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我們可以從哪些證據來評估CLIL的影響?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是一平衡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取徑,透過標的語作為媒介,使內容和語言可以同時被學習。馬來西亞的教育中,使用英語學習數學和科學就是這樣子取徑的例子。如果這樣子的教育取徑不是作為眾多語言教學方法之一,而是被持續、長久地運用在某個學程下,這對於學習者、教師、教材或活動任務,會有什麼樣的影響?Coyle,Hood and Marsh (2010a) 認為,我們可以從四種證據來評估CLIL產生的影響,它們分別是:學習者的表現、情感、學習過程以及教學材料和任務。 不論什麼樣的學程,一定要有學生存在;而學程存在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服務學生,讓學生有別於參加學程前的表現;因此,學習者的表現是不管什麼樣的學程給自己建立地位都必須提出的證據。可以提出什麼樣的證據呢?透過標準化的測驗下,證明學習者的表現並沒有遜於非CLIL的學習者;如果沒有標準化的測驗,退而求其次,以老師或學校為主的測量也勉強可以接受。另外一種不透過統計測量的方式,則是以自陳(portfolio)的方式,由老師或學生說明學習者的表現。 有較高的動機,就可以使學習者有更深入、專注的學習,當然,最重要的是確保其在目標語言的學習感就。因此,提供情感方面的證據,也是CLIL讓自己可以被社會接收的方式。透過大規模的問卷或焦點團體訪談都可以得到這樣的證據。 References Airey, J. (2009). Estimating undergraduate bilingual scientific literacy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 1(2), 26-35. Campo, A., Grisaleña, J. & Alonso, E. (2007). Trilingual Students in Secondary School: A New Reality. Bilbao: Basqu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 . Coyle, […]

將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實踐於華語短期班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是一平衡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取徑,透過標的語作為媒介,使內容和語言可以同時被學習。馬來西亞的教育中,使用英語學習數學和科學就是這樣子取徑的例子。 躬逢其盛,在台灣推行「新南向政策」的時候,我參加了由台灣的學校在泰國辦理的華語短期班。這個華語短期班歷時五天,由來自台灣的老師對泰國學習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進行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台灣的文化與社會、台灣的佛教發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以及台灣美食烹飪。台灣美食烹飪和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兩項課程的老師,在台灣就是相對應專業的老師,在CLIL裡頭,就是學科的老師(內容)。而其餘課程,包括台灣的文化與社會、台灣的佛教發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則是由語言老師負責(語言)。 台灣的文化與社會課程中,負責的老師邀請精通華語和泰語的泰國人協助課程的進行,以確保學生可以獲取相對應的內容。 我負責其餘課程,剛接觸CLIL的我,正好有個能夠提槍上陣的機會,我怎麼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CLIL之所以不被人們所使用,可能和它的要求較苛有關,教師必須同時熟悉「語言」和「內容」兩個部分才行。對於我,作為一個語言教師而言,我可能是兩個都不熟悉。我不喜歡高高在上,好為人師的樣子,所以我不喜歡當一個語言老師(我可能不熟悉「語言」)。雖然我是一個佛教徒,但是我不一定了解台灣佛教的發展(我也可能不熟悉「內容」)。然而,我是華語文教學系的博士生,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就是我應該熟悉的內容,如果這都不熟悉那就不要畢業了(這個「內容」我可能熟悉)! 其它的老師還有不少同學認為我講話太快了,有些內容即便是母語者也需要花力氣才能理解。最後一堂課結束後,在回辦公室的路上,正巧遇到一個參加課程的同學,我問她:「剛剛上課可以嗎?」,她也如同其它人的回答說:「老師講話很快。」,但她又接著說:「可是我知道老師的意思。」這不讓人覺得很興奮嗎?不過,我想這可能只限於參加華語作為第二語言那門課的學生,因為那堂課的同學參與討論也比較積極(也有可能是那堂課的同學第一次參加我的課,有一點兒新鮮感)。參加台灣佛教的發展那堂課的同學,我還真不知道他們的反應是怎麼樣,原因眾多:一、這群同學就是我每週固定會碰面六個小時的同學;二、台灣佛教的發展不是我熟悉的內容,所以我就會更緊張,語速就會更快(內容);三、沒有安排任何討論的環節,老師們列席,同學們聽我講,我也耍不了寶。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單獨由語言老師來負責學科內容,要撐起CLIL的取徑應該是很不容易的。至於學科老師,對於這樣子的學習有什麼評價,目前尚沒有機會得知。 將「語言」和「內容」放在一起學習,肯定要花更多的時間;不過,也因為「語言」和「內容」是放在一起學習,老師應該兩邊都照顧到,如果只有「語言」而沒有「內容」,那語言就變成考試的學科;如果只有「內容」沒有「語言」,學生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內容,只是老師自說自話。因此,我們也不必要求所有學生對於「語言」和「內容」的學習是一致的,有些人學到語言多一些,有些人學到內容多一些,這不是老師單方面能夠決定的。

