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華人社會對泰國的認識有以下幾種面向,透過「觀光」、「旅行」、「流行」、「勞力」、「慈善」…等。觀光以參加旅行社帶領的團體旅行認為,不外乎人妖秀、毒蛇研究中心、珠寶、大象;旅行則以自助旅行或背包客的探索;流行則透過電影,泰國電影如鬼宿舍、鬼影或愛情電影如愛在暹邏、荷爾蒙;勞力則是透過自己對外藉勞工的刻版印象,將所有國藉的外勞以刻版印象認識;慈善則多是透過政府或民間團體,不論是當志工或陪跑者,許多都是集中在泰國北部(泰北)。我一向認為,把泰國視為需要援助、救助的國家是相當做作的,因為泰國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我必需知道這些「做作」的人在想什麼,所以我了解了一下泰北孤軍的故軍,此文章分享我認識的泰北孤軍:
建議您一邊聽費玉清的美斯樂,一邊看下面文章:
中國發生國共(國民黨和共產黨)內戰的時候,國民黨國軍受共產黨軍隊追擊,國民黨國軍越過元江躲到緬甸。適逢韓戰爆發,美國和中華民國(國民黨)都認為讓國民黨部隊留在緬甸,正好能趁共產黨打韓戰時反攻大陸。然而,緬甸向聯合國提出告訴,要求中華民國國軍離開緬甸,於此,中華民國國軍退出緬甸。
在所有戰事結束,剿共的任務不再的時候,國軍有理由回到中華民國的家門。然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理由,使這些軍人和其後裔有家歸不得:
一、退出緬甸:美國和中華民國認為從雲南反攻大陸,總是比台灣這個離島來得容易。表面上撤出緬甸(老弱部隊),實際上留下(精壯部隊)軍人在泰緬邊境或泰北金三角地帶。
二、地理位置:這些國軍多是來自雲南的農民,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在泰國北部比台灣離雲南家鄉的位置更近,這也讓部分軍人即使是中華民國國軍,卻也不想回台灣的原因之一。
三、泰國當局:國軍曾幫助泰國剿泰共和苗共,得到泰皇後賜泰國居留權,然而無法離開軍隊所駐紥的區域外,無法取得泰國護照以出境泰國,抵達中華民國國門。
四、中華民國:民國七十一年,人權作家柏楊探訪泰北後,台灣和香港給予救援物資,中華民國救助總會進入幫忙;民國八十九年,政黨輪替,執政黨(民進黨)不再給予中華民國救助總會資源,中華民國與泰北國軍的關係也漸淡,甚至發生泰國與中華民國互踢人球的情況。國軍和其後裔,為了回到台灣,買假護照入境,回到台灣又不受中華民國政府承認。民國九十八年,立法院修法,國軍子弟和藏胞取得合法居留身分。
目前泰北仍有國軍後裔於泰北就讀華文學校,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崛起,送入了大量的簡化字教科書,然而政治的認同或歷史的情感,許多學校仍偏好使用正體(繁體)的教科書。民國九十七年,中華民國台北縣淡水鎮的鄧公國小,讓泰北老師到鄧公國小進行教育訓練。物資之外,教育資源更是需要大家的協助。
下面是美斯樂的歌詞:
在遙遠的東南半島有幾個小小的村落
有一群中國人在那裡生活流落的中華兒女
在別人的土地上日子難過飽受戰爭的折磨
關心她美斯樂
看我們該作些什麼幫助她
美斯樂看我們能做些什麼
下面是民視有關泰北國軍的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