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簡介 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TOCFL CAT,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由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專案資助,並由華語測驗推動委員會設計,以電腦化的測驗系統為基礎,為全球華語學習者提供準確的語言能力評估。不同於一般的測驗形式,電腦根據考生的作答情況自動挑選題目,因此不需要事先選擇測驗等級,大幅縮短測驗時間的同時保有高準確度。 TOCFL CAT 測驗類型 TOCFL CAT 以測驗的聽力和閱讀兩大項目為核心,並依據考生的回應即時調整題目難度。題型分為: TOCFL CAT 測驗等級與成績 TOCFL CAT 採用量尺分數系統,滿分為100分,並分為六個等級(入門至精通)。通過成績可以作為台灣大學院校入學或國際企業求職時的華語能力證明,亦可用於「臺灣獎學金」申請等多項評鑑中。成績的客觀性來自試題反應理論,分數不會因試題難度變化而影響。 如何準備 TOCFL CAT 測驗? 結語 TOCFL CAT 是一項針對非華語母語者設計的適性測驗,為全球華語學習者提供了極具效益的評估工具。 來源:華測會DM、Q&A
Author: Dicky
全面了解華語文電腦化適性測驗(CAT):快速掌握聽力與閱讀技巧
華語與越南語的分類詞:對應與差異
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分類詞常常讓越南籍學習者感到困惑。分類詞是指名詞前的一種詞語,依據物體的形狀、屬性或功能來選擇使用。華語和越南語中都有分類詞,但它們的用法和範疇存在不少差異。本文將探討這兩種語言中的分類詞對應與不同之處,並提供教學建議,幫助越南籍學生克服這一挑戰。 一、分類詞的對應關係 雖然華語和越南語都使用分類詞來描述名詞的屬性或特徵,但在一些常見範疇上,它們的分類詞可以互相對應。以下是一些具有對應性的分類詞: 在這些範疇中,華語和越南語的分類詞表達方式相似,因此學習者較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無法對應的分類詞 然而,有些華語分類詞在越南語中無法找到直接對應的詞彙,這主要源於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以下是一些無法對應的分類詞: 這些分類詞因為描述的細緻程度或文化特性而難以在兩種語言中找到直接對應。 三、教學建議 Nguyen Thi Kim Hue(2018)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旨在幫助越南籍華語學習者克服分類詞學習的困難: 四、結論 華語和越南語的分類詞系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易對應的地方。對於越南籍華語學習者來說,掌握這些分類詞需要在語言和文化背景中進行理解和應用。透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華語分類詞的掌握能力。 參考文獻: Nguyen, Thi Kim Hue. 漢語和越南語分類詞之對比分析與教學建議.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2018.
迪士尼歌曲的本地化魔力:為什麼這些旋律讓人難以忘懷?
譯電: 什麼是本地化? 現如今,許多人無法區分翻譯和本地化的差異。若說這兩者是同一回事,那可真的是大錯特錯了。翻譯是將內容從源語言轉換成目標語言,並且遵循語法規則和句法結構。而本地化不僅僅是將文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它是將你的訊息調整並適應本地受眾的過程。若我們談到音樂內容的本地化,那麼整個過程就更加困難了。 歌曲翻譯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音樂被稱為「世界語言」,這個說法既對也不對。音樂通常包含了樂器的部分和歌詞的部分。樂器的部分通常能較輕鬆地跨越語言的障礙,但歌詞的部分卻很難做到如此。翻譯人員不僅要翻譯歌詞,還要考慮歌曲的各個層面,將其完整地傳達給目標觀眾。雖然歌詞無法像樂器那樣輕易跨越語言邊界,但這並不是不可克服的——事實上,歌曲是可以翻譯的。找到合適的詞彙並且構建完整的含義以傳達給目標觀眾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且翻譯歌詞並沒有固定的規範。與專注於法律文件的翻譯者不同,歌曲翻譯者擁有「迷茫的自由度」。 迪士尼是怎麼做到的? 談到迪士尼的歌曲,我們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幾首我們母語的迪士尼經典歌曲。迪士尼總是能夠將音樂劇中的歌曲轉化成為全球觀眾、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各種文化與語言背景的人都能接受的音樂魔法。 