我們說學會一個詞,是能夠聽/看得懂一個詞?或者還包括會說/寫一個詞?這兩者有什麼關係?(Nation, 2013)

當我們說一個二語學習者「學會一個詞語」時,它可能指的是很多可能。這取決於我們認為「詞語知識」的構念為何!一個簡單地分類是依據語言傳遞的方向分為可以接受、理解的被動性詞彙(passive vocabulary)知識,以及能夠產出「主動性詞彙」(active vocabulary)。Laufer (1998)比較三種詞彙知識:被動性詞彙(passive)、控制下的主動性詞彙(controlled active)以及自由的主動性詞彙(free active),三種知識分別以不同的測驗形式進行。在16歲大的學習者身上發現,被動性詞彙都是會多於主動性詞彙,而且隨著年紀越大,被動性和主動性詞彙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Laufer and Paribakht (1998)另一個研究,使用了同樣的三個測驗,比較了英語作為二語和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的情況,發現被動性詞彙和主動性詞彙是存在相關的(二語:0.72;外語:0.89)。 Waring (1997)則比較了被動性詞彙和控制下的主動性詞彙在有較高詞彙量和較少詞彙量學習者身上的情況。他發現隨著在被動性詞彙總是大於主動性詞彙,而且隨著被動性詞彙的增加,它會和主動性詞彙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從被動性詞彙和主動性相對的比值來看,詞彙量多的學習者和詞彙量少的學習者並沒有差別。 Laufer (1998)發現英語作為二語和外語的兩群學習者在詞彙的發展上有不一樣的軌跡。對於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而言,他們的被動性和主動性詞彙比較接近,Laufer (1998)認為可能和對於專注於語言形式(language-focused)的教學有關。 References Laufer, B.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 same or different?. Applied linguistics, 19(2), 255-271. Laufer, B. & Paribakht, T. S.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ies: Effects of languagelearning context. […]

我們可不可以直接將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華語教學上?

 1980年代末期,測量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表現(口語和書面的產出)有了三個方面:複雜度、準確度以及流暢度(complex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CAF)(Skehan, 2009)。複雜度指的是從屬子句的數量,如果計算T- Unit(minimum terminable unit,最小可斷單位)的話,數量越多,則複雜度越高。準確度則指的是正確使用語言、沒有錯誤的比例。流暢度則是在實際使用語言的時候,不會有任何不必要的猶豫、停頓,它同樣可以由T- Unit或子句的長度來呈現(Skehan, 2009)。這個雖然說是第二語言語言表現的測量,但對於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來說,可能不能完全套用。Yuan (2009) 認為在測量華語學習者口語產出的時候,在準備度和流暢度可以參考既有的研究,但是複雜度上稍稍需要調整。她認為除了看從屬子句的數量外,還應該加上詞彙的複雜度:測量學習者華語的複雜度應該看其在字(tokens)的數量、類別(types)、HSK1級的詞語比例、HSK2級的詞語比例以及專有名詞(地點名稱或專指名稱等)。 目前,以華語為主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仍以認知取向為大宗(Ke, 2012) ,倘若要使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於華語教學有所啟發的話,可能還是從社會文化取向著手(Zhang, 2016) 。 References Ke, C. (2012).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Where we are, where we are goi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7(3), 43-113. Skehan, P. (2009). Modelling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 Integrating complexity, accuracy, […]

