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學習外語學生所犯的偏誤,它提供一些重要的線索指引我們了解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在行為學派中,認為學習就是習慣養成的問題,而新習慣的養成和勢必受到舊習慣的影響,在心理學中稱之為遷移(transfer)。新舊兩個習慣之間有相同的特性,如從騎機車到騎腳踏車,這屬於正遷移;反之,則叫負遷移或叫障礙(interference)。
羅勃羅多(Robert Lado,1957)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對比分析理論(contrastive anlysis (CA) hypothesis),我們可以預期德語母語者能夠比日語母語者更能駕馭英語,關於文章系統方面。對比分析理論可以用來預測和解釋學習者的偏誤,前者為強對比分析假設(strong CA hypothesis),後者為弱對比分析假設(weak CA hypothesis)。儘管目前它不是主流,但仍不失其魅力,特別在行為學派的框架下。
當今的外語老師多是標的語的母語者,因此常面臨是否應該在上課時使用學習者的母語進行教學。
然而,當我們觀察學生所發生的偏誤時,常常是源自於標的語本身的結構,理查(Richards,1971)把這樣不是對比分析下預測的錯誤,而來自標的語本身結構的偏誤歸類為語言內(intralingual)的,此為相對於語際間(interlingual)。語言內的偏誤,和小孩子學習第一語言的偏誤很像,因此這樣的偏誤也可以說是發展性的(developmental)。理查把偏誤類型分為四類:過度概化(over-generalization)、忽略限制規則(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不完整地規則運用(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和錯誤的概念預設(false concepts hypothesized)。這也開始後面關於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