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困惑語音學(phonetics)與音韻學(phonology)到底有什麼不同?透過閱讀謝國平的《語言學概論》中〈音韻學〉一章,我對兩者的分界與關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語音學 vs 音韻學:誰在研究什麼?
語音學關注的是人類語音的物理層面:如何發音、聲音的物理特徵、語音如何被儀器記錄與分析。而音韻學則著重於語音系統的規律與組合方式。例如,分析一個詞在句中依據母語音韻規則的實際發音過程,便屬於音韻學範疇。
音韻規則與意義區別
音韻學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哪些語音在某語言中會形成意義的對立。舉例來說,「知事」與「滋事」在普通話中因聲母不同而意義相異,說明了音位(phoneme)如何扮演區辨意義的角色。
音值與音位的符號差異
在記錄語音時,音值(實際語音)以方括號「[ ]」表示,而音位(語音系統中最小的對立單位)則用斜線「/ /」標示。例如,[m] 這個音在英語與華語中都能出現在母音前,但只有英語與閩南語中才常見於母音之後,這正反映出語言特有的音韻規則。
連音與聲調變化
音韻現象不僅存在於音素層面,也體現在詞彙組合上。普通話中雙音節詞彙的發音常呈現連續性,例如連續的兩個第三聲會產生變調現象,這就是語言自然發展的產物。
記錄語音的多種方式
語音記錄可分為實體與抽象兩類:
- 實體記錄:如錄音、聲波圖。
- 抽象記錄:如拼音、注音符號、國際音標(IPA)等。
- 描述性記錄:透過「辨音成分」(distinctive features) 精確描述語音特徵。
辨音成分是音韻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包括以下特性:
- 子音性、響音性、延續性
- 顎齦前性、舌葉提升性、緩放性
- 濁音性、鼻音性、緊音性
此外,還有音節性、高低、圓唇性與捲舌性等特徵,視不同語言的需求而定。
辨音成分的預測性與辨義功能
辨音成分有些是「可預測」的,即可由語音環境推得,不具辨義功能;另一些則是「不可預測」的,具備區辨詞義的功能。
例如:
- 在英語與華語中,母音是否鼻化大多是可預測的;
- 但在閩南語中,某些詞如「伊」(他)與「嬰」(囡)之差,則無法從音節預測鼻音性,因而構成意義差異。
自然語音群與語音規律
語音的排列並非隨意。舉例來說:
- 華語的音節結構常見:$CV$、$CVn$、$CVng$
- 不存在的組合(如 $CVp$、$CVt$)被標記為「不合語法」。
- 英語中「bl」是常見起首組合,但「bn」就不是,這屬於「系統空缺」;相對地,華語的「ban」有一、三、四聲,卻缺少二聲,這是「偶然空缺」。
這些音韻結構差異正說明了語言系統中「自然語音群」的存在,每種語言都依其規律建立語音組合邏輯,這些規律內化於母語者的語言知能中。
📢結語:
語音學與音韻學看似相似,實則關注焦點迥異。前者追求對聲音的科學觀察,後者則鑽研語言系統的組合與意義區分規律。透過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導引,我們得以一窺語音的結構奧妙,也理解母語者如何在潛意識中掌握這套音韻規則。對於語言學習者與教學者而言,這正是理解語言本質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