迪士尼遵循了一些簡單的規則來翻譯並適應他們的內容,以面向全球的觀眾。他們的翻譯不僅幫助觀眾理解劇情,還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困境與情感。這些歌曲與音樂和製作融為一體,卻又不顯得突兀。 迪士尼的歌曲本地化特別困難,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歌詞比樂器更具意義。他們的歌曲經常採用對話或敘事的形式,這使它們在劇情發展中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A Whole New World」在不同語言的翻譯: 迪士尼的全球成功 1992年上映的《阿拉丁》中的「A Whole New World」在國際上排名為第六的迪士尼歌曲。當這部電影於1992年首次上映時,這首歌曲被翻譯成22個版本,共有20種語言。多年來,這個數字已增加到40個官方版本,此外還有一些地方電視台和工作室自行製作的非官方版本。這首歌曲是迪士尼經典之作的完美範例,深深植入了幾代人的心中。這首歌不僅在全球範圍內深受人們喜愛,更喚起了大家的溫暖童年回憶。文章後面也提供越南語歌詞及詞彙的音頻供練習。 其他可能會讓你露出微笑的歌曲還有《花木蘭》中的「Reflection」和「I’ll make a man out of you」,《獅子王》中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美女與野獸》中的「Beauty and the Beast」,以及近期的《冰雪奇緣》中的「Let It Go」。 總結以上這些例子後,答案已經顯而易見:迪士尼的國際成功源於本地化。迪士尼的專家成功地將他們的魔法故事重新講述給全球觀眾,使之深深烙印在觀眾的心中和記憶裡。而根據現有跡象,他們也將繼續沿用這一策略,迎接未來的挑戰。 《阿拉丁》中的「A Whole New World」越南語歌詞相關詞彙 《阿拉丁》中的「A Whole New World」的越南語歌詞
越南語稱呼文化大揭密:用親切的方式打動對方的心
在台灣,許多朋友都表示他們很喜歡越南人獨特的稱呼方式。越南人在說話時,常用「阿姨」、「哥哥」、「姐姐」等稱謂來稱呼對方,很少使用直接的「你」,這讓對話變得特別親切。這樣的稱呼習慣,源於他們母語(越南語)的文化,也因此延續到了他們說中文時的表達。 對越南人來說,這些稱謂已經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但對於學習越南語的外國人來說,這卻是個不小的挑戰。初學者不僅要克服發音的難度,更大的困難在於理解並使用各種稱謂,像是「哥哥」、「姐姐」、「妹妹」、「阿姨」、「姑姑」、「叔叔」、「伯伯」等。而且不同地區的越南人,使用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參考HelloVietnam 整理的越南語中的幾個不成文的稱謂原則,並簡單介紹了5個基本的越南語稱謂規矩,最後再提供詞彙表供練習。 1. 以年齡稱呼 這是與陌生人交流時最重要的規則之一。掌握這個規則,你自然可以更禮貌、親切地稱呼對方。 首先,要了解性別區分。若對方是男性,可以稱呼他「anh」、「chú」、「ông」;若是女性,則用「chị」、「cô」、「bà」。接著,判斷對方年齡是最複雜的部分。若對方比你年輕,可以叫他/她「em」、「cháu」;比你年長則稱「anh」、「chị」、「cô」、「chú」等。 當不確定對方年齡時,最禮貌的方式是根據看起來的輩分來稱呼。例如,看起來和你差不多年紀,就稱呼男方「anh」、女方「chị」,自稱「em」。這樣的方式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 2. 以親屬關係稱呼 在越南,家庭內的稱呼方式相當複雜,有時甚至比年齡更重要。越南人非常重視血緣關係,稱謂會依據親屬關係來決定,而不僅僅是根據年齡。例如,父系和母系的親屬稱呼方式也有不同,類似中文的「外公」和「爺爺」的區分。 3. 以社會地位、職位、行業稱呼 若遇到新朋友並已知曉對方的職位或工作,可以根據對方的社會地位或職業來稱呼,這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例如,看病時稱醫生為「bác sỹ」,自己則自稱「cháu」或「em」。 4. 自謙而尊人 這種稱謂規矩展現了越南人謙虛、尊敬他人的特質。他們常會將對方置於更高的地位,例如稱對方的公司為「quý công ty」(貴公司),而自己的住所則謙稱為「tệ xá」(寒舍)。 5. 重男輕女的影響 受儒家文化影響,越南語中有時會顯現出「重男輕女」的痕跡,例如在稱謂上多以男性優先排列,如「ông bà」、「anh chị」。不過,這其實只是語音上的習慣,並非要保留過時的觀念。稱謂的排列更多是為了語調上的順暢,因此無需擔心這會引發誤會。 希望下次大家遇到越南朋友時,可以用這些小技巧打招呼,例如「Cháu chào ông bà!」或「Em chào anh chị!」,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親切與尊重!
