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文件[1]主要探討了線上學習環境下,華語學習者的自我調節學習策略、動機和焦慮對其學習成就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的內在動機和適度的外在動機對中國語言學習有較強的預測作用,但當控制焦慮和學習策略後,其預測力會降低。此外,焦慮是影響學習成就的最穩定因素,學習策略和動機也會對學習成就產生影響。研究建議,線上語言學習中,學習者應該提高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的意識,從動機、情感、認知和社交互動等多個方面提高學習自主性。
線上學習環境中,影響學習的關鍵因素是動機和情緒控制。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線上上學習環境中保持積極性。自我調節是一種全面的學習策略,從認知、元認知、行為、動機和情感或情感的角度來理解學生如何調節他們的學習。
認知、元認知、行為、動機和情感或情感的角度來理解學生如何調節他們的學習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策略。自我調節學習是一個循環和目標驅動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和情感控制的信仰,以及與學習目標的成功有關的信仰。主要影響學業表現的情感是喜悅、憤怒、無聊、焦慮、絕望和驕傲。學習策略和動機信仰是自我調節學習的相互關聯因素,是學生學業表現的關鍵因素。自我調節學習模型包括三個主要階段,即前思考、表現和自我反思。在前思考階段,學生分析任務,設定目標,制定行動計劃並開發與任務相關的學習信仰。在表現階段,他們通過監控自己的表現,評估來自自我監控和自我觀察方面的策略的效果,來調節自己的學習過程。在自我反思階段,他們反思自己的表現,確定導致結果的原因以及需要改變的方面。這個階段包括自我評估和因果歸因以及自我滿意/效應和適應/防禦的過程。自我調節學習已在馬來西亞的各個學校和機構以及語言學習領域進行了研究。
該研究採用了量化方法,使用了目的性抽樣方法來選擇155名參與者,並用了四種工具進行調查。第一個工具是一份包含18個項目的問卷(Cronbachsα=0.77),用於測試學習者對中文外語(CFL)的動機。它包括兩種動機類型:內在動機(IM)和外在動機(EM)。IM分為三個類別,包括知識、成就和刺激,而EM包括外部調節、內在調節和確認調節。第二個工具是一份包含16個項目的問卷,分為四個子量表(Cronbachsα=0.79)。它旨在評估學習者線上學習期間對中文口語、聽力、閱讀和寫作的焦慮。第三個工具是一份包含24個項目的問卷(Cronbachsα=0.84),重點關注六個方面:目標設定、環境結構、任務策略、時間管理、尋求幫助和自我評估。最後一個工具是詞彙測試,評估參與者的詞彙量。
這篇文章的結論是,線上中文學習的參與者具有強烈的內在動機和中等的外在動機來學習中文,他們的內在動機水平與自我評估的中文語言能力有顯著相關,但在控制背景變量後,這種顯著的預測力消失了。內在動機是指個人對於某件事情的內在興趣和熱情,例如對於學習中文的興趣和熱情。而外在動機是指個人因為某些外在因素而受到影響,例如為了得到獎勵或避免懲罰而學習中文。此外,焦慮、學習策略和動機只能顯著預測參與者的自我評估中文語言能力,而不能預測他們在中文詞彙大小測試中的表現。研究的結果提供了理論上的啟示,以了解線上學習背景下動機、焦慮和學習策略的作用。
從研究結果來看,這篇文章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樣本來自於泰國,可能無法完全代表其他國家的學習者;另外,研究中使用的問卷和詞彙測試可能存在一些局限性,無法全面評估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學習情況。此外,研究中提到的自我調控學習策略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