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台大校長:錢思亮先生的小故事

錢思亮為中華民國國立台灣大學歷任校長中,任期最久的校長,作育英才無數。民國七十二年往生,然風範猶存,至今仍影響著莘莘學子。有幸我在就讀台灣大學期間能夠得到錢思亮校長的獎學金,特著此文以感謝之。 錢思亮先生有三個小孩,其中之一錢復曾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長、外交部長,退休後從事公益活動,提供獎學金鼓勵青年學子用功向學。 錢復先生今天頒獎給學生之後,說了一則錢思亮校長的小故事,將之記載如下: 錢思亮校長擔任校長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有感於號稱台灣最好的台灣大學的圖書館連學生想看的書都沒有,於是在國文課的時候寫了作文。國文老師看了將作文拿給錢思亮校長看,錢思亮校長遂將這位同學請到校長室來,花了半個鐘頭向這位同學解釋學校經費不足,所以無法購足學生所需的書。儘管校長的秘書三番兩次地提醒校長,下一個客人已經到了,校長仍不厭其煩地要讓解釋清楚讓這位同學明白。這位同學,在畢業後到美國當教授,直到遇到錢復先生,才把這個故事告訴錢復先生。錢思亮校長如此精神,讓人懷念。 近年,銀行利息不再像過去那麼多,原本錢思亮獎學金靠利息頒發獎學金,現在靠利息無法支應獎學金;此外,過去台灣大學只有五個學院,現在有十一個學院,於是錢復先生連同兩個哥哥募款提供獎學金。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我期許自己努力學習,也貢獻國家社會。

我的生前契約 PreNeed Contract

前幾天看了地藏菩薩見聞利益品的動畫之後,我認為我必需修改一下我的「生前契約」。在還沒看這動畫之前,我的「生前契約」記載著,只要把我的屍體用草蓆包裹一下丟到深山野嶺即可,讓我的屍體給森林的小動物吃一吃就好了,但是我現在要修改一下。 在「地藏菩薩的故事」裡,不論是婆羅門女的媽媽或光目的母親,在她們死後,並不是馬上墮到地獄道受苦,沒看過該影片的人可以看這裡。人在死後有四十九天處於中陰身的階段,這期間親人朋友可以為你作功德、行善、積福,以期在這期間有些福德資糧不致落於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然而,在生的人為亡者所作的功德,七分之中,生者得六分,亡者只能得一分。下面影片有較詳細的內容: 有鑑於此,我必須大大地修改我的生前契約。雖然我自認做了很多善事,既不殺生也不妄語,但是美中仍有不足。例如:我愛吃雞肉、我喝酒、迷戀財色名食睡…等。我仍希望各位親朋好友在為我辦後事的時候,多誦幾部經(找佛教葬儀社)給我,不准為我葬禮殺生,全體親朋好友吃素齋戒四十九天。所以各位親朋好友在為我辦後事的時候,請務必比照辦理。我必須先聲明,所有不依照上述辦理的人皆不是我的親朋好友。 親朋好友們為我做的,我只能得一分,其它六分是屬於你們自己的。當然,我在世時,我也會努力行善積福,讓自己不墮惡道,更希望能明心見性。

裂心 Jai Rao

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把Jai Rao(裂心)看完了。看片名覺得這是一個滿俗的連續劇,看完第一集大概知道是有關超級巨星的故事。事實上,台灣也拍攝過類似的題材(薰衣草),不過我喜歡泰國的,因為我可以學泰語。 Vic是超級巨星,Aoey是Vic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在八年前因為白血病不得不離開Vic。在Vic大紅大紫的時候,回到泰國,難免不讓人有諸多聯想。Lak和Menie在劇中雖然是配角,不過也差不多是第二男、女主角了,後面幾集甚至覺得這兩個人的戲比Vic和Aoey的戲份還多。 Karma(กรรม)是個很奇妙的東西,你永遠不知道生命中會遇到誰,而當你遇到了之後,你會知道你離不開他。Vic和Aoey就是那命中註定的一對,算就腦癱了,仍然照顧她一生一世。 除了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之外,這部戲可以看到許多演藝人員(在香港稱artist)的工作情況,我想這不見得是全貌,有很大一部份應該是依凡人如我的刻版印象所建構的。說真的,看泰劇學習泰語真是滿有趣的。

