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最後的救贖 Borisud Bumbut Kaen

最後的救贖是今年(2009)年初上演的連續劇,內容講述一個瘋婆子因為害死了一家人的故事。其實這個瘋婆子並不瘋,是因為一個狠毒想要謀財害人的母子,一直對瘋婆子下藥,結果導致的悲劇。下面分享該影片和心得: 菩薩學習五明,「醫方明」為五明之一。你一定聽過身邊許多想當醫生的人說:「為了拯救病患,所以我要當醫生,懸壺濟世。」這些人都是心地善良的,也是抱著利益眾生的心要學習「醫方明」。可是,當學習的時間拉長,人們忘記原本想要「懸壺濟世」的初衷,可能會收受賄賂,可能會走偏道路。所以,我們應當常常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不過有一種人相當可怕,這種人在學習「醫學、藥學」的動機,本來就是用來謀財害命的。在「最後的救贖」裡頭的壞人母子,就是利用迷幻藥來控制別人,使別人產生幻象,於是指控其神經病,最後設計一堆圈套,甚至為圓了一個謊,不停地說謊。 「信任」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如果無法信任他人,常常懷疑他人,這樣的生活會是多麼辛苦;相同的,如果處心積慮地想透過不正當的方法(說謊)來贏得別人的信任,這樣的信任不會長久,時間到了總得被卓戳破。所以,奉勸大家誠心待人,不要用盡心機,到頭來只是一場空。 下面分享最後的救贖Borisud Bumbut Kaen,女主角Ann去年透過臨時天堂Sawan Biang得到最佳女主角。說正格的,我覺得這個女主角真是令人喜歡。

菩薩

佛教是由印度傳到中國的,我們必須感念玄奘大師和歷代師大德翻譯佛經。居住在台灣的人尤其有福報,因為我們使用正體字,因此對於閱讀佛經或古代經典都不會文字轉換上的障礙。下面分享在上完社課之後,我對「菩薩」的認識: 一般華人所稱的菩薩,梵文中稱為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因此菩薩又叫「覺有情」。「覺有情」有三種可能,自覺、他覺、自覺他。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彼此喊菩薩、菩薩,這些對善心人的稱呼,是「毛道菩薩」,常常一遇到境界,內心就會有變化。 法身菩薩不會因為外在境界而影響自利利他的人。經云:「菩薩學處,當在五明學處。」何謂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聲明,指的是語言、文字、聲韻;工巧明,指所有技術;醫方明,是救人、救病;因明,邏輯辯證,大智度論有許多邏輯學的內容;內明,則是佛學。 乍看之下,五明和一般世俗間的學術專業沒有不同,實際上,因心(動機)不同,結果不同。諾貝爾發明炸藥,為工業革命推波助瀾,然而炸藥的發明,也帶來了悲劇。諾貝爾的弟弟和無數的礦工人因為炸藥而死亡。除此之外,諾貝爾留下來的錢,作為每年鼓勵科學研究的獎金,愛因斯坦發明原子彈,同樣為人類帶來浩劫。世俗的科學研究,動機在賺錢,賺許多錢,結果帶來死亡、戰爭。 學習當一個菩薩,在學習五明的過程,也要能不忘初衷,才不會本末倒置。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香港國片。阻街女郎,在企街似乎相當大膽的就在馬路上招客,甚至產生小團體,彼此競爭;此外,香港男人到大陸內地包二奶,自以為風流,做愛不戴保險套,搞大了別人的肚子,產生一堆問題。下面分享我看「我不賣身,我賣子宮」的心得: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是兩個女人的故事,兩個女人好像有關係,但又不是密切地接觸,不過總能讓人想到母親的偉大。 鐘黎黎,一位性工作者,從小被家人嫌棄,被算命的大仙認為剋父、剋爺爺,就連結婚時,而遭受到不如妹妹結婚時的待遇。之後,染上毒癮,成為性工作者,靠自己的力量,經營人生好一段時間,才和媽媽相逢。 黃蓮花,一個香港男人在內地的二奶,這個香港男人意外死亡,留下一小筆保險金,於是她來到香港,希望能夠在香港留下來,並扶養三個小孩子。 如果我們是一個不分青紅○白的人,我們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說鐘黎黎自己去吸毒,成了性工作者,破壞社會善良風俗;黃蓮花目己不檢點,和男人亂搞,搞大了肚子就想要移民到香港。然而,當我們去了解這些人的故事後,往往社會結構是造成結果的最大原因。當然,一味地歸咎於社會,也不盡然完全正確,事在人為,人也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論如何,這兩個故事都讓我們知道,媽媽是愛小孩子,只是偶爾因為環境的不允許,而必需讓孩子承受媽媽不忍心的困難。 和「歧路天堂」很像,「我不賣身,我賣子宮」,這電影也道出了一些平常我們很少有機會接觸的族群的心情,雖然對見得是全貌,不過只要我們願意去了解,新移民或性工作者其實也有許多感人、勵志的故事。 該片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提名,也是2008年十大華語電影第四名,5月22日將於台灣上映,下面分享該片的精采片段:

永久居留

永久居留,來自香港,以粵語方言為主的國片,今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香港上映,六月十二日將在台灣上映。今天參加試映會,看到導演和演員,我覺得電影相當好看,導演(雲翔)很可愛,推薦這部國片給大家。下面分享我的心得: 看到宣傳海報,你可能會以為又是一個死屁精的電影。沒錯!那就是一個死屁精的電影!不但是屁精,而且還會死!「會死」這其實沒什麼好稀奇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啊!可是男主角Ivan因為從小被預言三十歲會死,於是為了讓他自己在有限的生命歷程留下記憶,他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在我看來,是個滿娘的習慣,不過我也希望我有這樣的習慣,因為人總是健忘,常常睡個覺之後,記憶就只剩下80%了。不過,我想科技發達的現在,「寫部落格」應該也可以當作是我「寫日記」的好習慣,而且還可以和眾人分享,並得到回應。 這個死屁精Ivan很怪!Ivan喜歡Windson,Windson也應該是喜歡Ivan。喜歡彼此不是一定要結婚或作愛,就像和家人或好朋友相處,即使很愛很愛這些人,也不能跟他們結婚或作愛。(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去跟家人或好朋友結婚或作愛。) 參加座談會的好處除了可以看到導演和演員外,還能聽到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詮釋,也聽到觀眾對作品的詮釋。不過,若能親自觀影,自己有自己的詮釋,我覺得也是不錯的。 我不能說太多,不然透露了劇情,壞了興致就不好,下面為「永久居留」的預告:

