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CEFR新描述詞對華語文教學的啟示:提升跨文化與多語能力

這項研究主要是為了更新和擴展《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的描述詞。CEFR是用來指導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的重要文件,這次更新旨在適應現代語言教學的新需求。自2001年首次發布以來,語言教學環境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在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方面變得更加顯著。 研究背景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是為了使CEFR更加現代化,反映當前語言教學的最新發展和需求,並提供更精確和全面的工具來支持語言學習者和教育者。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開發和驗證新的CEFR描述詞,並對現有描述詞進行擴展。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通過系統的方法開發和驗證了新的CEFR描述詞,並對現有描述詞進行了擴展和更新,為語言教學和評估提供了更全面和精確的工具。 North, B., & Piccardo, E. (2019). Developing new CEFR descriptor scales and expanding the existing ones: Constructs,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Zeitschrift für Fremdsprachenforschung, 30(2), 143-161.

華語教學新趨勢:如何利用CEFR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研究目的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開發基於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的幼兒語言能力描述指標,專門針對6至14歲的幼兒(YL)。具體目標如下: 研究背景 總結 文章強調了開發針對幼兒語言能力描述指標的重要性,旨在為幼兒英語教學和評估提供更適用的工具,確保教育過程的標準化和透明性。這些描述指標將幫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評估幼兒的語言能力,並為全球的幼兒英語教學提供參考標準。 參考文獻: Benigno, V., & de Jong, J. (2016). A CEFR-based Inventory of YL Descriptors: Principles and Challenges. In M. Nikolov (Ed.), Assessing Young Learners of English: 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 (pp. 43-64).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Volume 25. Springer. http://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22422-0_3.

華語教學新趨勢:如何利用CEFR提高幼兒語言能力?

研究目的 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開發基於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的幼兒語言能力描述指標,專門針對6至14歲的幼兒(YL)。具體目標如下: 研究背景 總結 文章強調了開發針對幼兒語言能力描述指標的重要性,旨在為幼兒英語教學和評估提供更適用的工具,確保教育過程的標準化和透明性。這些描述指標將幫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評估幼兒的語言能力,並為全球的幼兒英語教學提供參考標準。 參考文獻: Benigno, V., & de Jong, J. (2016). A CEFR-based Inventory of YL Descriptors: Principles and Challenges. In M. Nikolov (Ed.), Assessing Young Learners of English: Glob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 (pp. 43-64).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Volume 25. Springer. http://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22422-0_3.

揭示語言測試對齊CEFR的挑戰:評審標準與有效性探索

這篇研究主要圍繞在如何將語言測試對齊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CEFR)。CEFR是一個用來描述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工具,它將語言能力分為六個等級,從A1到C2,涵蓋了從初學者到母語者的不同能力水平。 研究背景 研究指出,雖然很多主要的語言測試都聲稱與CEFR對齊,但實際上這個對齊過程存在很多挑戰。對齊測試與CEFR需要依賴人類的判斷,而這些判斷往往會受到偏見和認知捷徑的影響,這會影響對齊的有效性。 為了探討這些挑戰,研究者使用了一種叫做「項目-描述符匹配方法」的技術,邀請了十位有語言教學和測試背景的評審來參與。他們需要判斷聽力測試項目對應的CEFR描述符,並為每個項目分配一個CEFR等級。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評審在做出這些判斷時使用了哪些標準,以及這些標準如何影響最終的對齊結果。 研究發現,評審對CEFR等級的判斷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依賴於不同的標準和描述符來做出判斷,這導致對齊的結果不一致,進而影響測試分數的解釋和使用的有效性。因此,研究強調在對齊過程中需要仔細考慮CEFR描述符的具體含義,以確保對齊的有效性。 簡單來說,這篇研究探討了在語言測試對齊CEFR過程中的挑戰和問題,並提供了對這一過程的深入理解,旨在提高測試對齊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採用了混合方法,包含定量數據和質性數據,以全面分析評審在對齊測試項目到CEFR等級時所使用的標準和策略。具體方法如下: 研究發現 總結 這項研究揭示了在將語言測試對齊到CEFR時存在的挑戰,特別是在標準和描述符使用上的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問題。研究建議需要更明確的指導和培訓,以提高對齊過程的準確性,確保測試結果的有效性。 Harsch, C., & Hartig, J. (2015). What Are We Aligning Tests to When We Report Test Alignment to the CEFR?.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12(4), 333-362. https://doi.org/10.1080/15434303.2015.1092545

