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探索語言工具的無障礙設計:六大詞典網站的設計與功能分析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線詞典的網站可訪問性和信息訪問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改進線上詞典用戶體驗的建議。主要聚焦於「感知性」和「可理解性」這兩個網絡內容可訪問性指南原則。文章首先探討了「訪問」和「可訪問性」這兩個概念在詞典和可訪問性研究中的不同應用。其後,檢視了六個主要的英語和西班牙語詞典的網站,分析了它們在設計和結構上如何促進或阻礙信息訪問。 文中提到的主要問題包括詞條結構、文本替代品的使用、排版選擇等,並指出這些元素如何影響用戶尋找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此外,文章建議採用易於理解的語言和清晰的定義,以改善語言學習者和有閱讀障礙人士的詞典使用體驗。 總之,這篇文章為如何改進線上詞典提供了實用的見解和策略,以更好地服務於不同需求的用戶,包括殘疾人和社會少數群體。 「感知性」和「可理解性」 「感知性」(Perceivability)和「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是網頁內容可訪問性指南(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WCAG)中的兩個重要原則,這些原則旨在確保所有用戶,包括殘障人士,都能有效訪問和使用網絡內容。 這兩個原則在實現網站的無障礙訪問中起著核心作用,不僅幫助殘障用戶,也改善了所有用戶的瀏覽體驗。通过實現感知性和可理解性,網站可以達到更廣泛的用戶基礎,並促進信息的公平訪問。 「訪問」和「可訪問性」 「訪問」(Access)和「可訪問性」(Accessibility)這兩個概念在詞典製作和可訪問性研究中有著不同的應用和涵義,對於理解如何提高線上詞典的使用效率和普及性尤為關鍵。 在詞典中的應用 在可訪問性研究中的應用 透過這兩個概念的不同應用,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詞典編纂還是在廣泛的可訪問性研究中,都強調了為所有用戶創造平等訪問機會的重要性。詞典作為語言學習和日常查詢的重要工具,其訪問性和可訪問性的改進對於支持語言教育和文化參與具有重要意義。 六個詞典網站 在分析六個主要的英語和西班牙語詞典網站的設計和結構對信息訪問的促進或阻礙時,以下幾個例子可以突顯它們如何處理感知性和可理解性,以及其他可訪問性問題: 1. 劍橋英語詞典(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 2. 西班牙皇家學院詞典(Diccionario de la lengua española) 3. 麥克米倫英語詞典(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4. 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詞典(Merriam-Webster) 5. 牛津學習者詞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y) 6. 簡易詞典(Diccionario fácil) 這些例子展示了不同詞典如何在設計和功能上實現或限制了不同用戶群體的信息訪問。 Arias-Badia, B., Torner, 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website accessibility and lexicography: information access […]

