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華人移民潮席捲全球的背景下,華僑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海外華人社群與祖籍地的聯繫也隨之加強。《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alvation》一書深入探討了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海外華人如何在動盪的歷史中建構國族認同。 華人移民與中國的關聯 從 1860 年代開始,中國社會發生劇變,歷經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等屈辱條約的衝擊,國內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改革之道。清朝政府取消海禁政策,允許海外華人持護照回國,這一舉措強化了「華人移民無論身在何處,皆屬同一社群,並以中國為根」的理念。 國族主義的萌芽:從清末到民初 清末時期,海外華人面臨的問題不僅限於生計,還包括民族身份的確認。康有為與梁啟超主張透過君主立憲來實現中國的富強,孫中山則倡導建立共和國,以推翻清廷。梁啟超認為,只有強大的中國才能保障海外華人的權益,因此華人應支持中國的現代化改革。 海外華人與國族認同的建立 然而,國族主義要在海外華人社群中扎根並不容易。部分華人選擇融入當地社會,而另一些則透過傳統教育、文化認同,以及海外華人報刊來強化對中國的認同。這種「被教導的國族主義」幫助海外華人建立共同文化認同,並在異鄉維護自身利益。 國族與國家:兩者如何影響海外華人? 「國族」(nation)指的是在文化、語言和歷史上有共同特徵的一群人,而「國家」(state)則是政治實體。即使海外華人無法直接參與中國政治,他們依然透過文化認同來維繫與中國的聯繫,並在移居地努力提升自身社會地位。 結語 《Revolution and National Salvation》讓我們看見,19 至 20 世紀的海外華人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國族意識的實踐者。他們在移民地與祖國之間尋找自身定位,並透過文化與教育強化國族認同,這也影響了當代華人社群的發展。
Author: Dicky
全球新移民潮:機遇與挑戰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移民的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台灣,我們稱來自東南亞並定居於此的人群為「新移民」,無論是因婚姻或工作而來。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大批擁有高等教育和專業技能的移民選擇前往西方發達國家,形成「人才流失」(brain drain)的現象。《The New Migration》一書深入探討了這類移民的發展趨勢。 華人移民的歷史軌跡 美國西部早期由華工參與鐵路建設,但隨著白人湧入,美國社會出現了反華情緒,華人移民因而轉向美國東部。如今,移民已超越種族與國籍的界限,美國與加拿大成為全球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中國大陸結束「合作生產」(collectivism)後,內部移民潮隨之興起。然而,1955年起實施的城鄉戶口制度,限制了農村人口在城市的發展權利,造成城鄉發展不均。上海世博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口號雖然響亮,但城鄉差距卻反映了現實的挑戰。 全球移民網絡與經濟影響 新移民與原生地的連結方式,從過去的親屬關係、方言社群發展為如今的全球華商網絡(megafinity)。這些跨國商業組織超越傳統行業分類,成為國際貿易與投資的重要橋樑。 中國崛起後,無論經濟或文化影響力皆日增,領導層深知科技與國際貿易是擺脫貧困的關鍵。台商在改革開放後回流投資中國,即便歷經兩岸緊張時期,雙邊交流仍日益頻繁。中國官方雖不視台灣貿易為「國際貿易」,但台資仍被納入外資範疇,並利用台灣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新移民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根據《2009年人類發展報告》,全球約有10億人生活在出生地以外的國家或地區,每年寄回原籍國的匯款高達2200億美元。《2010世界遷徙報告》更指出,各國應準備應對大規模移民潮,以確保財政與人力資源穩定。 未來,隨著科技發展與交通便利,移民模式將更為多元。我們應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文化,從多元交流中尋找新機遇,並思考如何在全球移民潮中保持競爭力與社會和諧。
台灣如何透過華語教學連結世界?探索政府推動文化交流的關鍵策略!