《See Tình》:越南流行音樂走向全球的文化外交利器
譯電:《See Tình》是一首由越南歌手黃翠玲(Hoang Thuy Linh)演唱的流行歌曲,以輕快的旋律和簡單易懂的歌詞迅速走紅全球。自推出後,這首歌通過TikTok上的舞蹈翻跳視頻迅速傳播,並在短短4個月內突破了百萬次使用,成為平台上的熱點。2023年初,這股熱潮再次被韓國和中國的TikTok和抖音平台點燃,起因是KBS體育賬號上發布的一名排球選手隨著《See Tình》節奏跳舞的視頻。這股病毒式的流行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越南國家電視台也首次報導,激起了關於越南流行音樂(V-pop)如何作為一種積極國際形象工具的討論。這表明,V-pop正在成為越南公共外交多樣化的重要新途徑。 V-pop的國際代表性提升 V-pop自1990年代興起,當時主要迎合越南本土年輕人對於擺脫戰爭歌曲和傳統古典音樂的需求,受到了舞曲、搖滾、說唱等國外音樂風格的影響。然而,V-pop多數時候只服務於本地市場,直到近年來,才開始逐漸打入國際市場。《See Tình》以及其他熱門歌曲如《Hai Phut Hon》和《Corona Song》相繼在國際社交平台上走紅,這些歌曲以動感的節奏和簡單的舞步受到全球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在TikTok和抖音上形成了廣泛的舞蹈翻跳熱潮。越南國家電視台評論稱,這些歌曲將V-pop送入國際音樂的海洋,但V-pop的未來方向依然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See Tình》的文化外交潛力 越南政府在《2030文化外交戰略》指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促進越南國家形象和人民的國際影響力」的目標。而V-pop正如其他音樂形式一樣,具有靈活創造的特點,成為越南傳統國家形象宣傳以外的一種新工具。黃翠玲自2017年以來的音樂作品,特別是《See Tình》,將越南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展現了具有現代色彩的越南文化象徵,如傳統戲曲「改良」的旋律和越南傳統飲食、生活方式及服飾的展示。這樣的結合,使得歌曲不僅具有流行性,還能通過短視頻平台和舞蹈翻跳將越南文化推廣到全球觀眾。 V-pop需要官方認可與支持 儘管越南藝人的熱情和才華無庸置疑,然而,若要真正將V-pop打造成越南公共外交的利器,還需要國家層面的官方認可與支持。當前的當務之急是抓住這一波流行熱潮,深入研究並發展《See Tình》這類文化外交的潛在模式,並將其有效融入國家與外界的交流策略中,為越南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形象。 男生翻唱版本 越南語歌詞學習
輕鬆學中文:常見課堂用語與越南語對照
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課堂用語是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掌握這些常見的課堂指令,不僅能提升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生更快適應中文語言環境。本文將為您介紹一系列中文課堂用語,並附上越南語對應翻譯,讓越南語母語者能夠更輕鬆地理解和使用這些詞彙,進而加速中文的學習進程。
學習越南語詞彙:基礎單字列表
本頁提供一份簡單的越南語詞彙列表,並附上相對應的中文翻譯。不論你是初學者還是進階學習者,這個列表都能幫助你掌握日常對話中常用的詞彙。內容包括人稱代詞、基本用語、與問候和介紹相關的詞彙。這是中文使用者學習越南語的重要詞彙指南。
從酒吧到穀倉:美國鄉土舞蹈 Line Dancing 和 Barn Dancing 的文化探索
在美國,鄉村酒吧和鄉土聚會常常充滿著活力與歡樂,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便是鄉土舞蹈。在這些場合,兩種常見的舞蹈形式——Line Dancing 和 Barn Dancing,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舞蹈愛好者。這篇文章將從台灣人的視角介紹這兩種美國鄉村舞蹈的不同之處,帶你一探其背後的文化魅力。 什麼是 Line Dancing? Line Dancing 顧名思義,參與者會排列成一條或多條直線,並依照節拍進行相同的舞步。這種舞蹈形式不需要舞伴,大家按照統一的動作與節奏,隨著音樂一起跳。它通常伴隨著鄉村音樂或鄉村搖滾,舞步簡單易學,適合各年齡層的人參與。