超越課本:將流行文化融入對外英語教學的策略

這篇文章《Popular Culture and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 (TESOL)》由劉逸琦與林愛梅(Liu, Y. & Lin, A. M. Y.)撰寫,主要探討了利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的現狀、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本文指出,雖然利用流行文化於英語教學已有一段時間,但相關研究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增加。文章從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學習者身份的建構,以及透過流行文化進行的數字語言學習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討論。 文章強調,流行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學習者對學習語言的興趣,還可以促進語言習得,尤其是通過數字媒介介入。然而,作者也指出在將流行文化融入正規課程和考試導向的學校教學體系中存在諸多挑戰。此外,文章提倡未來的研究應更多地關注流行文化對於學習者語言能力和身份建構的影響,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和多語言的教學環境中。 綜上所述,利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具有顯著的教育潛力,但需要更精細的策略來克服現實挑戰,以實現其在語言教育中的最大效益(Liu & Lin, 2017)。 流行文化相關議題 文章中詳細討論了以下三個主要方面: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學習者身份的建構,以及透過流行文化進行的數字語言學習。 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 劉和林(2017)指出,流行文化資源在對外英語教學(TESOL)中具有多重教學潛能。首先,流行文化素材(如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等)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至關重要。這些資源能提供真實語境的語言輸入,有助於學生提升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此外,流行文化的數字化媒介(如網路影片、社交媒體等)促使教學方法更新,學生可以透過更互動、更有吸引力的方式進行語言學習。 學習者身份的建構 文中也探討了流行文化如何影響學習者身份的建構。流行文化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媒介,也是學習者進行自我表達和身份探索的平台。通過與流行文化的互動,學習者能在全球英語社群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形成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此外,這些互動經驗有助於學習者建立更積極的學習者身份,特別是對於那些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可能感到邊緣化的學生。 數字語言學習 文章還討論了流行文化在數字語言學習中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媒介已成為語言學習的重要工具。這些媒介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輸入和實時互動的機會,使得學習者可以在更自然的語境中使用英語。此外,數字平台如社交網站和線上遊戲環境,使學生能在參與和生產流行文化內容的過程中實踐語言技能。 總的來說,這些討論凸顯了流行文化在對外英語教學中的潛在價值,並提出未來的教學應更多地整合這些文化資源,以促進語言學習的多樣性和深度。這些內容反映了流行文化資源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豐富教學方法和建構學習者身份方面的重要作用(Liu & Lin, 2017)。 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面臨的現實挑戰 幾種精細策略來克服使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面臨的現實挑戰,以實現其在語言教育中的最大效益。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策略: 1. 整合課程設計 為了有效利用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程,將流行文化資源與學校的正式課程和考試要求相結合。這可能包括選擇與學習目標和課程標準相符的流行文化材料,並設計活動來強化語言技能的發展,如聽力、說話、閱讀和寫作。 2. 關注學習者多樣性 考慮到學習者在性別、種族、社經背景等方面的多樣性,教師應選擇能夠廣泛代表學生群體的流行文化內容。這涉及選擇不同文化背景的流行文化材料,以及考慮到學習者可能對不同流行文化符號的不同反應和解讀。 3. 發展批判性識讀能力 將批判性識讀能力融入語言教學中,教導學生分析和評價流行文化內容中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可以幫助學生識別和挑戰流行文化材料中可能的偏見和刻板印象,並促進更深層次的語言和文化理解。 4. 利用數字技術 鼓勵使用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平台作為流行文化和語言學習的工具。這包括利用網絡視頻、博客和社交網絡等,以及線上遊戲和虛擬世界,這些工具可以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和互動機會。 5. 增強教師培訓 提供教師專業發展和培訓,以增強他們使用流行文化進行教學的能力。這包括培訓教師如何選擇和評估流行文化資源的適宜性,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以及如何處理學生對流行文化內容的不同反應。 6. 持續評估和反饋 建立反饋和評估機制,以監控流行文化資源在語言教學中的效果。這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態度調查以及定期的課程評估來實現,以確保所選材料和教學方法符合學習者的需求和教學目標。 通過這些策略,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流行文化在語言教育中的優勢,同時克服其帶來的挑戰,從而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Liu […]

提升EFL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效教學策略解析

本文由朴裕鐘(Yujong Park)撰寫,主要探討如何在韓國的大學英語課堂中應用批判性識讀教學策略。研究對象是一個學期內的英語閱讀課程,學生需閱讀和回應《紐約客》雜誌的文章,並通過小組討論和寫作反應論文來參與批判性分析。研究發現,透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和個人經驗來進行深入分析,更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使用新聞文章作為教學材料有助於促進學生的批判思維,並探討文化和個人經驗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然而,教師在實施這種教學策略時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學生英語水平不足以應對高難度的文章,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等(Park, 2011)。 批判性識讀 朴裕鐘(Yujong Park)在研究中探討的教學方式專注於如何在非英語母語(EFL)的教學環境中建立批判性識讀課堂。這種教學方法涉及使用《紐約客》雜誌的文章作為教材,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理解內容,還要學會批判性地分析和反思文章的信息和觀點。 教學實施的具體步驟包括: 這種教學方法強調批判性識讀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實踐,涉及到識讀過程中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維度。透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能力,也增強了對社會現象的批判性理解和分析能力。 批判性識讀的挑戰與解決之道 在朴裕鐘(Yujong Park)的研究中指出,當學生英語水平不足以應對高難度的文章時,教師在實施批判性識讀教學策略會遇到挑戰。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教師可以採取以下幾種策略: 通過這些策略,教師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批判性識讀的教學活動中,即使是那些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並從中受益。 Park, Y. (2011). Using News Articles to Build a Critical Literacy Classroom in an EFL Setting. TESOL Journal, 2(1), 24-50. DOI: 10.5054/tj.2011.244134

