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今年過春節的時候,我還在泰國,那時就看到曼谷的戲院很快就要上映「為愛朗讀」,那時凱特溫斯蕾尚未得獎。回到台灣之後,「為愛朗讀」連個影子都沒有,待在台灣都快一個月了,才有「為愛朗讀」的宣傳出來。台灣好像一個被遺忘的世界,所有電影都在有利可圖才有被引進台灣的可能。要不是「為愛朗讀」、「貧民百萬富翁」、「送行者」得了電影獎項的肯定,或許這些電影永遠不會出現在台灣的市場。下面分享我看了delay的為愛朗讀的心得。 社會學家認為社會的秩序靠道德維持,然而維持社會秩序的往往不是道德,而是法律。我們期待法律帶來正義,然而法律似乎只是造成另外新的受害者。凱特溫絲蕾所飾演的漢娜因為不識字,也不願承認不識字,所以接受了不適當的法律的懲罰。 這其實無關正義或平反,過去被納粹殺害的受難者家屬或倖存者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傷害,於是有一套看似冠冕堂皇的理論,如:轉型正義,用來傷害那些曾經傷害過別人的人。 其實我沒有仔細去研究過所謂的「轉型正義」,不過我相信許多人不懂轉型正義而濫用轉型正義。不管轉型正義,我認為歷史用來提醒人們不犯相同的錯,但我們常常利用「現在」的角度去檢討「過去」的事物,顯然有一種時空錯置之感。 納粹屠殺猶太人,我們得到的歷史教訓是權力讓人腐化、過度的種族優越會造成社會動盪;二二八事件亦然,我們學到了沒有充分地了解,只是用暴力不會讓人信服的。學習歷史是要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 怎麼突然在討論「歷史」! 回到電影,不認識字的漢娜,需要透過聲音才能接收資訊,讓我想到那個學華語只想學「聽」、「說」而不想學「讀」、「寫」的不平衡發展。 有個法國的大老闆請了個華語老師,一對一教學。不只學「聽」和「說」,所有發音都由這個法國人自己記錄,利用他自己所熟悉的拼音系統(不是注音符號也不是漢語拼音,是他自己發名的法語注音)。學了一陣子能夠聽說之後,買早餐時突然覺悟自己好像文盲一樣,一個字也不認識,從那時候開始,下定決定學習「讀」和「寫」。 如果世界上沒有「文字」,我們將能很快地就學會任何語言;然而若沒有文字,資訊的傳播速度將變慢,資訊量將大幅降低,歷史將無法傳承。因為有了文字,人們對於語言的使用,不僅侷限於口語溝通。口語溝通會進程到書信溝通,這樣子的進程,使識字和不識字的有落差,不平等於產生了。我們無法消滅所有文字,所以只能盡力地讓不認識字的人學會認識字,所以掃盲就成了使國家變文明的重要步驟了。而文盲率的高低也能用來推測該國家發展程度的高低。 對於「為愛朗讀」這電影、這故事,我挺喜歡的。

青年菁英領袖講座:正視大陸政經發展之盲點

此為各院校系所舉辦關於培養青年關心時政與政治參與的系列講座,以培養青年之領導能力與奉獻社會的精神,訓練青年關心時政且具備實際領導群眾的能力,期望能培蓄國家未來之領袖人材。 邀請講師:國際關係與兩岸研究專家 明居正 教授 第一場講座將邀請台大政治系專任教授明居正來與青年朋友進行對談,明教授是在國際關係與中共研究方面著名的學者,提出過許多理論與著作,其本身亦十分關心政治發展,多次受邀到各機構與院校進行演講,甚至國防部等決策單位都會諮詢他的意見,其並對培養領袖學生有很高的意願因此願意接受邀請來與學生進行對談。 