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Early Colonial Empires and Chinese Migrant Communities》一

照片 232 華人移民在東南亞擴展華人社群主要透過兩種途徑,一是依服在歐洲殖民勢力下,其它沒有被殖民的地方,則是由當地的王國協助。我先分享前半,也就是由華人和歐洲殖民者互動的部分,這包括馬六甲(Malacca)、馬尼拉(Manila)和巴達維亞(Batavia)。在歐洲殖民者進入東南亞地區前,東南亞的華人有兩種角色,中間人買辦的角色和自主管理的武裝政權。歐洲殖民勢力進入之後,華人是屬於第二階層的,低於歐洲殖民者,但高於當地土著。

 
馬六甲從葡萄牙人治理開始,先和甲必丹(Kaptian,聽起來有點像船長)開始交易,甲必丹是富有的商人,同時可以管理並受到他的社群的敬仰。荷蘭人進來後,甲必丹變成一種像長官的制度,這能夠在單一政權下維持多族群的社會,這樣的間接統治,只要和華人合作,不必同化華人。
 
馬尼拉,當時叫呂宋,西班牙人用大帆船,華人用小帆船,兩人在此交易絲綢、瓷器、白銀。西班牙在馬尼拉的政策是將不同文化的社群分而治之,大多數的殖民經濟也多是依這樣的方式。然而,只要華人願意成為天主教徒,就可以和當地同樣為天主教徒的女子結婚,也享有較高的權利。
 
在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則指派了華人最富有的商人作為甲必丹。歐洲人在東南亞建立勢力,主要因為想和中國進行貿易。在巴達維亞,透過福建經由廈門,許多華人商品進來,而後連日常用品甚至市容都有中國風。華人勢力逐漸蔓延。
 
害怕華人的勢力越來越擴張,歐洲人進行了無數次的屠殺,不過在這之前也發生過由華人發起的殺戮,所以或許這是歐洲人先發制人的行動,因為倘若華人勢力過強,先殺了歐洲人,那歐洲人就什麼都沒了。對歐洲人而言,這是相當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歐洲人需要華人,一方面又怕華人反撲。如果華人會反撲,那絕對是來自窮困的苦力,其它富有,作為中間人買辦的華人則寧可長久維持這樣的結構,他們經營賭場、酒、妓女、毒品,這也是華人很容易可以和幫派連結的原因之一。
 
東南亞的華人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潮福人占埠」,福建人可以和當地人通婚,生下來的小孩在馬來西亞有土生華人(Paranakan),在馬六甲、檳城、新加坡有有峇峇(Baba),在菲律賓有麥士蒂索人(Mestizo,中南美洲土著與西班牙人的混血兒,也如此稱呼),文化上、血緣上、制度上,福建人都可以像變色龍一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