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 reading a book to the children

從聲音認識語言:華語文教學的語音學基礎與聽說訓練關鍵

在華語文教學中,「聽」與「說」是學習的起點,而語音學正是建立這兩項能力的基礎。根據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介紹,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語音學:發音語音學聽覺語音學


🗣 發音語音學:聲音的產製與分類

語音學首先關注的是人類發音的生理機制。從嘴唇到聲門,參與發音的器官包括唇、齒、齒齦、硬顎、軟顎、小舌與喉頭部位的聲帶。舌頭則根據位置細分為舌尖、舌前、舌後與舌葉。

發音需要空氣流動作為動力來源,常見的氣流類型有:

  • 肺部呼出(大多數語言採用)
  • 肺部吸入(如喘氣時說話)
  • 喉腔、口腔的呼吸與吸入等其他少見類型

而聲門的開合也與發音密切相關,控制聲帶是否振動,從而決定發音是否為清音濁音


🔤 母音與子音的分類依據

母音的分類通常基於三個要素:

  1. 舌位高低
  2. 舌位前後
  3. 唇形(展唇或圓唇)

而子音的分類則根據以下因素:

  • 發音方式:如塞音、擦音、鼻音、塞擦音、接近音
  • 發音部位:包含雙唇、齒齦、顎齦、軟顎、小舌、聲門等共十二處(但各語言使用部位有所不同)
  • 聲帶振動:清音(不振動)與濁音(有振動)

例如,華語中有四個濁音:/m/、/n/、/l/、/rh/,而僅/sh/與/rh/具有清濁對立的特徵。


🔊 超音段特徵:超越音段的語音現象

除了母音與子音這類音段(segment),語音還有跨音段的要素,如:

  • 聲調(如華語的四聲)
  • 重音(如英語詞重音)
  • 語調(影響整句語意)

這些「超音段」(suprasegmental)特徵不只改變語音表達,更可能決定語意差異,是語言辨識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 聽覺語音學:從聲波到語音理解

聽覺語音學關注的是聲音從耳朵傳入後,如何被大腦辨識為語音的過程。根據「微小詮釋者」(the tiny interpreter)理論,每個語音包含不同的辨音特徵,而大腦可同時處理這些特徵。

這對語言學習尤其重要:

  • 兒童語言習得:即使尚未能正確發音,也能辨識出不同語音
  • 第二語言學習:若新語言的辨音特徵在母語中不存在,學習者可能需要更多練習來建立辨識能力

✅ 結語:語音學是「聽說能力」的基石

發音與聽力訓練不只是語言教學的技術問題,更是語音學的應用實踐。透過掌握發音方式、聲音結構與聽覺辨識原理,能有效幫助學習者建立語言的聲音系統,為流利說話與準確理解打下紮實的基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