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媒體被稱為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1],它們一直是華人社會存在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這三大支柱中,華文教育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促進語言與民心相通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海外,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許多華人社區都建立了自己的學校和教育機構,以便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這些學校通常以教授漢語、中華文化和其他相關課程為主要目標,並且得到了當地華人社區的廣泛支持和參與。因此,可以說,在海外的許多地區,包括印尼棉蘭在內,華文教育得到了三大支柱的積極影響和支持,並且對於當地的華人社區具有重要意義。
棉蘭(Medan)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的第三大城市,也是北蘇門答臘省的省會。棉蘭位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是一個重要的商業和經濟中心,也是印尼最大的橡膠生產地之一。棉蘭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背景,其中包括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博物館和寺廟等。此外,棉蘭還以其美食而聞名,包括傳統的印尼美食和華人美食。棉蘭也是一個多元文化城市,其中華人社區在當地具有重要地位,並對當地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棉蘭華裔青少年主要為第三代或第四代,他們的祖籍多為廣東的潮汕、梅州、嘉應、廣肇和福建的漳州、泉州、廈門等地。此外,印尼實行多元語言文化政策後,華文教育在中斷了50年之後得以恢覆,並且華文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增多。因此可以推測,在棉蘭地區,華裔青少年可能會使用漢語和印尼語等多種語言進行交流[2]。
這個文章[3]進行了一項關於印尼棉蘭華裔青少年語言使用狀況的調查。調查對象包括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崇文中小學、衛理中小學和Yayasanan Perguruan Wage Rudolf Supratman中小學的學生,共發放問卷460份,回收有效問卷433份,回收率為94%。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和語言狀況,如性別、年齡、身份(是否為華裔)、教育程度、華語學習時間、母語、會說語言、語言使用頻率、華語和漢語方言期望、語言態度、語言使用種類、華語能力和華語學習動機等。作者利用SPSS 12.0進行了數據分析。
隨著華語在印尼棉蘭的傳播,印尼華裔青少年的華語使用狀況呈現出低勢走升的趨勢。具體來說,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90%的受訪者會說華語,其中有近70%的受訪者每天都會使用華語。此外,在受訪者中,有超過80%的人期望提高自己的華語能力。這些數據表明,在印尼棉蘭地區,華語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並且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使用。
能夠使用印尼語進行交際的受訪者有343人,占79.2%;能夠使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的受訪者有350人,占80.8%;而能夠使用華語進行交際的受訪者有129人,占29.8%。其中大部分人為雙語(言)者,甚至是多語(言)者。此外,在使用頻率方面,華語經常和幾乎天天使用的比例最高,分別為18.4%和10.0%,而印尼語經常使用的比例最高,為35.4%。漢語方言則以幾乎天天使用最多,比例為33.7%。這些數據表明,在印尼棉蘭地區,漢語方言和印尼語都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並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調查中,並沒有提到漢語方言在印尼棉蘭地區是否存在衰弱現象。因此,無法確定漢語方言在當地是否存在衰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