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複雜的網路時代,個人隱私是否存在,已成為最具挑戰性的討論之一。《Crypto Rebels》記錄了20世紀末,一群稱為 Cypherpunks (密碼鬥士)的科技人士,如何攻破傳統權力,推動加密技術自由化,將個人隱私採取權提升為社會政治核心討論。
與此相關的「數據迷障」(Data Obfuscation),是一種策略:通過刻意建立大量無關或雜亂的數據,使外界難以清晰分析。
在數位社會,我們的個體實踐形象分裂為 Real Individual (真實個體)與 Cloud Individual (雲網個體)。而傳統隱私與後現代隱私之間,就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爆發劇烈差異。
傳統隱私 vs. 後現代隱私:新自由主義和後現代評解
- 傳統隱私(Traditional Privacy):
- 根源於宗教信條和社會結構,個人生活區域應當不受內外監控。
- 在新自由主義理論中,隱私是個人自我權利,等同資產權,必須以法律保障。
- 後現代隱私(Cloud Individual Privacy):
- 在後現代社會,隱私不再是結構性存在,而是演繹、轉變與分配的活動資源,可補充、可分裂,也可變成交易對象。
- 個體在雲網跡象中多重、複合,通過加工與數據模型製造,隱私變成一種模組與能力分配。
新自由主義認為隱私是個人本有權,而後現代社會則把隱私視為可轉移和組製的活絡組織。
Real Individual vs. Cloud Individual 在有無數據迷障下的差異
狀況 | Real Individual | Cloud Individual |
---|---|---|
無抵抗(未加密/無迷障) | 你在現實中自由,但只要你上網、刷卡、通話、醫療記錄,一切會被記錄成清晰的、可被監控的「你」 | 你的Cloud Individual是透明的,政府、企業、駭客可以很容易拼湊你的行為輪廓(甚至超過你自己意識到的程度) |
有抵抗(有加密/數據迷障) | 你在現實中一樣生活,但會刻意透過加密、假名、匿名行動減少暴露 | 你的Cloud Individual是模糊的、多重的、難以追蹤的,外界只能看到加密數據、混亂訊息,難以還原成一個完整的「你」 |
數據迷障與《Crypto Rebels》:在後現代抵抗中的技術保衛
《Crypto Rebels》議題核心:使用加密技術,讓個體自主採取隱私,擋止政府與公司對個人數據跡象的採集與推斷。
而數據迷障,通過刻意演繹數據雜亂,更是在後現代社會中展開個體隱私變形的典型技術,是保衛 Real Individual 與 Cloud Individual 不被全面現行化的最後防線。
結論:隱私,是要採取技術的自我行動
今天,自由不再自然而然,而是經由力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