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避免在 Excel 中使用格式化的 4大理由

在 Excel 中使用顏色、粗體字、刪除線等格式化來強調重要資料,似乎是個不錯的想法,但這樣的做法其實可能會帶來許多隱藏的問題。以下,我將與你分享為什麼應該避免在 Excel 中過度依賴格式化,特別是當你要進行資料處理或分析時。 1. 資料完整性與一致性 使用格式化來標記重要資訊,乍看之下是直觀的做法。然而,這些視覺標記並非實際的資料值,在不同軟體或版本之間轉換時,這些格式很可能無法被保留。這樣會導致資料的解讀出現偏差,甚至引發誤解​ (Trump Excel)。 2. 自動化與分析的限制 大部分的 Excel 函數和自動化流程都不會考慮格式化。舉例來說,若你使用粗體來強調某些重要資料,這些信息在排序、篩選或計算時都不會被考慮在內,除非你採取額外的步驟,如使用複雜的公式或宏來處理​ (ExcelAdept)。 3. 兼容性問題 並非所有的 Excel 版本或其他軟體都支援相同的格式化功能。當你將文件分享給使用不同軟體或版本的夥伴時,這些格式可能無法正確顯示,甚至可能完全消失,導致資料失真​ (ExcelAdept)。 4. 維護挑戰 在大規模資料集上使用大量格式化,無疑會增加資料管理的複雜性。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錯誤的出現,尤其是當資料需要定期更新或維護時​ (Excel Trick)。 總結來說,雖然格式化在視覺上可以讓 Excel 文件看起來更整齊美觀,但它並不是傳遞關鍵資料的最佳方法。相較於依賴格式化,建議你將關鍵資訊以實際資料值或額外欄位的方式呈現,這樣不僅能夠保證資料的穩定性,還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正確解讀資料。

視覺感知與意象的分離:從視覺失認中學到的事

我們是否能夠在視覺上辨識物體,但仍能在頭腦中想像出它們的樣子?這篇由馬琳·貝爾曼、莫里斯·莫斯科維奇和戈登·溫諾庫爾於1994年進行的研究,正是探討了這個有趣的問題。他們研究了一名患有視覺失認症的患者,這種病症使他無法辨識物體,儘管他的視覺意象能力依然完好無損。 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實驗,測試了患者的視覺感知和視覺意象能力。患者被要求辨識日常物品,並在記憶中回想這些物品的形象。實驗還包括讓患者觸摸物品以增強其記憶中的視覺意象,並觀察他在這些情境下的表現。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儘管患者無法視覺上辨識物體,但他仍能夠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形狀和特徵。這表明,視覺感知和視覺意象可能在大腦中是由不同的機制控制的,並且視覺意象的能力可以在視覺感知受損的情況下保持完整。 啟示 這項研究對我們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視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它表明,即使我們的視覺感知系統受到損害,我們仍然可以保持豐富的視覺記憶和想像力。這對於開發新的康復方法以及進一步研究視覺系統的運作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Behrmann, M., Moscovitch, M., & Winocur, G. (1994). Intact visual imagery and impaired visual perception in a patient with visual agnos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aper 107.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repository.cmu.edu/psychology/107

在未知星球上發現創意:天才青少年的團隊合作揭秘

在當今的學術和專業領域中,跨學科合作日益普遍,而創造性在這些合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篇文章探討了不同專業背景的天才青少年團隊在合作繪畫任務中的創造性過程。這項研究由Olesya Blazhenkova和Maria Kozhevnikov進行,旨在揭示不同專業團隊在視覺化過程中的異同,並探討這些過程如何影響他們的創造性產出。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是來自俄羅斯的天才青少年,他們分別來自於視覺藝術、科學、人文學科和多元學科的專業背景。每個團隊被要求在45分鐘內合作繪製一個「未知的星球」,過程中進行錄像記錄並進行協議分析和連結圖法(Linkography)分析。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在創造性過程中展現出不同的視覺化策略。視覺藝術和混合專業團隊展示了更高的想法整合能力,他們更注重視覺外觀,而科學團隊則更關注功能和概念的清晰性。人文學科團隊則較少使用視覺化策略,更多地關注對已經完成作品的解釋和評價。 這些發現強調了在組建多學科團隊時,考慮成員的視覺化能力和專業背景的重要性。視覺藝術家能夠提供獨特的視覺洞察力,提升作品的藝術質量,而科學家則能提供功能和概念的清晰度。然而,這些不同背景的團隊成員在合作過程中可能面臨協調和組織上的挑戰。 啟示與結論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在組建多學科團隊時,不僅需要考慮成員的專業知識,還需要考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視覺化能力。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團隊的協作過程,還會直接影響最終的創造性產出。對於未來的教育和專業發展,這樣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和管理多元背景的團隊,以達成更佳的合作效果。 文章引用 Blazhenkova, O., & Kozhevnikov, M. (2020). Creative Processes during a Collaborative Drawing Task in Teams of Different Specializations. Creative Education, 11(9), 1751-1775. https://doi.org/10.4236/ce.2020.119128