課程介紹:正視大陸政經發展之盲點 明老師是國際關係與中共兩岸研究方面的權威學者,他將兩岸關係放在整個國際架構下來分析,認為兩岸關係與國際局勢息息相關,甚至也影響著整個國際局勢,對於台灣政治的發展,肯定也是和大陸的政經發展鑲嵌在一起。因此要對台灣當前的政經局勢做分析與前景預測,必定不能脫離對大陸政經關係的解析與評估,因此明老師希望青年朋友能掌握與暸解大陸當前的政經盲點,才能繼續深入解析台灣當前政經局勢與未來之展望,最後更能放寬視野格局站在國際局勢下看台灣。 一、活動地點:台大新生大樓103教室 二、活動對象:對時事與政治有興趣之青年朋友均歡迎參加 三、活動時間:四月九日,晚間六點半入場,七點準時開始 有意參加請將報名表寄至 qbee.tw@gmail.com 會有專人與您聯繫。下載報名表:青年菁英領袖講座報名表.doc (27 KB , 下載:42次)。 點我觀看全開海報。

4 Romance 愛4狂潮

4 Romance(暹邏院線譯作「愛4狂潮」)是泰國去年底上映的愛情電影,由四段羅曼史、四個導演、二十一位演員和「愛在暹邏」製作團隊製作。儘管相當小品,但挾愛在暹邏Mario、Pchy和Yin演員的魅力,仍然相當引人注目。配樂由Pchy所在的樂團August提供。下面分享四段故事的心得: 親吻: 這一段由Mario擔任演員,片長最短,僅有十二分鐘。Mario飾演呆呆的男孩,女朋友被情聖給拐走。情聖風流,拐跑了不少女孩,於是所有受害者集結起來打擊情聖。 這和五戒的不邪淫有很大的關係。正淫指得是和自己的配偶發生性行為;邪淫則是和配偶之外的對象發生性行為。由於情聖的不檢點,導致後來的下場這就是「因果」。 害羞: 兩個相隔多年的男、女朋友,雖然回到島上仍爭吵不休。男生為自然生態保護而努力;女生則拜金、追求資本主義所帶來的享受。然而,男生不明白女生為了自己,已經學會調和自然和人的關係。 甜蜜: 老夫老妻因為爭吵而生悶氣,甚至生病,老婆如此生氣以致於患了「記憶倒流」的病。外在生理不斷地長大、變老,內在心理仍停留在那最甜蜜的回憶的階段。老公不離不棄試了各種方法期待老婆恢愎記憶,然而徒勞無功,至老不渝。 夢境: 小女孩喜歡Pchy、喜歡August,為樂團瘋狂到了作夢都會夢到他們的地步。夢裡面,用半個人生交換了與Pchy和August見面的機會,沒想這居然是如此可怕的交易。夢醒後,小女孩明白自己的青梅竹馬才是真正能夠依靠的人。Pchy或August雖然是喜歡的偶像,但現實生活中能夠摸得到、能夠說話的才是自己能夠安身立命的地方。 四段羅曼史由不同導演執導,每一段各有特色,同時可以借鏡該執作團隊整合的能力。仔細看每一段故事,都不需要投入很大的時間、人力或金錢,不同於藝術大學電影系的學生作品的地方就在於使用較具知名度的演員,拉抬整部電影的行情。同時能夠幫助年輕導演,給予導演信心和舞台。 雖然只是小品,但每一段都深刻地印在我心裡,心裡感覺甜甜的。        

華語教學實用語法:句型篇上(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分析語言使用地恰不恰當有三種層次:語法、語意和語用。「我的牙刷懷孕了」,這句話是主詞加動詞片語,合於華語的語法,但就語意上來說,除非你是詩人或有特殊目的,不然你的牙刷不會懷孕。下面分享陳純音老師在華語教學實用語法的句型心得筆記: 華語常見句型有八,以下介紹其中三個: 一、直述句: 華語與西方語言有一個相當大的差界是具有「主題顯著性」,所以在華語直述句中的結構包括:主題+主詞+動詞片語。一號車廂是主題車廂,只能放一般指涉和限定指涉的的片詞;二號車廂放主詞;三號車廂放動詞片語。 電影,他最愛看西片。