泰國怎麼確保高等教育的品質是持續進步?系所評鑑可能是方法

今年(2017年),教育部宣布未來大學的系所評鑑,往停辦的方向規劃,讓系所評鑑從「依法辦理」到「依需要辦理」,系所評鑑可能不再由教育部發起,而是由大學自主決定是不是進行。對於我這樣的無名小卒,是很少有機會能夠體會系所評鑑的,頂多也就是在系所要參加評鑑的時候,擔任臨時工讀生,幫忙整理文件。大概可以片面從老師們、助教們的口中體會到,這是需要很多紙上功夫的工作。當系所評鑑變成文件的準備,那就很容易流於形式。我有幸在泰國擔任華語老師的時候,參與了一次泰國的系所評鑑,我才知道系所評鑑對於大學而言是多麼重要的過程。系所評鑑在泰國叫「檢查QA」,Q應該是Quality,A可能是Accreditation、Assessment或Assurance,我沒去問,反正「檢查QA」就是系所評鑑。我無法也沒有能力參與文件的準備,但是我想總是會有一些項目,例如:教師的論文發表、學生的就業表現…等。這個當然必須很細心的準備。但是,這並不是全貌。大多數人對於系所評鑑的印象應該也就是這個部分。 在泰國的系所評鑑有一個環節是由評鑑委員向僱用畢業生的企業主和在學生進行訪談。敝校是以建教合作聞名的大學,所有學生在畢業前,至少會到三個不同的企業進行實習。評鑑委員向企業主訪談的時候,有幾個系上的老師也坐著旁聽。企業主認為如果到該公司實習的學生是三、四年級的,華語能力就足以應付來自華語圈的遊客;但是如果是一、二年級的,能力上可能不夠。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評價就是,企業主認為學生的「泰語」能力要加強。 系所評鑑的功能不只是在使系所進步,它也可以讓企業知道系所為了讓學生可以進入職場的困難和為此所做的努力。評鑑委員問企業主說:「有那麼多學生到貴單位實習,那現在在貴單位工作的有幾位?」。企業主回答:「一位都沒有。」評鑑委員開玩笑地說:「是不是薪水太少?假期太少?」一方面,學校要為進入職場的學生做好最好的準備;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提出能夠吸引人才的環境。如果評鑑委員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沒有學生、沒有老師一起旁聽的話,可能效果就不會那麼好。我想這也是系所評鑑之所以對於學校、對於社會能夠起作用的地方。 評鑑委員也要問問在學生在系上學習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老師該不該旁聽呢?認為不該旁聽的一派的思維是這樣的:如果老師在場,學生有所顧忌而不敢說出心裡的想法;認為可以旁聽的思維(評鑑委員主席)可能是這樣:學生講的,老師聽了可以反省、檢討、改進,這也促進兩造的交流。每個老師各有考量,我是遵從評鑑委員的說法,就繼續旁聽了。學生代表一個來自高年級,一個是低年級,這樣也可以對比出兩個在學習上的改變。來自高年級的代表,已經去過中國留學一年,其認為在中國的語法教學很紮實,也建議學校可以在更低年級的時候加強語法的教學,而且在中國的時候發現同學們對於自己的華語不太有信心。不論來自高年級或低年級的學生代表都認為,課程學習的內容太多。有些問題,評鑑委員會先代為回應,例如針對課程內容太多,委員先反問學生:「如果課程內容太多,老師上課只上80%,剩下20%自己回家預習,然後下一次上課再利用15分鐘把前一次的20%快速地復習,你覺得如何?」接著,委員再問當場的老師因應課程內容太多的作法為何。「課程內容太多」幾乎是每一年評鑑都會遇到的問題。在我看來,學生並沒有因為老師在場而有所顧忌,評鑑委員給學生創造一個很舒服、很願意談話的氛圍。 學生離開之後,所有老師通通回到會議室,聆聽這次系務評鑑的結果。我認為評鑑委員在整個評鑑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評鑑委員並不是企業主說什麼、在學生說什通通全盤接收。評鑑委員會站在為社會公益、教育的角度上,也讓企業主知道學校、學生的難處。當然,評鑑委員肯定是個教育家,與其說訪談學生,不如說和學生交流。學生當然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但是評鑑委員也會提供方法、看法和學生交換。不論評鑑委員對企業主或學生,這都不是單向的獲取資訊,這是雙向的交流互動。系所評鑑的結果會寫到報告書,同時委員也當場宣佈給所有老師。評鑑委員也不過分干涉教學安排,比方說學生認為應該把語法放到低年級就教,但評鑑委員並不會把這個放到報告書上。我認為有兩種解釋:一、這個評鑑委員知道這個學生是從國小就開始學習華語,表現相對優異,這個並不一定能夠代表所有學生的表現;二、這個評鑑委員是外語教育的專家,從翻譯教學到溝通教學都已經轉向那麼多年了,先教語法不是主流。 我所記錄下來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關於「外人怎麼看這個學校?」、「家長怎麼看待這個學校?」「就讀後有什麼改變?」…等問題,透過評鑑委員、企業主或在學生的回答,都可以讓系所越來越進步。如果未來系所評鑑不是依法辦理,而是依需要辦理,可能只有想要進步的學校才會辦理系所評鑑吧! 知道嗎?以前泰國曾經參訪過台灣的評鑑中心。雖然不太清楚台灣的系所評鑑是怎麼一回事,不過對於泰國的系所評鑑大概是可以知道一點點皮毛了。