在創意的世界裡,誰是主宰?藝術家、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的對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創造力”這個詞,但創造力到底是什麼?不同領域的人又是如何運用他們的創造力呢?一篇由Blazhenkova和Kozhevnikov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試圖揭示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通過比較視覺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學科專業的團隊,來探討這些不同背景的團隊如何在創意任務中表現出創造力。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是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高中生團隊,包括視覺藝術、科學和人文學科。這些團隊被要求合作完成一個創意任務:繪製一個“未知的星球”。研究者觀察和分析了他們的繪圖作品,並請專業人士對這些作品的“藝術質量”和“概念清晰度”進行評價。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不同專業的團隊在創造力的展現上有明顯差異。視覺藝術團隊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示了物體的細節和顏色的豐富性,這與他們的藝術創造力密切相關。而科學團隊則更專注於空間結構的準確性和概念的清晰度,這反映了他們在科學創造力方面的優勢。人文學科團隊則相對不太重視視覺細節,更多依賴文字來表達意圖。此外,混合專業的團隊顯示出結合物體和空間可視化的能力,創造了獨特且豐富的作品。 啟示 這項研究不僅展示了不同專業背景對團隊創造力的影響,也強調了在團隊合作中,成員的多樣性如何促進創新的出現。對於想要提升團隊創造力的領導者而言,理解和利用團隊成員的多樣性是關鍵。 Blazhenkova, O., & Kozhevnikov, M. (2016). Types of creativity and visualization in team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pecializ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8(2), 123-135. https://doi.org/10.1080/10400419.2016.1162638

視覺的缺席:心盲症與記憶之間的奇妙聯繫

有沒有想過有人無法在腦海中想像圖像?這並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的心理現象,稱為「心盲症」(aphantasia)。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這個現象以及一項有趣的研究,該研究揭示了心盲症患者在記憶上的特殊之處。 什麼是心盲症? 心盲症是一種無法自願形成視覺意象的狀態。也就是說,患有心盲症的人無法在腦海中「看見」物體或場景,即使他們有正常的視覺能力和認知功能。儘管如此,這些人往往在其他認知任務上表現良好,這讓科學家們對他們的記憶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研究方法 一群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在線研究,邀請了61名心盲症患者和61名對照組(擁有正常視覺意象能力的人)參加。參與者被要求觀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圖片,然後從記憶中繪製這些場景。接著,研究者分析了他們的繪畫,評估了其中的物體細節和空間精確度。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心盲症患者在記憶物體的細節方面存在顯著缺陷。他們的繪畫中通常缺少顏色,且物體的細節較少。然而,這些患者在記憶物體的空間位置上表現得和對照組一樣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少出現記憶錯誤。 這意味著,即使心盲症患者無法想像出圖像,他們仍能精確地記住物體的位置和空間關係。這也暗示了我們的大腦可能有獨立處理物體細節和空間信息的不同系統。 研究啟示 這項研究提供了對心盲症這一心理現象的深入理解,並展示了記憶和視覺意象之間的複雜關係。心盲症患者能夠通過符號或文字代替視覺意象來記憶信息,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記憶的本質。 Bainbridge, W. A., Pounder, Z., Eardley, A. F., & Baker, C. I. (2021). Quantifying aphantasia through drawing: Those without visual imagery show deficits in object but not spatial memory. Cortex, 135, 159–172. https://doi.org/10.1016/j.cortex.2020.11.014

