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食」在不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在製作心理衛生(或叫心理健康)華語量表時,發現西方國家使用的問卷版本少了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那些有關食物、飲食。由此可見,對於華人而言,「食」在心理健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民以食為天」或「呷飯皇帝大」這樣的古諺也一再強調華人對「食」的重視。說到「食」,我喜歡吃「麵」,下面分享兩次旅行在不同地方吃到的麵食。

2008日本、韓國自助旅行

那一天,我搭最早、最便宜的火車,從韓國的首爾到釜山。早上參加多大浦(Da-Dae-Po)海灘舉行的音樂祭,晚上回到釜山火車站前,找到一家韓式料理的餐廳吃晚餐。

我不懂韓文也不會說韓語,指著圖片點餐是最容易的方法。我點了看起來是用泡麵麵體煮的麵。和所有韓式料理餐廳一樣,這裡也提供泡菜、麥菜。我想這樣的麵食就是所謂的部隊湯。部隊湯是韓戰的時候,由於民眾貧窮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所以使用泡麵和一些剩菜一起煮的麵。現在能夠吃到的部隊湯,加入了更多食材,例如:甜不辣、豆腐,在「大小愛吃」的節目中,大S還加入了起士作為部隊湯的食材。

 

離開釜山,搭剩Camellia Line渡輪到福岡的博多(Hakata),開始在北九州的旅行。我到了小倉,造訪了城堡,在小巷弄間找到了一間好像只有在日劇裡頭會看到的居酒屋。這裡沒有圖片能夠用手指點餐,只看得懂「錦龍的美味」(錦龍是這家餐廳的名字),價格便宜又叫「美味」,於是我就點了它。

沒想到這是拉麵。雖然只有豆芽菜和帶著骨頭的蹄膀片,不過這個居酒屋的氣氛令我至今回味無窮。有人說拉麵是在十七世紀時,從中國傳到日本去的,經過幾個世紀的更迭,日本的拉麵有了自己的風格。日本拉麵的多樣,從麵體、湯頭、食材…等在不同店家有不同特色。

2008越、柬、泰、新、馬自助旅行

那一年,有幸參加台大的海外服務學習團,我到越南進行社會服務,而後透過陸路經由柬埔寨到泰國,再搭號稱亞洲最便宜的Air Asia到新加坡,而後搭公車到馬來西亞。在不同地方都能吃到不同國家的麵食。

還沒到越南,每個團員都知道到越南就要吃越南河粉(Pho)。我們幾乎餐餐吃Pho吃到想吐,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河內(Hanoi)住宿處隔壁的小巷子的攤子吃的早餐。這攤位有桌子、有椅子,椅子是矮矮的板凳,你必須把膝蓋彎起來。只賣Pho,你可以選擇加雞肉或牛肉。河粉雖然清淡,對我而言,作為早餐仍嫌奢華。

 

在泰國,我最喜歡用泡麵煮的麵,不論是湯麵或者是乾麵。那一次,我造訪Tamasa University(法政大學),在昭披耶河(Chaophya)岸上的餐廳,我點了乾的媽媽麵來吃。媽媽麵是泰國泡麵品牌最著名的,所以「媽媽」也用來借代「泡麵」。若要點乾的媽媽,你要說:「ยำมา่ม่า(yam-ma-ma)」,ยำ是混合的意思。這個乾的媽媽麵辣辣的,有的會放海鮮、有的會放豬肉,當然也少不了貢丸或魚板之類的火鍋料,就像是把王子麵煮軟了之後,和一些食材拌成的泰式沙拉。

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有個華人聚集的中國城,每天就像夜市一樣,十分熱鬧。我想找個很有馬來西亞味道,我從未吃過的馬來料理嚐嚐,我找到了一間賣叻沙(Laksa)的店,點了亞三叻沙。這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口味,酸酸的,可以感覺加了蝦醬,除了麵之外,還有豆腐、丸子。

麵,是個相當普遍的食物,東方人吃麵、西方人也吃麵,然而麵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氣候下會產生不一樣的型態。我認為用腳行走在異鄉的土地能認識當地的文化外,用口去吃異鄉的食物對當地文化的認識也是另外一個面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