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Dicky’s Karma,這裡是我記錄教學、研究、以及生活觀察的小宇宙。部落格主要圍繞三個我熱衷的領域:華語教學、東南亞文化,以及心理學研究。
如果你對第二語言習得有興趣,這裡有不少關於語言學習動機、策略與學術理論的分享;而在華語教學與教材與課程設計這兩個分類中,我記錄了許多第一線教學的實務經驗與設計靈感。
隨著數位工具不斷更新,數位教學與平台與技術工具與教學這兩個分類,讓我有機會聊聊怎麼把科技帶進語言教室,甚至如何用R或Python進行語料與統計分析,讓教學與研究更有根據。
部落格也關心人在異地的語言與文化適應,從留學生與跨文化的觀察,到旅行與生活的片段記錄,這些都是與人互動中最動人的部分。
最後,學術與投稿這區是給同行的知音:一些投稿經驗、研究心得,也有面對學術體制的小小反思;而個人觀點與評論,就讓我隨興說說,從教育、文化到日常觀察,不設限,只求誠實。
New Posts
從母語詞彙發展看第二語言教學:八大啟示助你精準教詞彙
從第一語言學習中,學會如何教第二語言詞彙 詞彙是語言學習的關鍵組件,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理解、思考與表達的基礎。那麼,母語(L1)詞彙發展的研究對第二語言(L2)教學有何啟示?本篇文章將條列八個重點,協助語言教學者更有效地規劃課堂活動與教學內容。 1. 詞彙與閱讀理解密不可分 Beck 和 McKeown(1985)指出,詞彙知識是閱讀理解的基礎,詞彙不足往往是理解障礙的主要原因。這不僅限於詞義的記憶,更包含能否靈活運用詞彙來推論文章意義。Stoller 和 Grabe(1993)更強調,詞彙發展與閱讀能力發展幾乎可以視為一體兩面。 👉 教學應用建議: 在閱讀課堂中,設計含有目標詞彙的文章,並透過語境猜測與討論,引導學生將詞彙與文本意義連結。 2. 詞彙學習牽涉多重語言能力 詞彙的掌握並非單一技能,而是一種多維度的語言能力。它涉及辨識、拼寫、語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使用的能力。Morgan & Rinvolucri(2004)提醒我們,教學設計應考量學生的實際需求與動機,並針對不同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策略。 👉 教學應用建議: 比起死記硬背詞義,不如搭配角色扮演、任務導向學習,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使用新詞。 …
從發展理論到創意觀光:社會科學典範轉移下的旅遊新視野
開場:我聽《創意觀光》的收穫 有時候,一場課程比一本書更容易讓人理解抽象的學術概念。最近在「東南亞旅遊管理」課程中,我聽了講師談「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深感這不只是觀光的新包裝,而是整個社會科學思維的一次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對於典範這個詞,許多人會覺得生硬難懂。讀書的時候覺得這是理論派在空談,直到聽老師課堂講解時才驚覺其中的意義:老師們其實就是這些學術典範變遷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觀光不只是旅遊,而是觀念的轉變 當我們以為「創意觀光」只是讓旅遊變得更有趣、更好拍照時,實際上它背後代表的是一整套觀光理論與社會發展思維的轉變過程。這個轉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典範,每一個都深深地影響了觀光產業的發展方向與操作方式: 1. 發展理論(Development Theory)──「觀光等於發展」的時代思維 發展理論是最早期也是最具主導地位的思維模式。它自1950年代以來主張「落後國家」只要依循西方模式進行現代化改革,終將邁入發達國家的階段。在觀光領域,這種思維轉化為「大眾觀光」(Mass Tourism),追求觀光人數與收入的成長,認為市場的力量會自然帶來發展。 然而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對其的批判。所謂依賴,是指資源流向中心,而邊陲地區永遠無法真正發展。貧窮、文化剝離與心靈空虛不斷循環。結果,成長數字亮眼,卻往往發展了資本家或大財團,而非在地居民。 2. 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 Approaches)──找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1980年代出現一批學者與實踐者,試圖跳脫發展理論的主流框架。他們提出替代性方案,例如印度的自給自足鄉村計畫,或南韓的文化主體性實踐。這些模式主張「走自己的路」,不過這類利基型(Niche)旅遊雖然理念獨特,但常因目標族群小、經費有限,加上仍存在環境負荷問題,難以規模化發展。 3. 永續經營(Sustain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