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羅狀元《醒世詩》 曾言: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這首詩揭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忙」於學業與成就,「盲」於生活壓力與責任,「茫」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與煩惱。我們的生活總是在追求某些目標,卻未曾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心境。如何從「忙、盲、茫」的輪迴中解脫?這需要從內在尋找答案。 🔹 忙、盲、茫:人生的三個階段 1️⃣ 忙:追求外在成就的壓力 在年少時,我們被期望取得好成績,名列前茅,於是「忙」於學習,卻忽略了學習的真正意義。我們習慣於結果導向,為了成績而學,而非為了理解與應用而學。這種模式,讓我們錯失了享受學習過程的機會。 2️⃣ 盲:職場與家庭的束縛 成年後,我們背負著家庭與社會責任,面對無數選擇與決策,漸漸地被生活壓力沖昏了頭。我們開始盲目地追求事業成功,卻無暇關心家人與內心真正的需求。正如成龍的故事——他工作忙碌,直到某天想接孩子放學,才驚覺孩子已經上國中了,錯過了孩子的成長。 3️⃣ 茫:人生的困惑與遺憾 當年歲漸長,回顧過去,許多人會感到茫然與不知所措。追求成就沒有讓我們的煩惱變少,反而帶來更深層的不安。這時候,我們才開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們是否活得充實,而非只是機械式地過日子? 🔹 緣慮心:忙盲茫的根源 什麼是緣慮心? 「緣慮心」指的是我們因外在環境而產生的念頭,這些念頭來自於我們的見、聞、覺、知,是一種不停攀緣、分別思慮的妄心。例如: 我們因為競爭壓力而焦慮,擔心自己不夠好。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念頭,總是不斷地反覆思考過去與未來。 當我們試圖靜坐時,卻發現自己無法專注,因為沒有動腦反而不安。 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使我們被自己的念頭所操控,而非真正掌控自己的內心。當我們執著於這些妄想,就會陷入忙碌、盲目、茫然的無限輪迴。 🔹 真如心:解脫忙盲茫的關鍵 1️⃣ 何謂真如心? 與「緣慮心」相對的,是「真如心」。真如心是不變的覺性,它是圓滿、寂靜、清淨、無生無滅的智慧之源。《華嚴經》有云: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佛性,只是因為執著於妄念,而未能體悟自身的覺性。 2️⃣ 如何感受真如心? 就像理解柳橙的味道,你無法單靠別人的描述,而是要親自品嚐。同樣地,真如心 需要透過 內心的寧靜 來體驗: 放下雜念,專注當下 靜心觀察 自己的念頭,而不被其牽引 透過修行與反思,逐步回歸內在的智慧與清明 婆羅提尊者曾告訴異見王:「見性是佛」,意指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本性時,便能找到真正的佛性。 🔹 異見王與婆羅提尊者:見性即是佛 在古印度,有一位不信佛教的國王,世人稱之為異見王。他向佛教高僧婆羅提尊者請教:「何者是佛?」 婆羅提尊者回答:「見性是佛。」 異見王再問:「師見性否?」 尊者答:「我見佛性。」 異見王問:「性在何處?」 尊者答:「性在作用。」 異見王疑惑:「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尊者說:「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這段對話道出了佛性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未曾察覺。佛性在我們的眼睛時,表現為「見」;在耳朵時,表現為「聞」;在舌頭時,表現為「談論」。當我們使用它時,它無所不在,但若不用,它便隱藏不見。 真正的佛性,不是某種超然的境界,而是我們當下的覺知與行動。 🔹 走向自性之路:從忙盲茫到覺覺覺 […]
從「忙、盲、茫」到「覺、覺、覺」——探索人生的真如心
- Post author By Dicky
- Post date
- Categories In 聽演講的心得, 學佛的心得
- No Comments on 從「忙、盲、茫」到「覺、覺、覺」——探索人生的真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