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David W. 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的〈Linguistic Principles〉六

由於有這樣深層結構和表面結構的區分,我們就可以加入另一組像變形金剛的規則,也就是變形語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簡稱變形金剛(transformations)。

變形金剛可以把表達相同意思的規則寫成同一條,例如:

VP→V+(part)+NP
VP→V+NP+(part)

變形金剛一變就可以寫成:

V+(part)+NP→V+NP+(part)

從主動式到被動式,也可以變:

NP1+V+NP2→NP2+be+V+en+by+NP1

這樣就變出來了。

變形金剛不同於「詞組結構」,有許多條件限制。比方說,

V+(part)+NP→V+NP+(part)

這個變形金剛能夠這樣變:

John phoned up the woman.變成
John phoned the woman up.

但是這樣就不能變:

John called them up.
*John called up them.

總之,就是變形金剛能夠解決深層結構和表面結構的歧異,但是還無法完全解釋「詞組結構」的語言共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