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一

chinese temple 初級階段的文化適應,是華人基於生存環境的變化而作出的調整首改變,和同化沒有什麼關係,只是「適者生存」使然;高級階段的文化適應則是長期在移居國生活,移民已經放棄本民族的文化和價值系統,積極參與移居國的經濟、政治或社會文化生活。泰國華人就是高級階段的文化適應的典型。

 
我對印尼的認識太少了!看了《變異與保持:東南亞華人的文化適應》這本書,我覺得想說說印尼的狀況。除了蘇門答臘和爪哇的外島地區,許多華人已經居住了五、六代人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同化方向。一般我們看到的是華人移居東南亞地區國家之後,華人同化成當地人。但由於印尼許多外島是由華人先定居,而後才又有人移居外島,所以如西加里曼丹、棉蘭市等都有許多華人,且仍操華語,儘管印尼大部分地區的華人已經放棄華語或中國方言,而以印尼語為主要語言了。
 
東南亞的華人,從日常生活(姓名、飲食、居住、穿著)、到家庭,都和傳統華人有不一樣的發展,但我認為這不只特發於東南亞地區,這是全球化的影響。當我們學習英語或日語時,就會起個英語或日語名字;我們也吃麥當勞或肯德基;穿李維斯的褲子或住洋房。所以我們不需要怪罪在東南亞的華人忘根,因為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本段指的「我們」是非東南亞地區的華人。)
 
華人和當地人的社會距離有個指標可以測量,這個指標有由最親密到最疏遠為通婚、親密朋友、鄰居、同事、公民、旅客、驅逐出境。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華人和當地民族的社會距離較小,馬來西亞則較大。
 
華人在東南亞的高級階段文化適應則建立在有公民權(或國籍)的前提之下,有了公民權便會有政治認同,而這政治認同是可和文化認同和民族認有差別的。而新舊華人移民除了公民權之外,還會因為社會和文化環境影響,對於政治的認同也是不一樣的。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適應有四種情況,改信他教、創造新形式宗教、堅持原先信仰或無神論,其有以下特點:一、多元化;二、宗教融合或同化的現象正在發生;三、華人移民的精神支柱;四、功利主義;五、不如當地民族虔誠。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