(一般指涉)張三,人人看他都不順眼。(限定指涉)一斤蘋果,吳媽媽買了。(誤)(非限定指涉) 當主題車廂為非限定指涉,如「一斤蘋果」時,這句話就變得怪怪的了。主題車廂,除了名詞片語之外,時間副詞、地方副詞、動詞片語或介系詞片語也能成為主題。 二號車廂和三號車廂的關係密切,主詞和動詞片語的關係密切。二號車廂在選擇主詞的時候就得看和動詞片語是否語意上一致。例如: 那棵樹昨天吃了一隻老虎。(誤)牙刷昨天咬了我一下。(誤) 上述例子錯誤在於,主詞無法執行該動詞片語之能力。語法上沒有錯誤,卻有語意或語用上的錯誤。語意上的錯誤,極有可能語用也錯了! 三廂車廂除了動詞片語之外,也可以置入形容詞片語和介系詞片語,例如: 老黃(是)真的老了。他老(是)在學校電腦室。 置入形容詞片語或介系詞片語時,是將連繫動詞「是」這一字省略,所以我們可以直接說直述句的句型就是:主題+主詞+動詞片語即可以。 二、疑問句: 華語疑問句可分為四類: 1.選擇問句 這是西方國家學生最容易學會的問句類型,因為「還」可以直接和英語的or對應。 2.附加問句 華語的附加問句,主要由直述句加上A-not-A形式的問句。但仍有不同的附加問句表現提問者對問題假設立場的程度。 他退休了,是嗎?(20%,預設他已經退休了的立場低)他退休了,不是嗎?(70%,預設他已經退休了的立場高)他退休了,是不是?(50%) 3.助詞問句 在直述句後加上語助詞所形成的問句,常用的語助詞有「嗎」、「吧」和「呢」。 小李,你喝酒嗎?(說話老知道小李戒酒,當小李想喝酒,則會「驚呀」地如此問小李。)我們得走了吧? 4.疑問詞問句 直接將「誰」、「什麼」、「如何」、「為什麼」、「哪兒」以及「幹嘛」等等放在句中原來之位置。通常華語的醫問詞問句不移位。 除此之外,疑問代名詞也可以表示不定代名詞,例如: 誰輸,誰請客。→輸的人請客尼泊爾什麼都便宜。→尼泊爾所有東西都便宜。 非母語學習者聽到「尼泊爾什麼都便宜」很可能會一直問「什麼?」、「什麼便宜」,正是因為外國學生不知道「什麼」指得是所有東西。 三、否定句 華語的否定詞多,如「毋」、「勿」、「莫」、「非」、「無」、「甭」、「匪」,但常用的為「不」、「沒」、「別」,所以對外國學生的學習,會從這三個常見的入門。 1.「不」字句 由「不」所構成的否定句有三種用法:否定事實、否定範疇和雙重否定。 他不在家寫功課。他在家不寫功課。 同樣為否定句,「不」否定的範疇儘限於右邊緊鄰的單位。 2.「沒」字句 強調動作之未完成。 他不瘦耶。(否定他並非瘦的事實。)他沒瘦耶。(他可能參與減肥的過程,且沒有完成減肥的動作) 3.「別」字句 強調否定之命令。但「別」字只能和時貌記號(著、了)連用時要注意。「別」也能和「沒」和「不」同時出現,變成雙成否定。 外國學生學習否定句的難點在於:一、「不」、「沒」之分辨;二、雙重否定的使用。 此篇僅介紹華語常見的三種句型,其它五種句型見「華語教學實用語法:句型篇下(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華語教學實用語法:句型篇下(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華語常見的句型有八個,包括直述句、否定句、疑問句、祈使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和引介句,在「華語教學實用語法:句型篇上(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一文中,介紹了前面三個,此文章再介紹後面五個句型。 