地藏菩薩的故事

大家對地藏菩薩的刻版印象是其只會出現在地獄,為解救地獄眾生的菩薩。昨天上社課,看了地藏菩薩的故事,知道地藏菩薩為解救眾生的心願令人感動。下面分享心得和影片: 該影片有三段故事:婆羅門女、兩個國王和光目救母的故事,下面簡述三個故事內容和心得。 婆羅門是印度種姓制度的產物,有一個生在婆羅門的女孩從小就很討媽媽歡心,可是媽媽相當不喜歡婆羅門女親近佛法。每當婆羅門女想要禮佛、供養僧侶、誦佛經,每每被媽媽打斷,甚至冷嘲熱諷。當媽媽臨死前,才相信婆羅門女說的話,悔心信佛。媽媽死後,婆羅門女傾盡家財供養佛,並全心唸佛而能到地獄見到媽媽的情形。 兩個國王則是憂心旁邊國家沒有佛法,國家內殺、燒、擄、姦、淫、盜…等。於是兩個國王發願,救渡這些眾生後,才成佛! 光目救母則是在媽媽死後,透過阿羅漢的指示,知道媽媽生前殺生,所以現在在地獄接受審判,阿羅漢建議光目畫佛像、造佛像,將功德迴向給媽媽,在光目的修善下,母親重新投胎成為婢女的女兒,其利用只有十三歲的光陰,行善積福,而後能夠升天繼續修行。 三段故事內,都是地藏菩薩故事,分別在不同世現身。因為看到別人苦難,把發願救渡眾生的側隱之心發揮到極致,地藏菩薩是最好的典範。

愛的宿命

愛的宿命由我最喜歡的女主角之一Ann和一個第一次看到的男演員Mart演的連續劇。女主角的媽媽早逝,受托於阿姨,阿姨對待Ann就像對待灰姑娘一樣,而且常常受到兩個姊姊的欺負;Mart則是農場小開,但是感情的路上受到挫折。這個連續劇挺好看的,和大家分享: 我們總是認為男人會壓抑自已的內心,不把壓力、痛苦顯露出來,在「愛的宿命」裡,Ann隱忍悲傷,整天只想著要報復Mart。一連串的事情,只因為雙方都不願意先讓步。當Mart願意讓步時,Ann仍無法面對Mart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還有許多角色令人相當驚豔。對佛祖發誓保持處女之身的Jinda,還有Mart的兩個阿姨,或者是男、女主角的舊情人,每個演得都非常有趣,可以學習許多有趣的泰語。

最後的救贖 Borisud Bumbut Kaen

最後的救贖是今年(2009)年初上演的連續劇,內容講述一個瘋婆子因為害死了一家人的故事。其實這個瘋婆子並不瘋,是因為一個狠毒想要謀財害人的母子,一直對瘋婆子下藥,結果導致的悲劇。下面分享該影片和心得: 菩薩學習五明,「醫方明」為五明之一。你一定聽過身邊許多想當醫生的人說:「為了拯救病患,所以我要當醫生,懸壺濟世。」這些人都是心地善良的,也是抱著利益眾生的心要學習「醫方明」。可是,當學習的時間拉長,人們忘記原本想要「懸壺濟世」的初衷,可能會收受賄賂,可能會走偏道路。所以,我們應當常常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不過有一種人相當可怕,這種人在學習「醫學、藥學」的動機,本來就是用來謀財害命的。在「最後的救贖」裡頭的壞人母子,就是利用迷幻藥來控制別人,使別人產生幻象,於是指控其神經病,最後設計一堆圈套,甚至為圓了一個謊,不停地說謊。 「信任」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如果無法信任他人,常常懷疑他人,這樣的生活會是多麼辛苦;相同的,如果處心積慮地想透過不正當的方法(說謊)來贏得別人的信任,這樣的信任不會長久,時間到了總得被卓戳破。所以,奉勸大家誠心待人,不要用盡心機,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下面分享最後的救贖Borisud Bumbut Kaen,女主角Ann去年透過臨時天堂Sawan Biang得到最佳女主角。說正格的,我覺得這個女主角真是令人喜歡。