共同語的來源(by竺家寧)學習心得

孔子說什麼話?孔子說山東話嗎?還是說當時的「國語」?我們今天的國語怎麼來的?是左丘明發明的嗎?透過清楚方言和共同語的關係,對這些問題就不會覺得怪怪的了。下面分享竺家寧老師「共同語的來源」心得筆記: 方言和共同語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並存,相輔相成,分別擔負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古時候,在家講方言,社會上講共同語。兩著同時存在,孔子和杜甫都會講方言和共同語。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 英語的方言在哪裡?加州、德州、芝加哥人說的英語會不一樣,就是方言。加州靠近墨西哥,講英語的時候,彈舌的頻率就很高。澳洲、紐西蘭的英語也都會有一點點不一樣。澳洲說「Need help?」的時候,聲音聽是來是「你號」,不仔細聽,你還會以為是「你好」。日本語也是如此,關東、關西音,互相就是覺得怪怪的。而這些對方可能會聽不懂的方言,是與是與生俱來第一個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方言最可愛、最優美、最好聽。只是主觀的感情。沒有什麼方言是好聽的,沒有什麼方言是難聽的,只要是自己的都好聽。英格蘭認為美國人的英語粗俗,就是主觀的認定,其實彼此講的是各自的方言罷了。稱「方言」不是歧視,是很自然的在地方形成的語言。方言沒有優劣之分,然而加入激情後,破壞力量很大,因為方言本質上帶感情。 雖然是區域、地方形成的,但方言並不是依山川河流畫界,而是依語言特徵來畫界。調查捲舌音、鼻化音…等,畫出等語線。我國方言有可見:維基文庫而稱這些方言時,我們會用湘、贛、客、粵、閩、吳、北方(mandarin)方言這樣的學名稱呼,比較精確。閩南話是大方言。包括台灣、福建、海南島、廣東、浙江都使用閩南語,然而對語言知識缺乏的台灣人就可能發生以下的糗事:從前有一群台灣遊客到千島湖去玩,大家覺得地陪帶去的地方不好玩,在shopping的地方就待很久。於是台灣遊客用閩南語商量對付導遊的方法,結果就用閩南語在地陪面前討論。殊不知這位浙江的地陪也會說閩南語。 相對於方言的就是共同語,共同語依朝代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稱呼。換句話說,共同語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我們通常會覺察到不同口音的人交談時,往往會下意識的去模仿他的腔調,套用它的措辭。不斷的相互模仿,相豆遷就,相互調整,經過相當的時間,不同的社會群體間就孕育出一種彼此都能懂,一種中間型態的語言。共同語產生後,它仍然會繼續吸收各方言的成分,以豐富自己。同時,使用它的社會會不斷創造出新詞彙。共同語的生命力特別表現在詞彙的吸收上: 上面以我們使用的共同語為例,就可以發現共同語是具融合力和包容性的,共同語(在中華民國這個朝代裡,就是國語)不屬於任何地方的話,是所有方言的融合體。 在古代,誰要共同語? 知識分子:私塾,那些搖頭晃腦地讀書就是用方言;然而,走出鄉里,用方言是不夠的,要有共同語。到省城考試是舉人,到京城考試是進士。用方言考試肯定無法溝通。在得到功名後,到書院任職或分官,如白鹿洞書院,知識份子就用共同語論學。 公職人員:通常不會分封到家鄉當官,韓愈昌黎人,到潮州當官。寫了祭鱷魚文,趕走鱷魚。潮州是熱帶,有鱷魚,把雞、豬吞下去。韓愈在鱷魚出沒的地方搭祭台,文武百官都來了,請司儀唸,叫鱷魚搬到南海。危脅鱷魚,若都不走,就動員鄉勇和團練來趕鱷魚。唸完後,燒了後,撒到鱷魚湖中。鱷魚們當天商量,兩派意見,元老派說韓愈是星宿要快搬,年壯派不怕死,最後民主投票,元老派多一票獲勝。當天風高水漲,目擊者看到鱷魚搬家,聲勢浩大。潮州為此建廟,韓文公廟。蘇東坡去西湖作官,建了蘇堤。白居易西北人去西湖作官,建了白堤。都在不同鄉籍當官,不使用「共同語」從此就無法溝通了。 商人:古時候的商人必需走出家人,去五湖四海,貴賣賤買,要走江湖、走四海。來自各地的人要有一種共同的聲音。 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作於斯、老於斯、死於斯」的農人不需要學共同語,他們畢生不離自己的鄉土,只和自己的鄉人接觸,所以只講方言完全沒問題。農業社會,這類人口比率最高,所以古代的共同語只流通於少數人的圈子,而這少數人常常主導整個文化發展,社會經濟的關鍵。 每個時代對共同語的稱呼不一樣。從「雅言」(先秦),到「通語」、「凡語」(漢代),到「官話」(明清時代),再到「國語」(中華民國)和「普通話」(大陸)。甚至新加坡和海外地區的「華語」。名稱不一樣,實質上是相同的。 共同語會演變嗎?任何語言活在人們的口裡,都會變的。共同語再怎麼變,性質不會變。國語只是這個時代對共同語的專稱。共同語當然會演變,發音會變、構詞會變、造句會變。語言包括: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過去雖然有共同語,但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工具,過去也沒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所以過去的共同語不具規範性。當有必要規範地制定國語時,就要考慮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了。 語音方面:有人說,「國語」就是「北京話」?錯!國語和北京方言的關係比較密切,但不全等於北京方言。國語的音吸收北京音的音位系統phonemic system。一套音的系統不能採融合性的,因為音必需是相互牽連,採一個結構的系統,相互有關係,才能有意義。北京話超捲的,但是國語不再那麼捲,兒化韻母消失,輕聲不太講求。只有音系框架是北京話。 詞彙方面:不斷地吸收方言和創造新詞,以國語為例:吳方言:尷尬、噱著、名堂、苗頭、揩油吃不消(吃勿消)、硬碰硬贛方言:榔頭(西南稱釘錘,北京稱錘子,國語兼收並用。)湘方言:餃子西南官話:要得、冰棒(廣東稱雪條,北京稱冰棍,國語未採用,北大學生講國語,凡夫走卒講北京方言)客家話:板條粵方言:買單、老千、老公、飲茶、炒魷魚、擺烏龍、單車北京方言:抬槓、捅漏子、泡蘑菇(慢吞吞)、泡湯(搞壞了)、孬種閩南方言:冬粉、蓋仙、一「尾」魚、湯「滾」了、豆奶、收驚、灌風然而,而不是所有方言都會被共同語(國語)所吸收,以北京話為例,其詞彙有很多沒有被國語吸收。 例如: 北京話 共同語(國語) 窩心 感到委屈 西紅柿 蕃茄 胡同 巷子 娘 媽 而創造新詞則是隨時可能發生。 民國初年由吳稚暈先生是語音學家,從事國音審定工作,有各省的語言學者共同參與,目的在規範共同語的音讀 古代的共同語只能講的彼此懂,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工具,過去沒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民國初年,社會型態改變。國音審定旨在把大家唸得四分五裂的音,建立規範音讀。以訛傳訛他們在制定國語,再以訛傳訛,就變成一群人在投票選國語了。這一批人只做國語語音的部分,詞彙會隨著時間推移增加,語法應該是已經有大致的輪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不可能由人投票產生,不可能由少數人創造出來。 共同語的三個特性:融合性:吸收、融合各方言成分。全民性:由使用它的全民主導,社會上分子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影響。多的如廣播員,少的如農民。橋樑性:讓孤島(方言)搭起橋,讓孤島能夠溝通,聯繫感情,也消除隔閡。