一、祈使句 華語的祈使句有以下特色:人稱多、請求詞多、省略多、氣氣詞多。中國人是含蓄的,所以使用祈使句時亦相當委婉。外國朋友容易搞混的地方在於請求詞多。 常見的請求詞包括:「勞駕」、「麻煩」和「請」,往往是在客氣程度上的拿捏無法精準。 二、「把」字句 「把」字句,在語意方面,有「處置」的意味。「把」字句有三種形式: 1.主詞+「把」+受詞+動詞2.主詞+「把」+受詞+動詞+受詞3.主+「把」+「給」+動詞+(受詞) 一般及物動詞會用第一個形式;特殊及物動詞(如削皮、改名、上鎖、上蠟、騙錢…等)和雙賓動詞,則用第二個形式;第三個形式則是在第一和第二個形式上,再加上給「給」。 若遇到動詞無法和「把」搭配,我們可以試試以下三招: 1.加「了」表示強調。(如:把他忘了。)2.加上表示程度的詞。(如:把他恨透了!)3.加「得」字句。(如:把他愛得死去活來。) 三、「被」字句 做用「被」字句時,語意上有表達「不幸」的意味。主要型式有二: 1.主詞+「被」+(受詞)+動詞2.主詞+「被」+(受詞)+動詞+受詞 「被」字句和「把」字句有相同和相異之處,我將之作為表格如下: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比較   相同/似 相異 「把」字句 有「處置」的意味 受詞二選一(限定指涉、一般指涉) 「被」字句 有「不幸」的意味 受詞三選一(限定、一般、非限定) 「把」字句 動詞有三招,透過加1.了2.得3.程度詞。 受詞:第二主題車廂 「被」字句 受詞:原主詞 「把」字句 皆有三種語法形式。 受詞:不可省略 「被」字句 受詞:可省略 「把」字句 皆有移位現象。 短距離移位,受詞仍作受詞。 「被」字句 長距離移位,受詞會變成主詞。 「把」字句 皆為動介詞。 替代詞少,只有「將」。 「被」字句 替代詞多,「給」、「讓」、「叫」。 四、「是」字句 「是」字句,從語意上分析,功能有二:一是陳述事實,另一是強調事實。 五、引介句 引介句是一些引介「某個體」至言談中的語句。 1.「有」 你有什麼想法嗎?你有經驗嗎? 當中,「什麼想法」和「經驗」屬於非限定指涉或一般指涉。 2.「姿態動詞」 有一個人站在門外。 其中,「站」自已能夠引介,只要是非限定的名詞。 3.「運動動詞」 […]

朕的男人-霜花店

朕的男人-霜花店,是2008年底在韓國上映的歷史電影。劇情描述國王、皇后和護衛隊隊長三個人之盼的三角戀愛,尺度之大令人感到害羞,其中包括國王和護衛隊隊長之間和護衛隊隊長和皇后之間,比起色戒,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喜歡這部電影有以下原因:一、提及韓國(苟麗)與中國(元朝)的藩屬關係;二、主題曲;三、故事性。前些日子正好看到一個不負責任的民調,韓國人有70%的人想當中國人,但這樣子的現象似乎在苟麗時期就已經產生了。 苟麗國為元朝藩屬國,當時元朝把公主嫁給苟麗國王,然而久久無法生下太子,迫於元朝壓力(若不生太子,就另立他人為國王),苟麗國王不得不想其它法子。苟麗國王是同性戀,無法和皇后作愛,於是讓自己信任的護衛隊隊長洪麟和皇后作愛,以期懷孕。然而,洪麟和皇后因為作愛而愛上了彼此。三角戀愛的難題於是展開。下面只分享心得,不作劇情透露: 愛在暹邏裡有一句台詞「我們因為愛對方而作錯了事,但這總比什麼都不作的好!」如果把這句台詞拿來霜花店裡面看,這作錯的事將會是如此可怕。