派遣華語教師至海外 台灣政府透過外交部及台灣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ICDF),積極派遣華語教師至國際合作國家與邦交國,促進語言教育與文化交流。截至 2024 年,台灣已向 12 個國家(如帛琉、巴拉圭、史瓦帝尼等)派遣 18 位華語教師,協助當地學校、政府機關與大學推動華語教學。總統蔡英文更強調,政府將進一步擴大對外華語獎學金計畫,以深化與友邦的雙邊關係。 另一項重要計畫是 Huayu BEST 計畫(Bilingual Exchanges of Selected Talent),由台灣教育部於 2021 年推動,透過台灣與國外大學的合作,提供華語教師及助教派遣、獎學金資助外國學生來台學習華語、以及協助海外大學設立華語教學中心。截至 2022 年中,該計畫已促成 48 所國外大學(其中 41 所位於美國)與 17 所台灣大學合作,為華語教育搭建國際橋樑。 在海外設立華語學習中心 台灣文化部於 2011 年成立 台灣書院(Taiwan Academy),首批據點設於紐約、洛杉磯與休士頓,主要推動繁體中文華語學習,並融合台灣的藝術、文學與文化研究。到 2013 年,台灣書院已擴展至 64 個國家,透過當地合作夥伴提供華語課程與文化活動,成為台灣文化外交的重要據點。 近年來,政府更推出 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TCML),由僑務委員會推動,主要面向成人學習者,並與海外台灣社群學校合作。此計畫的特色在於強調自由、多元與民主價值,並以繁體中文與台灣文化為核心。自 2021 年啟動以來,台灣華語文學習中心已快速擴展,2023 年全球已有 66 所(其中 54 所位於美國),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100 所,成為全球華語教育的重要基地。 提供國際學生來台學習華語的獎學金 為吸引更多外國學生來台體驗華語學習,台灣政府提供多種獎學金,包括 華語文獎學金(Huayu Enrichment Scholarship, HES) […]
Taiwan’s Bold Expansion in Global Mandarin Education: Scholarships, Language Centers, and Cultural Influence
Sending Mandarin Teachers Abroad One pillar of Taiwan’s cultural diplomacy has been dispatching qualified Mandarin Chinese teachers overseas.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rough it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und, TaiwanICDF) sponsors an Overseas Professional Mandarin Teaching Project that stations teachers in diplomatic allies and partner countries. For example, as of 2024 Taiwan had 18 […]
語言教學法的發展與演變:從傳統到現代的教學策略
在回顧語言教學法的歷史之前,H. Douglas Brown 先對相關概念進行了明確定義。根據 Edward Anthony,所謂「方法」(method) 由三大要素構成: 教學觀 (approach):語言學習與教學的理論基礎。 教學法 (method):根據教學觀發展的系統性教學方案。 教學技巧 (technique):課堂實際運用的特定活動。 Jack Richards 和 Theodore Rodgers 進一步將「教學法」視為涵蓋 教學觀、教學設計 (design) 和教學流程 (procedure) 的總稱。而 Brown 則認為,應以「方法學」(methodology) 來稱呼這一整體概念,而「教學設計」則更適合稱為「課程」(curricula) 或「教學大綱」(syllabuses)。 語言教學法的演進:重要方法回顧 語言教學法約每 25 年就會有新的趨勢與變革,以下依歷史脈絡回顧各重要教學法: 1. 文法翻譯法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起源於拉丁文學習,重視文法規則、單字記憶、文章翻譯與書寫練習。此方法主要培養閱讀能力,但對於口語溝通能力幫助有限。Brown 認為此方法缺乏理論依據,且不利於實際語言應用。 2. 連續教學法 (The Series Method) 由法國學者 Gouin 發展,受到兒童學習母語過程的啟發。認為語言學習是將感覺轉化為概念,並透過一系列連貫句子學習,而非死記文法與單字。 3. 直接教學法 (The Direct Method) 此法強調透過沉浸式語言環境,使用口語互動與即興對話,避免翻譯與文法講解,模仿母語學習方式。其成效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技巧與表達能力。 4. […]