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by孫懿芬)學習心得

華裔小孩有什麼樣的特徵?不同於其它將華語當成外語的學習者,華裔的小孩普遍會說會聽,但大字不認識一個,我們甚至會開玩笑地稱這些人是文盲。對於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應該有所調整,下面分享孫懿芬老師「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的心得: 華僑散居世界各地,各國情況不盡相同。美國,華裔學生人數多,在中國人不忘本的情懷下,美國也有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成效可以打個問號。較特殊的是美國有AP中文的考試,從二○○六年中文成為中等學校語言科目。其作為大學先修課程,在通過考試後,大學可以抵免。AP中文的考試對美國中文界是一大鼓舞,台灣的華語教育若沒有ap也無法一夕間紅起來。AP中文的考試使學習中文的學生平均年齡下降。為了考過AP中文的考試,學習年齡會下降。因為高中三年學中文不足以應付AP中文的考試考試。也因此,美國中小學需要大量中文老師。而大學中文課程內容得以加深、加廣。 加拿大,港澳人士多,現在台灣和大陸移民漸增;中南美洲多週未學校,因為台灣有許多邦交國在中南美洲,如巴拉圭和巴西都每天下午上課,而且和台灣的教材一樣,當成母語人士教,阿根廷的中文學校規模大,有一個回台參訪的學校,光老師就有十幾個;歐洲,通常主流教育較完善,中文學校利用週末上班,大部份鼓勵大學設漢學系,法國中文教育也開始往下延伸;澳紐有79所中文學校,光柏斯就有十幾所中文學校;南非有十一所中文學校;過去,韓國華僑拿中華民國護照,不上韓國體系學校,上華僑中小學,經歷一陣子沒落,但中文熱起來後,反而是韓國人進到華僑小學;日本有三所中文學校:東京、大叛、橫濱;菲律賓中文學校也很熱;泰國,中文是第二外語,二公主曾赴北京學中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本來華文教育就很好,很多歌星從新馬過來;印尼和越南因為政策支持,學習中文人數迅速增加。 華裔學生研究,華語作為傳承語言(heritage language),這指的是,華語對美國華裔學生而言,既非母語也非外語。傳承語言的學生和非華裔學生在學習華語時,有四倍差距的學習成效。畢竟,傳承語言從家庭開始,外語學習從課室出發。華語不見得是華裔學生的第一語言,可能是第二語言,端看在家庭使用的情形。因此,無法用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的教學方式去教。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將外語的學習弄出個叫5C的東西: 教學時,把這個放到腦子裡,很好用。其中,溝通為其中心思想。 華裔學生的教學很有趣,常常能開展出不同於其它外語人士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華語課堂教學提問(by孫懿芬)學習心得