菩薩

佛教是由印度傳到中國的,我們必須感念玄奘大師和歷代師大德翻譯佛經。居住在台灣的人尤其有福報,因為我們使用正體字,因此對於閱讀佛經或古代經典都不會文字轉換上的障礙。下面分享在上完社課之後,我對「菩薩」的認識: 一般華人所稱的菩薩,梵文中稱為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因此菩薩又叫「覺有情」。「覺有情」有三種可能,自覺、他覺、自覺他。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彼此喊菩薩、菩薩,這些對善心人的稱呼,是「毛道菩薩」,常常一遇到境界,內心就會有變化。 法身菩薩不會因為外在境界而影響自利利他的人。經云:「菩薩學處,當在五明學處。」何謂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聲明,指的是語言、文字、聲韻;工巧明,指所有技術;醫方明,是救人、救病;因明,邏輯辯證,大智度論有許多邏輯學的內容;內明,則是佛學。 乍看之下,五明和一般世俗間的學術專業沒有不同,實際上,因心(動機)不同,結果不同。諾貝爾發明炸藥,為工業革命推波助瀾,然而炸藥的發明,也帶來了悲劇。諾貝爾的弟弟和無數的礦工人因為炸藥而死亡。除此之外,諾貝爾留下來的錢,作為每年鼓勵科學研究的獎金,愛因斯坦發明原子彈,同樣為人類帶來浩劫。世俗的科學研究,動機在賺錢,賺許多錢,結果帶來死亡、戰爭。 學習當一個菩薩,在學習五明的過程,也要能不忘初衷,才不會本末倒置。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香港國片。阻街女郎,在企街似乎相當大膽的就在馬路上招客,甚至產生小團體,彼此競爭;此外,香港男人到大陸內地包二奶,自以為風流,做愛不戴保險套,搞大了別人的肚子,產生一堆問題。下面分享我看「我不賣身,我賣子宮」的心得: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是兩個女人的故事,兩個女人好像有關係,但又不是密切地接觸,不過總能讓人想到母親的偉大。 鐘黎黎,一位性工作者,從小被家人嫌棄,被算命的大仙認為剋父、剋爺爺,就連結婚時,而遭受到不如妹妹結婚時的待遇。之後,染上毒癮,成為性工作者,靠自己的力量,經營人生好一段時間,才和媽媽相逢。 黃蓮花,一個香港男人在內地的二奶,這個香港男人意外死亡,留下一小筆保險金,於是她來到香港,希望能夠在香港留下來,並扶養三個小孩子。 如果我們是一個不分青紅○白的人,我們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說鐘黎黎自己去吸毒,成了性工作者,破壞社會善良風俗;黃蓮花目己不檢點,和男人亂搞,搞大了肚子就想要移民到香港。然而,當我們去了解這些人的故事後,往往社會結構是造成結果的最大原因。當然,一味地歸咎於社會,也不盡然完全正確,事在人為,人也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論如何,這兩個故事都讓我們知道,媽媽是愛小孩子,只是偶爾因為環境的不允許,而必需讓孩子承受媽媽不忍心的困難。 和「歧路天堂」很像,「我不賣身,我賣子宮」,這電影也道出了一些平常我們很少有機會接觸的族群的心情,雖然對見得是全貌,不過只要我們願意去了解,新移民或性工作者其實也有許多感人、勵志的故事。 該片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提名,也是2008年十大華語電影第四名,5月22日將於台灣上映,下面分享該片的精采片段:

永久居留

永久居留,來自香港,以粵語方言為主的國片,今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香港上映,六月十二日將在台灣上映。今天參加試映會,看到導演和演員,我覺得電影相當好看,導演(雲翔)很可愛,推薦這部國片給大家。下面分享我的心得: 看到宣傳海報,你可能會以為又是一個死屁精的電影。沒錯!那就是一個死屁精的電影!不但是屁精,而且還會死!「會死」這其實沒什麼好稀奇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啊!可是男主角Ivan因為從小被預言三十歲會死,於是為了讓他自己在有限的生命歷程留下記憶,他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在我看來,是個滿娘的習慣,不過我也希望我有這樣的習慣,因為人總是健忘,常常睡個覺之後,記憶就只剩下80%了。不過,我想科技發達的現在,「寫部落格」應該也可以當作是我「寫日記」的好習慣,而且還可以和眾人分享,並得到回應。 這個死屁精Ivan很怪!Ivan喜歡Windson,Windson也應該是喜歡Ivan。喜歡彼此不是一定要結婚或作愛,就像和家人或好朋友相處,即使很愛很愛這些人,也不能跟他們結婚或作愛。(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去跟家人或好朋友結婚或作愛。) 參加座談會的好處除了可以看到導演和演員外,還能聽到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詮釋,也聽到觀眾對作品的詮釋。不過,若能親自觀影,自己有自己的詮釋,我覺得也是不錯的。 我不能說太多,不然透露了劇情,壞了興致就不好,下面為「永久居留」的預告:

共同語的來源(by竺家寧)學習心得

孔子說什麼話?孔子說山東話嗎?還是說當時的「國語」?我們今天的國語怎麼來的?是左丘明發明的嗎?透過清楚方言和共同語的關係,對這些問題就不會覺得怪怪的了。下面分享竺家寧老師「共同語的來源」心得筆記: 方言和共同語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並存,相輔相成,分別擔負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古時候,在家講方言,社會上講共同語。兩著同時存在,孔子和杜甫都會講方言和共同語。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 英語的方言在哪裡?加州、德州、芝加哥人說的英語會不一樣,就是方言。加州靠近墨西哥,講英語的時候,彈舌的頻率就很高。澳洲、紐西蘭的英語也都會有一點點不一樣。澳洲說「Need help?」的時候,聲音聽是來是「你號」,不仔細聽,你還會以為是「你好」。日本語也是如此,關東、關西音,互相就是覺得怪怪的。而這些對方可能會聽不懂的方言,是與是與生俱來第一個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方言最可愛、最優美、最好聽。只是主觀的感情。沒有什麼方言是好聽的,沒有什麼方言是難聽的,只要是自己的都好聽。英格蘭認為美國人的英語粗俗,就是主觀的認定,其實彼此講的是各自的方言罷了。稱「方言」不是歧視,是很自然的在地方形成的語言。方言沒有優劣之分,然而加入激情後,破壞力量很大,因為方言本質上帶感情。 雖然是區域、地方形成的,但方言並不是依山川河流畫界,而是依語言特徵來畫界。調查捲舌音、鼻化音…等,畫出等語線。我國方言有可見:維基文庫而稱這些方言時,我們會用湘、贛、客、粵、閩、吳、北方(mandarin)方言這樣的學名稱呼,比較精確。閩南話是大方言。包括台灣、福建、海南島、廣東、浙江都使用閩南語,然而對語言知識缺乏的台灣人就可能發生以下的糗事:從前有一群台灣遊客到千島湖去玩,大家覺得地陪帶去的地方不好玩,在shopping的地方就待很久。於是台灣遊客用閩南語商量對付導遊的方法,結果就用閩南語在地陪面前討論。殊不知這位浙江的地陪也會說閩南語。 相對於方言的就是共同語,共同語依朝代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稱呼。換句話說,共同語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我們通常會覺察到不同口音的人交談時,往往會下意識的去模仿他的腔調,套用它的措辭。不斷的相互模仿,相豆遷就,相互調整,經過相當的時間,不同的社會群體間就孕育出一種彼此都能懂,一種中間型態的語言。共同語產生後,它仍然會繼續吸收各方言的成分,以豐富自己。同時,使用它的社會會不斷創造出新詞彙。共同語的生命力特別表現在詞彙的吸收上: 上面以我們使用的共同語為例,就可以發現共同語是具融合力和包容性的,共同語(在中華民國這個朝代裡,就是國語)不屬於任何地方的話,是所有方言的融合體。 在古代,誰要共同語? 知識分子:私塾,那些搖頭晃腦地讀書就是用方言;然而,走出鄉里,用方言是不夠的,要有共同語。到省城考試是舉人,到京城考試是進士。用方言考試肯定無法溝通。在得到功名後,到書院任職或分官,如白鹿洞書院,知識份子就用共同語論學。 公職人員:通常不會分封到家鄉當官,韓愈昌黎人,到潮州當官。寫了祭鱷魚文,趕走鱷魚。潮州是熱帶,有鱷魚,把雞、豬吞下去。韓愈在鱷魚出沒的地方搭祭台,文武百官都來了,請司儀唸,叫鱷魚搬到南海。危脅鱷魚,若都不走,就動員鄉勇和團練來趕鱷魚。唸完後,燒了後,撒到鱷魚湖中。鱷魚們當天商量,兩派意見,元老派說韓愈是星宿要快搬,年壯派不怕死,最後民主投票,元老派多一票獲勝。當天風高水漲,目擊者看到鱷魚搬家,聲勢浩大。潮州為此建廟,韓文公廟。蘇東坡去西湖作官,建了蘇堤。白居易西北人去西湖作官,建了白堤。