探索語言與視覺思維的奇妙關係:你大腦中的兩種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思考不同的事情,有時候是用語言來表達想法,有時則是透過圖像來構思場景。那麼,這兩種思維模式是否互相獨立,還是存在某種關聯?一項有趣的研究探討了這個問題,揭示了語言思維和視覺思維之間的奇妙關係。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進行了兩項實驗:行為實驗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在行為實驗中,參與者會收到一個提示,然後被要求要麼在腦中生成一句句子,要麼想像一個場景。他們接著要評估生成的句子或圖像的清晰度,以及是否伴隨另一種形式的表現。在fMRI實驗中,參與者回憶熟悉的句子或圖像,或是在控制條件下閱讀句子和觀看圖像。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當人們進行語言思維時,比起視覺思維,他們更容易生成清晰的語言表現。然而,不論是語言思維還是視覺思維,視覺圖像的生成程度都相似。這表明,即使我們的意圖是進行語言思維,我們的大腦也會自動生成視覺圖像。 這項研究的啟示是,視覺思維可能是一種更基本的思維模式,因為它在語言發展和人類演化中出現得較早。我們的大腦似乎更容易生成視覺圖像,這可能影響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參考文獻 Amit, E., Hoeflin, C., Hamzah, N., & Fedorenko, E. (2017). An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and visual thinking: Converging evidence from behavior and fMRI. Neuroimage, 152, 619-627. doi:10.1016/j.neuroimage.2017.03.029

學術競技場上的卡牌桌遊對決:玩轉《Publish or Perish》

在學術界,有一句話叫做「不發表就滅亡」(Publish or Perish),現在它不僅僅是學者的生活寫照,更變成了一款卡牌遊戲。玩家在遊戲中必須盡可能地獲取引用數,即便這意味著需要進行一點小小的抄襲。 這款遊戲的創作者是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唐卡市的獨立政治社會心理學家Max Bai。他設計這款遊戲是為了讓受挫的學者們有個發洩壓力的途徑。目前遊戲已經推出了一個測試版本,並且受到了許多研究人員的歡迎,有些人在遊戲正式發售前就已經搶先預訂了。 遊戲中的假手稿標題如「解密飛豬的空氣動力學」和「為什麼狗狗會跟著你進浴室:犬類依賴症的洞察」等,無不戲弄著成為成功學者所需的種種「荒誕」條件。 在遊戲中,玩家要通過撰寫論文並獲取引用來競爭,擁有最多引用數的玩家將成為最終贏家。為了發表一篇手稿,玩家必須收集代表出版每個部分的「研究卡片」,包括想法、寫作、數據、理論和參考文獻等。 然而,學術競爭並不容易!其他玩家可以通過打出卡片來破壞你的計劃,例如要求進行機構審查、指出引用錯誤或揭露你的「新理論」早已被他人發現並命名。這些卡片可能會降低你的引用數,甚至阻止你發表新手稿,正如遊戲規則所說的:「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 為了應對這些困難,玩家可以使用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手段,如抄襲或P值操縱等。這些卡片還允許玩家通過科學小測驗來挑戰對手。當然,遊戲中也有一些正面的卡片,比如合作和參加研討會可以獲得額外的引用數。 在遊戲的最後,玩家必須即興發表一個「辯護」,為他們在遊戲中發表的荒謬論文進行辯解。表現最佳的玩家將獲得額外的引用數。 Max Bai表示,這款遊戲的設計是為了讓因學業壓力而感到疲憊的研究生們開懷一笑。遊戲嘲弄了「應對審稿過程的難度、找工作、找指導教授、獲得資金、裙帶關係等等」。他還指出,「我想為人們創造一個發洩壓力的出口。」 未來幾個月,Bai計劃在眾籌平台Kickstarter上推出這款遊戲,屆時大家可以購買這款有趣的遊戲。