你可能會認為問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問問題有什麼難的?老師問的問題不好,浪費時間,學生又聽不懂。當我們仔細思考「問問題」的藝術之後,下次問問題之前,可能會再仔細思考思考、準備準備。下面分享孫懿芬老師「華語課堂教學提問」的心得筆記: 台大戲劇系的教授,紀蔚然老師在報紙上提了一個垃圾對話的示範,就算沒有新聞專業,大概都可以評價一下這位記者的表現: 實際訪問 潛台詞 記者 你的車子為什麼貼滿了喬丹的東西? (我不知道要問什麼。) 球迷 因為我很崇拜喬丹。 (她在問什麼?) 記者 那你是喬丹迷嘍? (接下來該問什麼?) 球迷 是的。 (她是白癡嗎?) 記者 等一下就要看到喬丹本人了,你心情怎樣。 (問什麼呢?) 球迷 很興奮。 (果然是白癡。) 記者 有多興奮? (到底要問什麼?) 球迷 非常興奮。 (去你媽的!) 提問多麼重要!而提問的難點在於,何時提問?如何提問?如何提出好問題?什麼是好的問題? 提問是引發並持續互動的關鍵。只回答「是」就完全沒有引發。老師的提問能力越高,課室的互動及上課的效果越好。上課要問什麼問題,學生會怎麼答。備課時要有完整的準備,問問題準備多一些,可以隨時調整學生說出有意義、有意思的話。而且不要只說出以前就會說的句子,操練新句式,才是真正的學習,才有提升。提問也應該由淺入深,層層展開,才不會一下子太快,或已經學了難的,又回來練習簡單的。 教學上,提問的功能有二:教學、交際(溝通)。課堂上,教學提問多;自然交流中,信息提問多。兩者交互使用,老師也當有意識的多使用信息提問。低程度用教學提問;中高程度多使用信息提問。就教師提問的分類上,可以見下圖: 衡量有效提問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指標:1.平均句長:信息提問>教學提問2話輪:教學提問(可以一直接著問)>信息提問(講完話題就沒了)3.接續性話題鏈:交叉使用信息提問和回應性提問可增加會話中的話題鏈。4.有效的語言輸出:結構、目標、交際功能(真得學到東西)而「有效語言輸出」應為最終目標及衡量標準。 設計有效的提問:1.提問目的明確(先說我們現在要練習「…」)2.提問適合學生水準。(不要表現自己的中文程度,把句子說得太漂亮,寧可用淺顯的詞)3.由易到難,由淺而深,由封閉到開放。4.要刺激學生說話。5.提問語言淺白且清楚。避免夾雜學生未學過的詞彙和語法。6.提問長度適中。(重點簡點明瞭即可。)(題幹不能太長。)7.提和學生有關的問題,不超出其認知。(中華民國的國花,太知識性,超出認知) 以上為提問學理上的知識,教學上,我們傾向設計「以語言形式(句式)為中心的提問」來讓學生反覆操練,又不淪於機械問答。

從外籍新娘到新台灣人—台灣新移民的奮鬥故事(by廖元豪)演講心得

當自己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更何況是不同人看同一件事。制訂法律的人往往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但被規範的人往往和制訂法律的人想得不一樣。同樣一個法條,由不同的人的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感觸。下面是廖元豪老師,在「從外藉新娘到新台灣人—台灣新移民的奮鬥故事」的演講記錄分享: 以新移民拿到身份證的法律訂定條件來看,我們認為二十四個月的最低工資作為財力證明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新移民而言,這是很大的一筆錢,甚至要借兩次錢才能拿到。更甚者,會有人說:「沒有身份證也沒有關係,能夠居留在台灣就好了」。本來就是中華民國國民的人,無法體會沒有身份證的難處,更無法理解湊出三十八萬的困難。 台灣新移民的社會運動進展,在國際上受到注目。其可貴之處在於結社、集會、團結試圖來改變社會、試著去改變社會的結構。新移民不是弱者,可以是改變台灣社會的一份子。可以站出來,可以草擬法條,可以去立法院遊說。在世界上的例子來看都是少見的。 謝紅梅,來自南京,因嫁給台灣人而遷居台灣。原本是大陸地區人民,但在拿到身份證之後,成為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人民。於是參加考試院考試,她先去重慶南路,看了人事行政後,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抱了一堆人事行政的書回家去念,結果給她考上了到社子國小擔任秘書的工作。一開始這被作為是勵志典範。新移民,透過考試一樣可以和其它人有公平的機會取得工作機會。 然而,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卻這麼說「非在台灣地區設有戶藉滿十年,不得擔任公務人員。」,也就是謝紅梅在取得中華民國身份證之後,能夠投票選舉總統,卻不能透過考試的公平機制,擔任公務人員。在申請大法官釋憲之後,大法官對此的回應為「大陸人民不熟悉台灣民主的秩序」,所以兩岸關係人民條例並沒有違憲。 不敢相信大法官說出「大陸人民不熟悉台灣民主的秩序」這樣的話,而認定有中華民國身份證的謝紅梅不能和其它中華民國國民一樣享有相同的權利。彷彿中華民國和過去蓄奴的美國一樣,人民的權利是不平等,來自大陸的中華民國國民是次等公民,故無法享有和中華民國國一樣的權利。謝紅梅能夠透過申訴、聲請大法官釋憲、參與立法、修法,謝紅梅比大多數的台灣鄉親更有民主的素養和行動。我們總是希望國民愛國,對於謝紅梅這個中華民國國民而言,這樣的國家,值得愛嗎? 我們認為台灣「好像」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有日本、美國、閩客或原住民的文化等,然而我們卻很自然地排斥或不自覺地歧視異文化。我們覺得瑪格麗特這個來自烏克蘭的外藉新娘總是比越南或柬埔寨的外藉新娘高級?!我們覺得如果新台灣之子(新移民的小孩)充斥在班級上會怪怪?!我們容忍洋腔洋調的華語,甚至覺得那很可愛,但卻對新移民使用越南腔或泰國腔的華語感到不自在?!多元文化應該讓所有文化都有存在的空間,不刻意拉抬或壓抑特定文化。不需要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樣,而讓所有文化、思想有共同存在於社會的可能性。 「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夏曉鵑寫的歌,很好聽,歌詞見下: 天皇皇,地皇皇,無邊無際太平洋左思想,右思量,出路﹝希望﹞在何方。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故靠台郎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朋友班,識字班,走出角落不孤單識字班,姐妹班,讀書﹝識字﹞相聯伴姐妹班,合作班,互信互愛相救難合作班,連四方,日久他鄉是故鄉。 下面為其演唱的影片:

再見!流浪犬vs最初的愛

這是一個巧合,我在一天不到的時間內,看了台灣樂活動物協會所製作的「起初的愛」和泰國2005年拍攝的「再見!流浪犬」,兩個和狗狗有關的影片都滿值得看的,下面分享看完此二影片的心得: 兩個影片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狗狗小的時候非常可愛,可是當狗狗一天一天長大,主人也開始會對狗狗失去耐心。不過兩個影片對狗狗逐漸長大有不同的作法。在「起初的愛」裡,因為狼犬長大了,食量變大了,吠叫聲會吵到鄰居,於是狗主人丟棄了狗狗;在「再見!流狼犬」裡,原本小女孩天天把狗狗放在書包裡,帶到學校去,當狗狗長大至無法放到書包之後,不得已必須將牠留在家裡,結果被家人發現,狗狗就被送出去了。 兩隻狗除了小時候很可愛之外,還有另一個共同處,那就是重感情。「起初的愛」裡面,被丟棄的狼犬相當重感情,就算要千里拔涉仍然要回到主人家,當主人二次要丟棄牠的時候,咬舌自盡了;「再見!流浪犬」的狗狗Moo ping,在和小女主角Khao niao分隔一年後,仍然記得Khao niao,可見其感情之深厚。 最後,順便學學泰語,「再見!流浪犬」的電影名中譯是參照香港翻譯,泰語原音為Khao niao moo ping,Khao niao指得是糯米飯,Moo ping是烤豬肉串,這樣的組合可以常常從泰國街頭的小吃攤販那買到。 以上分享「再見!流浪犬」和「起初的愛」心得:

利用google閱讀器打造個人媒體

GOOGLE閱讀器可以打造個人媒體站;GOOGLE閱讀器不需要造訪許多網站,就能夠收集來自你常造訪之網站的最新消息;GOOGLE閱讀器可以在你不是使用家裡的電腦時,只要登入仍能使用你每天得造訪的網站。GOOGLE閱讀器是一個好用的東西,下面分享我怎麼使用GOOGLE閱讀器: 使用GOOGLE閱讀器前,你可能需要先知道RSS,下面是RSS的介紹影片: 下面是GOOGLE閱讀器介紹的影片: 有更多網站介紹如何使用GOOGLE閱讀器,Mr. Days有一篇文章,我認為相當實用:PTT+Google閱讀器。 我在一個小時前整理了一下我雜亂的RSS訂閱內容,現在將所有RSS分類為個人部落格、名人部落格、外語評論、對外華語教學、泰國相關、自由軟體。目前共訂閱了66個網站的RSS,只要將任何一個資料夾的設為分享,一個小媒體管道就出現了。例如我將「對外華語教學」這一資料夾設為分享,只要在這資料夾內的網站有新的文章出現都可以在這個網址看到。一個由Dicky當總編輯,當媒體守門員的華語教學的小媒體就產生了。http://www.google.com/reader/shared/user/13921776776313825739/label/對外華語教學我覺得Google提供很多有趣、方便的東西,很好玩。Google的協作平台也是這樣,討論團體報告超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