語言測驗的類型、目的和作法(Nation, 2013)

語言測驗在詞彙的學習上有幾種類型,其相對應的目的也有所差異: 一、診斷測驗(diagnostic tests):用來找出學習者學習上的困難,並從這裡去加強。學習者怎麼的詞彙學習策略也可以歸類於診斷測驗。二、分班測驗(placement tests):將學習者分到適合程度的班級。三、短期成就測驗(short-term achievement tests):去看學習者是否能夠將所研究的詞彙學習到。四、長期成就測驗(long-term achievement tests):評估整個課程在教學某些詞彙的時候是否成功、有效。五、能力測驗(proficiency tests):去看學習者會多少詞彙。 若要知道學習者在詞彙學習的策略(例如:從脈絡裡猜字(guessing from context)、使用詞語的部件(using word parts)、直接學習(direct learning)或使用詞典(dictionary use))應用是否存在困難時,可以使用經過設計的診斷測驗。學習詞語策略上的應用,Sasao (2013) 提供了測驗的方法。 直接詢問學習者是否學習過目標詞語則可以用於分班測驗。 短期成就測驗,語言教師有個簡易、可操作的流程:假設我們有20個目標語詞要測驗,可以先由學生自單元內挑選10個詞語,接著老師可以在這10個詞語旁邊標記:如果標記「S」,則學生必須用這個詞語造個句子;如果標記「C」,則學生要寫出這個詞語的三種搭配,即共現詞;如果標記「M」,則學生要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標記「F」,則學習者要和這個詞彙在同一個家族的詞彙。然後,老師再另外選擇10個詞語進行測驗。這樣的測驗即個性化也有由老師所提供的詞語。 而長期成就測驗,必須符合課程目標,如果課程目標是廣展閱讀詞彙,則在句子脈絡下的理解測驗就比較適合。當然,來自各個單元的詞語是平均的。 學習者的詞彙量也有不少方法可以進行測量,通常是在既有的已分級的詞語表抽樣進行測驗以推估學習者的詞彙量。但是在測量學習者的詞彙量之前,我們有幾個問題必須回答: 一、「詞語」怎麼計算?怎麼樣我們會說這是「一個詞語」?二、我們如何選擇目標詞語去測驗?三、我們如何測量學習者是否「知道」/「學會」一個詞語?   References Nation, I. (2013). Test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use. In (),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sao, Y. (2013). Diagnostic test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proficiency: Guessing from […]

學習第二語言詞彙的時候,詞語表是否真的毫無用處?(Folse, 2004)

Laufer and Shmueli (1997)比較四種呈現詞語的方式:一、只有詞語;二、詞語加上簡短的脈絡;三、把詞語放在句子脈絡;四、把詞語放在文章裡頭。猶太語母語者學習英語為外語的學生在這四種方式下學習詞語,測驗其學習後能夠記得多少語詞,結果發現前兩種的得分高於後兩種。Prince (1996) 則比較高和低程度的學習者面對兩種呈現詞語方式(詞語對照一語的翻譯和詞語放在句子脈絡中)的學習成效,結果發現對於程度較低的學習者以有二語詞語搭配一語翻譯的詞語表學習,效果較佳。 這不是說我們應該要求學習者依詞語表去學習詞彙,我想說的是對於某些學習者而言,詞語表能夠提供的幫助可能大於其它方式。 References Folse, K. S. (2004). Myth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What recent research says. TESL reporter, 37(2), 1-13. Laufer, B. & Shmueli, K. (1997). Memorizing new words: Does teaching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it?. RELC journal, 28(1), 89-108. Prince, P. (1996).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詞彙是不是沒有語法或其它領域那麼重要?(Folse, 2004)

