢語拼音可以讓學生快速跟上;三、泰語的拼讀和華語用注音符號拼讀的方法相近,以一個聲母為主,一到兩個韻母形成母聲後成音;四、許多學生到台灣泰國學校上過週末班華語課程,該課程教讀寫注音符號;五、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的聲母(或子音)數量一樣多,但韻母(或聲母)分別是三十五個和十六個,注音符號對學生的負擔相對小。基於以上的考量,我必須融合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於是我教授注音符號化的漢語拼音。 既然是注音符號化的漢語拼音,對我而言,只是符號的轉換而已,所以我可以使用注音符號的歌曲,讓學生們一直聽、一直聽,直到朗朗上口,而後能背下所有發音。除了歌曲之外,也透過賓果遊戲,讓學生們分辨聲音和符號之間的關係。最後,再以聽寫的紙筆測驗作為評量學生學習的成果,老師說,學生聽而後寫下相對應的符號。值得注意的是,注音符號有其順序,而且是根據發音部位成組成組地有系統地排列下來,因此對於學習者而言有循序漸進的安排,再依發音部位分組的話,總共只有十組,也就是學生們只要熟悉十組發音組合,就可以記下所有注音符號後的漢語拼音符號了。所以,教授歌曲和聽寫測驗時,我也反覆提示學生這是成組成組的音。根據華語和泰語語音的對比分析,我們知道泰國學生有些容易混淆的符號,我也會加強測驗。對於初次接觸華語的學生或已經學習過注音符號的學生而言,這樣的課程既符合初學者,對學過注音符號的學生也稍具挑戰性。在第一學期開始,以全面性地介紹注音符號化的漢語拼音,兩個小時的教學課程後,之後偶發性針對新課程注音符號再進行測驗以鞏固。 第二學期開始,除了全面性也複習之外,另外製作兩張學習單,針對泰國學生易犯的語音上的偏誤和上學期聽寫測驗的易錯的符號進行加強。主要以j、q、x和zh、ch、sh、r和z、c、s為主,加強學生對這些符號的分辨。

給學生起華語名字

第一屆台泰拓展視野計劃中的華語老師,在華語教學領域中都有所專精,我從這些老師身上學到許多東西。他們分別是於私立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攻讀碩士學位的戴智璞、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華語文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的詹雅涵以及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攻讀學士學位的徐培恩。除了以上同儕團體之外,我還有一群專家學者能夠諮詢,他們分別是擁有豐富華語教學經驗,並且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的陳品老師;泰國中華國際學校中文部的謝忠安老師;以及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同學,兩位泰籍同學是李素玉和陳水英,一位本國籍同學是紀宗諺。 在第一次與教育部國際交流處駐泰代表歐季曦秘書及第一屆台泰拓展視野計劃中其它華語老師正式開會後,我得到許多寶貴的意見。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給學生起華語名字,這也是陳品老師在觀察我上課後,認為可以透過起華語名字來強化課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並不是缺乏起華語名字這樣子的想法,因為台灣小孩學習英語也都會有個英語名字。我在意的是學生們是否會有「泰國人」的意識?想要意譯或音譯原先的泰文名字?或甚至不想要華語名字,只堅持以泰語名字作自己?但是,從課堂管理的角度來看,我總共有十二個班,超過四百個學生,泰語並非我的母語,我無法記得每一個學生的名字。不過,當每個學生都有了華語名字之後,教師進行課堂的管理就更為容易了。 在顧及「泰國人」意識和華語教學的課堂管理,給學生起華語名字時,我有以下順序:首先,取得班級名單,然後詢問學生座號,接著問學生的泰語姓名怎麼唸;接著,先問學生是否有華語名字,若有則延用,其中,有華語名字的多是有華語學習經驗的學生;如果沒有華語姓名的,則從我的華語姓名海中找尋適合的姓名;最後,除了在班級名單中記下學生的華語姓名之外,也要在學生的筆記本上寫下華語姓名和漢語拼音。因為,許多華語老師是隨意地給學生們起華語姓名,自己沒有記下學生的姓名,學生也沒有記下自己的華語姓名,有起跟沒起一樣,只是浪費課時又沒有效果。 起名字的原則如下:有些學生會再說一次自己的名字,問我華語怎麼講,這時我就會將其泰語姓名音譯為華語;有些學生透過我個人對他或她的第一印象,找到符合身邊朋友形象的名字,就作為學生的華語名字,也幫助我記憶;而更大多數學生的姓名是隨機地來自維基百科的歷史名人和國立台灣大學的錄取榜單。套用句型「你的名字叫什麼?」「我的名字叫○○。」每個人就能現學現賣地使用自己的華語名字了! 你可能會反駁道:「取華語名字是在破壞學生們正在形成的『泰國人』意識。」我會告訴你:「沒錯,我就是要破壞這樣的畫地自限的意識。」正如我們可以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世界公民或地球村的一份子。這些泰國學生沒有理由「只」能是一個「泰國人」。此外,如果學習者能夠有自信地認為自己就是標的語的使用者,例如:泰國學生認為自己就是華語的使用者,則學習華語的成就就會更高。所以除了課堂管理的必要之外,起華語名字也是幫助學生學習華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如史密斯的《Joining the Literacy Club》和克拉申的《What Does it Take to Acquire Language?》所說的「我們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我們所說話的樣子就會是什麼樣子。」