如何透過新聞廣播增強ESL學生的聽力理解?

這篇文章由 Donna Brinton 和 William Gaskill 撰寫,題為《Using News Broadcast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發表於1978年12月的《TESOL Quarterly》期刊。文章報告了德國一位EFL教師和美國一位ESL教師使用電視和廣播新聞於課堂的經驗。主要探討如何利用新聞廣播來改進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並且提高他們對課程的興趣和動機。 研究中指出,學生初期會對實時快速的新聞廣播感到不知所措,但透過持續的練習和適當的教學材料,學生的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有顯著提升。文章強調了多種教學技巧的重要性,包括使用真假題、選擇題和完形填空等方式來檢測和提高學生對廣播內容的理解。這些方法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的英語,還激發了他們對學習英語和其他文化的興趣。 此外,作者們提到,使用新聞廣播作為教學工具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各種英語口音和方言,從而豐富他們的語言學習經驗。文中也提出了幾個實際的教學建議,如定期測試學生的詞彙學習,並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反應調整教學策略。 最後,作者們呼籲進一步的實證研究來評估使用新聞廣播在語言教學中的效果,並鼓勵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不同語言學習環境中嘗試這一教學法。 教學技巧 在Brinton和Gaskill(1978)的研究中提到的多種教學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這些方法均旨在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並增強他們對課程的興趣: 這些技巧的運用使得新聞廣播不僅是語言學習的一種工具,而且透過實時互動和反思,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語言應用能力。這些策略的多樣性也使教學更加靈活,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 評估語言教學中的效果 評估使用新聞廣播在語言教學中的效果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通過這些多元化的評估方式,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不僅可以衡量使用新聞廣播在語言教學中的實際效果,還能夠獲得改進教學方法的寶貴信息。 Brinton, D., & Gaskill, W. (1978). Using News Broadcast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TESOL Quarterly, 12(4), 403-413.

報紙:低成本但高效的英語學習工具

本文探討了在英語學習環境中,報紙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作者指出,報紙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當前事件信息,還能幫助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如閱讀、寫作、詞彙和拼寫。報紙以其低成本和易於獲得的特點,在提供最新知識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增進了讀者的詞彙能力。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數位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所增加,但這也不幸地忽略了使用傳統的英語學習材料,如報紙。報紙的印刷版和電子版都便於獲得,且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可用,這使得它成為教室中的一個額外資源。報紙閱讀不僅增加了學生對世界和文化的了解,還幫助他們發展語言技能。 總之,報紙作為教學資源的價值在於它們提供的廣泛的語言學習元素,特別是在詞彙的學習中,它們顯得格外適用。因此,鼓勵學生利用報紙提升他們的英語技能,是對其未來在不斷變化的全球領域中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傳統vs. 數位教學材料 文章中提到,儘管數位技術在教學和學習中的使用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有所增加,但這種趨勢不幸地忽略了傳統的英語學習材料,如報紙的使用。以下是傳統學習材料和數位技術在教學應用上的一些主要差異: 儘管數位技術提供了顯著的便利和效率,文章強調使用報紙等傳統學習材料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促進閱讀和詞彙發展方面。因此,結合傳統材料和數位技術的混合教學方法可能會提供最全面的學習體驗。 報紙作為教學工具 文章中指出報紙作為教學工具的有效性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綜上所述,報紙作為一種多功能的教育工具,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使其在全球化的職業環境中具有更好的競爭力。這些特點使得報紙成為ESL/EFL課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 透過報紙成就美好未來 學生通過使用報紙來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這對於他們在未來不斷變化的全球化環境中取得成功是非常關鍵的。在這裡有幾個核心的概念: 因此,這句話強調,通過提升語言技能和文化認知,報紙幫助學生為全球職業市場的挑戰裝備自己,這是他們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這種技能的提升被視為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保障。 Wijewardene, L. (2021). The Newspaper – An Educational Tool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Academia Letters, Article 769. https://doi.org/10.20935/AL769.