第二語言學習者需要詞彙,而且都將詞彙的習得視為是絕大的挑戰(Meara, 1980)。第二語言詞彙的知識和第二語言閱讀能力(Haynes, 1993; James, 1996)與寫作能力(Laufer, 1998) 有很顯而易見的關係,聽力和口語任務也是如此(Newton, 1995) 。要求學習者進行表達的時候,常常可以聽到學習者用不完美語法說出句子,語法是老師在課堂上會強調的部分。然而,學習者在沒有足夠的詞彙時,表達也就同時受到限制。完全沒有語法仍可以進行溝通,但是缺少詞彙就是會卡住。 我曾經作為交換學生在泰國的法政大學讀書5個月,儘管泰語作為第二語言,對於學術使用的語言肯定比不上華語和英語,但是買東西、日常生活的溝通肯定是沒有問題。一天,腳踏車的鎖頭因為下雨淋溼而生鏽,我得去買一個新的鎖頭。我要的是鎖腳踏車的鎖,我到五金行去,我先向老闆要โซ่(鎖鍊),我必須把老闆帶到我的腳踏車前以肢體動作示意,老闆才拿出了腳踏車專用的鎖。除了โซ่(鎖鍊)之外,我也會說กุญแจ(鎖頭)。但是,會說กุญแจ並不保證我知道它的意思,ลูกกุญแจ(鑰匙)和กุญแจ(鎖頭)就是一個子和母的關係。我把กุญแจ當成鑰匙,於是我無法順利地完成溝通的任務。即使我有完美的語法,我缺少相對應的詞彙知識,就會中斷流暢地交談。 References Folse, K. S. (2004). Myth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What recent research says. TESL reporter, 37(2), 1-13. Haynes, M. (1993). Patterns and perils of gu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n (),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Vol. 83). Ablex. James, […]

用Lex30來測量二語學習者的詞彙量

Lex30是一個可以用來測量產出詞彙(productive vocabulary)的方法,學習者透過自由聯想(word association)針對30個刺激提供一連串的語詞清單。測量產出詞量,本來就是比測量接收詞彙(receptive vocabulary)更困難的工作。過去測量產出詞彙的方法主要有兩個: 第一種是在句子脈絡中給予目標語詞開頭幾個字母作為提示,如: The book covers a series of isolated epis___ from history. 學習者根據提示將缺失的地方填上合適的語詞(Laufer & Nation, 1999) 。 第二種是透過自由產出詞彙考試(free productive vocabulary test),例如Laufer and Nation (1999)的詞彙頻率描述考試(lexcial frequency profiling test)。分析學習者書寫或口說的論述,根據不同的主題和語詞的類別進行分析,語詞的頻率分為常見、較不常見、罕見的,若罕見的詞彙較多,則該學習者較被認為有較高的產出詞彙。 第一種方法在學習者的詞彙量是可以控制的情況下,是很有效率的方,但是這僅限於初學者。舉例來說: The fra____ of the flowers filled the room. 當學習者不知道fragrance的時候,學習者可能知道senct、aroma或perfume,甚至其它能夠放到句子脈絡且罕見的語詞。然而,控制詞彙量的時候,無法真正測量到學習者的產出詞彙。 第二個方法,學習者的論述會受限於主題。而且,要求學習者在產出兩篇包含300個語詞上下的論述,至少需要2個小時以上的時候(Laufer & Nation, 1995) 。作為測量工具,顯得沒有效率。 Meara and Fitzpatrick (2000) 提出Lex30和先前兩種方法一樣,同樣想要測量產出詞彙,另外還得解決上述遇到的困難。下面為Lex30的簡述: Lex30選擇30個刺激供學習者自由聯想。30個刺激選擇的標準如下:一、都是初學者前1000個會先學習者的語詞,即都是高頻的語詞;二、可以聯想的範圍很廣;三、避免產出共同語詞(common word),例如:and、even、but這樣的刺激。 對於每一個刺激,學習者有30秒去反應。學習者針對刺激進行自由聯想,去反應一個語詞清單(至少三語詞)。 每個學習者大約會有90左右的反應語詞。Lex30根據這90個反應語詞進行計分,若在初學1000字以內的詞彙,則不給分;若在初學1000字以外的詞彙則得1分。加總分數後,若得分越高,則此學習者的產出詞彙能力越好。 Lex30的30個語詞刺激為:attack、board、close、cloth、dig、dirty、disease、experience、fruit、furniture、habit、hold、hope、kick、map、obey、pot、potato、real、rest、rice、science、seat、spell、substance、stupid、television、tooth、trade、window。 […]

