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期,測量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表現(口語和書面的產出)有了三個方面:複雜度、準確度以及流暢度(complex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CAF)(Skehan, 2009)。複雜度指的是從屬子句的數量,如果計算T- Unit(minimum terminable unit,最小可斷單位)的話,數量越多,則複雜度越高。準確度則指的是正確使用語言、沒有錯誤的比例。流暢度則是在實際使用語言的時候,不會有任何不必要的猶豫、停頓,它同樣可以由T- Unit或子句的長度來呈現(Skehan, 2009)。這個雖然說是第二語言語言表現的測量,但對於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來說,可能不能完全套用。Yuan (2009) 認為在測量華語學習者口語產出的時候,在準備度和流暢度可以參考既有的研究,但是複雜度上稍稍需要調整。她認為除了看從屬子句的數量外,還應該加上詞彙的複雜度:測量學習者華語的複雜度應該看其在字(tokens)的數量、類別(types)、HSK1級的詞語比例、HSK2級的詞語比例以及專有名詞(地點名稱或專指名稱等)。 目前,以華語為主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仍以認知取向為大宗(Ke, 2012) ,倘若要使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於華語教學有所啟發的話,可能還是從社會文化取向著手(Zhang, 2016) 。 References Ke, C. (2012).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Where we are, where we are goi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7(3), 43-113. Skehan, P. (2009). Modelling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 Integrating complexity, accuracy, […]
我們可不可以直接將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華語教學上?
- Post author By Dicky
- Post date
- Categories In 第二語言習得
- No Comments on 我們可不可以直接將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華語教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