探索媒體對語言教學的影響:如何透過媒體教育深化文化理解

文章《TESOL and Media Education: Navigating Our Screen-Saturated Worlds》由Carla Chamberlin-Quinlisk所撰寫,發表於《TESOL季刊》2012年3月號。文章探討了媒體教育在TESOL(對其他語言人士教英語)專業中的角色,強調了教師和學生如何能通過媒體更深入地接觸和理解目標語言文化。文章提出了媒體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它能增進語言學習者和教師對於文化影像的批判性理解,並反思這些影像如何進入我們的教學實踐中。 Chamberlin-Quinlisk透過引入媒體教育的概念,鼓勵語言教育者和學生開展關於種族、文化、語言、身份和權力的對話。她探討了媒體如何塑造社會對於種族和文化的看法,並挑戰了這些看法如何被教育實踐所接受或反駁。文章中還提到了媒體教育在課堂上的實際應用,包括如何進行媒體分析以及如何使學生從中學到語言和社會議題。 此外,作者提出了將媒體教育融入語言教學的若干方法和考量,強調媒體教育不僅限於批評現有媒體的實踐,也包括創造性地利用媒體來促進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她建議語言教師應該運用多模態教學策略,這樣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媒介形式理解和產出語言。 總之,Chamberlin-Quinlisk的文章強調了在全球化和高度數位化的世界中,媒體教育對於TESOL專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觀點,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更有效地使用媒體來學習和教授英語。 教師和學生如何可以利用媒體來深入接觸和理解目標語言文化 在Carla Chamberlin-Quinlisk的文章《TESOL與媒體教育:導航我們飽和的屏幕世界》中,她探討了教師和學生如何可以利用媒體來深入接觸和理解目標語言文化。以下是一些主要方式: 透過這些策略,教師和學生能夠利用媒體作為一個強大的工具,來加深對目標語言文化的理解,並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意識。這些做法不僅增強了語言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也為學生提供了與目標語言社群進行更實質性互動的機會。 CHAMBERLIN-QUINLISK, C. (2012). TESOL and Media Education: Navigating Our Screen-Saturated Worlds. TESOL Quarterly, 46(1), 152–164. http://www.jstor.org/stable/41576033