洪麟和皇后因為愛著彼此,於是在國王不知情的情形下,和對方作愛,被國王發現之後,洪麟就被閹了;國王因為愛洪麟,於是殺了護衛隊的人,希望把洪麟給找回來。把愛在暹邏這句話拿來檢視霜花店裡頭的劇情,當作錯的事(如被閹或殺人)是不可逆的時候,你會發現「愛」是如此可怕。 愛是自私的,我們總希望佔有我們所愛的人,於是愛情變得盲目。國王原本只是希望洪麟和皇后在一次作愛之後,得到龍子,結果洪麟反道和皇后發展了感情。這當然不是國王所希望的,然而在屢次被洪麟冷漠,國王心灰意冷,行徑而因此瘋狂了!洪麟也因為國王阻撓自己和皇后之間的情愫,對國王毫不留情地殺害。 然而,愛也可以是博愛的。皇后因為愛著國王、愛著苟麗,答應和洪麟作愛;洪麟因為愛著國王、愛著皇后,所以和皇后作愛;國王因為愛著皇后,儘管不能和皇后作愛,仍希望回到元朝,不要在苟麗受委屈,對洪麟的愛更是無處不在。只要國王不堅持洪麟只屬於自己的,洪麟也能坦誠自己對國王和皇后的愛,博愛可以是解決三角戀情的完美結局。然而,最後國王和洪麟兩敗俱傷。 談戀愛不必要只是兩個人的事,三個人(四個、五個或更多)一起談戀愛又何嘗不是一件樂事。為什麼自己的情人和別人作愛,就得視為背叛?原本三個人能夠和平相處,但當其中一個人開始吃醋的時候,所有美妙關係,都會因此而變苦、變澀。 霜花店在電影院看,氣勢也不輸黃金甲,配樂、主題曲我也相當喜歡。

華語的詞類:介系詞、感嘆詞、語氣詞和連結詞(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四個大國佔了華語中相當大的數量,但是四個小國也是華語不可或缺的小螺絲釘。這四小國包括:介係詞國、感嘆詞國、語氣詞國和連結詞國。下面分享,陳純音老師「華語實用教學語法」詞類的四小國的筆記與心得: 一、介系詞國: (一)動介詞:具有動詞的性質,又有介系詞的功能。 他「在」家看電視。我「跟」他討論功課。他「對」我發脾氣。我「把」他罵了一頓。 上面句子中,主要動詞是「看」、「討論」、「發脾氣」、「罵」。但是有另一個很像動詞,又很像介系詞的「在」、「跟」、「對」、「把」,這些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1.共動詞(co-verb)和主動詞連動。2.就古漢語來檢視,這些在句子當作介系詞的字,都可以發現其當作主動詞的可能性:在意、在位、在行、跟會、跟團、跟車、對獎、對眼、對下聯、把妹、把馬子、把風、把脈、把權、把屎把尿、把酒。 (二)方位詞:無動詞性質的介系詞且表方位居多。 他在家看電視。他在家裡看電視。 上面兩句差別在第二句有較具體的空間感。 小心!不要讓紙掉到地上。小心!不要讓紙掉到地下。 使用的方位詞不同,原因在於視角在哪裡!哪裡個方向看出去。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問題。 外國學生學習介系詞的困難有:一詞多義、錯序和相對性(方位詞)三項。 二、感嘆詞國: 感嘆詞的使用能夠表達情緒,出現在句首。外國學生學習時,最常犯的會在於無法對應到正確的感嘆詞以懷達情緒。因此,學生經常避免使用感嘆詞。 三、語氣詞國: 放在句末,美國有阿拉巴馬州,中國則有「啊」、「啦」、「吧」、「嗎」等語氣詞供使用。其它還有:呢、喔、哦、呀、嘍、啦、喲、耶、、了…等。 使用語氣詞或感歎詞常常取決於下面因素: 年齡:年紀輕的,心情易受外在事物波動而發出「哇」等驚奇的感嘆;年紀大的,見過大風大浪,常用「唉」之類灰心的感嘆。性別:女生使用的頻率高於男生。親疏關係:老公可能向老婆撒嬌般地說:「再給兩千元嘛!」,但絕對不會向同事說:「再給兩千元嘛!」