都在不同鄉籍當官,不使用「共同語」從此就無法溝通了。 商人:古時候的商人必需走出家人,去五湖四海,貴賣賤買,要走江湖、走四海。來自各地的人要有一種共同的聲音。 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作於斯、老於斯、死於斯」的農人不需要學共同語,他們畢生不離自己的鄉土,只和自己的鄉人接觸,所以只講方言完全沒問題。農業社會,這類人口比率最高,所以古代的共同語只流通於少數人的圈子,而這少數人常常主導整個文化發展,社會經濟的關鍵。 每個時代對共同語的稱呼不一樣。從「雅言」(先秦),到「通語」、「凡語」(漢代),到「官話」(明清時代),再到「國語」(中華民國)和「普通話」(大陸)。甚至新加坡和海外地區的「華語」。名稱不一樣,實質上是相同的。 共同語會演變嗎?任何語言活在人們的口裡,都會變的。共同語再怎麼變,性質不會變。國語只是這個時代對共同語的專稱。共同語當然會演變,發音會變、構詞會變、造句會變。語言包括: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過去雖然有共同語,但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工具,過去也沒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所以過去的共同語不具規範性。當有必要規範地制定國語時,就要考慮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了。 語音方面:有人說,「國語」就是「北京話」?錯!國語和北京方言的關係比較密切,但不全等於北京方言。國語的音吸收北京音的音位系統phonemic system。一套音的系統不能採融合性的,因為音必需是相互牽連,採一個結構的系統,相互有關係,才能有意義。北京話超捲的,但是國語不再那麼捲,兒化韻母消失,輕聲不太講求。只有音系框架是北京話。 詞彙方面:不斷地吸收方言和創造新詞,以國語為例:吳方言:尷尬、噱著、名堂、苗頭、揩油吃不消(吃勿消)、硬碰硬贛方言:榔頭(西南稱釘錘,北京稱錘子,國語兼收並用。)湘方言:餃子西南官話:要得、冰棒(廣東稱雪條,北京稱冰棍,國語未採用,北大學生講國語,凡夫走卒講北京方言)客家話:板條粵方言:買單、老千、老公、飲茶、炒魷魚、擺烏龍、單車北京方言:抬槓、捅漏子、泡蘑菇(慢吞吞)、泡湯(搞壞了)、孬種閩南方言:冬粉、蓋仙、一「尾」魚、湯「滾」了、豆奶、收驚、灌風然而,而不是所有方言都會被共同語(國語)所吸收,以北京話為例,其詞彙有很多沒有被國語吸收。 例如: 北京話 共同語(國語) 窩心 感到委屈 西紅柿 蕃茄 胡同 巷子 娘 媽 而創造新詞則是隨時可能發生。 民國初年由吳稚暈先生是語音學家,從事國音審定工作,有各省的語言學者共同參與,目的在規範共同語的音讀 古代的共同語只能講的彼此懂,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工具,過去沒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民國初年,社會型態改變。國音審定旨在把大家唸得四分五裂的音,建立規範音讀。以訛傳訛他們在制定國語,再以訛傳訛,就變成一群人在投票選國語了。這一批人只做國語語音的部分,詞彙會隨著時間推移增加,語法應該是已經有大致的輪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不可能由人投票產生,不可能由少數人創造出來。 共同語的三個特性:融合性:吸收、融合各方言成分。全民性:由使用它的全民主導,社會上分子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影響。多的如廣播員,少的如農民。橋樑性:讓孤島(方言)搭起橋,讓孤島能夠溝通,聯繫感情,也消除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