這種舞蹈風格常見於美國的鄉村酒吧,尤其在週末晚上的活動中,酒吧裡的人們會隨著音樂一同舞動,氣氛輕鬆而歡樂。 對於台灣人來說,Line Dancing 很像是一種團體舞蹈,類似於我們所熟悉的排舞或是健身舞蹈,但其音樂和動作有著濃厚的美國鄉村風情。雖然初看會覺得它是一個規律的集體舞,但隨著音樂變化,舞者們時而轉身,時而換方向,舞步靈活且具變化性,讓人感受到美式鄉村文化的自由與活力。 Barn Dancing 是什麼? 相比之下,Barn Dancing 則更像是一種傳統的社交舞會,通常會有一對一的舞伴。這種舞蹈形式源自於美國鄉村的農家聚會,通常在穀倉(Barn)內舉行,因此得名。在 Barn Dancing 中,參與者通常會跳像是方舞(Square Dance)或環舞(Circle Dance)這類需要互動與配合的舞蹈。舞者會隨著音樂進行一系列的團體舞步,並需要不時更換舞伴,因此這也是一種極具社交性的活動。 台灣人或許會將 Barn Dancing 聯想到一些大型的鄉村慶典或傳統舞會,大家圍在一起跳舞的場景。不過,Barn Dancing 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氣氛十分輕鬆,舞者們不僅僅是展示舞步,更多的是通過舞蹈進行交流,建立彼此的聯繫。這使得參加這樣的活動充滿了歡樂與趣味。 Line Dancing 和 Barn Dancing 的差異 結語 無論是充滿節奏感的Line Dancing,還是帶有強烈社交屬性的Barn Dancing,這些舞蹈形式都體現了美國鄉村文化的活力與魅力。對於台灣人來說,這不僅是一種不同的文化體驗,也是感受美式鄉村風情、享受音樂與舞蹈樂趣的好方式。如果有機會去美國,別忘了到當地的鄉村酒吧或谷倉舞會中親身體驗這些獨特的舞蹈形式,你會發現舞蹈無需言語,也能將人們緊密連結在一起。
探索Herbert Simon的核心理論:從有限理性到複雜系統
當我們談論經濟學或決策理論時,Herbert Simon 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名字。他的研究跨越了許多領域,包括經濟學、心理學、人工智慧等,並對現代決策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用簡單的方式介紹Simon的幾個核心理論,幫助你理解他的思想如何影響今天的學術界。 1. 有限理性:現實中的理性選擇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每天都要做出各種決策,但這些決策真的都是理性的吗?Simon認為,並非如此。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類是完全理性的,能夠在面對所有可能的選擇時,總能選擇最優的那一個。但Simon提出了一個更貼近現實的概念——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Simon(1957)指出,因為我們的資訊、時間和計算能力都有限,我們無法找到每一個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因此,我們通常會滿足於「足夠好」的選擇,這種行為被稱為「滿意化」(Satisficing)而非「最大化」(Maximizing)。想像一下你在餐廳裡點餐,面對一個長長的菜單,你不會花上好幾個小時來比較每一道菜,而是選擇一個你覺得不錯的選項,這就是滿意化的例子。 2. 啟發法:簡化複雜問題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規則或策略來快速做決定,這些就是啟發法(Heuristics)。Simon認為,啟發法是我們應對複雜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特別是在資訊不完全或時間緊迫的情況下。 舉個例子,你在超市購物時可能會選擇你熟悉的品牌,而不是每次都詳細比較所有品牌的價格和質量。這種基於經驗的快速決策方式就是一種典型的啟發法(Simon, 1990)。 3. 複雜系統與模塊化:理解複雜世界的關鍵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複雜性的世界中,從生態系統到社會結構,無一不複雜。但Simon提出了一種理解複雜系統的方法,即「近似可分解性」(Near Decomposability)。他認為,複雜系統可以被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這些子系統之間的互動較弱,因此可以單獨進行分析(Simon, 1962)。 