個性:容易和別人熱絡地來的朋友,個性開放,侃侃而談型的,通常使用語氣詞或感歎詞的機會高於木納型的朋友。較害羞的朋友會建立較多的保護模式,少有語氣或感歎詞。 外國學生同樣易犯無法準確對應的問題。 四、連結詞國: 1.雙功能連結詞:此類連結詞,可兼當動介詞(跟、同)或當副詞(除非、既然、既使、不論等)。 2.連組式連結詞:連接兩個語句,詞序以連組式出現。例如:因為…,所以…;雖然…,但是…;不但…,而且…;連…,也…。 3.重複式連結詞:這一類對外國學生最容易學。一邊…一邊…;又…又…;越…越… 4.句末連接詞:出現於副屬子句之後。 …的時候,……的話,……之前,…(離事件較近)…之後,…(離事件較近)…以前,…(離事件較遠)…以後,…(離事件較遠) 外國學生受before和after母語的影響,容易發生錯序的問題。 上面為華語詞類四個小國的介紹。

異域:泰北孤軍的故事

我認為華人社會對泰國的認識有以下幾種面向,透過「觀光」、「旅行」、「流行」、「勞力」、「慈善」…等。觀光以參加旅行社帶領的團體旅行認為,不外乎人妖秀、毒蛇研究中心、珠寶、大象;旅行則以自助旅行或背包客的探索;流行則透過電影,泰國電影如鬼宿舍、鬼影或愛情電影如愛在暹邏、荷爾蒙;勞力則是透過自己對外藉勞工的刻版印象,將所有國藉的外勞以刻版印象認識;慈善則多是透過政府或民間團體,不論是當志工或陪跑者,許多都是集中在泰國北部(泰北)。我一向認為,把泰國視為需要援助、救助的國家是相當做作的,因為泰國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我必需知道這些「做作」的人在想什麼,所以我了解了一下泰北孤軍的故軍,此文章分享我認識的泰北孤軍: 建議您一邊聽費玉清的美斯樂,一邊看下面文章: 美斯樂 – 費玉清 中國發生國共(國民黨和共產黨)內戰的時候,國民黨國軍受共產黨軍隊追擊,國民黨國軍越過元江躲到緬甸。適逢韓戰爆發,美國和中華民國(國民黨)都認為讓國民黨部隊留在緬甸,正好能趁共產黨打韓戰時反攻大陸。然而,緬甸向聯合國提出告訴,要求中華民國國軍離開緬甸,於此,中華民國國軍退出緬甸。 在所有戰事結束,剿共的任務不再的時候,國軍有理由回到中華民國的家門。然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理由,使這些軍人和其後裔有家歸不得: 一、退出緬甸:美國和中華民國認為從雲南反攻大陸,總是比台灣這個離島來得容易。表面上撤出緬甸(老弱部隊),實際上留下(精壯部隊)軍人在泰緬邊境或泰北金三角地帶。 二、地理位置:這些國軍多是來自雲南的農民,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在泰國北部比台灣離雲南家鄉的位置更近,這也讓部分軍人即使是中華民國國軍,卻也不想回台灣的原因之一。 三、泰國當局:國軍曾幫助泰國剿泰共和苗共,得到泰皇後賜泰國居留權,然而無法離開軍隊所駐紥的區域外,無法取得泰國護照以出境泰國,抵達中華民國國門。 四、中華民國:民國七十一年,人權作家柏楊探訪泰北後,台灣和香港給予救援物資,中華民國救助總會進入幫忙;民國八十九年,政黨輪替,執政黨(民進黨)不再給予中華民國救助總會資源,中華民國與泰北國軍的關係也漸淡,甚至發生泰國與中華民國互踢人球的情況。國軍和其後裔,為了回到台灣,買假護照入境,回到台灣又不受中華民國政府承認。民國九十八年,立法院修法,國軍子弟和藏胞取得合法居留身分。 