雙語者的認知能力真的比單語者更好嗎?雙語優勢解析
雙語者的認知能力比單語者更好嗎?科學研究怎麼說? 能夠流利使用兩種語言的人,我們稱為「雙語者」(bilingual)。然而,「流利」的定義並不明確,因此學界對「雙語者」的界定其實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例如,可以依據他們接觸雙語的年齡進行分類,也可以依照他們在語言溝通中的功能角色(如理解或表達)來做區分。 隨著全球化與移民人口的增加,雙語者的比例逐年攀升。成為雙語者的好處相當明顯,包括: 雙語者的語言現象與認知挑戰 雙語者在日常語言使用上,經常出現以下兩種現象: 單語者只需要維持一種語言能力已經不容易,而雙語者同時要管理兩種語言,詞彙、語法和發音系統難免會互相干擾。那麼,這種跨語言的「腦力負擔」,是否真的能讓雙語者培養出更強的認知能力呢?這也是語言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領域長期討論的議題。 科學證據:雙語者的認知優勢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顯示,雙語者因為經常在兩個語言系統間切換,需要不斷抑制非目標語言,因此大腦的認知控制能力和執行功能比單語者更強。著名雙語研究學者比亞利托克(Ellen Bialystok)及其團隊在2004年發表的研究《Bilingualism, Aging, and Cognitive Control: Evidence From the Simon Task》,進一步證實雙語者的認知優勢在成人期甚至老年期仍然存在。 他們透過「賽門任務(Simon Task)」,比較雙語者與單語者在認知控制上的表現,結果發現,雙語者表現顯著優於單語者。 什麼是賽門任務(Simon Task)? 賽門任務是一項經典的認知控制測驗,主要用來評估受試者在面對「空間位置干擾」時,抑制錯誤反應並做出正確反應的能力。具體做法是: 賽門任務的兩種條件 條件 說明 反應難度 一致條件(Congruent) 紅色方塊出現在右側,受試者按右鍵。 容易 不一致條件(Incongruent) 紅色方塊出現在左側,受試者仍需按右鍵(與刺激位置不一致)。 較難 賽門效應(Simon Effect) 當刺激位置與正確反應位置不一致時,受試者反應速度會變慢,正確率也可能下降。這種「空間位置與反應位置不匹配」所增加的認知負擔,就稱為賽門效應。 雙語者的優勢從何而來? 研究結果顯示,雙語者無論是中年或老年階段,都只需較低的賽門效應成本即可完成任務,代表雙語者的認知控制與訊息處理能力比單語者更優秀。這與雙語者的日常語言管理經驗密切相關: 這種長期「語言體操」,無形中強化了執行功能,提升專注力、反應靈敏度,並加強認知靈活度。 雙語優勢帶來的實際好處 結論 雙語者的認知能力是否真的比單語者更好?從目前科學研究來看,答案是肯定的。雙語經驗讓大腦在「語言管理」與「認知控制」上都鍛鍊得更強壯,未來我們將更加了解語言經驗如何塑造人類的認知能力與腦部發展。
爭作老婆婆第二:從禪宗公案學佛智慧與修行啟發
在中國大陸,大家都向雷鋒學習,爭當時代好人;而在台灣,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向「禪宗老婆婆」學習,發願成為「老婆婆傳人」,甚至爭作「老婆婆第二」。在禪宗公案中,那些傳誦千古的悟道故事,背後總少不了一位睿智又慈悲的老婆婆,她們用機鋒點醒後世學人,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成為修行路上的關鍵提醒。 德山禪師與老婆婆的經典公案 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德山禪師(周金剛)與老婆婆的故事。德山禪師早期肩挑扁擔,攜帶《青龍疏抄》,鑽研《金剛經》頗有心得,因此被稱為「周金剛」。然而,他行腳途中遇到一位賣點心的老婆婆,卻被老婆婆一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不知你想點的是哪個心?」問得啞口無言。這場對話,不僅震撼了德山禪師,也成為後世禪修者的重要參悟點。 老婆婆化身菩薩,點破禪和子的執著 另一則廣為流傳的公案主角是禪和子。