揭開神經多元的面紗:理解與接受的第一步

在現代社會中,「神經多元」(neurodiversity)和「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gence)已成為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議題。這篇文章將幫助大學生了解這些概念的基本定義及其社會意涵。 什麼是神經多元? 「神經多元」是指人類大腦功能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在我們的物種中無限存在。簡單來說,人類的思維方式和神經認知功能存在著巨大的變異​​。 需要注意的是,「神經多元」本身是一種生物學上的事實,而不是某種觀點、方法、信仰或政治立場。相反,與之相關的「神經多元範式」是一種特定的視角或方法,它認為神經多元是人類多樣性的一種自然且有價值的形式​​。 神經多樣性與神經多元範式 「神經多樣性」指的是個體或群體的神經認知功能顯著偏離主流社會標準的狀態。這些偏離可以是先天遺傳的,也可以是由經歷造成的,或是兩者的結合。自閉症和閱讀障礙是先天神經多樣性的例子,而由於創傷或長期冥想等原因引起的腦功能改變則是經歷造成的神經多樣性​​。 「神經多元範式」強調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社會在對待神經多元的方式上,呈現出類似於其他人類多樣性(如種族、性別或文化多樣性)的社會動態,這些動態包括社會權力不平等的動態,以及當多樣性被接受時,成為創造潛力的源泉的動態​ ​。 神經多樣性的社會意涵 在現實生活中,神經多樣性不僅僅是一種生物現象,還涉及社會和文化層面的挑戰和機遇。神經多樣性運動是一個社會正義運動,旨在為神經多樣性人群爭取民權、平等、尊重和全面的社會包容​​。 然而,這個運動並不僅僅是單一組織或個人的努力,而是由許多個體和團體共同組成的,他們在觀點、目標、關注點、政治立場和行動方式上各不相同​​。這種多樣性使得運動更加豐富和有力。 神經多樣性與社會不公 在《Celebrating Neurodivergence amid Social Injustice》一文中,作者探討了神經多樣性在面對父權制性別結構中的解放潛力,並反思了神經多樣性歷史中標誌著不平等、抹煞和認知不公的生產性張力​​。這些張力強調了自我診斷在神經多樣性社群中的接受度,以及未經診斷的個體在導航社會機構時面臨的合法性挑戰,突顯了種族、階級和性別差距​​。 此外,神經多樣性的社會地位也與性別和種族壓迫密切相關。例如,自閉症女性和性少數群體更容易被低估和誤診,這些群體在表現和掩飾自閉症特徵方面面臨著獨特的挑戰​​。 結語 了解和接受神經多樣性,不僅有助於構建更包容和公平的社會,還能促進我們對人類多樣性的理解。對於大學生來說,認識到神經多樣性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這一領域的討論,不僅能拓寬自身的視野,也能為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未來貢獻力量。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神經多元和神經多樣性的概念,並鼓勵你在學習和生活中支持神經多樣性運動。 Walker, N. (2014). Neurodiversity: Some Basic Terms & Defini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neuroqueer.com/neuroqueer-heresies/ Krazinski, M. (2023). Celebrating neurodivergence amid social injustice. Hypatia, 38, 726-745. https://doi.org/10.1017/hyp.2023.79