目前泰北仍有國軍後裔於泰北就讀華文學校,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崛起,送入了大量的簡化字教科書,然而政治的認同或歷史的情感,許多學校仍偏好使用正體(繁體)的教科書。民國九十七年,中華民國台北縣淡水鎮的鄧公國小,讓泰北老師到鄧公國小進行教育訓練。物資之外,教育資源更是需要大家的協助。 下面是美斯樂的歌詞:在遙遠的東南半島有幾個小小的村落有一群中國人在那裡生活流落的中華兒女在別人的土地上日子難過飽受戰爭的折磨關心她美斯樂看我們該作些什麼幫助她美斯樂看我們能做些什麼 下面是民視有關泰北國軍的特輯:

教案編寫設計與實作(by朱文宇)學習心得

教案是在所有概念、教學流程想出來之後,才用文字記錄下來,功能是作為評審老師、長官檢查用的,甚至不寫都沒有關係。因此,有清楚的概念就能設計好的教案。學習外語以「溝通」為主要目的,學生只要最後的效果是好的,老師怎麼教不是重點。教語言的老師,要好好把握上課的每分每秒,讓學生很忙,忙著「說話」,腦筋一直想,老師才有時間可以喝咖啡。教案以「快教多練」為原則,節奏要快,老師少說話,讓學生能夠一直講、一直講。 如果老師是馴獸師,學生就是獅子,教語言要讓獅子去跳火圈,不是老師自己去跳火圈。快教一次之後,就讓獅子能夠練習。下面以我的理解記錄朱文宇老師發展教案的邏輯順序: 一、找出課文必須教授的重心二、一個和課文有關的活動三、活動所需要的語言技能再往前、往後進行發展 下面記錄一些朱文宇老師提醒在教學流程中的一些小撇步: 一、課文尚未教授之前,可以偷渡課本語句,使學生提前熟悉內容。二、「快教」不需要管學生記不記得著,後面會有大量的操練。三、書面「講義」的重要性大大重要於教案。四、不要「點人」找學生配合活動,一旦第一次點了人,每次上課都要由你點人。五、讓學生有「現學現賣」的機會 。六、教師應當設計比實際教學時間更長的教學內容,流程可依學生反應進行調動或刪減。七、上課前檢查教具;下課後登記教學進度。八、讓學生有「整段敘述」的機會。九、一定要討論課文。十、錄音要用會起雞皮疙瘩的「大陸妹」的說話方式。十一、平行延伸的生詞不要過多,只要夠代換即可。 更多有趣的語言教學活動,可以參考師大書苑或文鶴書局的英語教學方法書藉。下面為朱文宇老師線上「敢『動』教學」教學頁面:點擊此前往。

為什麼學外語要學文法?中文也有文法嗎?華語教學語法(by陳純音老師)學習心得

Chomsky真得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類學家,因為Chomsky,我也相當以自己有人類學的血統而感到驕傲。不只Chomsky,李維史陀、馬林諾夫斯基…等人類學家的影響力,都不僅只於人類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學門都能看到這些人類學家的影子。 Chomsky認為人類的小孩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吃飯一樣,不用學,本來就會了,它叫「普遍語法」!小孩能夠在不學習語法的情況下,根據外在環境而設定第一個語言的「母語語法」。相信以華語為第一語言的我們,應該都沒有學過華語的語法。「母語語法」的設定值好像基模,因此當熟悉「母語語法」的基模之後,再學習「第二語言」就會產生不協調或當機的情況了!這時候,我們有必要更新設定值,學習第二語言的語法就顯得相當重要了!不過,我想如果是母語語法和第二(或第三、第四)語言的語法是相近的,那學習第二語言就不是那麼困難了!