教育科技中的普遍設計學習:一種新策略

這篇文章由 Gina Biancarosa 和 Gina G. Griffiths 所著,發表於 2012 年秋季的《兒童的未來》期刊上。主題圍繞在數字時代中使用科技工具來支持閱讀的發展。文章指出,數位科技的進步顯著地改變了可供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文本和工具,對於提升識字教育的教學工具充滿了期待。 文章提出,科技應被視為教師在培養具有更高層次識字技能和背景知識的年輕讀者過程中可以部署的工具,這些技能和知識是當今信息化社會所需求的。科技已被用來建立兒童學習閱讀和閱讀學習所需的技能和知識。研究也突顯出數位閱讀技術(e-reading technology)如何被用來建立技能和知識。 然而,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可能加劇識字挑戰的問題。例如,科技使用的不均可能加劇社經地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距。為了克服這些挑戰,作者建議學校和學區應該僅使用支持普遍設計學習(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的技術,選擇基於證據的工具,並為使用這些技術的人員提供系統性的支持,以及利用技術提供的數據能力和信息量。 本文的總結指出,儘管投資於數位閱讀技術具有潛力,但實現這一潛力需要戰略性地將這些工具嵌入到以證據為基礎的教育計劃中。在制定政策和投資於數位閱讀技術時,決策者、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須確保技術的使用符合普遍設計學習的概念,並充分利用技術提供的效率和信息量。 普遍設計學習 普遍設計學習(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是一種教育框架,旨在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機會,特別是那些擁有多樣學習需求的學生。這個概念源自於建築業的普遍設計(Universal Design),後者致力於創造能夠被所有人使用的產品和環境。在教育領域,UDL著眼於創造可包容各種學習風格和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教材。 UDL的核心原則包括: 當Biancarosa和Griffiths(2012)提到確保科技的使用符合普遍設計學習的概念時,他們強調教育科技工具和平台需要設計得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而不是只有某些學生。這意味著科技工具應具備如文字到語音轉換、可調整的文字大小和對比度等功能,以便各種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能有效使用。此外,教育科技的開發者和選擇者需要考慮這些工具如何融入教學策略,以促進包容性教育和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效果。 科技可能帶來的挑戰 作者指出雖然數位科技在教育閱讀上帶來許多機會和期待,但這些技術的應用也可能加劇現有的識字挑戰。主要的問題包括: 綜上所述,雖然科技為提升識字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帶來的挑戰和問題。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學校管理者需要謹慎考量如何平衡科技的利與弊,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公平地受益於科技進步。 給教學者的啟示 要在保持深度閱讀的基礎上,適應和利用數位文本的優勢,有幾個策略可以考慮: 通過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結合數位文本的優勢和深度閱讀的需求,支持21世紀的教育和學習目標。 Biancarosa, G., & Griffiths, G. G. (2012). Technology tools to support reading in the digital age. The Future of Children, 22(2), 139-160. Retrieved […]

教育技術的進步:數位閱讀是否真的改善了學習?

這篇文章由Naomi S. Baron撰寫,討論了數位革命如何改變學生在學校中的閱讀、寫作及資訊取得方式,並探討數位螢幕對學生關注文字及其背後意義的影響(Baron, 2017)。文章指出,儘管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無論是在紙本還是數位螢幕上閱讀,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似乎沒有顯著差異,但這些結果需要謹慎對待,因為這些研究大多數針對的是受試的大學生,且在特定的實驗條件下進行(Baron, Calixte, & Havewala, 2017)。 研究也發現,當讀者對數位閱讀與紙本閱讀的偏好進行自我報告時,許多人表示在紙本上閱讀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並且更少進行多工處理。特別是在美國,有高達85%的參與者報告在數位閱讀時會進行多工處理,相比之下紙本閱讀的比例只有26%(Baron, 2017)。此外,學生們通常認為在紙本上閱讀時更容易集中精神,並且認為紙本閱讀可以更深入地吸收和反思內容。 Baron的研究呼籲教育者們需重新思考數位閱讀的教育含義,並且考慮到數位閱讀可能改變了閱讀的本質,從深度理解和思考轉變為快速搜尋和獲取資訊。總之,這篇文章強調了數位閱讀與紙本閱讀在認知層面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教育實踐的潛在影響(Baron, 2017)。 數位閱讀可能改變了閱讀的本質 在Baron的研究中,數位閱讀的教育含義主要涉及了如何透過數位工具改善學生的閱讀效率及其對資訊的處理方式。然而,這些變化也可能對學生的深度理解和思考造成影響(Baron, 2017)。 首先,數位閱讀可以提高便利性和訪問信息的速度。學生可以快速搜尋到需要的資訊,進行有效的數據收集和初步分析。這對於應對當今資訊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非常有利。然而,Baron的研究指出,這種快速搜尋和瀏覽的方式可能導致學生在閱讀時缺乏深度和反思(Baron, 2017)。 其次,數位閱讀常伴隨著多任務處理,特別是在使用多功能的數位設備時。這種分散注意力的閱讀方式可能減少學生對文本深層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例如,Baron提到,在數位閱讀環境下,學生往往選擇花較少的時間閱讀,且對深入問題的回答表現不佳,這反映了數位閱讀可能對認知深度的負面影響(Baron, 2017)。 此外,數位閱讀改變了閱讀的本質,從原來的沉浸式和連續性閱讀轉變為快速、間斷和交互式的閱讀模式。這種轉變可能使得閱讀不再被視為一種深度學習的過程,而是成為一種快速獲取特定信息的工具。Baron強調,教育者需要意識到這種變化,並探討如何在數位時代保持和促進深度閱讀的能力(Baron, 2017)。 總結來說,數位閱讀在提供便利性和效率的同時,也可能對學生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考造成挑戰。教育者需開發新的教學策略,既利用數位閱讀的優點,也克服其帶來的限制,以支持學生的全面認知發展(Baron, 2017)。 研究方法 Naomi S. Baron進行的這項研究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來探索大學生在數位時代的閱讀習慣,以及他們對於紙本閱讀和數位閱讀的看法和偏好(Baron, Calixte, & Havewala, 2017)。研究涵蓋了美國、日本、德國、斯洛伐克和印度的超過400名大學生,這些學生來自於Baron的同事教授的課程,或是其研究助理的同班同學。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在18至2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1歲,其中約三分之二為女性,三分之一為男性。 研究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的問卷,分別探討以下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學生在需要深度閱讀和反思時,更傾向於選擇紙本閱讀。學生們普遍認為紙本閱讀有助於提高集中力和理解度,而數位閱讀則更容易分心且不易深入思考。此外,當閱讀需要高度注意力和認知處理的文本時,學生們傾向於偏好紙本。 這項研究強調了在數位時代下,教育者需要關注數位閱讀對學生學習習慣和認知發展的影響,並考慮如何結合數位和紙本閱讀的優勢,以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 Baron, N. S. (2017). Reading in a digital age: Even millennials acknowledge that whether you read on paper or a digital […]