從隔絕到連接:亞馬遜部落的Starlink變革

紐時譯電 埃隆·馬斯克的Starlink將一個與世隔絕的部落連接到外界,也在內部引發了分裂 最近,Jack Nicas和Victor Moriyama徒步超過50英里,穿越亞馬遜叢林,來到位於巴西亞馬遜深處的Marubo部落。這次探訪揭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一個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埃隆·馬斯克的Starlink衛星互聯網服務而改變。 亞馬遜的變革 Marubo人世代居住在亞馬遜雨林深處的Ituí河沿岸。他們講自己的語言,通過服用ayahuasca與森林靈魂溝通,捕捉蜘蛛猴來做湯或作為寵物。這種生活方式因隔離而得以保存數百年,有些村莊甚至需要一周才能到達。 然而,自去年九月以來,Marubo人因埃隆·馬斯克的Starlink服務而接入了高速互聯網。這個擁有2000名成員的部落是巴西數百個突然接入Starlink衛星互聯網服務的部落之一。自2022年進入巴西以來,Starlink迅速蔓延到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將網絡帶到地球上最後的離線地區之一。 互聯網的到來 當Starlink到來時,所有人都很高興。它帶來了明顯的好處,比如與遠方親人的視頻聊天和緊急情況下的呼救。然而,事情也變得更複雜。年輕人開始變得懶惰,學習白人的生活方式,而這讓一些部落長者感到擔憂。 其中一位長者Tsainama Marubo表示:“互聯網讓年輕人變得懶惰,他們學習了白人的生活方式。”但她也補充說:“但請不要把我們的互聯網拿走。” 這揭示了Marubo人正在面對的互聯網根本矛盾:它變得必不可少,但也帶來了挑戰。短短九個月,Marubo人就已經在應對多年的挑戰:青少年迷戀手機,群聊充斥八卦,令人上癮的社交網絡,網上陌生人,暴力視頻遊戲,詐騙,錯誤信息以及未成年人觀看色情內容。 星鏈的迅速崛起 Starlink迅速主導了全球衛星互聯網市場,通過發射6000顆低軌道衛星提供高速網絡連接,幾乎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提供服務,包括撒哈拉沙漠、蒙古草原和太平洋小島。業務蒸蒸日上,馬斯克最近宣布,Starlink在99個國家的用戶超過300萬,年銷售額預計增長約80%,達到約66億美元。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Marubo人現在面臨著由於Starlink的到來而引發的文化和身份辯論。這項技術快速滲透到亞馬遜,使其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同時也引發了新工作和教育機會,以及非法伐木和採礦者的新工具。 一些Marubo領袖立即看到了Starlink的潛力。他們認為互聯網可以給他們的人民帶來新的自治權。通過互聯網,他們可以更好地溝通,獲取信息,並講述自己的故事。 然而,互聯網的引入也帶來了內部分裂。一些領袖擔心傳統的流失,並擔心色情內容的傳播會對年輕人產生負面影響。這些擔憂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有些領袖甚至報告了未經批准進入保護區的問題。 儘管如此,Marubo人仍然堅定地認為,互聯網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相信,互聯網帶來的好處遠超過其帶來的挑戰。 未來展望 Ms. Flora Dutra現計劃將Starlink帶到亞馬遜地區的更多原住民部落,包括巴西最大的遙遠部落Yanomami。然而,一些巴西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擔心互聯網在缺乏培訓的情況下快速推廣會帶來潛在危險。 無論未來如何發展,Marubo人已經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們無法再回到沒有互聯網的日子。正如一位領袖所說:“我們無法再沒有互聯網生活。”這正是Marubo人與現代科技之間複雜而矛盾的關係的真實寫照。

探索多語言手語生成的新紀元

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我們見證了語言模型在各種應用中的卓越表現。然而,手語這一重要的溝通工具在數據科學領域的研究卻相對較少。鑒於全球有數百萬的聾啞人士依賴手語進行日常交流,如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手語的生成和翻譯成為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介紹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首個全面的多語言手語資料集——Prompt2Sign,並基於此資料集開發了首個多語言手語生成模型——SignLLM。 SignLLM模型不僅能夠從文本或提示生成精確的手語手勢,還能支持美國手語(ASL)以及德國手語、瑞士德國手語、瑞士法國手語、瑞士義大利手語、阿根廷手語、韓國手語和土耳其手語等八種手語。這一創新模型結合了基於強化學習的損失函數和模塊設計,顯著加速了模型的訓練過程,並在多語言手語生成任務中達到了最先進的性能。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Prompt2Sign資料集的構建過程及其獨特性,並詳細介紹SignLLM模型的設計原理和技術創新。我們相信,這項研究不僅為手語生成和翻譯技術帶來了新的突破,也為未來的多語言手語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充滿潛力和希望的領域,探索手語生成的新紀元。 手語模型的建立與其他語言模型的不同之處 SignLLM模型的建立方式與其他語言模型有幾個顯著的不同之處: SignLLM模型的創新之處在於其多語言支持和強化學習的應用,使其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大規模、多語言的手語數據,並且在多語言手語生成任務中達到了最先進的性能​​。 未來應用 SignLLM模型的未來應用潛力巨大,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 SignLLM的多語言支持和強化學習能力,使其在上述各個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並為聽障人士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便利​​。 Fang, S., Wang, L., Zheng, C., Tian, Y., & Chen, C. (2024). SignLLM: Sign Languages Production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preprint arXiv:2405.10718.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405.10718

