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hinese? Malaysian Chinese Identities in Motion》二

khoo kongsi 第二個場景是來自作者Sharon A. Carstens和其朋友吃飯的客家餐廳。他的好友蘇敏(Su Ming)在是在做英語種子教師培訓的工作,常常是作為連結受英語教育和華語教育的馬來西亞人的橋樑,她的書房要裡有許多佛教或中華文化相關的書籍,都是用英語的。蘇敏的談吐就像一個貴婦。後來蘇敏的朋友也加入談話,姑且稱她為顏女士(Mr. Yen)吧!兩位女士的共同話題有二,一是麻將,二是佛學。

 
女士們談到各自看電視的習慣。蘇敏說她最近很少看電視了,大多是看來自香港的連續劇,常常就小孩子牙牙學語那樣地學習著廣東話。顏女士則說她會租華人戲劇,這些多來自香港和台灣,而且其認為女人愛看愛情故事,男人則偏好動作影集。女士們也談到許多時候,電影名稱用華語比不上英語來得容易理解。例如有一個香港電影叫華語叫「自梳」,英語叫「Intimates」,她們認為英語比較符合電影劇情。
 
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早期時,馬來西亞的華人的有來自兩方面的文化影響,一是受英語教育的殖民文化,二是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展開的文化大革命。通常「大中華」(包括泛中國、香港、台灣,偶爾加上新加坡)的概念只在經濟脈絡下存在。在這個場景下的馬來西亞華人是相當以自己所擁有的中華文化為豪的。許多華人的意見領袖如星雲大師或余秋雨都到馬來西亞巡迴演講,還有一個叫梁燕城(Liang Yancheng)的人,還說馬來西亞的華人比香港和台灣人更尊重中華文化。然而,余秋雨認為散播在世界各地的中華文化有必要在新的邏輯和獨立生活開展,而不要老是依附在中國這個大樹之下。
 
事實上,西方文化如電影、速食對生活的影響是廣泛的,在馬來西亞當地是以一種混雜(hybrid)的形式存在,此外佛教文化或華人戲劇也交織在其中。這使得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是以一種多層次、多面向,整合不同文化元素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