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移民加入已經涵化的混血兒,如土生華人,之後海外華人的結構大大地改變。儘管不再說華語,土生華人也開始以中華文化自豪,甚至試圖從這些後來的華人移民間找到共同點來同化。從荷蘭殖民時期開始,土生華人一直享有經濟上幾近壟斷的地位,在日本人的推動之下,土生華人成為外來者的傾向更外明顯,重以現代化的國家作為中國的新視野,華人或中國人認同又開始牽動著土生華人。畢竟,殖民體系不會長久存在,而且在被羞辱的過程中,中華文化的內涵,還可以作為自豪、救贖的必需品。土生華人不滿足於作為一個商人,有一點點中華文化的內涵,可以將他們從地獄的邊獄給拯救出來。
然而,這個時候英國和荷殖民地,歐式教育也是另一個同化的選項。有一群很早就到新加坡的華人,或來自麻六甲的峇峇,早就接受歐式教育並以接受以英語為媒介的教育。峇峇和新來的移民菁英合流,主要接受英式教育;而另一批新客(Totoks),那些清廷賣官授爵的人為另一流。荷蘭殖民的地方也有類似的情形,學習殖民者的語者會有較大發聲的機會。
林文慶(Lim Boon Keng)是一個在新加坡推動社會及教育改革的醫師,他有豐富的中英文化資產和世界性的觀點讓他將儒家思想和英國自由的概念和現代化融合在一起,而成就一番相當特殊的合成。這樣的怪咖,我認為他就是跨界或者說雜交(hybrid)的最佳典範。
華人是團結的嗎?華人是大帽子,下面仍有一些小團體,會因為方言、區域、血緣而結合在一起,所以族群間的競爭、械爭是不會罕見的。黃乃裳(Huang Naishang),是林文慶的丈人,在許多地方開拓華人移居地,號召海外華人團結。同時,在傳教過程中,他學了英語,讀了美國歷史,也受美國先賢啟發。很快他通過考試而取得省級識識份子的頭銜,而成為康有為的追隨者。「國族主義」不只在南洋,也跨越太平洋到了美國的華人移民社群。
噗友們對此的討論相當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