「聚焦效應」: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決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做出各種決策,無論是購買新車、選擇職業還是簡單到選擇晚餐菜單。這些決策過程往往涉及複雜的推理和權衡。然而,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在做決定時,往往只專注於某些特定的資訊,忽略了其他可能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聚焦效應」(focussing effect)。 本篇文章《Focussing in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由P. Legrenzi、V. Girotto和P.N. Johnson-Laird於1993年發表在《Cognition》期刊上,深入探討了聚焦效應在推理和決策中的作用。作者們提出,無論是在進行邏輯推理還是日常決策時,人們都依賴於心理模型的構建,而這些心理模型通常只包含明確表示的內容,導致我們容易忽略其他潛在的重要資訊。 文章中,作者們通過一系列實驗,展示了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過程,並提出了幾種可能減少這種效應的方法。例如,在進行Modus Tollens推理時,由於個人傾向於集中在初始條件模型上,往往難以推導出正確結論;在Wason選擇任務中,受試者也會偏向選擇模型中明確表示的卡片。 這篇文章的研究不僅揭示了我們思維過程中的潛在偏見,還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策略,幫助我們在決策時能更全面地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決定。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探索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推理和決策過程,以及如何應用這些研究成果來提升我們的決策能力。 聚焦效應 聚焦效應指的是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人們傾向於集中注意力在心理模型中明確表示的內容上,從而忽略了其他潛在的可能性或資訊。心理模型是指人們在思考某個問題時,在腦海中形成的一個抽象的、簡化的情境或框架。當我們面臨決策或推理任務時,我們會構建這樣的模型來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資訊。 聚焦效應的具體表現 聚焦效應的影響 聚焦效應會導致人們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忽略重要的資訊,從而可能做出不理性的選擇。這種效應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在明顯的選項面前犯錯,或是在決策過程中感到困惑。 如何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 研究顯示,可以通過一些特定的實驗操作來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例如,在推理任務中改變前提的順序,或在決策任務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資訊和替代方案,這些方法都能幫助人們擴展其心理模型,從而更全面地考慮問題。 研究方法 在《Focussing in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這篇文章中,作者們提出了一系列實驗來探討聚焦效應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的影響。以下是文章中提到的幾個主要實驗: 1. Modus Tollens推理實驗 目的:研究人們在進行Modus Tollens推理時的聚焦效應。 方法:受試者被給予「如果p則q,不是q」這樣的前提,並要求他們推導出結論。實驗分為兩組,一組按照傳統順序提供前提(「如果p則q」在前,「不是q」在後),另一組則顛倒順序(「不是q」在前,「如果p則q」在後)。 結果:結果顯示,當前提順序顛倒時,受試者更容易推導出「不是p」的結論,這表明顛倒順序可以幫助受試者減少聚焦效應。 2. Wason選擇任務實驗 目的:探討聚焦效應在Wason選擇任務中的作用。 方法:受試者被給予一個條件句「如果卡片一面是A,則另一面是2」,並要求選擇需要翻轉的卡片以驗證該條件。大多數受試者選擇了A卡片和2卡片,忽略了可能證明條件為假的3卡片。 結果:這表明受試者集中於條件句中明確表示的內容,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可能性。 3. 決策過程中的信息請求實驗 目的:研究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決策過程中的信息請求。 方法:受試者被要求在沒有背景資訊和有背景資訊的情況下做出五個不同的決策(如是否去看一場電影)。背景資訊包括讓受試者想像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有多種娛樂選項。 結果:有背景資訊的受試者更有可能詢問與替代選項有關的問題,而沒有背景資訊的受試者則主要詢問與當前選項有關的問題。 4. 反事實推理實驗 目的:探討聚焦效應在反事實推理中的影響。 方法:受試者閱讀一個故事,故事描述了一系列事件導致不幸結局。然後要求受試者想像四種不同的替代情境,使得故事的結局變得幸運。 結果:大多數受試者的替代情境集中於故事中明確描述的事件,尤其是主角的行為和決策。 總結 這些實驗展示了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推理和決策過程。透過改變實驗設計,例如調整前提的順序或提供更多背景資訊,研究者可以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幫助受試者更全面地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和資訊。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於理解人類思維的局限性,還提供了改進決策質量的實用方法。 聚焦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推理和決策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理解和認識這種效應,並採取有效的策略來減少其影響,能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更全面的決策。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應用這些策略來提升我們的決策能力。 Legrenzi, P., […]