這種觀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複雜系統。例如,當你在學校裡學習不同的課程時,每門課程就像一個模塊,彼此之間的關聯性較小,你可以專注於一門課程而不必同時處理所有課程的內容。這種模塊化的思維方式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和解決問題。 4. 人工智慧與模擬: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樑 Simon也是人工智慧(AI)領域的先驅之一。他認為,通過計算機模擬,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類的思維過程和決策行為。這些模擬不僅能幫助我們驗證理論,還能發現現實世界中難以觀察到的現象(Simon, 1996)。 例如,Simon曾經與同事一起開發了「邏輯理論家」(Logic Theorist),這是早期的人工智慧程式之一,旨在模擬人類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個程式能夠證明數學定理,展示了電腦可以如何模擬人類的認知過程(Newell & Simon, 1972)。 結語 Herbert Simon的理論不僅僅是學術上的貢獻,更提供了我們理解日常決策、學習和生活的有力工具。從有限理性到複雜系統,Simon的思想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現實世界的挑戰。無論你是在經濟學、心理學還是人工智慧領域學習,Simon的理論都值得深入探索與應用。 參考文獻 Simon, H. A. (1957). Models of man: Social and rational; Mathematical essays on rational human behavior in a social setting. Wiley. Simon, H. […]
從零開始學印地語:羅馬拼音系統讓發音不再困難
印地語作為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其發音和拼寫規則是至關重要的。羅馬拼音系統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直觀且便於理解的工具,讓他們能夠更容易地掌握印地語的發音。本文將介紹印地語的羅馬拼音系統,並分享各種元音與輔音的對應拼音方法。 二語學習者常用的羅馬拼音系統 對於學習印地語的二語學習者而言,最為普遍使用的羅馬拼音系統是 Hindi Romanization。這個系統簡單易懂,特別適合初學者,它通常使用於教科書、語言學習應用程序以及其他教學材料中。由於 Hindi Romanization 更符合學習者的直觀感受,學習者可以更快地掌握發音,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除了 Hindi Romanization,學術界和正式出版物中還廣泛使用 IAST(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 系統。IAST 系統對於熟悉梵文或印地語字母的學習者來說非常有用,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不如 Hindi Romanization 來得方便。 元音和雙元音(Vowels and Diphthongs) 在印地語中,元音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羅馬拼音系統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式來記錄這些元音。以下是元音和雙元音的對應羅馬拼音表: 輔音(Consonants) 印地語的輔音按照發音部位可以分為五類:喉音、硬腭音、捲舌音、齒音和唇音。以下是這些輔音的羅馬拼音對應表: 鼻音符號(Anusvāra)、鼻化符號(Anunāsika)、隨音符號(Visarga)與省略號(Avagraha) 印地語還有一些特殊符號來表示特定的發音或語音特徵: 結語 羅馬拼音系統為二語學習者提供了清晰且易於使用的工具,幫助他們掌握印地語的發音規則。對於學習印地語的初學者而言,熟悉這些拼音對應規則將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大助力。隨著學習的深入,這些拼音系統也會逐漸成為學習者解讀和發音印地語單詞的重要工具。選擇適合自己的拼音系統,可以讓學習印地語變得更加簡單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