禪和子執著於「定」的感覺,害怕外在聲音干擾修行,於是四處行腳。途中,他遇到一位發心護關的老婆婆,護持他閉關三年。然而,出關那天,老婆婆派小女兒抱住禪和子,並喊著:「快說!快說!」禪和子回答:「枯木倚寒崖,三冬無暖氣」,雖然外表坐懷不亂,但內心依然執著於「定」。老婆婆見狀,將他趕出關房。 禪和子感到慚愧,繼續行腳,數年後再度遇到這位老婆婆。老婆婆再次護持三年,這次出關時,小女兒又抱住他喊:「快說!快說!」禪和子豁然開朗,回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要讓你婆婆知道!」此時,禪和子真正明白迷悟只在一念之間,當下徹悟。 老婆婆的智慧與慈悲:最佳女配角,成就禪宗主人翁的悟道之路 無論是德山禪師的老婆婆,還是禪和子的護關老婆婆,她們或許不是禪宗故事裡的「最佳女主角」,卻毫無疑問是成就主人翁悟道的重要「最佳女配角」。她們以平凡的身分,傳遞非凡的智慧,見證並引領後學走向覺悟之路。 因此,我也發願:向禪宗老婆婆學習,成為老婆婆傳人,爭作老婆婆第二,傳承這份點醒迷途、護持修行的智慧與慈悲。 悟後起修,真正的修行從當下開始 禪宗公案往往止於主人翁的開悟,但真正的修行,才剛剛開始。「悟後起修,方是真修」,就像整型廣告愛用的「前後對比圖」,我們何不思考:「打七前」與「打七後」,我的清淨心、菩提心、覺性究竟有什麼不同?或者,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正如公案所示:「天知、地知、打七學員都知」,迷悟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一條魚的智慧啟示:從一休禪師與武士的對話,看透人生真正的輸贏
【現代版】智慧的勝利:一休禪師與武士的禪機對話 在日本著名的禪寺前,一位威風凜凜、目光如炬的武士大步走來。他是遠近馳名的劍術高手,卻早已耳聞一休禪師智慧過人,心中不服,決定親自上門,挑戰這位傳說中的高僧,來場「智慧對決」。 武士手中握著一條剛從市場買來的活魚,走進禪寺庭院,見一休禪師正悠然品茶,便恭敬又略帶挑釁地說:「久仰禪師大名!今日特來領教您的智慧。如果您輸了,請摘下寺門前的匾額,從此不再自稱高僧;若是我輸了,無論您要我做什麼,我都甘願承擔。」 一休禪師微笑放下茶盞,輕輕點頭:「請說吧,要如何比試?」 武士攤開手掌,露出掌中的小魚:「這條魚,禪師您看,是活的,還是死的?」 一休禪師看著武士銳利的眼神,心中早已明瞭。若說活的,武士只需手指微收,魚便窒息;若說死的,武士可隨時將魚放入旁邊的池中,證明禪師答錯。無論怎麼答,都是死局。 然而,一休神色不變,微笑著回應:「這條魚是死的。」 武士得意洋洋,仰天大笑:「禪師,您輸了!這魚是活的!」說罷,將魚輕輕放入池中,魚兒優游而去。 一休禪師目送小魚遠游,淡然一笑:「可惜啊,這條魚成了輸贏的工具。魚離水,當然是死的;魚回水,自然是活的。我輸了,也挺好。」 武士笑容凝住,無法反駁。比起禪師的淡然無爭,他執著於輸贏的心態,竟顯得可笑又幼稚。他臉色泛紅,低下頭,誠懇說道:「禪師,是我輸了。」 禪意啟示:智慧勝於輸贏 這場看似輸贏分明的比試,從一開始就不是勝負之爭,而是對執念的觀照與提醒。 《梁皇寶懺》早已告誡世人: 「貪瞋癡三毒如火,生死苦海無邊;唯有懺悔前愆,方得離苦得安。」 這位武士,正是芸芸眾生的縮影,執著於爭強鬥勝,甚至不惜拿生命做賭注。他渴望的不是智慧,而是擊敗對方的快感。 一休禪師的智慧,不只救下小魚,也讓武士親身體悟——真正的勝利,不是擊敗對手,而是戰勝內心的貪念與執著;真正的智慧,不是贏得一時的高下,而是慈悲待人、尊重生命。 現代反思:輸贏之外的智慧人生 現代社會,從職場競爭、婚姻關係、學業成績到網路評論,無處不是輸贏戰場。但真正的勝負,從來不在外界的掌聲或譏諷,而在內心的平靜與坦然。 當你能放下爭勝心,不再拿自己的尊嚴或他人的生命當籌碼;當你願意真心反觀自省,懺悔貪瞋癡,學會慈悲與包容,你已經是真正的贏家。 你願意成為短暫的勝利者,還是內心真正的強者?智慧的選擇,掌握在你手中。
漢字閱讀心理歷程與認知研究|華語教師與漢字研究者必讀
漢字閱讀的心理歷程:從視覺辨識到語義提取的多層次分析 在華語教學與漢字研究領域,閱讀漢字的心理歷程一直是重要課題。了解學習者如何辨識、處理與理解漢字,不僅有助於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還能揭示漢字閱讀的認知機制。本篇文章彙整台灣大學心理系葉素玲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的重要發現,帶領華語教師與漢字研究者全面掌握漢字閱讀的關鍵歷程。 一、漢字結構分類與視覺搜尋:字形影響閱讀效率 研究發現,漢字的字形結構直接影響閱讀過程中的視覺搜尋效率。葉素玲教授將漢字依視知覺特徵分為: 當閱讀者在一堆漢字中搜尋目標字時,若干擾字與目標字屬於相同結構,搜尋時間明顯拉長,顯示漢字結構影響注意力分配與視覺辨識難度。