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小孩子的語言行為會發現,他們之間展現出驚人的差異。有些孩子很早就會「跟著說」,模仿大人講話、重複句子;有些孩子則沉默很久,一旦開口卻能連貫地表達。這讓我們開始思考:「模仿」在語言學習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孩子是在理解語意之後才模仿?還是可以在完全不懂的情況下就開始模仿?
這些問題不僅是家長的好奇,也是語言學界長期探討的主題。模仿,是語言學習的基石,還是過渡的過程?
🧩 模仿到底能不能促進語言習得?
傳統的行為學派(Behaviorism)強調模仿的重要性,認為語言是透過觀察與重複習得的。然而,現實中的兒童語言發展常常超出模仿的範疇——孩子會創造出從未聽過的語句,證明語言學習不僅是重複,更是一種認知建構。
例如,Ervin-Tripp(1964)與 Kemp & Dale(1973)將兒童語言分為「模仿性語言」(imitative utterances)與「自發性語言」(spontaneous utterances),並比較兩者在語序與語法結構上的表現。結果顯示:模仿性語言並未比自發性語言更「高明」或複雜。這似乎顛覆了「模仿是學習基礎」的直覺。
📘 新研究:模仿與自發性語言如何互動?
在《Imitation in Language Development》這篇研究中,作者將模仿定義得更為嚴謹:
- 發生於自然語境中;
- 重複他人語句的一部分或全部;
- 不添加、不刪減;
- 模仿與被模仿語句之間的距離不超過五句話。
研究觀察六位小孩的語言行為,發現其中四位展現出穩定的模仿行為,另外兩位即使放寬定義(延至十句距離內),也幾乎沒有模仿行為。更有趣的是:一旦某個孩子初期有模仿行為,他在後期也會持續模仿;反之亦然,顯示模仿傾向可能是穩定的人格或認知特質。
這些「模仿型」小孩的語言資料中,我們還發現:
- 模仿性語言與自發性語言所使用的詞彙幾乎不重疊,代表孩子並非只是反覆模仿某些語句。
- 模仿性語言可轉化為自發性語言,尤其在語義句法結構(semantic-syntactic structures)方面,有助於孩子內化語法規則。
🧠 Piaget:模仿分兩種,你知道嗎?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 Piaget(1962)的分類,模仿可區分為兩種:
- 感官動作模仿(sensorimotor imitation):例如孩子看到大人揮手,也跟著揮,這種模仿是即時、未經處理的。
- 表徵模仿(representative imitation):則需要先理解,並在內在建構圖像,才能模仿。這種模仿可以延遲出現,不一定即時反應。
舉例來說,在體育課上跟著老師跳開合跳,就是感官模仿;但若是第一次看到太極或雲手,要能正確模仿動作,就需要理解每一段動作與節奏,這就是表徵模仿。
孩子在2歲前多以感官模仿為主,之後逐步發展出表徵能力。這個過程,正是語言從「模仿」到「產出」的演化路徑。
🔬 鏡射神經元:模仿的神經基礎?
那麼,孩子怎麼從「看」轉為「做」?神經科學家提出「鏡射神經元(mirror neurons)」的概念:當我們看到某人進行某個動作時,我們大腦的相同區域也會被激活,彷彿我們自己也在做那個動作。
這樣的神經系統可能解釋了:孩子為何可以在尚未理解語義的情況下,仍然進行語音模仿。它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無意識學習通道」,協助語言輸入轉化為輸出。
👶 Babbling 是語言的前奏還是無意義的發聲?
我們常看到嬰兒在「牙牙學語」階段(babbling),發出看似隨意但節奏明確的聲音,如「ba-ba」、「da-da」。這些聲音真的是毫無目的的胡亂發聲嗎?
事實上,babbling 是孩子探索自己發音器官(舌頭、嘴唇、喉嚨)能力的方式,也是感官與語言之間的橋樑。當他發出的聲音與所聽到的語音產生連結,就有可能激發出「回饋機制」,強化這些音節的再現與記憶。
這種現象顯示:孩子學語不是隨便發聲,而是在「遊戲中學習」,模仿與創造並行不悖。
📌 結語:模仿是語言學習的起點,不是終點
語言的習得不只是機械式的模仿,也不是全憑天份的創造。從感官模仿到表徵模仿,從babbling到語法結構的建構,每個孩子在語言發展的道路上,經歷了多層次的過程。
模仿,雖不應被神化,卻也不應被忽視。它是語言輸出的踏板,是從觀察到理解再到表達的重要過渡。理解這個歷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設計語言教學策略,並尊重每位孩子獨特的學習節奏。
📢 你家的孩子是模仿型還是創造型?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觀察到的語言學習趣事!
📬 也別忘了訂閱部落格,獲取更多語言學與學習心理學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