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 angle photo of robot

語音是什麼?從聲音到語音的過程

語音(speech sound)是從聲音中被挑選出來,用來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人類的聲音來自一連串物理、生理與心理的連鎖過程。例如,肺部呼出的氣體提供動能、聲帶產生振動、口鼻腔等共鳴腔體則改變聲音的音質。即使哭聲、笑聲都能產生聲音,但唯有經過語言系統挑選、固定的音組合才能成為「語音」

以華語為例,共有21個聲母與16個韻母。這些語音單位再進一步結合為音節,進而構成語句。


語音學的三大研究領域

語音學根據研究角度可分為三個主要分支:

  1. 發音語音學(Articulatory Phonetics):研究發音器官如何產生語音。
  2. 聲學語音學(Acoustic Phonetics):研究語音的聲波特徵,如音高、音強、共振等。
  3. 聽覺語音學(Auditory Phonetics):研究語音進入耳朵後的處理與辨識過程。

聲學語音學:語音的物理性質

語音的聲音特性可從以下幾點探討:

  • 音高(Pitch):由聲帶震動的頻率決定,聲帶越緊越薄,頻率越高,聲音就越尖銳。
  • 音強(Intensity):反映聲音的大小,與空氣壓力變化幅度相關。
  • 音質(Timbre):由聲帶與共鳴腔體共同影響,決定聲音的個別差異。
  • 聲波類型:聲音為縱波(如疏密波),與水波這種橫波不同。

我們可使用聲譜儀觀察聲音頻譜,母音會在低頻區域出現共振峰(formants),其第一與第二共振峰位置常用來分析母音的發音特徵。


發音語音學:了解發音器官與過程

發音涉及多個部位與方式,包括:

  • 發音器官:唇、齒、齒齦、硬顎、軟顎、小舌、舌頭(舌尖至舌根)、聲帶與喉頭軟骨等。
  • 發音方式
    • 塞音:氣流完全阻塞後瞬間釋放,如 /p/。
    • 擦音:氣流通過狹窄空隙摩擦產聲,如 /s/。
    • 鼻音:氣流經鼻腔發聲,如 /m/。
    • 塞擦音:先阻塞後摩擦,如 /zh/。
    • 接近音:發音器官接近但未形成摩擦,如 /l/。
  • 聲帶振動
    • 清音:聲帶不振動。
    • 濁音:聲帶振動,如 /m/、/n/、/l/、/r/。
  • 發音部位:雙唇、齒齦、硬顎、小舌、聲門等,華語常見的如舌尖前音(如 /z/)與舌尖後音(如 /zh/)。

母音與子音的分類依據

  • 母音分類
    • 舌位高低(高、央、低)
    • 舌位前後(前、央、後)
    • 唇形(展唇或圓唇)
  • 子音分類
    • 發音方式(塞音、擦音等)
    • 發音部位(舌尖、硬顎等)
    • 聲帶是否振動(清音/濁音)

超音段特徵:語音中的「上加成素」

除了個別音段(母音與子音),語音還有一些「超音段」(suprasegmentals)特徵,包括:

  • 聲調:如華語的四聲,能改變詞義。
  • 重音:如英語的重音強調。
  • 語調:整句話的語音走勢,影響情緒與語意。

聽覺語音學:語音的接收與辨識

語音的理解不只在發音,也牽涉到大腦如何處理聲音訊號。聲音經由耳膜、耳蝸、聽神經進入大腦語音區,進行辨識。根據「微小詮釋者模型」(Tiny Interpreter Model),大腦能同時分析聲音中各種辨音特徵,並迅速進行語音分類。

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第一語言中已有的語音成分易於辨認;但第二語言中獨有的語音特徵,往往成為習得上的挑戰。


結語:語音學是語言學的基礎工具

不論是母語學習、外語教學或語音辨識技術的應用,語音學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實作方法。從聲帶到腦部解碼,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語言理解的可能。掌握語音學,是進入語言世界的第一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