所以歐洲人動不動就能會兩、三國語言,我想就是憑藉著相似的語法。 因此,若教學對象為將華語視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生,教華語的語法就是很重要的課題了。在這之前,我們有必要認識華語的六大特性: 一、孤立性(名詞無數、性、格;動詞無一致性) 語言可以分為冷語、中熱語和熱語,如何分辨語言的溫度,就看其文字和左右鄰居互動的程度。拉丁語系如西班牙語或法語,對於附近鄰近主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因應策略,詞彙分陰陽性就是其熱絡程度的表現;英語屬中熱語,我們會在第三人稱的動詞後加s,複數加s;華語屬冷語。 華語的名詞系統中,無數、無性、無格。你可以說一群狗,你也可以說一群狗兒們;你可以說很多電視機,但你不能說很多電視機們,這是無數。你或妳,聽起來是一樣的;他或她,聽起來也是一樣的,僅有書面語才有差別,古代人通通是同一個字,是女權運動興起,才開始給文字分化,這是無性。我打你;你打我,我和你既是主格也是受格,這是無格。 華語的動詞系統中,無西方語言的一致性,如第三人稱加s。 二、單/多音節性 (字/詞之區分) 此特性會讓非以華語為母語者有斷詞斷句的困難。以同樣一篇文章給漢字圈的日本人和非漢字圈的美國人朗讀,就能很明顯發現日本人有較好的斷詞斷句能力。 三、主題顯著性 (主題/主詞並存) 華語句子的組成有三個元素,包括主題、主詞和動詞片語。 非移位主題(無溝主題),例如:台灣小吃,你喜歡吃什麼?甲說:「臭豆腐。」乙說:「蚵仔煎。」…你不需要再重覆,「台灣小吃,我喜歡吃臭豆腐。」、「台灣小吃,我喜歡吃蚵仔煎。」因為我們的主題是「台灣小吃」、主詞就是「你」、動詞片語就是「喜歡吃」。有沒有講到上面三個元素,不要緊。 移位主題(有溝主題),例如:作業,你交了嗎?甲說:「交了!」乙說:「還沒。」 四、語詞省略性 (所有詞類都可省略) 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連接詞…等都能省略。 五、詞序混雜性 (SOV/SVO眾說紛云) 華語的詞序常讓外籍人士百思不解,因為華語的詞序多由語意決定,而非語法控制。因此同一個句子就有可能出現英語的SVO詞序,也可以出現如日語的SOV日語詞序。六、時貌明確性 (「在」、「著」、「過」、「了」之使用) 華語沒有時式只有時貌。時式(tense)指的是一件事發生的時間點,重點在於發生的時間,針對的是事情;時貌(aspect)是當時的那個人處於什麼狀態。華語中,表現時間點就靠時間副詞。 動詞,從語意上來看,有狀態動詞、動作動詞、成就動詞和完成動詞。其中,動作動詞,還有姿態動詞和非姿態動詞兩類。 狀態動詞:如「知道」、「喜歡」動作動詞:如「打」成就動詞:如「起床」完成動詞:如「打傷」 在:表持續貌,必須和「行動動詞」一起出現。著:亦表持續貌,但可以和一些動作動詞中的姿態動詞一起出現。過:表經驗。不能和「不可重複」的動詞一起出現。「我死過!我老過!」顯然是病句。了:表完成。但其出現的位置不同,語意亦有差別。1.動詞後的「了」(過去;持續;強調)我忘了;我開了整晚的車;嚥了這口氣,還真不計較了。2.句末助詞的「了」(狀態改變;完成;軟化語氣)入秋了;學中文三年了;他又在抱怨了。 以上為華語的六大特性。為陳純音老師教導「華語教學實用語法」的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