數位閱讀時代:我們的閱讀興趣如何變化?

本研究探討了數位時代閱讀興趣的心理行為層面,特別是不同閱讀模式和目的如何影響閱讀興趣。研究發現閱讀興趣可由其次級心理行為因素來表徵,這些因素分別代表了印刷閱讀、線上閱讀、社交媒體閱讀、學術閱讀和休閒閱讀。研究指出,儘管傳統的印刷閱讀仍被使用,但人們根據個人喜好、興趣和便利性在印刷和線上閱讀之間進行選擇。此外,隨著更多多樣化的線上應用的發展,預計當代和未來世代的閱讀習慣將繼續改變。研究結果提供了對閱讀心理學意義的新見解,並對未來研究提出了影響。 這項研究基於對當代數位閱讀環境中閱讀興趣變化的探索。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材料逐漸從傳統的印刷文本轉向數位格式,包括電子書、線上文章和社交媒體內容等。這些變化引發了學術界對數位閱讀時代閱讀興趣可能變化的關注。 研究指出,雖然傳統的印刷閱讀仍然存在,但數位閱讀的普及改變了人們接觸和處理信息的方式,這可能影響到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偏好。例如,線上閱讀允許讀者快速訪問大量信息,支持互動和多媒體功能,這可能吸引那些尋求快速信息和多樣互動的讀者。 此外,隨著社交媒體和線上交流的興起,閱讀已不再僅限於學習或娛樂,它也成為了社交互動和信息共享的一部分。這些變化促使研究者探討在不同閱讀模式(如印刷閱讀與線上閱讀)和不同閱讀目的(如學術閱讀與休閒閱讀)下,人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如何發生變化。 因此,這項研究的背景是基於理解在數位時代下,技術如何影響閱讀行為和閱讀興趣的變化,並探索這些變化背後的心理行為動因。這對於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閱讀促進策略和教育程序。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通過這一系列的步驟,研究不僅提供了對數位時代閱讀興趣多維度結構的見解,還強調了未來在閱讀心理學領域研究的可能方向。 研究發現 根據文章的描述,次級心理行為因素包括印刷閱讀、線上閱讀、社交媒體閱讀、學術閱讀和休閒閱讀,這些分別代表不同閱讀環境和目的的心理行為層面。每種閱讀方式都與特定的心理行為特徵相關聯,例如對於線上閱讀可能更多關注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互動性,而學術閱讀則可能更重視深度學習和專注度。 至於第三級的心理行為因素,研究提出了一個通用的閱讀興趣因素,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因素,表徵了跨越不同閱讀模式和目的的共通心理行為特質。這可能涉及對閱讀本身的一種普遍興趣或驅動力,不受特定閱讀形式或內容的限制。例如,一個人可能普遍喜歡閱讀,無論是紙本書籍還是數位文章,這種普遍的閱讀興趣支撐了他們在各種設定下持續閱讀的行為。 總之,這些心理行為因素展示了人們如何根據不同的情境和目的調整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並且這種分層次的因素結構幫助更細致地理解閱讀興趣如何在多種閱讀形態間發揮作用。 Putro, N. H. P. S., & Lee, J. (2017). Reading Interest in a Digital Age. Reading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80/02702711.2017.1341966