透過JabRef在LibreOffice上以APA格式進行文獻的引用

為什麼要用文獻管理軟體?研究生2.0曾經撰文告訴大家十個理由。研究生2.0使用文獻管理軟體的理由,我都同意。但我認為大多數研究生不會因為文獻管理軟體有諸多好處,而去使用它。對研究生而言,管理文獻只是為了人生中一篇僅僅為了畢業撰寫的論文,畢業後剩餘的人生根本不需要再寫論文,我根本不需要使用文獻管理軟體。我思考自己使用文獻管理軟體的原因是因為修了《數位媒體編輯》。《數位媒體編輯》這門課不是讓我學會文獻管理軟體的課,它讓我學到的「工具獨立性」和「心智外包」(Extended Mind)。工具獨立性,是指可以用任何的軟體,達成一件整合性的作品。心智外包就是把原本應該親自花費心力的事,交給工具去完成。 《數位媒體編輯》的每一週課就是教你使用Word。但是學期作業要你作出一個雜誌,你可以使用Word,也可以使用InDesign,也可以使用各式各樣你覺得能夠完成雜誌所需的軟體。用Word,誰不會!反正就把Word打開,打字就好了,換個字型、換個顏色、放個圖片、用什麼文字藝術師就可以漂漂亮亮了,這個國小電腦課東西居然在大學一個三學分的《數位媒體編輯》進行!如果這樣的話,微軟公司也太好混了吧!Word有很多選單裡頭能做到的事,我們都沒注意過。這堂課當然不是在學Word的使用技術,我們學的是編輯一個雜誌,需要哪些技術,而這些技術在Word上怎麼辦到。知道哪些部分是軟體可以代替人力辦到的,我們就從工人智慧往人工智慧又進了一步。 因為工具獨立性和心智外包,電腦能做的事,自己就不去做;開源軟體能做的事,就不去使用付費的軟體。作業系統有很多,windows、ios,但是我使用ubuntu;統計軟體有很多,SAS、spss,但是我使用R;有名的辦公室軟體Microsoft Officea我也沒用,我用Libreoffice;文獻管理軟體也很多EndNote、Mendely、zotero,一開始猶豫使用zotero或JabRef,付年費使用2年的zotero之後,後來還是使用JabRef。 zotero因為能夠和Firefox瀏覽器上加上套件進行文獻管理,而且可以在Libreoffice的文件編輯的同時,進行文獻引用,因此網路上的資訊相對豐富,進入門檻就比較低。(當然,我想可能還是因為zotero進行收費,所以能夠有組織去使它變得更親民) JabRef早期大多只有使用LaTeX撰寫科技論文的研究者使用,網路上的資訊也不多,門檻高,我都還沒進去就先放棄了。 但是,我使用zotero年費,每年是30塊美元,能夠管理的文獻數量只有2GB,在文獻一直增加的情況下,下一個級距就是6GB,我就必須付出年費60塊美元。因此,我還是再研究JabRef。五、六年的發展,JabRef有許多更親民的改變。但是,對於初初使用文獻管理軟體的人,恐怕還是不太容易。 我把一些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收錄在下面,這些做法都是在lubuntu的作業系統下,使用LibreOffice可以參考的內容: 我怎麼樣可以LibreOffice上,用JabRef引用文獻? 我怎麼樣可以在使用文書軟體時,讓引用的文獻是符合APA的格式?在JabRef上可以透過選擇.jstyle的檔案,使文獻引用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格式。我沒有那麼努力自己去編輯,因為有網友提供了適合的.jstyle。今年二月有網友分享了許多期刊的格式,但是仍然缺少APA的格式。APA是很多期刊文獻引用的格式,今年5月有人提供了APA的.jstyle。 那些.jstyle適用於word,我用的是LibreOffice,怎麼辦?適用於LibreOffice的.jstyle,有網友提供範例,只要依照範例和自己所需要的.jstyle去將兩個文件合併在一塊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