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語的發音中,華語裡的聲母和韻母發音和泰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過許多不相似的地方若學習時沒有提醒,也可能造成學生以錯誤的印象去記住華語的發音。基本上,華語的聲母「b」、「p」、「d」、「t」、「g」、「k」、「m」、「n」、「l」、「s」、「f」的發音部位都可以在泰語找到對應的聲音(陳梅,2001)。下面就各個對泰語母語者發音較困難的聲母分析其成困和改善方法:
華語的「h」是舌根清擦音,在泰語中有一個相近的「ห」是喉間清擦音,因此泰語母語者發華語的「h」時喉音較重,常常在發華語「h」聲母字詞時發音部位從舌根往後降至喉,所以會有明顯的鼻音。有一些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一、讓學生先發G或K,然要使發音部位不變,然後使口腔稍微打開,主要就是讓學生把舌根稍微抬高一些;二、鼻音過重的,可以先練習非鼻韻音節,或捏住鼻腔。
「j」、「q」、「x」為舌面前音,泰語都沒有,泰語母語者常常用相近的「จี」、「ชี」、「ซี」取代,這也使泰語母語者發「j」、「q」、「x」,變成舌面中音和舌尖前音。「j」、「q」、「x」正確的發音如下:「j」,舌面前部上抬抵住硬齶前部,阻塞氣流,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道,然後舌面前部稍稍離開硬齶前部,讓氣流從中間擠出,聲帶不顫動;發「q」時舌面活動跟「j」,基本相同,只是「q」在舌面前部稍離硬齶時有一股較強的氣流衝出;發「x」時舌尖抵住下齒背,舌面前部接近硬齶前部,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道,使氣流從舌面前部和硬齶之間摩擦而出,聲帶不顫動。教師在教學生時要讓學生體會和區別舌面前、舌面中、舌尖前這幾個發音部位的不同,這樣才能發好這幾個音。
「z」、「c」、「s」和「zh」、「ch」、「sh」發音方式相同,儘為舌頭位置的差別,前面一組為平舌音,後面一組為翹舌音。「จ」和「ช」為舌面中音,聽起來和「zh」、「ch」相似,也可以被拿來取代「zh」、「ch」的發音。由於這一組的偏誤常常貫穿於學習過程中,所以教學之初就應該教學生分辨。非範發音時,除了嘴巴講之外,也配合手來輔助,提醒學生平舌或翹舌。
華語中的「r」為舌尖後濁擦音,而泰語中有發音類似的「ร」舌尖中顫音,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都不一樣,聽起來有差距,只有國際音標標記一樣,可能造成誤讀。只要讓學生先發好「sh」,體會舌尖的發音部位,再調整發音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