教導學生思考隱藏成本:機會成本忽視的啟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面臨各種購買決策,從選擇晚餐餐廳到考慮是否購買最新款的智能手機。然而,你是否曾經想過,每一次的購買選擇其實都有其背後的機會成本?簡單來說,機會成本就是你選擇了一項產品後,放棄了其他可能的選擇及其所帶來的利益。 在一篇刊登於《消費者研究期刊》的研究文章中,Shane Frederick、Nathan Novemsky、Jing Wang、Ravi Dhar和Stephen Nowlis 探討了「機會成本忽視」的現象。他們發現,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往往不會自動考慮那些隱含的機會成本,這對於經濟品牌和高端品牌的市場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這篇研究不僅挑戰了經濟學教科書中關於理性消費者會考慮機會成本的假設,也揭示了心理學研究所支持的觀點:消費者更傾向於只關注明示的資訊。透過多個實驗,研究團隊展示了即使在促使認知努力的情境下,考慮機會成本的提示仍然會顯著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這項研究的背景、方法及其重要發現,並探討這些結果對我們日常購物行為以及市場行銷策略的影響。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購買決策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或者你是一位希望了解消費者心理的市場行銷專業人士,那麼這篇文章將是你不容錯過的精彩內容。 隱含資訊 在購買決策中,需要自行推斷或額外考慮的隱含資訊通常包括以下幾類: 這些隱含資訊往往不會在購買當下立即顯現出來,但它們對決策的合理性和長期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做出購買決定前,仔細考慮這些隱含資訊有助於做出更全面和理智的選擇。 研究方法 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系列實驗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對機會成本的忽視。以下是研究方法的詳細描述: 這些實驗方法綜合起來,有效地展示了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對機會成本的忽視,以及外部提示如何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啟示 這篇文章的研究結果帶來了一些重要的啟示,特別是對於教育工作者、行銷專業人士以及消費者自身。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啟示: 總結來說,這篇研究強調了機會成本在消費者決策中的關鍵作用,並提出了如何通過教育、行銷策略和政策來幫助消費者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這不僅有助於個人的財務健康,還能促進市場的公平和透明。 Frederick, S., Novemsky, N., Wang, J., Dhar, R., & Nowlis, S. (2009). Opportunity cost negle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6(4), 553-561. https://doi.org/10.1086/599764

機會成本在教育政策中的角色:一項重要研究的啟示

在台灣,公共政策的制定經常涉及龐大的資源分配與權衡,但你是否曾想過政策制定者在做決策時,可能會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機會成本」。簡單來說,機會成本是指選擇某一行動所放棄的其他選項可能帶來的利益。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際決策過程中,這種成本往往被忽視,特別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 近期一項由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經濟學者Emil Persson與Gustav Tinghög進行的研究,深入探討了「機會成本忽視」現象在公共政策中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發現在公共衛生資源的分配上,即便是有經驗的決策者,在做決策時也常常沒有充分考慮機會成本,這可能導致資源配置不當,甚至是公共支出的膨脹。 這項研究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決策者不僅需要考慮眼前的選擇,更需要深思熟慮那些未被選擇的選項所隱含的價值。對於台灣的政策制定者與公共行政人員來說,這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見解與警示: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必須更加注重機會成本的考量,才能真正做到資源的有效配置與使用。希望這篇前言能夠引發更多人對於公共政策中機會成本忽視現象的關注與思考。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在做出一個選擇時,所放棄的其他選項所能帶來的潛在利益。換句話說,當我們選擇了一個選項,就會失去選擇其他選項可能獲得的好處。機會成本幫助我們評估選擇的真實代價,不僅僅是金錢成本,還包括時間、精力以及其他資源的使用。了解機會成本有助於我們在做決策時,更全面地考慮所有可能的後果,從而做出最優選擇。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由瑞典林雪平大學的Emil Persson和Gustav Tinghög進行,旨在探討公共政策決策過程中「機會成本忽視」的現象。他們採用實驗設計,研究對象包括瑞典的一般公眾和國際醫療優先排序專家,共計957名參與者。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在公共政策情境中,當參與者被提醒機會成本時,他們選擇投資公共衛生計劃的可能性顯著降低,顯示出強烈的機會成本忽視現象。然而,在私人消費情境中,這種現象並不明顯,且呈現出隨年齡變化的不同結果:年輕參與者表現出機會成本忽視,而年長參與者則相反。 結論與啟示 這項研究表明,機會成本忽視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是一個普遍且重要的問題,可能導致公共資源的錯誤配置和不必要的支出。研究者呼籲政策制定者在做決策時,應更加重視機會成本的考量,以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 這些發現對於台灣的政策制定者和公共行政人員具有重要啟示,強調了在公共政策決策中考慮機會成本的重要性,從而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錯誤配置。 Persson, E., & Tinghög, G. (2020). Opportunity cost neglect in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70, 301-312. https://doi.org/10.1016/j.jebo.2019.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