字咍台語字型:推廣台語方言注音與羅馬拼音的最佳工具

近年來,台語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成為許多台灣人關注的議題。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台語,還是學習台語文學作品,了解並掌握台語注音系統都至關重要。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一組專為台語設計的字型——字咍台語字型,並說明其安裝與使用方式,讓更多台灣大學生能夠輕鬆學習與應用這些注音系統。方言注音的樣子,可以看看這個文章。 關於字咍台語字型 字咍台語字型是 But Ko 繼「字嗨注音體」之後的新作,將 IVS 字型技術規格用於台語漢字標音用途。這些字型不僅補足了台灣本土語言基礎教育中所缺乏的標音字型,還進一步實現了不同標音系統之間的對應轉換,為台語漢字的教學增添了新的工具。 這些字型包括: 字型的特點 這些字型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標註羅馬拼音和台語方音注音。以下是每個字型的介紹: 安裝字型的步驟 使用字型的範例 以下是如何在 Microsoft Word 中使用字咍台語字型的範例: 結語 字咍台語字型是推廣台語文化的重要工具,特別適合台灣人學習和使用。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更多人能夠了解並安裝這些字型,進一步推廣台語方音注音與羅馬拼音的應用。台語文化的傳承,需要每一位人的參與,讓我們一起來為台語的未來努力吧!

吳守禮台語注音字型:推廣台語注音的最佳工具

近年來,台語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成為許多台灣年輕人關注的議題。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台語,還是學習台語文學作品,了解並掌握台語注音系統都至關重要。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吳守禮台語注音字型,並說明其安裝與使用方式,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學習與應用這一注音系統。 為什麼要學習台語注音? 台語作為台灣重要的語言文化資產,其發音與國語有所不同。透過台語注音符號,我們可以更精確地掌握台語的發音規則,並在閱讀台語文學作品時更好地理解其語音美感。此外,學習台語注音還能幫助我們在口語溝通中使用更正確的發音,增進與長輩或其他台語使用者的交流。 吳守禮台語注音字型簡介 吳守禮台語注音字型由中研院資訊所開發,結合了標準楷書和細明體字型,並且配有11套破音字型,以應對台語中的多音字現象。這些字型不僅適合學術研究,還非常適合日常使用,特別是對於想要學習和使用台語注音的年輕人。 字型下載及安裝步驟 字型內容 解壓縮後的資料夾內包含三個子資料夾,分別為「吳守禮標楷台語注音」、「吳守禮細明台語注音」和「吳守禮台語注音」。這些字型檔案可以結合台語注音符號,方便用戶在不同情境下使用。 字型使用範例 以下是如何在 Microsoft Word 中使用吳守禮台語注音字型的範例: 文字範例 以下是使用王之渙〈登鸛雀樓〉為例,以吳守禮標楷台語注音字型標註,並修改在台語的破音字: 透過上述步驟,可以輕鬆為詩句添加台語注音,方便朗讀與學習。 結語 吳守禮台語注音字型是推廣台語文化的重要工具,特別適合台灣大學生學習和使用。希望透過這篇文章,更多人能夠了解並安裝這些字型,進一步推廣台語方音注音的應用。台語文化的傳承,需要每一位年輕人的參與,讓我們一起來為台語的未來努力吧!

探索《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新描述項目:革新華語文教學的未來

自2001年首次發布以來,《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一直是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的重要工具,幫助教育者設計和評估語言課程。然而,隨著全球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不斷增加,語言學習者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為了適應這些變化,CEFR推出了新的描述項目,這對於華語文教學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為什麼要更新CEFR? 新的描述項目旨在填補語言學習者多樣化需求的空白,特別是在“調解”(Mediation)這些新的關鍵領域。 調解:超越語言翻譯 在新的描述項目中,調解的概念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含義。不僅包括語言的翻譯和解釋,還涵蓋社會和文化層面的調解。這對於華語文教學尤為重要,因為它強調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的溝通能力。例如,學生不僅要學會用中文進行交流,還需要了解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溝通。 新描述項目的啟示 這些新描述項目為華語文教學帶來了多方面的啟示: 總結來說,CEFR的新描述項目為語言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特別是對華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應用價值。這些變革不僅幫助教師更好地設計課程,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期待未來華語文教學在這些新描述項目的指引下,邁向更高的水平。 下面表格翻譯以英文的檔案自歐盟官方網站的1832個描述項目,包含各個等級,可供語言教師作為教學目標的參考。 North, B., & Piccardo, E. (2019). Developing new CEFR descriptor scales and expanding the existing ones: Constructs,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Zeitschrift für Fremdsprachenforschung, 30(2), 14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