這項研究結果可為華語教學中的字形辨識訓練提供理論依據。 二、重複視盲:解密漢字閱讀中的認知負荷 重複視盲(Repetition Blindness)是閱讀研究中的經典現象,指的是同一詞彙或字形重複出現時,第二次出現的詞或字容易被忽略。葉素玲教授的研究證實,漢字整字與部件在重複出現時,亦存在類似的重複視盲現象,反映閱讀漢字過程中的資訊處理負荷與視覺記憶特性。 此外,她進一步探討漢字是否為圖象文字,透過比較: 結果顯示,同義的漢字(如「冠」與「帽」)並未出現重複視盲,說明漢字的語義處理優先於圖象辨識,支持漢字並非純粹圖象符號,而是高度抽象的語言符號。 三、Stroop效應與漢字語義提取:語義啟動早於色彩辨識 Stroop效應是認知心理學中的知名現象,指人在命名顏色時,若文字本身具有語義干擾,會顯著延長反應時間。葉素玲教授以帶有顏色部件的漢字(如「猜」、「恤」)為材料,發現受試者在叫色任務中,無法抑制語義信息的自動提取。 這項發現提示,語義激活可能是漢字閱讀初期就發生的自動歷程,這對華語教學中的詞義教學與快速閱讀訓練具重要參考價值。 四、功能詞部件搜尋與Shooting Line Illusion 葉素玲教授還借鑑Shooting Line Illusion概念,探討漢字部件在閱讀過程中的易漏特性。過去研究發現,閱讀英文時,功能詞(如「of」)中的字母f往往被忽略,而內容詞中的f較少被漏讀。 對應到漢字閱讀,當要求受試者在漢字中搜尋特定部件(如「日」),發現: 這對華語教師設計部件教學活動、提升學習者部件敏感度,具有直接應用價值。 五、視覺擁擠效應與無意識語義啟動 視覺擁擠效應(Visual Crowding)指當目標漢字被其他字或圖形包圍時,辨識難度大幅提升。然而,葉素玲教授的研究發現,即使目標漢字處於擁擠環境,部分語義信息仍可能在無意識狀態下被提取並促發。 這項發現提示:
跨情境學習 vs. 單一情境學習:詞彙學習的名詞偏好探討
引言 在外語學習與心理語言學領域,詞彙學習策略一直是關注的焦點。過去研究發現,跨情境學習(Cross-situational Learning, CSL) 能夠有效提升詞彙習得能力。然而,這種學習策略是否能影響 名詞偏好(Noun Bias),尤其是在成人外語學習的情境下,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探討 CSL 與 單一情境學習(Single-situation Learning, SSL) 之間的比較,並檢驗其對名詞與動詞習得的影響。我們將梳理相關研究背景,分析不同學習策略對詞彙習得的效果,並討論其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 跨情境學習與詞彙習得的關聯 CSL 的基本概念來自於詞彙學習策略的多情境曝光假設,即學習者在不同的情境中接觸同一詞彙,透過上下文的變化建立更強的語意連結。Nitsch (1977) 的研究指出,在以下三種學習情境中,第三種情境能夠促進學習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在 CSL 條件下的詞彙習得能力最佳,促使該策略廣泛應用於語言學習研究。 名詞偏好(Noun Bias)與語言習得 名詞偏好指的是學習者在詞彙習得過程中對名詞的習得速度通常快於動詞。這種現象在第一語言(L1)與雙語學習者的研究中已被廣泛觀察到。然而,對於 成人外語學習(L2) 者來說,這種偏好是否仍然存在,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過去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學習者接觸一個包含 缺漏詞(beep sound) 的句子時,他們填入名詞的正確率通常高於動詞。此外,研究顯示,名詞的可想像性(imagability)較高,使其在學習時更容易被記憶,而動詞因其與句法結構關聯較強,相對難以習得。 研究設計與實驗方法 Ludington (2013) 探討 CSL 與 SSL 對名詞和動詞學習的影響。他的實驗設計如下: 1. 受試者與材料 2. 學習階段(CSL vs. SSL) 3. 測驗階段 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 這些結果進一步支持 CSL 能夠減少語言學習的不確定性,並提高詞彙記憶的穩固性。 語言教學的應用與啟示 根據本研究結果,語言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應用 CSL,以提升詞彙習得效果。以下是幾點應用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