對泰華語教學之《五百字說華語》不適用

在出發前往泰國北欖府之前,我進行了碩士學位論文的提綱發表,完全是為了對泰華語教學所準備,而精挑細選的《五百字說華語》作為實務教材,打算以這一本書進行八個月兩個學期的華語教學。為了加強學生對此教材的可進性,我也嘗試將其數位化和在地化。然而,這教材只使用了兩個小時的課時,就讓我放在一邊了。 在數位化方面,由於《五百字說華語》專為華語初學者設計,因此著重對話、漢字,相形之下,對於語法、語音的幾乎是空缺。因此,在將其數位化時,由於其設計缺乏對於外國人語法學習的設計,因為我也著重在對話。於是,數位化後的成果就是對話錄音加上字幕,以提供學生反覆聽讀的課後教材。在教材以對話為主的限制下,華語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被限制在聽說教學法。作為課後補充教材,在當地環境的限制下,數位落差,於網路上的數位教材也幾乎是白設的。 在在地化方面,我將原先課文的對話進行改編,在原結構不變的前提下,改變人物和場景,使之和泰國學生有共鳴。人物方面,利用電視螢幕當紅的男女主角作為人物;場景方面,以泰國重要元素的佛教為背景,將對話進行改編。正式上課時,學生對於《五百字說華語》的反應有兩種:第一種是完全未學習過華語的學生,這一類的學生只能跟著老師一次一次的反覆聽讀,對於對話的目的可以理解,但對於詞彙和語法卻感到陌生;第二種是學過一年的華語學習者,課文的對話對這些學生而言相當容易,若只是反覆讀聽,第二次或第三次就會覺得沒有意思。在這樣的情況下,基礎對話無法進行到改編後的在地化的對話。 我們當然無法將學生無法學習好華語的問題賴在《五百字說華語》的份上,老師如何將教材活化,使它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考驗著老師的功力。然而,對於華語教學而言,我還是個新手教師,所以我選擇放棄《五百字說華語》,自行編寫學習單。學習單也不是信手捻來就能胡謅一通。幸好我有全套的《實用視聽華語》,這套台灣師範大學所編撰的對外華語教材仍是旗鑑教材,它提供了我在學習單中華語語法和句式的想法,此外,僑委會所提供的教材也是不可或缺;華語和泰語的對比分析也給我許多幫助,尤其針對泰國學生,當我們能簡單地針對泰語和華語的相同和相異處提出解釋時,學生很快就能夠接受了;同儕團體的協助和交助,更是豐富了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我們四個華語老師和教育部國際交流處駐泰代表歐季曦秘書定期開會,私下也不定期地聚會,如此的交流讓我學習其它人教學的長處,也反省自己教學時的不足。 原先我認為課本《五百字說華語》作為實務教材會使得課程進行得更輕鬆,但事實證明,與其讓老師去適應教材,不如老師自己設計教材。

《朋友不老》,我已先老

《朋友不老》是一個相當令人喜愛的電影,除了有之前主演《愛在暹邏》的男主角和Auguest樂團之外,一群人一起旅行的可能發生的狀況表現的凜漓盡致,非常有意思。分享這部電影,也分享我對旅行的想法。 關於「旅行」,我個人偏好獨立旅行,一個人出發,你不需要和其它人協調時間,你不需要照顧同伴的偏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此外,因為旅程中只有一個人,別人比較容易親近你,不過這也是其可能曝露的危險,因為你只有一個人,所以很容易成為逮徒下手的目標;當然,你的住宿費沒有人和你分擔,不過因為一個人,對於住在艱困的環境時,也不需要再和旅伴協商。我們可以結論,一個人旅行的缺點,大概就是「人身安全」的風險較結伴旅行高。 《朋友不老》裡頭就是一群人一起旅行。人多好辦事,出發前,大家把錢拿出來,結帳時平均地讓每個人能夠分擔,如此節省許多旅行的支出。人多好辦事之外,人多嘴也就雜。一但人與人之間有嫌隙的時候,嘴巴就會開始說人閒話,原本兩個人之間的事,就會感染到整個群體,旅行的歡樂氣氛就會搞得很詭異。佛弟子的五戒中,有一個就不妄語,就是要人們離口四過,不說謊、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說話是門藝術,說好話舌燦蓮花,說壞話口吐毒蛇,但說好話不容易,而且人們的嘴巴除了用來吃之外,就是準備說別人壞話,所以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然而,一群人出來玩還是要說話呀!怎麼辦?所以,自然而然地,你會發現每個人都佔據了一個角色,有人負責搞笑,有人負責領導、指揮,有人負責講一些激勵人心的話,有人提供旅遊訊息如路況,如此使整個旅程能夠圓滿。你會問,怎麼那麼麻煩?就是因為麻煩,所以旅行業者就有市場,只要花錢就可以解決這些麻煩了!當然,這也會少了一點點完成一趟旅行之後的成就感。 《朋友不老》裡頭,幾個都是本來的好朋友,多出一個陌名其妙大家都不熟的朋友,不過還是有個完美結局。如果你問我喜歡一個人旅行還是一群人旅行的話,我會說一個人旅行比較輕鬆,你只要對自己負責;而一群人旅行的話像考驗,每個人、每個時刻會給你不同的考驗,能夠一起克服的話會很開心,然而一但當中有人心懷不軌的話,你就會心力交瘁。《朋友不老》很好看,推薦給大家…順帶一提,裡頭有個講華語的女孩,飾演的是來自台北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