數位時代閱讀的演變:從紙本到電子書的轉變

本文探討了在數位化時代閱讀的演變,特別是透過「Evolution of reading in the age of digitisation」這個跨國合作計劃。此計劃試圖重新思考閱讀的整體概念,包括影響閱讀的各種因素,如文本、平台、以及使閱讀成為可能的技術(包括印刷書籍、電子閱讀器和電腦)。這項研究挑戰了數位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影響的傳統看法,指出某些平板電腦的特定屬性對情感閱讀可能具有負面影響。 另外,本文也討論了印刷品的未來,電子書如何作為閱讀地圖提供互動體驗,以及數位閱讀是否能提供類似傳統紙本閱讀的身體愉悅感。研究指出,儘管數位閱讀設備提供便利性,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適宜取代紙本書籍,特別是在需要深度閱讀和理解的情境下。 最後,本文檢視了「數位原生代」和「數位移民」之間的閱讀差異,探討了數位閱讀對思考方式的潛在影響,並預測未來數位閱讀和紙本閱讀將會共存,各自滿足不同的閱讀需求。 閱讀的整體概念 閱讀的整體概念在數位時代正在被重新思考,涉及多個層面: 因此,數位時代的閱讀整體概念是一個涵蓋技術、心理、文化及社會多維度的廣泛領域,不斷進化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 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涉及幾個重要的方面。情感閱讀指的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經歷的情感反應和感受深度,這包括從文本中得到的樂趣、激發的共鳴以及對情節或角色的情感投入。 數位媒體閱讀環境(如使用平板電腦或電子書閱讀器)與傳統紙本閱讀相比,在情感閱讀方面有以下幾個影響: 綜上所述,媒體閱讀對情感閱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技術介面、互動性質、閱讀中斷的頻率以及情感連接的變化,這些都會對讀者在數位時代的閱讀體驗產生重要影響。 閱讀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閱讀不僅是個人的智識活動,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和文化行為,對社會結構和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幾個主要方面: 總之,閱讀作為一種文化實踐,不僅形塑個人的認知和情感經驗,也深刻影響社會結構、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 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有了顯著的提升,這一變化對於個人學習、知識獲取以及信息的流通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總而言之,數位時代大幅提高了閱讀的便利性與可達性,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數字鴻溝和信息過載問題。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數位閱讀已成為推動全球教育和知識共享的重要力量。 「數位原生代」vs. 「數位移民」 「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和「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是兩個描述不同世代對於數位技術適應性的術語。這兩個群體在閱讀行為和偏好上有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世代在數位化環境中的適應程度和技術使用習慣,並且對教育者和內容提供者在設計閱讀材料和教學策略時提出了挑戰。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更好地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並促進閱讀參與的普及和效果。 Bădulescu, D. (2016). Reading in the Digital Age. Philologica Jassyensia, 12(1), 13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